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緣修道半緣君
文/青鳥的天空
昨夜回來睡得遲了,因為每晚從固定不變的廣場走路回家,真的有點累了。今早起床,發現外面的陽臺和草坪上,發出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響。我差點驚呼起來,啊,這都開春了,還真的下雪了!並且下的都是雪雪籽!還是雨中夾雪的那種!每年的小寒過後,這天氣一天冷似一天,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過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雪,況且又下在春天。對於南方人來說,下雪可謂是稀罕之物,所以內心的驚奇也就不足為怪。
過去的這個冬天,對我來說,是個沉沒的季節。鬢上添霜,碌碌無為,一個人在家與診所之間來來往往,每天除了病人還是病人,按部就班的早出晚歸,剩下的丁點時間就用來發呆、碼字、走路,還有一些推託不了無奈的俗事。可是自庚子年的春節伊始,所有春暖花開的設想,只能盤桓在心裏面。因為我知道在2020,一場亙古未有的新冠疫情之後,對於我來說,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打開手機,發現昨夜留有一條簡訊。是W君發來的,上面只有一句詩:「取次花道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W君說,這是元稹寫的一句詩,我把它送給你,如果在下一次遇到的時候,希望你能記起。這是大唐詩人元稹所寫《離思》中的後兩句詩,之前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名句,也許世人都知道這前兩句,從而都忘卻了後兩句,真難為W君記著,而且提醒了我。
其實,對於我來說,很是喜歡「取次花道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這兩句詩的,它使我一下子想起了詩中的女主崔鶯鶯。當然,此鶯鶯而非彼鶯鶯,這位深埋於他心裏面的崔鶯鶯,不是《西廂記》裡的鶯鶯,而是詩人元稹的初戀情人崔鶯鶯。據說《西廂記》裡的鶯鶯,是以此鶯鶯原型塑造的。在我看來,此鶯鶯才是現實生活中的鶯鶯,比《西廂記》裡的那位更動人,更嫵媚,更真切,更使我感受到人間的煙火味。
據說唐代詩人元稹21歲的時候,還是一名窮書生。那時的他如《西廂記》裡的張生一樣,寓居在一座破寺廟裡寒窗苦讀。不想在此時,他居然遇到了也在此寺寓居的崔鶯鶯,立刻被她的美貌徵服,一時間驚為天仙,從內心觸電發展到一見鍾情。初戀的潮水洶湧而來,元稹從此相思成疾,近水樓臺非得月,得不到佳人之心,元稹還用絕食一周淡泊明志。後來鶯鶯的春心終於被他打動,遂與窮書生元稹相戀。這段初戀,可謂刻骨銘心。當時,鶯鶯為了他們的相思和約會,寫了一首著名的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只是為了求取功名,元稹在山盟海誓之後,不得不奔赴長安趕考,後來他終於功成名就,加官進爵。而這段戀情,自然也無疾而終。
相遇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有人說,這是一首悼亡詩,是元稹寫給他亡妻韋叢的。但我不這樣認為,人生若即如初見,初戀是人生的至純,至美至真,誰都無法忘懷,元稹在這裡只是抒發他的理想,此詩只應記取寫詩人那份初心才符合情理。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道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滄海無邊無際,一個人如果滄海裡的一切都經歷過了,那其它地方的流水,對於詩人來說算得了什麼?巫山雲雨都見識過了,詩人還會再去留意別處飄過來的雲朵?人間除了曾經的你之外,或許就再也沒有使人動情之女子了。從此之後,詩人信步踱過「花叢」,已懶得回頭,對其他女子已無眷戀之心了,那份戀情,已使詩人對於人間其它萬念俱灰,現在,一生的緣份,只能一半寄託於敬修佛道,一半懷念著那份痴迷的情感以及曾經的你。
曾經做過仗劍走天涯的夢想,不覺人生已知天命,人生之路上的道道亦經歷了不少,什麼的情呀愛呀,其實對我來說恍如浮雲。驀然回首的時候,當以修道者的慈悲,來感念一路上的風景,問問那內心,是否還記取當年出發時的初心?只是現在,我感嘆多少人在引用「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兩句詩的時候,是否懂得此詩下半句「取次花道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所包含的意義?又有多少人讀著「取次花道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的時候,想起詩人和那位名叫鶯鶯姑娘內心所經歷的坍陷?以及他閱盡世事之後心灰意懶的無奈?
想到這裡,忽然記起我曾經寫過的一篇題名《曾經滄海》的小說。在我童年的時候,我遇到了父親的一位摯友,父親讓我稱他為叔叔,他是一位技藝高超外科醫生,因犯了那個年代的禁忌身陷監獄,但從他的身上時時散發出一陣奇異的魅力。有一年,他從大西北回鄉探親,他跟我講起了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許多故事,年齡懸殊的我們就像忘年交一樣交流,在他回去不久就客死他鄉,後來他的身世就跟謎團一樣一直縈繞在我的腦際。長大後我才知道,人生不都是那麼玄妙的,受他的影響我也當上了醫生,每當人生跌入低谷的時候,想起曾經的他所遭受的劫難,我是幸運的。半緣修道半緣君,我的叔叔,是庇佑我一生的神明。
所以,我想人間之緣,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簞食,一瓢飲,那是上蒼贈與的眷顧;曾經過去的,或者現在擁有的,都要萬分珍愛。因為,人生只有一世,簞食漿糊,情緣機巧都是可遇不可求之物,曾經的你消失了也就不再,我們唯有好好的去珍惜。譬如巫山之雲,只有登臨「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巫山之巔,才能發出「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感慨;譬如曾經滄海,只有親臨「莫道昆明池水淺」的滇池,才能知道「此水已非彼水矣」的真味。
2020年3月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