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圖裡亞斯《玉米人》:用無邊的死亡引爆魔幻的拉美

2021-02-28 大益文學

郭德綱的某個相聲裡有這樣一個略噁心的段子,說的是高峰和于謙兩人晚上在小區裡散步時碰到一坨狗屎,于謙說高峰要是敢吃的話,就給他十萬塊錢;走著走著,又碰到一坨,高峰對于謙說要是敢吃的話,他給于謙十萬塊錢。結果倆人都吃了,發現要給彼此十萬塊,一來一往,等於沒有。在《玉米人》這部小說中也有類似的場景。說的是叫伊克和多明戈的兩人背著酒去賣酒,辦完準賣證之後一共只剩下6比索。路途上兩人都感到喉嚨發乾,兩人約定明算帳,一嘴喝酒一手交錢。伊克先給了多明戈6比索,要了一碗酒;後來多明戈又給了伊克6比索,也要了一碗酒。兩人覺得很開心,這樣下去不用到集市兩人就能賺到1200比索。等到了集市,兩人喝得醉醺醺,數了數錢,發現怎麼總共還是只有6比索?

在《玉米人》中,阿斯圖裡亞斯刻畫了幾十個不同職業的人物,軍官、士兵、農夫、工匠、郵差、巫師、乞丐、小販、酒店老闆等,作者沒有局限於印第安部落和騎警隊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更多著墨於印第安人日常的生活,從鄉村到集鎮到城市,展現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瓜地馬拉印第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社會風俗畫。

由於其父不滿獨裁者統治,阿斯圖裡亞斯在童年時代即隨父母遷居到了一個四周聚集著印第安人的小鎮上,因此他得以了解印第安人的部落生活,熟知他們的古老文化和風俗習慣,聽到過許多他們世代相傳的神話故事,這也是為何作者能不獵奇,用自然且充沛的感情寫下《玉米人》。某種程度上,這本書更像是為印第安人寫就的一出讚歌。

整部小說由六個獨立的部分組成:加斯巴爾·伊龍、馬丘洪、七戒梅花鹿、查洛·戈多伊上校、瑪麗婭·特貢和郵差野狼。這六部分並沒有一條明線將情節串聯起來,每個故事都有各自的主角。可能上個故事的主角已經成為了新故事中人們口口相傳的歷史人物,而現下故事的主角可能是下一段故事的背景。每段故事看似脫鉤,實則環環相扣。直至最後一章,盲人伊克終於見到了心心念念的妻子特貢,一家人團圓;交織講述的是郵差尼丘的「奇幻之旅」,尼丘幻化成野狼,隨著螢火巫師進入「五彩堂」,見到了加斯巴爾·伊龍酋長、馬丘洪等人,這一段頗有我國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進水簾洞及神遊幽冥界的感覺。每段故事中的人物隨著郵差的神奇之旅得以相聚。

小說開篇即用散文詩般的語言,將神話、夢境、現實糅合,營造出一種波詭雲譎的氣氛。身為酋長的加斯巴爾·伊龍收到伊龍大地的召喚,要他趕快行動起來,將那些放火燒荒的人逐出山林。由此引出了以加斯巴爾·伊龍酋長為首的印第安部落和以查洛·戈多伊上校為首的騎警隊之間的壁壘分明的鬥爭。而歸根究底,這種鬥爭的根本是玉米的「神性」和「商品性」之間的矛盾。換言之,是傳統觀念與現代思想之間的矛盾。印第安人認為,人是由玉米做的,玉米即是人。而為了做買賣的拉迪諾人只是為了發橫財。作為從小耳濡目染這種文化的阿斯圖裡亞斯,旗幟鮮明地選擇站在印第安人這邊。這點和馬克爾斯不同,《百年孤獨》體現出強烈的宿命意識,布雷迪亞家族的興衰存亡、人物命運從一開始就已註定。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見證了殖民者的暴行,當時香蕉園裡的好多工人準備罷工,結果被殖民者用無情的機槍掃射,一火車皮一火車皮地將屍體扔進了大海。何塞·阿爾卡蒂奧第二作為倖存者回去之後跟所有人講述,結果發現大家都像不記得有這回事一樣。這一切都被殖民者和資本家給抹殺掉了。在現實生活中,很大可能拉丁美洲人民的遭遇是如馬爾克斯筆下所描寫的一樣。但是阿斯圖裡亞斯不同,他看到了印第安人的反抗意識,即使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印第安人根本無力反抗殖民者的統治,他只好將美好的願望寄託於「神力」。

