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臺灣立法院在 2019 年 5 月 17 日,三讀通過臺司法院釋字第 748 號解釋施行法,規定相同性別 2 人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在親子關係部分則準用民法,採「繼親收養」,即當事人可收養另一方的親生子女。臺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化地區。
2017 年 5 月 24 日臺灣同性婚姻釋憲,讓臺灣正式成為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地方,在全世界誇讚臺灣對人權的尊重時,其實社會上普遍還有許多人對多元性別有可怕的迷思。尤其是把「同性戀」和「愛滋病」兩者劃上等號的風氣也不見消散,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Who Una 為此製作了一系列圖文並茂的影片 ,利用可愛的圖解,解釋愛滋來龍去脈,並且去除汙名化。讓我們從頭一起來看愛滋病,建立正確觀念之後,好好打臉「讓同婚合法根本是加速愛滋生長」的說法。
愛滋病是什麼?
愛滋病從 1981 年發現至今,已過 36 個年頭,儘管各種藥物與療法不斷推陳出新,年年仍舊無情奪走至少一百萬條生命,也同時被汙名為「沒藥醫」、「容易死」、「在同性戀中氾濫」的可怕疾病。
愛滋病全名叫「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由人類免疫系統缺乏病毒,而被 HIV 病毒擴散、攻擊所引起。雖然是性病的一種,但和生殖或泌尿系統無關!性病指的是可以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傳染」的疾病,並不是指「性器官生病」,像愛滋病是以性行為、血液、母體垂直傳染的疾病,所以和性器官本身無關!
HIV 怎麼把體型比自己大數十倍的免疫軍團擊垮?
(一)感染的第一期:急速感染期
HIV 進入身體後會寄生在各種免疫細胞內,特別是 CD4+輔助 T 細胞,成功潛入之後,會把自己的 RNA 轉錄成 DNA,然後整合到宿主的 DNA 裡。轉錄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錯誤,錯誤就會造成突變,突變就會讓它們輕易產生抗藥性,最慘的是沒辦法輕易製造預防疫苗。
而被感染的輔助 T 細胞只要受到一點點刺激,就會製造千軍萬馬的 HIV 大軍,然後感染其他免疫細胞,製造出更多的 HIV 病毒製造機。
雖然有些輔助 T 細胞會察覺自己被感染,然後立馬自殺,但有些自殺是以發炎的方式進行,讓原本是為了制止病毒感染、呼叫更多免疫兵去感染區救援的行為,變成連帶讓其他免疫細胞遭殃、被 HIV 病毒感染。
而輔助 T 細胞自爆釋放的物質,也會連帶引響周遭沒被感染的輔助 T 細胞也一起發炎自爆。如果這個情況是發生在淋巴結,就會釀成連環爆爆爆的大災難。
這段時間,患者會因為免疫兵瘋狂應戰、瘋狂死亡而引起一系列的發炎反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喉嚨痛、食慾不振、腹瀉這種類似流感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大概會在一到兩週好轉,這卻不代表 HIV 病毒從此消聲匿跡。
(二)感染的第二期:潛伏期
但 HIV 並沒有完全被殺光,被 HIV 感染的免疫細胞就像未爆彈,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潛伏期的長短因人而異,短則兩週,長可以到 20 年,這裡有個指標可以參考,什麼時候有可能會從潛伏期轉為發病期?
當每微升血液裡,輔助 T 細胞數量不到 500 的時候,惡夢就開始了。
除了會有第一期的流感症狀,也因為更多免疫細胞死亡的關係,讓其他原先可以被消滅的病原體趁機撒野,進而引發各種嚴重機會性感染,像鵝口瘡、卡波西氏肉瘤、肺囊蟲肺炎、弓蟲症、鳥分枝桿菌,讓病患難受得不得了。
(三)感染的第三期:發病期
每微升血液中的輔助 T 細胞數量不到 200,或是得到「任何一種機會性感染疾病」時,就是感染的最後一期:發病期,也就是正是判定得到愛滋病的時候,在此之前只能算是「HIV 感染」,且前述的疾病都有藥物可以治療,但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而拖到發病期,發病者平均就會在 6-19 個月內死亡。
但人類不是好惹的!目前無法完全抑制 HIV,但已經有各種能有效控制病情的藥物和療法。
根據 2010 年阿姆斯特丹大學研究顯示,如果在「發病前」且「醫師判斷半年內仍不需服藥」的情況下進行治療,患者的壽命和普通民眾只有相差 0.4-1.4 年左右。
雖然為了避免產生抗藥性,開始用藥之後就不能停止,但長期控制下,HIV 就能被控制在最少數量、感染率也會降低,有些報告甚至顯示,此時的感染者是沒有感染能力的。
但一旦拖到發病才接受治療,就必須要挺過發病那關。在臺灣的愛滋病發病者,死亡率 23%,也就是 4-5 個發病者中會有一個死亡。即便有藥物可以控制,早早就醫檢查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如果另一半是 HIV 患者、患者、或是突然遇到意外發生(誤觸針頭等),也有事前或事後的預防藥,降低感染率。
怎麼預防愛滋病?
只要避免HIV感染者的體液進到傷口就好。
真的就是這麼簡單!
