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爆出,票房超40億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接下來將在北美、澳洲上映,網友則開始操心影片中那些超燃的臺詞怎麼翻譯,並為此吵翻了天。
在近幾年國產影視劇頻繁「出海」的進程中,現代題材戲還好說,但凡是古代題材、歷史題材作品都會遭遇翻譯的門檻。
中國語言博大精深,一句詩詞就能難住字幕組。翻譯得好,都不一定完全表達那些深奧臺詞的全部意思,而翻譯的方法不對,更是阻礙理解劇情。也正是因為太難翻譯,也才有了譯者、網友那些天馬行空的神翻譯。
《哪吒之魔童降世》開篇的靈珠投胎一段,是中國式神話故事的設定,不僅幾分鐘就講清楚了混元珠的前世今生,而且還密集出現了「天劫咒」「魔丸」「天雷下凡」「天命之人」等帶有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徵的「文化負載詞」。
這些詞彙如果用英語表達不出背後的深意,很有可能讓不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一臉懵,無法開篇吸引人。而整部影片中還有更多的古詩文、半文半白的打油詩,如泰山壓頂、海底撈月、仙人摘葡萄、「我命由我不由天」等更是不好翻譯。
而優質電影、傳統文化「出海」想讓外國人產生共情,只有通過出彩的翻譯才行。哪吒要「踩上風火輪,去更遠的遠方」,「著急」了網友,上趕著給翻譯組出主意,貢獻自己的智慧。網友討論度最高的是太乙真人傳授給哪吒的「日月同生,千靈重元,天地無量乾坤圈,急急如律令」這一句咒語,尤其是「急急如律令」到底該怎麼翻譯,大家更是絞盡腦汁,死了不少腦細胞。
有的網友贊成直譯,就翻譯成Urgent as law;
有的網友贊成譯成咒語型臺詞:Everything listens to me,right now;
有的網友則認為直接用拼音Ji ji ru lv ling更有神秘感;
而最神的翻譯則是搞怪型的Fast fast biu biu,可愛又符合哪吒個性;
更有網友在此基礎上大開腦洞,奉獻了「急急如律令」各種使用場景的其他「形神具備」的翻譯,如 Quickly quickly ,your mother call you等。有趣又很酷。最開始引發全網翻譯熱潮的劇是《甄嬛傳》,該劇登陸美國播出平臺之前,網友開始為劇中那些人名、經典臺詞的翻譯出謀劃策。
在網友的努力下,華妃被惡搞翻譯成Hua fly,甄嬛成了Real Ring,葉答應則是Leaf agree,網友玩得不亦樂乎。華妃那句著名的「賞你一丈紅」,被耍機靈的網友譯成Give you a 3.3333meters red,而更多網友出招挑戰高難度的「倒也不負恩澤」「雙雙金鷓鴣」「寧可枝頭抱香死,不曾吹落北風中」等古典臺詞。
《甄嬛傳》官方英文字幕版播出後,觀眾發現「一丈紅」譯成了the Scarlet Red,網友惡搞的Hua fly也成了Consort Hua,雖然正版的翻譯嚴謹,但翻譯也讓不少臺詞中的詩意蕩然無存。比如「嬛嬛一嫋楚宮腰」就採用了最直接的字面譯法,譯成「楚宮妃子纖細的腰肢」,背後的深意不太能用英語體現出來。
而劇中各種人物的緊張關係,體現在臺詞上的情感變化等,更是難以通過翻譯很好地呈現出來。劇中人物之間各種變化莫測的稱謂也是翻譯的難點,也成為英譯版的硬傷。電視劇的跨文化傳播本身就有難以共情的短板,而不能深諳雙方文化精髓的翻譯,更是不利於劇的傳播。因此,有人寫文章認為,《甄嬛傳》在歐美遇冷,與其臺詞、人物稱謂翻譯失敗有關。而《琅琊榜》《花千骨》《楚喬傳》等民間字幕組、草根字幕組主導的翻譯,則效果要好一點兒,更接地氣,貼合大眾審美。
《楚喬傳》紅到海外時,觀眾發現其英譯版靈巧得多,字幕組匯集各種民間智慧,將很多中國傳統名句歸化為英語用語習俗,比如,將「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譯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男人負責求婚,上帝負責處理),將「他只是一枚棋子」翻譯成He is only a puppet(木偶),觀眾看得明白,自然點擊率就高。但其實,翻譯本身就存在諸多的「不可譯」。超級《哈利·波特》迷最惱火就是對小說、影片中的一些臺詞翻譯不滿意,並經常為此展開大討論。
尤其是小說中那些羅琳自創的、源自拉丁語和其他語言,沒有翻譯先例可循的魔法咒語,對譯者形成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讀者也各有各的理解和心目中最佳翻譯。真正好的翻譯,來自精通雙方文化傳統的譯者。Anna Holmwood (中文名郝玉青)翻譯的金庸名著《射鵰英雄傳》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畢業於牛津大學的郝玉青在中國旅居多年,在翻譯金庸之前,已翻譯了多部中文小說。
作為金庸迷,她將金庸武俠中的人物名號、武功招式、俠義世界觀等做了簡介又準確的翻譯,讓讀者迅速抓住其中的要點。
更有意思的是,《射鵰英雄傳》出版時,國外出版社將其稱為中國版的《魔戒》,金庸則是中文世界的J.R.R.託爾金,而為了讓西方讀者能迅速理順小說中複雜的人物關係,西方媒體則通過西方經典奇幻作品來類比《射鵰英雄傳》中的人物,比如,他們認為郭靖就是《魔戒》中的佛羅多·巴金斯或《權力的遊戲》裡的瓊恩·雪諾。
將東方武俠英雄精神與西方奇幻騎士精神做了很好的共情,所以,英譯版《射鵰英雄傳》在西方引發閱讀熱潮。越是植根於傳統文化的藝術作品在翻譯上難度越大,最為考驗譯者的功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古今中外仍有那麼多經典作品跨越語言障礙成為全球人類的精神財富。
對於影視作品來說,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語言的文化氣質,又能靈活翻譯,轉化成符合接受地觀眾語言習慣、審美趣味的翻譯作品,影視劇「出海」也就少了一些卡克和障礙,文化交流也就順暢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師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