加斯巴爾·伊龍酋長象徵著這種反抗精神。在知道自己喝了敵人的毒藥後 , 立即跳到河裡 , 「飽飲了一頓河水 , 消解了毒藥在腹內引起的乾渴 , 把五臟、血液痛快地衝洗了一遍 。」毒藥毒不死他,河水淹不死他。螢火法師則是這種反抗精神的神化支柱。在被敵人將肉體砍得七零八碎時,殘肢斷體仍然能聚在一起,並施發毒咒。而且毒咒最終一一應驗。

就筆者看來,小說的大概內容可以總結為「332」。3——印第安人的三次復仇;3——三出愛情悲劇;2——「二元觀」,即印第安人的「納華爾」。

伊龍酋長去世之後,螢火法師開始掐訣念咒。

原本是印第安人的託馬斯,在「狐狸精」老婆瓦卡.瑪努埃拉的花招下投靠了騎警隊。他的獨生子馬丘洪外出求親。一天傍晚,在途中遭到螢火蟲的襲擊。成千上萬隻螢火蟲撲到他身上,撲到他的坐騎上,用冷火連人帶馬化作永遠奔馳不息的「光明之神」。

在他兒子消失後,種玉米的人為了多開荒地,欺騙託馬斯說看見馬丘洪騎著馬在大火裡跑來跑去,鼓動託馬斯燒毀山林尋找兒子。託馬斯思兒心切,騎馬進入玉米地,他在玉米地裡放了一把火,燒著了玉米,也燒著了自己。大火迅速蔓延開來,把種玉米的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全部燒毀。騎警隊趕來時,大火已無法撲滅。他們和村民一言不和,發生械鬥,雙方死傷數人。給伊龍酋長投毒的瓦卡·瑪努埃拉也身陷火海。

這是第一次復仇。

婭卡大媽身患重病,巫師庫蘭德羅告訴他們,想治好老太太的病,就要砍下藥店老闆薩卡通全家人的腦袋,幾個兄弟就殺死了薩卡通一家老小八口人。到了終章才揭曉答案,原來薩卡通是將毒藥出售給了殺死伊龍酋長的人。

這是第二次復仇。

得知村子出了人命案以後,騎警隊隊長戈多伊帶領人馬趕去處理。夜行山路,氣氛十分恐怖。返回時,路經陰森可怖的騰夫拉德羅谷。突然在戈多伊上校頭頂上出現了三道包圍圈。第一道是成千上萬隻夜貓子的眼睛;第二道是成千上萬顆巫師的腦袋;第三道是數不清的絲蘭花。三道包圍圈緊緊困住戈多伊上校和他手下的人。突然,火光一亮,騰夫拉德羅山谷裡升起一片大火,戈多伊上校等人被活活燒死。

這是第三次復仇。

通過這三次成功的復仇,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立場和價值判斷,是站在深受迫害的印第安人這一方的。

在 《玉米人》裡,主要突出了三對戀愛的悲劇:馬丘洪和坎黛拉莉婭·雷伊諾薩的愛情悲劇、盲人戈約·伊克和瑪麗亞·特貢的婚姻悲劇以及郵差丘尼·阿吉諾千裡尋妻的愛情悲劇。這三出愛情悲劇由小人物出發,卻折射了時代、生活的悲劇。

其中最打動筆者的是盲人戈約·伊克和郵差丘尼兩人的千裡尋妻。

如果說馬丘洪和坎黛拉莉婭·雷伊諾薩的愛情是時代悲劇,那麼盲人戈約·伊克和妻子的愛情就是生活的悲劇。事實上,盲人妻子特貢離開是因為擔心和丈夫生活在一起會再生兒育女, 增加生活的負擔, 所以才離開丈夫外出謀生。但作者賦予慘痛的現實以神話色彩,將盲人妻子的出走描述成被妖法所迷, 喝了一碗蜘蛛爬過的巧克力米粥, 患了「蜘蛛狂」病, 於是便拋下伊克棄家而去。用傳說來講現實,讓文本籠罩著一層迷霧,虛虛實實看不真切。

