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2019臺灣戲曲藝術節明天揭序幕,旗艦製作《當迷霧漸散》打頭陣,明天起一連四天將於臺灣戲曲中心演出,全劇呈現「臺灣議會之父」林獻堂的意識流,時空自由穿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濟民主任表示,《當迷霧漸散》實踐用戲曲說臺灣故事的理念,總計演出4場,票房已達九成。
導演李小平分析,《當迷霧漸散》透過「劇中劇」脈絡,召喚出林獻堂記憶中與至親共賞的傳統戲齣,映襯他的心境轉折,同時再以「劇中歌」形式展露東西文化交雜的聲音氛圍。
金曲獎、金鐘獎、金音獎得主柯智豪,特別為許秀年、王榮裕、孫詩詠、黃宇琳、葉文豪等演員,編寫具有時代性的新編曲調,再加上馬蘭及陳孟亮打造京劇及歌仔戲編腔呈現高難度傳統唱段,讓《當迷霧漸散》的劇中歌展現融合戲曲的創新內涵。
林獻堂一生橫跨清朝、日本、國民政府三個政權,《當迷霧漸散》以林獻堂晚年滯留日本,反覆掙扎是否返臺的人生最後7年為創作切入重點。 編劇施如芳透露,全劇以「怎麼可以不回臺灣?怎麼可能不回臺灣?」為最大懸念,帶領觀眾走進林獻堂的內心世界。
此外,全劇緊密交織多齣經典折子戲,每一段都饒富深意,等待觀眾聆賞與解謎,包括薛平貴與王寶釧的《武家坡》,投射林獻堂久別回鄉、或誓守貞堅的身影;伍子胥的《文昭關》對照林獻堂倉皇離臺赴日的內在煎熬;李陵與蘇武的《望鄉.終不歸》,映襯著林獻堂一心重返與執意不歸雙重心境。
國家文藝獎得主王孟超為《當迷霧漸散》舞臺設計,將林獻堂日本寓所「遁樓」打造成心靈牢籠,同時拆解霧峰林家萊園內羅太夫人起居及觀戲的「五桂樓」。
李小平指出,當林獻堂受困日本「遁樓」遙想臺灣家園時,象徵「五桂樓」重要造型的多組拱門便會全面啟動,幻化出林獻堂與他人命運交織的多重空間。
一心戲劇團孫富叡執行長表示,《當迷霧漸散》是一心劇團創立30周年所推出的作品,感謝各界協助和參與,讓戲劇有突破性的呈現。
編劇施如芳表示,臺灣戲曲中心當初邀請他寫戲,她鎖定中彰投歷史題材,盼以歌仔戲為骨幹,想到臺中霧峰昔日諸多歌仔戲電影製片廠,進而連結到臺灣五大家族霧峰林家,她心頭閃現許秀年、黃宇琳兩位戲曲演員,湊巧兩人與「一心戲劇團」有合作關係,最後促成「一心」製作這齣旗艦大戲。
施如芳指出,《當迷霧漸散》進入製作階段,也進入「因人設戲」階段,每一個演員都有適當安排,孫詩詠、孫詩珮兩位當家小生,雖然不是掛頭牌,戲中角色發揮扮演重要地位,例如戲感十足的孫詩詠劇中扮演「說書人」,等於貫穿全劇,孫詩珮則在「戲中戲」有所發揮,像是薛平貴「回窯」段子。
戲曲新變是否進入撞牆期?施如芳認為,每種表演型式都會遭遇,重要是「本立而道生」 ,只要有厚實創意劇本,就能帶領創新道路,演員、導演等各領域翹楚都會有勁,努力讓故事在舞臺發光發亮。
施如芳說,談到臺灣新文化運動,大家只想到蔣渭水,卻鮮少提到林獻堂,他是一個大地主、民族文化領導人,創辦臺中一中、臺灣新民報,他一生經歷三個朝代,15歲以前是清朝人,幼年讀私塾,父親中「舉人」,懷抱士大夫精神,承襲漢文化傳統,15到65歲是日本人,這段人生最精華階段,他沒有歸順,不穿日服,不改日姓,一手寫漢詩,對歌仔戲也關注,霧峰林家也是唯一在精神層面抵抗日本人的臺灣旺族。
施如芳指出,後來戰後國民政府來臺,他見過陳儀、蔣介石、白崇禧等人,後來爆發二二八事件,他搶救嚴家淦,戰友陳炘卻被槍決,蔡培火成為樣本,他不想淪為棋子,便以治病為由遠渡日本,二兒子過世也未歸返,晚年滯留東洋七年,他隨時尋找契機重返臺灣,內心陷入掙扎,終不如願而客死他鄉。
施如芳表示,她深掘過文獻資料,歸納自己服膺的「價值」與「立場」,她認為,林獻堂內心沒有外省人、本省人之分,甚至不排拒回歸祖國,他寄望臺灣走向文明開化道路,但現實導致他信念崩解,心懷「文明的夢」破碎。
施如芳說,林獻堂寄望臺灣民智漸開,帶兒子環遊世界378天,將所見所聞錄象為文傳回臺灣,刊登見諸「新民報」,像極當代網紅,劇情中描述林獻堂攜子進劇院看電影,那道投射布幕的光束,對他來說,就像開啟臺灣新文化運動一道曙光。
施如芳退一步表示,編劇像是搭建一座橋,讓人物有感覺,讓觀眾停留在故事中,了解主人翁的「心跡」,她藉由情節鋪陳施展詮釋權,但是一齣戲不會只演給「一邊」觀眾看,素材與用字都要斟酌。她強調,這齣戲不是為林獻堂平反,只希望帶領觀眾進入主人翁內在歷程,情節沒有給個說法,只透過情節鋪排,讓觀眾一窺心路,自己去判斷。
許秀年飾演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傳藝中心提供)
張閔鈞(左起)、王榮裕、古翊汎分飾不同時期林獻堂。(傳藝中心提供)
許秀年飾演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傳藝中心提供)
許秀年飾演林獻堂祖母羅太夫人。(傳藝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