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造核動力航母,不代表不能造,核動力航母就是再難搞,還能比原子彈、氫彈、宇宙飛船難搞麼?
再看看目前我國的海軍裝備,從1萬多噸的055驅逐艦、到6萬多噸的山東號航母,以及神出鬼沒的核動力潛水艇,再有遍布沿海省份的核電站,這些裝備和設施所包含的科技實力,足夠撐起核動力航母的建造需要了,我們要是十萬火急的需要核動力航母,不出2年就能下水交付,筆者對這句話負責。
但到底為什麼至今都沒有國產核動力航母下水呢?我覺得這個疑問應該等003型航母下水之後再提問,因為003很有可能就是一艘核動力航母,當然筆者更傾向於它是一艘使用燃氣輪機的常規航母,因為燃氣輪機技術更適合我們目前的需求。對軍備發展起到決定作用的不僅僅是技術原因,更多的還是經濟、戰略因素。
(羅羅公司的燃氣輪機產品,與航空發動機具備技術上的一致性)
比如,俄羅斯有能力造71380噸的「領袖」級核動力破冰船(代號10510型),自然也能造核動力航母,但它卻一直使用一艘常規動力航母;大英帝國和我們一樣,也有能力建造核動力潛艇,但它的新一代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卻是燃氣輪機動力 。英國和俄羅斯在航母發展的問題上驚人的一致,兩國都擁有深厚的技術底蘊,建造核動力航母不存在技術性困難,所欠缺的是「資金」。
核動力不僅造價高昂,維護和使用成本也非常高,核動力戰艦退役後如何處置也是個難題,英國尚有20幾艘退役的核潛艇沒有資金銷毀,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髮展核動力航母。似乎只有年軍費7000多億美元的美國有實力建造核動力航母,美軍最新的福特級航母造價高達120多億,是藍星上最昂貴的武器,這個造價其實美國也感到亞歷山大,海軍為了節省軍費用於建造新航母,甚至提出要提前退役尼米茲級航母。
(近處的就是杜魯門號)
比如即將迎來中期大修的杜魯門號,它是尼米茲級航母的8號艦,計劃在2024年中期大修,僅僅是前期準備工作就要耗費15億美元,整個翻新、維修工作總投資40億美元,這個價格接近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的造價。另外,杜魯門號25年的使用周期內,總投入超過300億美元,全壽命50年的投資將是600億美元,超過了英國一年的軍事預算,足夠建造12艘伊莉莎白女王級航母了。
美軍也有一些聲音認為,與其建造排水量10萬多噸的福特級航母,不如轉而建造更多的中型、常規動力航母,在節省軍費的同時還能增加航母數量,與福特級形成高低搭配,不失為合理選項。但反對聲也很有說服力,美軍全球部署高度依賴400多個軍事基地,但這些基地大多位於對手的飛彈射程之內,一旦遇到高烈度的戰爭肯定是指望不上的,屆時擁有無限航程的核動力航母將支撐起美軍的全球霸權。
(常規動力加電磁彈射才是理想選擇)
和美國不一樣,英國、俄羅斯和我們的航母沒有全球部署的戰備壓力,使用核動力太過於激進了,核動力除了超長航程的優勢之外,幾乎看不到太多可圈可點之處,尤其是隨著燃氣輪機、全電力推進技術的出現,核動力設備體積小、質量輕的優勢也被打破,燃氣輪機動力尺寸比蒸汽輪機、柴油機縮小了200倍以上,擁有深不見底的開發潛力,是取代核動力的優質選擇,英國和法國都對這個技術寄予厚望,我們沒有理由再執著於核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