輾轉萬裡,紀錄片《長江之戀》是如何拍就的

2021-02-08 廣電時評

同飲一江水,共話萬裡情。紀錄片《長江之戀》從人物、細節入手,刻畫了長江沿岸的動人故事。

從雪山走來,向東海奔去——長江,這條偉大長河穿越了中華文明數千年歷史,滋養哺育了一個民族。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長江經濟帶建設的諄諄囑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偉大進步,長江流域沿岸地區舊貌換新顏,人們對於長江生態建設的理念也發生了轉變,提升到新高度。

於是,輾轉10萬多公裡,踏遍長江岸,高歌新華章,「沾著泥土、帶著露水」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百鍊出爐。

六集紀錄片《長江之戀》是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長江的創新之作,也是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作品。

「在過去幾十年中,長江曾出現很多環保危機,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護政策下長江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中華兒女如何反哺母親河的故事,同時強調我們與長江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長江之戀》總導演劉麗婷說。

紀錄片《長江之戀》從人物、細節入手,力圖展現長江沿岸地區人民「共飲一江水」,但孕育了人們對長江不同的眷戀之情和故事。與此同時,不僅回訪經典紀錄片《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的故事和場景,還尋訪社會變遷、綠色轉型中的鮮活故事。

比如牧區的第一個大學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後回到長江源頭三江源地區,開始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事業,十幾年來,他承擔起了長江源頭動植物保護、數據記錄、環保宣傳等工作,用鏡頭見證了雪域高原肉眼可見的變化;金沙江邊,昔日的趕漂人嚴梁和他的6000多個同伴,放下撬杆,拿起鋤頭,踏上了「為綠色而戰」的天然林保護之路;長江入海口,顧玉亮和同事們用了19年時間,在崇明島邊的灘涂「青草沙」上,為上海人民找到了優質的水源地。

為了給長江沿岸這些變化和故事尋找理論支持和學術背景,主創團隊走訪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氣候、動植物、歷史、經濟、人文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包括十幾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

其中有最早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院士,被稱為「三峽之子」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院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餘,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範恆山,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國家實驗室環境與能源學部原主任馬克·列文,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原副主席王世光等。他們許多都是白髮蒼蒼的老者,他們以豐富的學識和經驗,為紀錄片作了權威指導。

2019年初春,8個攝製組從上海出發,沿6380公裡的長江溯源而上,足跡遍及長江沿線各省市,輾轉10萬多公裡,希望能夠全景式、立體式地記錄長江。

初夏時節,《長江之戀》第一集攝製組的成員們把冬天用的衝鋒衣、衝鋒褲放進了行李箱,他們要去探尋長江源頭三江源地區,抵達目的地後,高原反應讓大家紛紛「倒下」,這讓攝製組始料未及。導演董潔心、主攝影朱騫已經是第四次走進高原,沒想到第一天就頭疼頭暈,身體不適。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吃下抗高反的藥物,頭疼的時候咬緊牙關,呼吸困難時放慢腳步,面對著強烈的紫外線,在空氣稀薄的沱沱河流域,攝製組的成員們抖抖肩上的塵土,拿起攝像機開始一段又一段的拍攝。

每年五六月份攀枝花地區最是炎熱,第二集導演董玲俐帶隊來此拍攝的時候,氣溫一度在40攝氏度以上,地表氣溫接近80攝氏度,連設備也要降溫才能運行,攝製組不少人都曬傷了。從都江堰到漢源到宜賓再到都江堰、重慶,最長的一次,從宜賓到攀枝花行駛了13小時,但舟車勞頓絲毫沒有影響攝製組的創作熱情。

《長江之戀》攝製組在金沙江邊

這樣的故事在攝製組每天都發生著。廠房裡悶熱的環境,汗水無數次溼透衣服;面對長江灘涂的淤泥,攝製組艱難跋涉,但每一步都走得穩健紮實。第三集攝製組陳琳帶隊在湖北拍攝二十餘天,大家都拼搏到最後一刻。

第四集的導演劉瑋帶隊的攝製組則深入瀟湘大地,記錄洞庭湖邊那些可敬可愛的人——生態保護協會的志願者們。拍攝大都是在小船上展開的,時間長、水浪大、天氣變化多端,當時正處於洞庭湖血吸蟲高發期,大夥雨鞋一穿,救生衣一套就隨船深入湖中央開拍。「八百裡洞庭是我家」,攝製組用每一個鏡頭,每一段聲音,每一個採訪來記錄下這些湖邊最美麗的守護人。

安徽銅陵人張八斤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現在成為一名兢兢業業的江豚飼養員。清晨,導演張豔芬帶隊跟著張師傅餵江豚,他的竹竿一敲,江豚就來找它們的朋友張師傅了。深夜,一條獨木舟,張師傅又來悉心餵養照顧他的江水中的小夥伴。攝製組在獨木舟上,要拍到好的故事也要保持著船的平衡,面對著拍攝人物,大家仿佛也找到了那片靜心與初心。