筆者想特意提一下盲人伊克,因為他對妻子的情深篤真讓人動容。在妻子突然帶著兩個孩子不辭而別後,盲人伊克為了尋找妻兒,沿街乞討,吃盡苦頭。後來他遇到了一位江湖醫生,醫生用刀子為伊克刮眼,使他重見光明。復明後伊克扮成小販的樣子,走街串巷,繼續尋找妻兒。但他苦尋不到,於是他說道:「眼睛有什麼用?他認不出瑪麗婭·特貢。只有瞎子才能看見無花果的花;伊克只有在瞧不見東西的時候才能看見瑪麗婭·特貢。對他來說,瑪麗婭·特貢就是無花果的花,就是隱藏在伊克愛情果實裡的花。」

 

郵差尼丘千裡尋妻的故事也極動人。忠於職守的尼丘滿懷期待地往家趕,他給心愛的妻子帶回了一件禮物,一條真絲小披肩。然而一進家門,卻發現妻子不見蹤影。此後他再也無心為人們傳遞信箋,他只想尋覓自己的妻子。最後,他遇見了螢火法師,法師用巫術讓他看到,原來妻子並非離家出走,而是在出門打水時,失足掉進了深井。看清這一切後,「悲痛欲絕的尼丘先生,眼中噙滿了淚水,晶瑩的淚珠在睫毛間輕輕抖動,仿佛一顆石子在一泓清水裡激起的漣漪。最後,他蛻掉了人皮,化身為叢林野狼,一縱身跳到一片暖烘烘的細沙地上,四隻爪子站在陡峭的山坡上,發出了陣陣長嗥。」

「郵差的眼睛裡噙著晶瑩的淚珠,淚水漸漸滲入他那無底枯井似的眼窩。大地悄無聲息地把她吞沒了。他也要用眼睛把她吞下去。他也一樣,要把她吞下去。把她嫵媚的身影吞下去。人倒在地上,總會揚起一陣煙塵。可是那塊潮溼泥濘的土地竟然沒有揚起一絲塵埃!什麼也沒留下!」

這三則愛情故事都讓人動容,馬丘洪身騎駿馬去求親,結果因為法師的毒咒變成了天燈,他的未婚妻始終對他念念不忘。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沒有背叛彼此,他們的悲劇全然是時代和生活的悲劇。這種兼具神性與人性的愛情故事正是《玉米人》觸及現代人靈魂的地方。

《玉米人》還反映了一種印第安人的世界觀:「納華爾」。在本書前言中,譯者寫道:「阿斯圖裡亞斯把印第安人的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稱為『二元觀』。這種人神相通的觀念當然是一種迷信。物質生產不發達、科學技術落後、對部落首領盲從的習慣、對外來勢力無力反抗,是產生這種世界觀的歷史和社會背景。」印第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納華爾」,即動物化身,並且可以變成保護自己的動物。在小說中,伊龍酋長的「納華爾」是長著薄如玉米葉子般的耳朵的黃毛兔子,郵差的「納華爾」是一匹野狼,巫醫庫蘭德羅的「納華爾」是一隻七角梅花鹿。

1930年,阿斯圖裡亞斯的第一部故事集《瓜地馬拉傳說》出版;1946年,《總統先生》出版;1949年,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1967年「由於出色的文學成就」、「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傳統之中」,阿斯圖裡亞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總統先生》是阿斯圖裡亞斯的代表作,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塑造出一個粗俗、狡詐、兇殘、陰險的專制暴君形象。在他的魔掌下,整個國家都籠罩在愚昧、貧窮、恐怖、絕望的氣氛之中。在很多的章節中,讀者只能從其他人物的言行、心理和他們的命運描寫當中去辨認獨裁者如幽靈一般的影子。他是無形的,卻無處不在,是活在每一個人心中的神祇。小說用這種反客為主、虛實結合的手法,給暴君的形象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迷霧。全書精心設計的這種陰鬱壓抑的氣氛讓人聯想到魔鬼統治下的地獄。

《瓜地馬拉傳說》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集,其中包含了九個短篇故事,大多探討了西班牙徵服前的瑪雅神話以及與瓜地馬拉身份發展相關的主題。阿斯圖裡亞斯也被稱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鼻祖、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流派的開創者、「拉美文學爆炸」的奠基人。

現在,當我們提及「魔幻現實主義」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彙,可能都有些興趣寡然。有些作家也拒絕自己被貼上「魔幻現實主義寫作」的標籤,如上周我們推的莫三比克作家米亞·科託等。於筆者而言,這種大而泛之的概括性詞彙很容易讓人厭倦。但每一次,當我們翻開書,當故事中的人物立體地湧現出來,深深地烙印在腦海中時,才會在心裡一遍遍地對「魔幻現實」產生認同。我想關於「魔幻現實」,可能就像本書中蒙查大嬸說的那樣:「真也罷,假也罷,反正它是生活裡的一部分,是這兒的大自然的一部分。生活是不會消失的。生活裡包含著各種風險,可生活永遠不會消失。」

