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魔幻現實奠基人米蓋爾兩部作品被譯介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拉美魔幻現實奠基人米蓋爾兩部作品被譯介

  日前,經過多位譯者翻譯和修改潤色的兩部拉美文學名著《總統先生》和《玉米人》由上海譯文出版社重新編輯出版。據出版方介紹,其作者米蓋爾·安赫爾·阿斯圖裡亞斯是瓜地馬拉著名小說家和詩人,是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是拉丁美洲文學史上第一位獲得該獎的小說家。

  據介紹,1930年,他的第一部故事集《瓜地馬拉傳說》在西班牙出版,被認為是拉丁美洲第一本帶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集,其本人被認為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奠基人,其代表作還有《總統先生》、《玉米人》等。雖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曾出版過阿斯圖裡亞斯的作品,但是在後來的多年裡,其作品一直未能重版。

  出版方介紹,《總統先生》中,阿斯圖裡亞斯以漫畫式的誇張筆法和抒情詩般的描述,對獨裁統治進行揭露。他以「總統先生」等幾個典型人物在一樁政治陷害事件中的活動為脈絡,描寫了上自總統、法官、將軍,下至密探、獄卒、老鴇乃至地方官、惡霸等人物的精神狀態,勾畫出了一個陰森可怖的世界。此外,已故北外西班牙語教授李德恩先生尤其推崇阿斯圖裡亞斯的《玉米人》,認為拉美文學的所謂「爆炸」是厚積薄發的結果,這當中包含了老一代作家們如阿斯圖裡亞斯所做的艱苦探索。《玉米人》故事的主線是印第安人與土生白人因為種植玉米而產生的矛盾與鬥爭。寫種玉米的印第安人,同時又暗示這些人是神用玉米做成的,將神話與現實融合,遂成魔幻現實主義經典之作。

  (記者 劉婷)

(來源:北京晨報)

