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口音標籤和隨之而來晦暗未明的地域奚落司空見慣。
前段時間有人問有比俄羅斯總統普京離婚更吸引眼球的八卦嗎?有!普京的英文演講。
普京支持葉卡捷琳堡申辦2020年世博會錄製的一次講話,光是在Youtube上就得到了上千萬的點擊率。人們瞬間拋下對他離婚原因的諸多疑問,以及窺視其隱私的無窮動力,轉而關注起他的英文演講——從陰謀論角度,這的確是一次成功的危機公關。
回到普京的英文本身,儘管這不是總統先生第一回秀英語,但卻是他所有英文講話中最歡樂的一次。他依然是那副精心維護的硬漢形象,銳利的眼神和不時揮動的僵硬手臂,在闡釋俄羅斯參與世博會的歷史久遠,卻非常可惜地從未有機會舉辦時,他的表情更像是嚼了一塊太妃糖一樣生硬。如果你把聲音關掉光看他的肢體和面部,那麼他下一個動作是迅速摘下牆上的獵槍定點射擊,估計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問題的關鍵出在他那口濃重的斯拉夫腔英文上。他的英文可沒有德語那麼順溜,在列寧格勒大學讀書的時候,他就開始學習德語了。後來被克格勃選中,蘇聯時期曾經以外交官的身份在蘇聯駐德國大使館工作多年。
普京開始學英語是在他擔任俄羅斯總統以後的事了。普京上任不久,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俄羅斯,普京在莫斯科的一個餐館宴請這位年齡與他相當的歐洲大國首腦,就是在這次晚宴上,普京第一次向外界披露:他正在學習英語。
可惜沒有更好的語言環境,也沒有潛伏暴露的壓力,總統先生和他眾多的東歐俄語區同鄉一樣,大舌音攪在每個尾音裡,染上了濃得化不開的斯拉夫腔。不過,這種腔調本身並不讓人討厭,要不然美劇《破產姐妹》裡東歐來的廚子Oleg和他的掮客老相好Sophie怎麼會有那麼多熱愛他們口音的粉絲。
階層和口音
口音的偏見
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口音標籤和隨之而來晦暗未明的地域奚落司空見慣。如果你不懂這種符號化的具象意義,最好的參照樣本便是每年春節聯歡晚會上各種語言類節目。上海口音通常出自小裡小氣的精瘦男子,山東口音則經常出現在表現部隊生活的小品裡面,河南口音多半是在火車站候車室裡面的農民工代表。東北口音的代表是趙本山,基本是農村人大大咧咧的自我嘲諷,正好切中庶民精神復興的要害得以流行全國。與此同時,口音的雙重矛盾性在東北口音裡也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並非沒有社會學依據,BBC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發聲調查,只有兩個參數,聲望(Prestige)和吸引力(At-tractiveness),南愛爾蘭口音和加勒比口音被普遍認為是聲望低而吸引力強,通俗點解釋,這意味著你會想和他(她)去酒吧但絕不會僱傭他(她),相反,倫敦或德國口音則是信譽好聲望高卻非常無趣。把這個問題換成中文口音,估計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裡,東北口音屬於第一種。
廣東口音最微妙,二十幾年前的廣東模式,代表著生活水準上的絕對領先,你翻看那幾年的節目,各路出身東北的小品演員無一例外地梳著油頭,拖長了音說廣東普通話扮港商,而最近幾年流行的橋段,說廣東口音的角色不是詐騙犯,最後也是被奚落的下場——中國式的口音偏見固然與各地區的傳統、文化差異有關係,不過起決定作用的還是經濟發展水平,而高速發展時期地區發展差距的不確定性,以及社會流動帶來的對資源配置的無序性,都讓這種偏見變得圓滑又刻薄。
口音很多時候其實是策略。主持人李湘,則像條變色龍,主持湖南衛視,是嗲嗲的港臺腔,到了北京臺的《每日文娛播報》,卻字正腔圓,完全不是同一人。都是娛樂節目,居然有如此大的區別。再說何炅,能在北外當阿拉伯語老師,估計說一口正統播音腔並非難事,但誰讓人家主持的是《歡樂大本營》呢?
