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之家有溫度更有態度
河北出版傳媒集團主辦
文/北洋君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
任歲月流轉、
無論年齡幾何,
只要聽到《一分錢》的旋律,
童年時光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到今年,《一分錢》這首兒童歌曲
已經整整57歲了,
傳唱了四代中國人。
因為這首歌實在是太深入人心,
人們甚至把它的詞曲創作者
叫成「一分錢爺爺」,
卻不知道他的真名叫
潘振聲!
除了膾炙人口的《一分錢》
《小鴨子》《好媽媽》《春天在哪裡》
這些經典兒歌
也都是出自潘振聲之手!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北洋君就跟大家講一講
「一分錢爺爺」潘振聲的音樂故事。
NO.1
趕著「嘎嘎嘎」的《小鴨子》
走進孩子們的童年
1933年1月18日,
潘振聲出生在武漢一個貧寒之家,
1938年,武漢淪陷,
小小的潘振聲跟著父母一路南逃。
一家人逃到桂林後,
潘振聲十分幸運地進入了
宋慶齡創辦的兒童保育院,
接受音樂和通識教育。
很快,戰火燒到廣西,
在隨後的幾年裡,
潘振聲的母親和妹妹相繼離世,
父親又患上精神疾病失去勞動能力。
為了養活自己和父親,
1948年,15歲的潘振聲輾轉來到上海
在一家印染廠沒日沒夜地工作,
扛起搖搖欲墜的家。
潘振聲
1950年,新中國剛成立一年,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
17歲的潘振聲懷著一腔熱血報名參軍。
在新兵集訓的聯歡表演中,
因為歌唱得很好,
他被分到了文工隊。
在文工隊,他不僅學會了拉手風琴,
還開始自己嘗試創作歌曲。
因為表現突出,兩次立功。
1955年,潘振聲因傷病復員,
回到上海後,
他成為徐匯區漕溪路小學的
第一位音樂教師。
當時的學校缺乏音樂教育的條件,
不僅沒有音樂教材,
甚至連能用的樂器都找不到一件。
潘振聲就一邊帶著孩子們唱歌
一邊自編教材,
還用工資租來樂器,
給孩子們演奏。
一次,學校組織學生春遊,
孩子們嬉鬧的歡聲笑語
突然變成音符跳躍在他的耳邊。
回到家後,潘振聲一夜未眠,
他創作的第一首兒童歌曲
《我們多歡喜》問世了。
這首「處女作」開啟了
潘振聲創作兒童歌曲的閘門,
《我們是光榮的少先隊》
《英雄的叔叔、親愛的祖國》等優秀作品
被接連創作出來!
其中,流傳最廣的要數《小鴨子》。
我們村裡養了一群小鴨子
我天天早晨趕著它們到池塘裡
小鴨子向著我嘎嘎嘎地叫
再見吧小鴨子我要上學了……
《小鴨子》源於潘振聲
在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探親經歷。
他在回鄉小路上偶遇一個
一蹦一跳還哼著曲的趕鴨男孩。
他問男孩為什麼這樣高興,
孩子很熱情地告訴他:
自己馬上就要上學了。
當晚,他一口氣
寫完了《小鴨子》全部詞曲。
《小鴨子》發表後好評如潮,
直到今天,
《小鴨子》已經是60多歲的「老鴨子」,
可「嘎嘎嘎」的叫聲,
每到「六·一」兒童節,
還會從穿著小黃衣的孩子口中唱出來。
孩子演出《小鴨子》的舞蹈。
NO.2
「就算是『不務正業』
我也要給孩子們寫下去!」
上世紀60年代初,
潘振聲到寧夏支援電臺建設事業,
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
他依然心系兒童歌曲創作,
只要有空餘時間,
他就跑到幼兒園陪著孩子們,
教他們演唱自己的作品。
孩子們太小,記不住詞曲,
經常唱著唱著就改詞改調了。
潘振聲從不糾正孩子,
而是依著孩子們的演唱習慣
不斷地修改自己的詞曲。
潘振聲與孩子們在一起
作為一個電臺工作者,
潘振聲天天往幼兒園裡跑,
時間長了,難免出現一些質疑的聲音,
甚至有人說他是「不務正業」。
有一年,他到日本訪問學習,
發現國外有大量的專職兒童歌曲創作者,
而在中國,
很少有專門給兒童創作的音樂家。
回國後,潘振聲下定決心,
「就算是『不務正業』
我也要給孩子們寫下去!」
之後,潘振聲更加專注兒童歌曲創作,
為了適合孩子們演唱,
他的所有歌曲都很簡單,
沒有高音和低音。
他還用孩子的視角
去觀察和感知世界,
站在孩子的角度創作,
力圖把每首歌都寫進小朋友的心坎。
潘振聲與幼兒園老師商討歌曲演唱
1963年,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潘振聲約稿,
要求創作一首表現「好孩子」的兒童歌曲。
「好孩子素材太多,
到底選哪個呢?」
苦思冥想中,
潘振聲突然想起在上海教書時
自己親身經歷的兩個場景。
一是孩子們經常把撿到的硬幣,
上交到老師辦公室的小盒裡,
久而久之竟裝了滿滿一盒;
還有就是學校放學時,
孩子們經常由交警引導排隊回家,
每天都能聽到孩子們,
對警察叔叔說再見的歡快聲音。
潘振聲將這兩個場景融合,
詞和曲很快被寫了出來: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裡邊
叔叔拿著錢
對我把頭點
我高興地說了聲:叔叔,再見!