相關焦點

  • 阿斯圖裡亞斯《玉米人》:用無邊的死亡引爆魔幻的拉美
    1930年,阿斯圖裡亞斯的第一部故事集《瓜地馬拉傳說》出版;1946年,《總統先生》出版;1949年,長篇小說《玉米人》出版;1967年「由於出色的文學成就」、「作品深深植根於拉丁美洲的和印第安人的傳統之中」,阿斯圖裡亞斯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總統先生》是阿斯圖裡亞斯的代表作,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塑造出一個粗俗、狡詐、兇殘、陰險的專制暴君形象。
  • 魔幻拉美:遍地都是礦,致富卻靠搶
    烏鴉上尉作品
  • 《毒梟:墨西哥 第二季》魔幻現實也是現實
    前三部實在記不得了,疫情期間反覆看了這兩部,覺得這樣的菲利斯倒是很迷人,可能是演員長得太帥吧。相比於長安十二時辰,相比於破冰行動,我覺得拉美毒梟,美國毒梟,那簡直都是青春期小混混,吸了毒簡直是蠢貨。菲利斯,內託,阿曼多算是有點思考的人…菲利斯之所以垮臺,是因為販毒的性質如此,每個毒販都希望賺更多,有了衝突直接火併,對待矛盾只求殺人解氣,之後墨西哥毒販的兇狠,更有甚之,菲利斯的結局不算慘。
  • 魔幻現實主義在電影中的運用
    魔幻現實主義植根於拉美現實生活中,吸納古印第安文學、現實主義文學與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驗,將幻象與現實、神話與現實水乳交融,大膽借鑑象徵、寓意、意識流等西方現代派文學表現技巧、手法,以鮮明獨特的拉美地域色彩為特徵,進行創作。
  • 用魔幻切割現實,南斯拉夫兩部經典電影
    本期分享會將為大家帶來前南斯拉夫導演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的兩部大尺度名作。從學生時代開始,他的電影就引人注目,仿佛每一部作品都是為一個獎項而生。迄今為止,54歲的庫斯圖裡卡總共拍攝了大大小小17部電影,就在三大藝術電影節獲得16次提名,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他39歲的時候就已經兩度獲得嘎納電影節金棕櫚獎。
  • 超經典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神劇-----毒梟(Narcos)
    首先是在拉美這塊神奇土地上所存在的--魔幻現實主義。當然,為我們所熟知的、名氣比較大的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充滿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拉美大陸,一切皆有可能! 下面來818主創人員。該劇導演是南美巴西人,若澤·帕迪裡亞。主要作品有《精英部隊》(柏林金熊獎)。精彩的槍戰戲,冷峻的視角,讓我想起《上帝之城》。
  • 不,在拉美
    年初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墨西哥電影《我是尼羅》,聚焦移民題材;到了5月的坎城電影節,巴西電影《水瓶座》入圍主競賽,而導演雙周單元則有亞歷桑德羅·佐度洛夫斯基的《詩無盡頭》和帕布羅·拉雷恩的《追捕聶魯達》,兩部影片讓人一窺智利電影的風採。
  • 郭熙志 | 超寫實:魔幻現實主義(一)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魔幻現實主義。在我年輕的時候,魔幻現實主義是影響老師的一個重要文學流派,也是當時影響中國文壇的一個流派。現在中國大陸結出的唯一一個果實就是莫言。莫言源於拉美的魔幻文學。拉美在四五十年對魔幻文學的醞釀,到了五六十年代爆發出來。
  • 被忽視的6部拉美經典電影,你看過沒?
    說到電影,一般都是美國大片、英國捷克片、日本韓國片… 但是今天,我們來聊點不一樣的 話說拉美的片子,因為經濟落後,地理位置離我國甚遠 所以經常被忽視了 但是,經濟落後不影響他們為影視貢獻經典好片
  • 塞普爾維達告訴我們,現實永遠是魔幻的
    他的第一部小說《讀愛情故事的老人》就是以亞馬遜的這段生活為素材的。這部以簡潔清新的筆調反映印第安人生活的小說於1988年在西班牙發表,獲得奧維耶多市基金會頒發的「迪格雷·胡安」獎。1992年,這本書被譯成法文,很快成了一部暢銷書。1994年作者又接連發表了《世界盡頭的世界》和《鬥牛士之名》兩部小說,塞普爾維達很快便成了歐洲書市上看好的僅次於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拉美作家。
  • 所謂的「魔幻現實」有多魔幻?
    當現實變得像小說,小說就成了我們理解現實的方式。——蔣方舟2021年1月11日,我走出東京永山的家門,碰上穿著和服、戴著口罩的少女隨同父母從樓上走下來,簡短地進行了寒喧。口罩能遮住少女的口鼻,但遮不住她精心打扮過的髮型和妝容。
  • 拉美文豪穆蒂斯辭世 曾是《百年孤獨》第一讀者
    未受「魔幻」影響  阿爾瓦羅·穆蒂斯早年以詩人身份立足文壇,25歲時便出版他的第一本詩集,同時代的詩人帕斯非常讚賞他的詩作。他在第一本詩集出版將近30年後,才開始小說的寫作,以瞭望員馬科洛爾為主角的一系列小說是穆蒂斯最重要的作品。早在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馬科洛爾這個文學形象已出現在他的詩歌作品中。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費雷拉將1920年以前的拉美科幻小說置於時代脈絡中考察,視其為社會現實的反映,認為這些文本不僅凸顯了當時拉美知識分子對於現代時空觀、達爾文主義以及科學技術的反思,還體現了國族身份認同和現代化進程之間的張力。這本著作給我帶來了迄今為止最奇妙的一次學術閱讀體驗:字裡行間明明是寫發生在南半球那個魔幻大陸的故事,卻讓我看到了許多中國科幻的影子——那麼遠,那麼近,一道連接兩個大陸的任意門仿佛正等待著被打開。
  • 影單推薦:被忽視的6部拉美經典電影,你看過沒?
    說到電影,一般都是美國大片、英國捷克片、日本韓國片…但是今天,我們來聊點不一樣的話說拉美的片子,因為經濟落後,地理位置離我國甚遠所以經常被忽視了但是,經濟落後不影響他們為影視貢獻經典好片那下面,我們一起看看有哪些好看的拉美片子第一部《上帝之城》
  • 別叫我魔幻現實主義!拉丁美洲的科幻文學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了李廣益老師發表在2011年4月刊《科幻世界》上的《科幻屬於世界——2011年伊頓科幻大會手記》,他與拉切爾·海伍德·費雷拉教授關於中國和拉美科幻相似起源的討論讓我眼前一亮。我就此找來了費雷拉教授當年出的書《拉美科幻文學史》研讀。這是第一部專攻拉美科幻的英文專著,曾在科幻研究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
  • 到底什麼是魔幻現實主義?
    來自拉丁美洲那塊神奇的土地,它們不僅代表拉美最獨特、最現代的文化,還意味著某種外來者眼中的神秘。殊不知,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廣為人知的形容詞,最早來源於上世紀20年代的德國繪畫。時至今日,我們仍然能在一些關於歐洲文學和藝術作品的評論中,發現魔幻現實主義的影子。
  • 消費主義的魔幻現實——米卡·羅滕伯格(Mika Rottenberg)
    熱情與暴戾、幽默與殘酷、夢境與死亡、歡笑與悲鳴……在拉美文學與藝術中這些元素以超乎尋常的方式糾纏在一起,營造出各式各樣的怪誕世界。「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是解讀拉美文學、藝術的關鍵詞,然而其本質並非是詭奇的浪漫幻境,而是揭露比夢境還要荒唐善變的社會現實。
  • 魔幻現實美劇《毒梟》上線第五部,毒品鬥爭的故事似乎講不完
    短短兩天時間,這部新劇的豆瓣分數高達9.4分,相信最終的評分依然會保持在9分左右,和前面四部《毒梟》一樣的高水準。 熟悉《毒梟》系列的觀眾,都對魔幻現實主義不陌生,在高度細節化的現實的背景環境中,嵌入奇異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東西。 TUYOAshanty - TUYO(Narcos Theme)
  • 「第三電影」銳氣不減,7部阿根廷電影亮相中國電影博物館
    此次影展精選的七部參展作品分別為《失憶摩託》《寶琳娜的選擇(又名:幫派)》《霍藤西亞》《鯨之歌》《最後探戈》《馬加利亞內斯》《媽媽?媽媽!媽媽。》。阿根廷電影是世界影壇版圖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電影史有著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
  • 「第三電影」銳氣不減,7部阿根廷電影亮相中國電影博物館
    此次影展精選的七部參展作品分別為《失憶摩託》《寶琳娜的選擇(又名:幫派)》《霍藤西亞》《鯨之歌》《最後探戈》《馬加利亞內斯》《媽媽?媽媽!媽媽。》。直至今日,以阿根廷為首的拉美國家仍然秉承著尖銳、獨立、自由的批判視角創作電影,再加上他們受到文學、繪畫的深遠影響,無論是類型片還是藝術片,均有著濃濃的社會批判諷刺色彩及魔幻現實主義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