娛樂圈、時尚界這等魚龍混雜的地方絕對是社會語言學最值得研究的領域。May的職業是藝人宣傳,副業是餐廳合伙人。她的原名是什麼,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她原來名字裡帶個「妹」字,這種事她會告訴你嗎?除非混到「張惠妹」。如果有不識相的問起來,最多害羞地回答,人家是5月出生的。May是東北人,15歲藝校畢業之後就到北京闖蕩,最早做酒吧駐唱,住過北漂標準的地下室,也和天后一樣,天天早上胡同裡倒馬桶。他們那撥子野模和駐唱,和所有來自經濟弱勢地區的人一樣,一旦進入國際大都市,首先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自己的口音。May對於對抗危機感和地緣壓力有天生的智慧,語言也很有天賦,跟著胡同裡的少年混,掐了煙屁股利索接一句京罵,一口北京話流利得卸了妝就可以頂班公交售票員。
娛樂圈的社交圈子說開放實則保守,口音其實也只容得下那幾個腔調,甜膩的港臺腔,略帶傲嬌的京腔,標準普通話,至多再加上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普通話,對那英可以例外,苞米餷子味姑且不究,這叫一姐範兒。
不過,扯著嗓子搖滾的自由胡同青年早就成了明日黃花,大張偉不唱歌跑去當綜藝咖了,連混到了國際巨星的位子也不好輕易露出一絲胡同味兒,北京南城口音在與北城口音的角力中落敗,一不小心就會被說成是胡同串子。港臺腔也好不到哪裡,文化的發達程度終究仰賴於經濟,眾所周知,粵語文化,包括臺灣流行文化的勢頭在這些年已經削弱了很多。
May看得很清楚。「現在內地娛樂圈的形勢簡單總結,二三流藝人說港臺腔,代表嘛,就是選秀出來的那班。能紅的很少,但至少不出錯。」她帶的那個湖南藝人也不例外,平時一口港臺腔,唱歌的時候又變成咬字不清的ABC,「一線藝人喜歡自詡文化正統,說標準普通話。剩下口音實在太重又不機靈的,只能當諧星,要不就窩在地方臺混。」
倒是那些港臺藝人,開始卷著舌頭說普通話了。謝霆鋒說普通話努力是出了名的,香港小報酸溜溜地稱他的口音叫「北京國語」,最近拍了《中國合伙人》的香港導演陳可辛也是一個。聽他用國語接受採訪,會發現在那揮之不去的廣東話口音之中,偶爾有幾個字咬得特別用力,音發得特別標準,聽來反而叫人更覺突兀不協調——這些字不正是他們在當下的娛樂圈風向底下力爭上遊的結果跟痕跡。
口音的對抗與消彌往往發生在相近或同一文化體系內,舉個例子,說中文的人不會覺得愛爾蘭口音有多粗鄙,伯明罕口音又有多拿不上檯面,但我們會瞧不起印度人說英文的口音,乃至新加坡的南洋英文也不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在同一地域的多種口音之爭往往存在著某種政治經濟關係與權力消漲,如香港音與廣府音對粵語標準音的爭奪。文藝作品與公共空間從來很喜歡表達這種紛爭,在似是而非之間尋找笑料,卻意外地能在不同語言體系中達成寬容。
因此,在美國生活的張超反倒是放開了。「我記得剛來美國的時候,感覺講話有口音像是犯罪一樣。」她說,特別是說著所謂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口音,時間久了也感覺沒什麼了,只要不影響溝通,有點口音反而能顯出你母文化的魅力與真切,「因為這代表你能把英語作為第二外語,卻也說得那麼好」。
只是,口音生物鏈卻沒有失去作用,法語、德語口音的英文最有異域風情,中文的行情也不錯。口音的是非曲直,恐怕永遠是商業的意義大於語言學意義了。
點擊左下角的「閱讀原文」,看看什麼是英音以及五花八門的英國口音~
—————華麗麗的分割線—————
回復「1」獲得 雅思從菜鳥到精通全資料
回復「2」獲得 託福從新手到高手全資料
回復「3」獲得 最新雅思預測
回復「4」獲得 雅思臨考前你需要做的那些事
回復「5」獲得 屬於你的雅思備考計劃
回復「6」獲得 過來人的雅思高分經驗
回復「7」獲得 最新託福預測
回復「8」獲得 屬於你的託福備考計劃
回復「9」獲得 過來人的託福高分經驗
回復「10」獲得 個人陳述寫作小技巧
回復「11」獲得 推薦信寫作小技巧
回復「12」獲得 關於GPA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
回復「13」活動 英國熱門大學碩士各專業語言要求
滬江留學微信號:hjliuxue
滬江留學俱樂部Q群:233469643
備考互助監督,免費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