《玉米人》是1949年的作品,距今已有70多年;就筆者看來,它有兩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方面,阿斯圖裡亞斯作為魔幻現實主義寫作的開路者,為後來「拉美文學爆炸」奠定了深厚基礎。回顧拉丁美洲歷史,自16世紀初,拉丁美洲進入了長達三百年的殖民統治,此後又經歷了獨立戰爭、獨裁統治,可見,拉丁美洲的歷史是極其慘痛、沉重的。但拉美作家創造性地融合了這片土地上的神話傳說、傳統習俗、宗教信仰,在敘事和描寫中插入神奇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現象,藉以反映拉丁美洲的現實。那些深沉慘痛的重大歷史事件被他們用「魔幻現實」的手法寫出來,既兼具歷史與真相,又讓文本具有化沉重為夢幻的輕盈感。正是在這些前輩的不斷開拓下,讓「魔幻現實主義」這條文學道路被後人越走越寬,最終抵達拉丁美洲文學的空前繁榮——拉美文學「爆炸」。這也值得我們深思,我國的近現代史是一部苦難的屈辱史,我國亦不乏以重大歷史事件為寫作題材的作家。但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是,這些以重大歷史事件為題材的小說,普遍寫實,透著一股非虛構、新聞紀實的氣息。當然,筆者並不是說非虛構、新聞紀實不好,只是我們何時也能做到在兼具歷史與真相的基礎上,讓文本變得更輕盈呢?何時我們也能做到在文本中兼具神性與人性,從而直抵靈魂呢?拉美文學作家能糅合神話傳說與現實,我們又何嘗不可呢?中國從來也不乏「魔幻」,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蘊含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財富,如《山海經》《聊齋志異》等包含奇珍異獸、鬼怪傳說的奇書歷來流傳。何至於,「魔幻現實」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卻不能「看到」它們,並將它們運用於寫作呢?

另一方面,大半個世紀過去了,小說仍具有現實諷刺意義。美國是一個在印第安人累累白骨上建立的國家,「西進運動」幾乎讓印第安人滅絕。歷史是殘酷的,冰冷的。當我們去了解那段血腥悲慘的歷史,表層只是冰冷冷的文獻記載,內裡卻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玉米人》細緻入微、栩栩如生地為我們展現了印第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有盛大熱鬧的夜宴場景,有迎神賽會,有婚禮,有聖燭節朝聖,有情比金堅的愛情他們曾蓬勃、熾熱、滾燙地活著。阿斯圖裡亞斯逆流而上,難能可貴地用充滿溫情的筆觸,在明知結局是悲慘的情況下,仍為印第安人的反抗精神譜寫謳歌。即使現在,在殖民主義早已結束的2020年,種族歧視也時有發生,少數族裔現在所遭受的被排擠、被壓迫的境遇,何嘗又不是曾經的印第安人所經歷過的痛楚呢?

在瑪雅人的「聖經」——《波波爾·烏》中,世界最初只有玉米和土地,生活的乏味讓玉米神們在世界的大棋盤中創造出了「人」作為棋盤上的棋子。正如棋局中輸贏與死活的本質,也許瑪雅人很早便參透了人類作為「棋子」互相傷害的本質了吧。

但最後,讓我們暫時逃離人類相互傷害的這一事實,回到一場夢裡吧。在那裡:盲人伊克和妻子瑪麗亞.特貢又搭起屋架,蓋了一座更寬敞豁亮的茅屋。兒子們成了家,生了許多孩子。全家人住在一起,有男有女,有老有小,真是人丁興旺。到了收穫季節,全家男女老少像蟻群似的往家裡搬玉米。全家人你來我往,川流不息,像煞一隻只螞蟻、螞蟻、螞蟻.