導演王向韜和史嘉年則一次次帶隊登上崇明島。「青草沙」是我國最大的江心水庫,位於長江入海口,青草沙設計師顧玉亮說:「我有一雙兒女,一個是兒子,一個就是青草沙。」這麼簡單又動容的一句話表達出了他對自己工作的這份深情與眷戀。

《長江之戀》全部採用4K拍攝,在視覺上力求呈現最美的「長江之戀」,為當代中國積累、保存真實、珍貴的影像素材。在前期策劃時,節目組針對紀錄片的預設結構設計了特別的拍攝模式,拍攝被分成故事、採訪和空鏡三大塊,並分別制定了最佳的拍攝方案。

《長江之戀》攝製組的成員,都有著飽滿的創作熱情,專業的職業素養,保持著一顆紀錄片人的初心,「用鏡頭記錄著當代人的故事,全面展現他們的風貌,記錄著社會與生活,記錄著他們的風採與真實。」他們在長江沿岸砥礪前行,記錄下這一灣碧水上每個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紹,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上海廣播電視臺高度重視這部紀錄片創作,多次召開協調會指導部署,在以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為主要創作力量的基礎上,12省市衛視臺在拍攝和資源調度上給予很大支持。

據悉,《長江之戀》於東方衛視、上海紀實頻道全國首播後,該片還將擇時登陸湖南、浙江、江蘇、安徽等多家省級衛視及地方臺。

·End·

編輯 | 徐蕾 王海婷

相關焦點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明晚開播,傾情講述長江故事
    此次,紀錄片《長江之戀》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扶持項目,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省市衛視,聚焦新思路、新做法下的新長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獻禮巨製。2019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派出的8個攝製組,沿著6380多公裡長江溯源而上,輾轉10萬多公裡,用鏡頭記錄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靈以及世代守護長江的芸芸眾生。
  • 4K紀錄片《長江之戀》這樣譜寫新「長江之歌」
    「大水天來,一瀉萬裡。浪似山高,勢如卷席。」古往今來,歌頌長江的名篇佳作總是層出不窮。繼《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後,2019年國慶期間又一部關於長江的紀錄片《長江之戀》引發廣泛關注。這部紀錄片通過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的記錄,帶領觀眾領略大美長江。10月25日,由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與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主辦的紀錄片《長江之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2020-09-30 0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尋訪歷史印記 紀錄片《長江之戀》到李莊古鎮取景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關於「以『長江之戀
  • 「星光獎」揭曉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優秀電視紀錄片獎
    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製作、出品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喜獲「星光獎」優秀電視紀錄片獎。紀錄片《長江之戀》是國內首部4K拍攝,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記錄長江的大型紀錄片。2019年,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派出的8個攝製組,沿著6380多公裡長江溯源而上,輾轉10萬多公裡,用鏡頭記錄下生生不息的江水、河流孕育的生靈以及世代守護長江的芸芸眾生。
  • 《長江之戀》為紀錄片帶來了6大顛覆性創新
    SMG紀錄片中心主任、《長江之戀》總策劃李逸表示:「《長江之戀》作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我們舉全中心之力保證這個重大項目的圓滿落地和呈現,打好響亮的第一炮。」所以,在36年前、在13年前,無法實現的超高清長江,終於在《長江之戀》中,我們在全國首部4K長江題材紀錄片,看到了一個更加細膩逼真、身臨其境的壯闊長江。這不僅是體驗感的升級,亦是資料性的更新。在《長江之戀》之中,有不少致敬《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的視頻資料;在進入4K時代之後,亦會有更多需要援引《長江之戀》的素材畫面。
  • 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在東方衛視播出
    8月26日起,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湖南、浙江、江蘇等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在東方衛視播出。「在過去幾十年中,長江曾出現很多環保危機。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護政策下長江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中華兒女如何反哺母親河的故事,同時強調我們與長江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長江之戀》總導演劉麗婷說。
  • 時代戀歌《長江之戀》
    國內首部4K拍攝,全景式、浸潤式、立體式記錄長江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百鍊出爐!繼1983年的《話說長江》、2006年的《再說長江》後,2019年的長江系列紀錄片《長江之戀》再次進入到大家的視野。《長江之戀》在前兩部作品的基礎上完成,有思想的積澱、歷史和文化的積澱。
