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我初中畢業後,響應號召當了一名知青,落戶在當時的餘杭瓶窯長命鄉第六生產隊第一小隊,住在小隊長家裡。那時正逢大躍進時期,農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吃大鍋飯、辦託兒所。我的工作之一,是在社隊辦門外的白牆上畫宣傳畫。
不過,我的知青生涯只有短短半年,我後來考取了城裡的高中。高一時,我鼓起勇氣向杭報投了一篇稿子。這是一首兒歌,題目是《摘一朵大紅花》:
我們是西湖人民公社的小娃娃,託兒所是我們的大家庭。玩個遊戲餓老鷹拖小雞,唱支歌兒『啦!啦!啦!』我們的阿姨親如媽媽,我們都親親熱熱好像一家。摘一束大紅的玫瑰花,帶一包清香的龍井茶,騎上胖得滾瓜流油的小木馬,上北京獻給毛主席老人家。
兒歌在一位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寫成,她說要寫出山東快書般的節奏感,要朗朗上口。沒想到兒歌很快被發表在1958年11月26日杭報3版「初陽」專欄中,還配有一幅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的國畫《有趣的音樂》。這張杭報我一直珍藏著,雖已經泛黃,記憶卻還歷歷如新。
我還保留了一張1996年4月1日的杭報下午版,在第8版上有一則圖片新聞《民間藝術飄香》,拍攝的正是我的一幀立體紙浮雕作品《少女》。
2000年6月,我告別美術教師的生涯,退休了。時間充裕了,可以做更多我喜歡的事情。因此,我與杭報的「關係」越發密切起來。
2010年10月底,我參加了杭報誕生55周年在浙窯制陶賀報慶的活動,11月1日的杭報上刊登了我的照片。參賽者中最小的才6歲,我是年齡最大的一個。我完成的雕塑作品,得到了浙窯的陶藝師的點讚——民間真是藏龍臥虎。
2011年4月我參加了杭報「文明在我家,我是動漫王·特別季」動漫作品徵集活動。靈感來自生活,生日那天女兒特地為我定製了一個我喜歡吃的巧克力蛋糕,併網購了畫架作為生日禮物送給我。29日B2版上刊載了我以《生日快樂》為題的漫畫。
2011年8月30日,我參加了杭報舉辦的首屆「西湖網絡文創大賽@創意塘栖禮品」活動,我根據塘栖的廣濟橋的外形,設計了一隻可以盛放首飾的百寶箱。為了完成作品,晚上9點多了還在敲敲打打,惹得樓下鄰居上門提意見……不過,作品最終獲獎,讓我很開心。
2013年6月26日B7版,杭報推出「我家門前有條河」推選你心中的運河美景活動中,報導了題為《沈老師剪出來的運河很美很傳奇》的文章和我8幅以民間故事為題的剪紙作品《笠帽石》,佔了半個版面,紅紅的非常顯眼,為大運河申遺成功增添了一份喜氣。
2014年8月8日A10版有一幅照片,題為《剪出杭州好地方》有我的立體紙藝作品,照片上的戴帽老人就是本人。
絮絮叨叨回憶了許多,其實就是想說我的不少想法和作品在杭報上呈現,是杭報圓了我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