相關焦點

  • 拉美魔幻現實奠基人米蓋爾兩部作品被譯介
    原標題:拉美魔幻現實奠基人米蓋爾兩部作品被譯介  日前,經過多位譯者翻譯和修改潤色的兩部拉美文學名著《總統先生》和《玉米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重新編輯出版。據出版方介紹,其作者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是瓜地馬拉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是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拉丁美洲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小說家。
  • 阿斯圖裡亞斯:寫拉丁美洲自己的小說
    1930年,居住在法國的米·安·阿斯圖裡亞斯用西班牙文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瓜地馬拉傳說》,在馬德裡出版。這是一部帶有人類學和民間傳說特徵的故事集,收錄了瓜地馬拉人關於火山、財寶、創世的神話故事,展現出一個充滿了神奇、魔幻、原始和怪異色彩的拉丁美洲。這本書使一些歐洲作家對他刮目相看,他們敏感地覺得,一個大作家誕生了。
  • 阿斯圖裡亞斯|他筆下的瓜地馬拉,是歷史 是夢境 更是詩歌
    頗費一番周折之後,終於買下了阿斯圖裡亞斯三部代表作《總統先生》《玉米人》《瓜地馬拉傳說》的中文簡體版權。然而,阿斯圖裡亞斯的作品如此出類拔萃,不同凡響,以至超越了它所屬的文學環境和地理疆界,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阿斯圖裡亞斯的代表作有:《瓜地馬拉傳說》(1930)《總統先生》(1946)《玉米人》(1949)《疾風》(1950)《綠色教皇》(1954)《死不瞑目》(1960)和《混血姑娘》(1963)。
  • 魔幻現實主義在電影中的運用
    啟蒙於歐洲繪畫魔幻現實主義最初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在歐洲的一種繪畫流派,主要是用現實主義(REALISM)的精確來描繪物體,但又對時空進行迥然不同的並置,出現奇異的效果。就是一種「常規突變」。興盛於拉美文學在20世紀30-50年代,魔幻現實主義在拉丁美洲形成和發展成為一種文學創作流派,至今在世界文壇上有著廣泛的影響,而且逐漸擴展到電影和其他藝術領域。
  • 拉美文豪穆蒂斯辭世 曾是《百年孤獨》第一讀者
    拉美文豪穆蒂斯辭世 曾是《百年孤獨》第一讀者 他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稱作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影響力遍及全世界西班牙語系國家,曾獲阿斯圖裡亞斯王子獎、塞萬提斯文學獎等多項頂尖的西班牙語言文學獎。  未受「魔幻」影響  阿爾瓦羅·穆蒂斯早年以詩人身份立足文壇,25歲時便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同時代的詩人帕斯非常讚賞他的詩作。
  • 魔幻拉美:遍地都是礦,致富卻靠搶
    拉美的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獨特敘事方式,被大家稱為魔幻現實主義。其實,魔幻現實主義之所以會誕生在拉美,是因為拉美本就是一個具有魔幻現實主義土壤的大陸。小說裡種種怪誕而魔幻的現實,並非來自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小說每一道魔幻的褶皺裡,都是拉丁美洲活生生的現實。
  • 郭熙志 | 超寫實:魔幻現實主義(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魔幻現實主義。在我年輕的時候,魔幻現實主義是影響老師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也是當時影響中國文壇的一個流派。現在中國大陸結出的唯一一個果實就是莫言。莫言源於拉美的魔幻文學。拉美在四五十年對魔幻文學的醞釀,到了五六十年代爆發出來。
  • 超經典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神劇-----毒梟(Narcos)
    首先是在拉美這塊神奇土地上所存在的--魔幻現實主義。當然,為我們所熟知的、名氣比較大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別人還在用夾帶、私藏等方式運輸海洛因過海關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用飛機運毒品。 其他暴行包括:爆破了一架國內航班,造成106人死亡。由埃斯科瓦爾直接策劃在彼哥大特別警察本部前製造流血事件,造成63人死亡。
  • 阿斯圖裡亞斯的原野香氣
    走累了可以嘗嘗卡布瑞勒斯奶酪或戈蒙內多奶酪(畢竟阿斯圖裡亞斯還有著「奶酪之都」的稱號)、配上阿斯圖裡亞斯白豆,如果是晌午還可以品嘗鮟魚、海鮮或者滷肉,雖然在奧維耶多很難找到英文菜單