  • 電視紀錄片《長江之戀》:一曲讚美長江的時代戀歌
    《長江之戀》劇照:人們在金沙江邊種樹   百度圖片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6集電視紀錄片《長江之戀》日前與觀眾見面。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被稱為「江豚爸爸」,為了保護長江的水生動物,他把40年職業生涯完全獻給了白鰭豚和江豚,他說:「江豚的保護不僅僅是物種保護,實際上是通過對這個物種的保護來保護整個長江。這也是我們參與《長江之戀》後想盡力傳達給觀眾的信息。」
  • 長江之戀
    古往今來,歌頌長江的名篇佳作總是層出不窮,繼《話說長江》《再說長江》後,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牽頭,聯合長江經濟帶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再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長江之戀》總策劃、SMG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表示:「作為紀錄片中心組建以來推出的第一部大體量作品,我們在創作人員、拍攝設備、資源調度等各方面調配上積極作為、全力保障,用紀錄片人的鏡頭記錄下了長江兩岸古風與今韻交織、保護與發展並進的時代圖景。」此次《長江之戀》的主創都有著飽滿的創作熱情、專業素養經驗和紀錄片人的一顆初心。
  • 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來到攀取景拍攝!
    兩江水、一城人金沙江、雅礱江靜靜的穿城而過王東/攝影養育著攀枝花一代又一代的人見證了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吸引著大家來到攀枝花5月17日,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攝製組來到攀枝花實地取景拍攝。
  • 今晚紀錄片《長江之戀》給你答案……
    《長江之歌》作曲:王世光 作詞:胡宏偉 指揮:孟大鵬 童聲合唱: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 領唱:郝佳貝由國家一級指揮孟大鵬帶領的中央少年廣播合唱團再一次演繹了《長江之歌》,天籟之聲更增添了一份戀戀深情。剛見到長江源水生態環境保護站的站長吐旦旦巴,我非常吃驚於他的普通話。
  • 各方專家點評文獻紀錄片《長江支隊》
    揭秘70多年前往事,填補黨史研究空白《長江支隊》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省廣播電視局、河北廣播電視臺、邯鄲市委宣傳部、邯鄲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攝製,作為「七一」獻禮之作,於6月28日至7月1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紀錄頻道播出後,社會各界反響熱烈。
  • 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江津石蟆中壩島》 震撼...
    10月15日上午,上遊新聞歷時兩個月精心拍攝製作的大型紀錄片《江上明珠——重慶長江島嶼行·江津石蟆中壩島》首映式在2020重慶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上遊新聞展臺隆重舉行活動現場,舞蹈家潘寅軒獨舞《月下獨吟》,優美的舞蹈吸引了現場觀眾的眼球,拍個不停。
  • 是誰航行數萬裡見證了盛唐長江航運的繁榮?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歲的李白懷著報效國家的遠大抱負,自犍為青溪登舟出蜀,開始了他漫遊長江、揚帆萬裡的航程,從此便與流域的舟航結了親和之緣,在各地遊歷了36個春秋。 唐代詩人中,李白是在長江中登舟次數最多、航歷水域最廣、旅途航程最長、幾乎在所有港口泊舟或航經的賦家。
  • 《中餐廳4》譜寫「長江之戀」
    在這一季中,節目一改前幾季國外錄製模式,回歸本土沿長江順行譜寫「長江之戀」,從移動餐廳待客、雙主廚同臺加強美食屬性、飛行嘉賓升級為常駐嘉賓到合伙人敲門入戶邀請以「家」為單位的客人上船吃飯,每一步節目內容的創新都保持著超高新鮮度,增強互動拉近距離,帶著觀眾一起去探索「中餐從哪來」的答案。
  • 觀影|徐辛紀錄片《長江》:荒蕪視角下的「未知之域」
    清明假期最後一天,過長江、登老山,到位於老山國家森林公園之中的四方當代美術館,觀看南京本地導演徐辛老師的紀錄片《長江》。看完電影之後,一直說要為這部電影寫一點東西,然而本周雜事繁多,撰文之事,一直沒有時間進行。眼看本周將逝,想著對美術館新朋友的承諾,還是抽出時間,將本片的大致觀感和觀影筆記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
    長江上的橋梁這麼多,這座才是萬裡長江第一橋,你知道是哪座嗎?萬裡長江萬裡長,奔流到海不復回,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把中國分成南北地區,長江上數不勝數的大橋連接南北,長江的天塹變成了通道, 長江這麼多大橋中,哪座橋是萬裡長江第一橋? 是南京長江大橋嗎? 還是武漢長江大橋?
  •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
    萬裡長江第一縣—江安,地處宜、自、瀘三市之交,是宜賓東向開放橋頭堡、四川南向開放重要門戶,幅員面積948平方公裡、轄14鎮、總人口60萬人。
  • 李近朱:《話說長江》主題歌並非《長江之歌》
    《話說長江》紀錄片製作組找到了王世光,希望他僅僅用音樂就把長江的情懷表達出來。而且只是一個50秒的純音樂。作為華夏的炎黃子孫,每一個人聽到曲子無不感慨萬千,是啊,曲子不僅表達出了長江的壯闊,還深深的描繪出母親對兒女的溫暖,同時它不斷的震撼著人心。王世光自己說:「長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它哺育了千古風流,激蕩了萬裡中華,滋生了中華古老的文明和不朽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