《一分錢》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
立刻傳遍全國。
大街小巷的孩子們都唱著《一分錢》。
還有很多的孩子跑到路上,
學著《一分錢》中的樣子,
撿到錢就交給警察叔叔,
還要敬個少先隊禮,
清脆地喊一聲:「叔叔,再見!」
《一分錢》從上世紀60年代,
一直唱到了現在,
陪伴了四代人的童年!
1999年,上海公安博物館成立,
博物館想用10萬元的價格
購買潘振聲的《一分錢》手稿,
潘振聲擺擺手說:
「孩子們把一分錢交給了警察叔叔,
我也把這份《一分錢》手稿,
交給『警察叔叔』!
一分錢不要!」
《一分錢》手稿
《一分錢》創作完成幾年後,文革開始。
潘振聲一邊幹著體力活,
一邊偷偷地寫下一段段旋律,
甚至,他還冒著風險翻譯改編了
《Happy Birthday To You》,
這首歌,成為中國孩子們都會唱的
《祝你生日快樂》。
文革結束後,
潘振聲的創作激情被激發出來。
有一天,他收到好友詞作家望安
寫的一首歌詞:
「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裡……」
潘振聲越看這首詞越激動,
他的眼前出現山間郊遊的小朋友,
樹梢上歡快鳴叫的小黃鸝……
他很快便為歌詞譜上了曲子,
一曲歡快的《春天在哪裡》誕生了。
春天在哪裡呀
春天在哪裡
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裡
這裡有紅花呀,這裡有綠草
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
之後,他在與孩子越來越多的交往中,
發現了一個問題:
中國的小朋友
很少主動向父母表達關心、表達愛,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他突然萌生了創作一首歌曲的衝動。
怎麼才能讓歌曲
最接近真實的生活呢?
左思右想之後,
他選擇用孩子迎接媽媽下班回家的場景,
創作了一首向媽媽表達愛意的歌曲
——《好媽媽》。
我的好媽媽 下班回到家
勞動了一天 多麼辛苦呀
媽媽、媽媽快坐下
媽媽、媽媽快坐下
請喝一杯茶
讓我親親你吧……
1981年「三·八」婦女節,
《好媽媽》經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廣播
傳到了千家萬戶。
直到今天,
這首歌仍然是幼兒園的保留曲目,
小朋友依然用這首歌,
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愛。
NO.3
「我的一生是屬於孩子的!」
上世紀90年代初,
潘振聲退休後
他把自己大部分時間
都用來兒童歌曲創作。
每天早上5點,
潘振聲的家中會準時響起「哆來咪」,
一首首兒歌就像離巢的小鳥,
從他的窗口歡快地飛了出去。
他甚至花光自己所有積蓄,
買了一整套錄音設備,
把自己家的小房子變成一個音樂作坊;
他每個月創作十幾首兒童歌曲,
近乎「偏執」地忘我工作。
有一次,
潘振聲被邀請當兒童歌唱比賽的評委,
可孩子們唱得全是大人的流行歌曲。
這讓潘振聲憂心不已:
「兒童音樂教育還是落後。」
回到家後,
潘振聲開始為小學課本上的
100多首詩詞譜曲,
他希望通過音樂,
幫助孩子們感受中華傳統文化。
在一次採風中,
潘振聲發現很多少數民族的孩子
沒有他們自己的兒童歌曲可唱,
一股強烈的使命感湧上心頭,
他給自己立下目標,
為各民族兒童創作屬於他們的新兒歌。
潘振聲遍訪少數民族地區,
學習他們的風俗與音樂。
採風結束後,
潘振聲一頭扎進工作室,
從作詞到作曲,
從配器到錄音,
他都親力親為,
耗時2年多終於完成了
《56個民族新兒歌》專輯。
可由於資金不足,
這張匯集少數民族兒童歌曲的專輯,
並沒有得到廣泛的傳唱。
朋友們十分心疼潘振聲,
可他卻說:
「我此生最大的樂趣就是
孩子喜歡我的歌,演唱我的歌!
我的一生是屬於孩子們的!」
2009年年初,
潘振聲的老伴被查出胃癌晚期,
這給他的打擊非常大!
為了照顧好老伴最後的時光,
76歲的潘振聲三天兩頭就跑醫院,
回家後他就埋頭創作,
用音樂來減輕悲傷。
可是誰也沒想到,
醫院和家兩頭跑的潘振聲突發腦梗,
2009年5月14日,
他沒有來得及再陪陪老伴兒,
就匆匆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無愧、遺憾!」
這四個字
是潘振聲生前留給自己的墓志銘。
一生都奉獻給兒童音樂教育,
他無愧於祖國;
沒來及給孩子寫更多更好的兒歌,
他留有遺憾!
在潘振聲的遺體告別儀式上,
播放的是《一分錢》《春天在哪裡》,
這一個個跳動的歡快音符,
這一段段幾代國人傳唱的優美旋律,
是對他最好的告慰!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當這些熟悉的旋律又把我們拉回童年時,
別忘了告訴我們的孩子:
「這些奶奶姥姥教給爸爸媽媽唱,
爸爸媽媽又教給你們唱的兒歌,
都是一個爺爺創作的,
他的名字叫——潘振聲!」
參考文獻:
《潘振聲寫歌記》寧夏文藝界官網 2010-02-05 作者:季葉
《潘振聲:新中國的兒歌大王(上)(下)》新民晚報2014-09-20
《感動寧夏》寧夏衛視2009-10-11
《潘振聲:兒歌大王的寧夏情緣》光明日報2009-5-30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