  • 到底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來自拉丁美洲那塊神奇的土地,它們不僅代表拉美最獨特、最現代的文化,還意味著某種外來者眼中的神秘。殊不知,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廣為人知的形容詞,最早來源於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繪畫。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一些關於歐洲文學和藝術作品的評論中,發現魔幻現實主義的影子。
  • 從切·格瓦拉到馬爾克斯,拉美知識分子是救贖者還是攔路人?
    熱情的森巴舞、濃烈的足球氛圍、危險叢生的貧民窟、奔放的狂歡節、性感的探戈、慵懶的巴薩諾瓦、還有「拉美文學爆炸」作家們筆下的魔幻國度……這些或許是許多人認識拉美的第一印象。拉丁美洲的空氣中仿佛處處飄蕩著浪漫的藝術氣息,成為許多文青裝點自己的「心頭寶地」——享譽世界的拉美名人,除了體壇巨星之外,大多是如雷貫耳的文學巨人——馬爾克斯、略薩、聶魯達、博爾赫斯、科塔薩爾、波拉尼奧……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背後恰是拉美魔幻般的近現代歷史。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科幻是一種跨越文化又回歸文化的表達,範軼倫在《科幻世界》中連載的一篇《科幻學徒筆記》中,記錄了他對於拉美科幻文學的認知變化,被大眾熟知的「魔幻現實主義」在西方與拉美學者心中的不同定位等,本文便摘自於此。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這本著作給我帶來了迄今為止最奇妙的一次學術閱讀體驗:字裡行間明明是寫發生在南半球那個魔幻大陸的故事,卻讓我看到了許多中國科幻的影子——那麼遠,那麼近,一道連接兩個大陸的任意門仿佛正等待著被打開。提起拉美文學,中國讀者最熟悉的一定是寫《百年孤獨》的馬爾克斯、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和智利桂冠詩人聶魯達。這片誕生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神奇土地,會孕育出怎樣的科幻小說呢?
  • 越南確診621例,死亡6例;專家:毒株可能來自北美或拉美
    目前累計確診621例,死亡6例據越南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導委員會的報告,截至8月3日6時,越南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截至目前,越南共有6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均為患有嚴重基礎疾病的病人。越南專家:毒株可能來自北美或拉美越南專家表示,越南目前的疫情抗擊已經進入第三階段,此次的病毒毒株不同於以往,很有可能是來自北美或者拉美。
  • 不,在拉美
    《傑出公民》講述的故事非常拉美:一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知名作家,在收到一封「傑出公民」的頒獎邀請函後,決定重返自己闊別四十多年的家鄉阿根廷小鎮薩拉斯。經歷了歸鄉之旅的種種尷尬和詭異後,他終於決定永別故土。
  • 拉美新冠確診病例破700萬,增速趨緩但拐點難料
    秘魯有2.8萬多人因新冠病毒感染死亡,是本地區人均死亡率最高的國家。巴西是美國以外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但是巴西當局堅稱,新病例呈下降趨勢,每日死亡人數也趨於「平穩」。據巴西衛生部28日晚公布的最新數據,全國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3412例,累計確診3804803例;新增死亡病例855例,累計死亡病例119504例。
  • 被忽視的6部拉美經典電影,你看過沒?
    說到電影,一般都是美國大片、英國捷克片、日本韓國片… 但是今天,我們來聊點不一樣的 話說拉美的片子,因為經濟落後,地理位置離我國甚遠 所以經常被忽視了 但是,經濟落後不影響他們為影視貢獻經典好片
  • 確診超57萬,五問解讀拉美何以成疫情新「震中」
    據秘魯衛生部20日數據,秘魯累計確診病例達10.4萬例,累計死亡病例為3024例。秘魯是拉美疫情第二嚴重的國家,最近兩周確診數幾乎翻倍。 在秘魯首都利馬,新冠肺炎患者佔據了ICU病床的80%。然而,據路透社報導,利馬藥價近段時間出現飆升,一些藥物出現短缺現象。
  • 記者連線 | 2020,拉美地區在疫情中艱難前行
    記者連線 | 2020,拉美地區在疫情中艱難前行
  • 拉美國家發展血淚史
    如果要說拉美國家為什麼失敗,可能用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離美國太近吧。拉美國家一個世紀半以來,總共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在1850年到1930年之前,拉美主要是以出售自然資源為主,在1846年英國廢除穀物法之後,實行自由貿易主義,以及19世紀中期,歐洲對於原材料日益增長需求又刺激了拉美國家對外的貿易,尤其是歐美國家第2次的工業革命所推動的全球化浪潮,進一步激發了歐美國家對拉美地區投資擴張,像農產品,礦石油都得到極大的發展,很多拉美國家都作為資源出產國,被加入了國際貿易體系,基本上這一階段拉美國家實現了整體的出口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