我們來歸納一下:體液包括血液、精液、前列腺液、陰道分泌物、傷口分泌物;進到傷口的行為包括不戴套的性行為(陰道交、肛交、口交)、共用針具或稀釋液、傷口碰觸,所以要被感染其實相當困難。
就算是孕婦可能藉由生產、哺乳會垂直傳染給嬰兒,但只要按照醫生指示服藥、改成剖腹產、 母乳替代品,可以讓胎兒感染率從 45%降至 2%以下。
而其他的體液,像眼淚、口水、汗水、尿液、糞便這些 HIV 相當少,所以至少愛滋病發生到現在,沒有因為上述體液感染的案例。
但如果你還是不敢跟患者待在同個空間,那我要說:離開體內的 HIV 病毒會變很弱,幾乎會沒有攻擊性,更不用說遇到海水、遊泳池的消毒水會立刻死亡, 所以跟患者一起呼吸、遊泳、意外碰到暴露在空氣下的血液或精液也不會被傳染。
另外,蚊子雖然會傳染登革熱和茲卡病毒, 但就是不會傳染 HIV。蚊子在叮咬時會先注入唾液(麻痺+抗凝血)再吸血。登革熱、茲卡病毒都是先在蚊子體內增生,再經由蚊子的唾液傳染給人類。但 HIV 根本沒辦法在蚊子體內增生,當然也無法感染給人類啦!
「支持同性戀就是支持愛滋增長」?
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各大媒體聳動標題、隨處可抓到的「臺衛生署 2016 年 HIV 感染者感染原因統計表」都是讓錯誤觀念流傳的兇手!
從臺衛生署的圖表來看,確實有六成感染者是來自「男男間不安全的性行為,但這很容易錯誤解讀成「六成感染者都是同性戀」,最後誤傳成「同性戀性生活混亂有超過千位性伴侶!居然有高達六成以上同性戀染有愛滋病」,這種看似不對又不知道哪裡不對的可怕標題。我們來一一闢謠!
疑點一、六成感染者都是同性戀
確實有六成感染者是來自「男男間不安全的性行為」,但這其中非常有可能也包括雙性戀、泛性戀、跨性別,甚至是異性戀。
這個性行為多半指的是肛交,而從醫學角度來看, 肛交不管「同性間」還「異性間」,本身都比其他種性行為容易感染 HIV。
肛交不管「同性間」還「異性間」,本身都比其他種性行為容易感染 HIV。
肛交不管「同性間」還「異性間」,本身都比其他種性行為容易感染 HIV。
記住了吧?因為直腸脆弱、無天然潤滑、附近又有很多淋巴結,只要沒戴套或用潤滑液,很容易磨擦破皮讓受 HIV 感染的精液血液進入淋巴結破壞免疫細胞。
其實,愛滋病會發生是來自「錯誤的行為」,也就是「讓感染者的血液體液進入傷口」這件事,絕對不該指涉特定性向的族群。
況且,根據 WHO 統計,世界各地區感染的原因也都不一樣,怎能全部怪到同性戀頭上?
疑點二、同性戀有千位性伴侶而且性生活混亂
根據美國知名交友網站 okcupid 對共 320 萬同性戀和異性戀用戶調查,不管是異性戀或同性戀,男女平均都有約莫 6 位的性伴侶,擁有超過 20 為性伴侶的比例,在同性戀中只有 2%,異性戀中有隻有 1%。
雖然這份調查的範圍侷限性較高,但其實異性戀和同性戀有的性伴侶數其實是差不多的,不該因此指責同性戀,甚至一口氣把性病推到同性戀頭上。
疑點三、高達六成的同性戀染有愛滋病?
這很明顯是前面的誤會加上字句錯置導致。
就算我們退一萬步,用最最最不精細的方式把感染主因的「男男間的性行為」全部推給同性戀好了,比例也大概只有 1.64%左右,離六成這個數字還有很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愛滋病其實沒有想像中可怕,只要好好避免就可以預防,而且其實它就像慢性病一樣,長期服藥就可以控制好。
同婚之後,愛滋人口會激增?
這更荒謬了,愛滋的主要傳染途徑不是婚姻,而是不安全的性行為。目前無論是同性或異性伴侶,都有感染者與非感染者交往的例子,只要進行安全性行為、感染者穩定服藥控制,都可以發生親密關係而不會傳染,不會有增加愛滋人口的問題。
愛滋會拖垮臺灣健保?
其實,目前愛滋醫療費用不是由臺健保支出,2017 年 2 月後,才開始有部分感染者回歸健保。而根據臺健保署統計,2015 年健保醫療總成本將近 5500 億,其中醫療費用最高者為慢性腎衰竭(469 億)。
與其他疾病相比較,愛滋整體藥費並不高,即便愛滋醫療費用全部由健保支出(一年 36 億元),根本不足以拖垮健保。並且,愛滋感染者在醫藥支持下,可以持續工作繳稅,並非沒有勞動生產力,只仰賴國家醫療;感染者是有能力共同支撐社會經濟的公民之一。
如果大家都能有這樣的觀念,患者受到的譴責、傷人的標籤、恐懼的眼神一定也能減少。這時候再伸出雙手、給予正確知識,就能有更多患者從「我死定了,沒有人願意愛我幫我」的黑色漩渦中出來,進而接受治療。當愛滋潛伏患者數量降低之後,傳染率也會跟著降低,形成一個正面循環。
讓我們一起把聞風喪膽的愛滋病,變成歷史上的一頁。
感恩您的閱讀與支持▼
從2020年2月24日開始,A級寶寶樂園愛友互助中心檢測時間為:
深圳地區檢測求助時間:
周一至周五:14:00-17:00
周六至周日:13:00-17:30
(檢測送口罩2枚,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廈門地區檢測求助時間:
疫情全面過後另行通知!
如需檢測包可留言免費寄送,運費自理。
有需要檢測阻斷藥物求助的朋友,可24小時留言本公眾號預約,或是撥打熱線電話:18259262913
編 者:小 天 (阿郎)
來 源:本文為A級寶寶樂園愛友互助中心原創文章,涉及到文章版權歸屬轉載等事宜煩請聯繫本公眾號進行授權,如有侵權將第一時間追究法律責任,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