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2018-07-13 科技日報 孫玉松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植入人工材料或器械已十分常見,但小口徑人工血管由於「再狹窄」發生率高,目前尚未有成功的臨床應用。研發可促進血管再生的新型植入材料,已成為世界範圍人工血管研究的熱點領域。

  南開大學心血管生物材料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血管生物學研究團隊,利用一種血管再生重構中具有關鍵作用的蛋白Dickkopf 3(DKK3),構建了具有遞送DKK3功能的人工血管,並通過體內血管移植模型考察了這一蛋白,在誘導血管祖細胞(VPC)定向遷移和促進組織再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該團隊首次提出了DKK3通過與血管祖細胞表面的CXCR7受體結合激活下遊相關信號通路,從而誘導VPC遷移的機制。此外,科學家還發現,血管祖細胞中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7(HDAC7)的mRNA可以選擇性翻譯產生一個含有7個胺基酸分子的多肽。這個多肽能夠誘導VPC的遷移和向血管內皮細胞方向分化,從而有效促進人工血管的內皮化形成。這一研究也將大大提速「可降解」人工血管的開發與臨床醫用進程。

  是否可以植入一種神奇的「可降解」的人工血管,用它誘導體內組織再生,最終重建出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血管組織,造福心血管病患者?記者12日獲悉,南開大學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聯合研究團隊,在上述設想的關鍵環節——人工血管再生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心血管領域國際權威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上。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過程中,植入人工材料或器械已十分常見,但小口徑人工血管由於「再狹窄」發生率高,目前尚未有成功的臨床應用。研發可促進血管再生的新型植入材料,已成為世界範圍人工血管研究的熱點領域。
  南開大學心血管生物材料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血管生物學研究團隊,利用一種血管再生重構中具有關鍵作用的蛋白Dickkopf 3(DKK3),構建了具有遞送DKK3功能的人工血管,並通過體內血管移植模型考察了這一蛋白,在誘導血管祖細胞(VPC)定向遷移和促進組織再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該團隊首次提出了DKK3通過與血管祖細胞表面的CXCR7受體結合激活下遊相關信號通路,從而誘導VPC遷移的機制。此外,科學家還發現,血管祖細胞中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7(HDAC7)的mRNA可以選擇性翻譯產生一個含有7個胺基酸分子的多肽。這個多肽能夠誘導VPC的遷移和向血管內皮細胞方向分化,從而有效促進人工血管的內皮化形成。這一研究也將大大提速「可降解」人工血管的開發與臨床醫用進程。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1月13日,他解讀了人工血管研發的難點和人工血管將給患者帶來的改變。&nbsp&nbsp&nbsp&nbsp突破「異體材料」之困&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說,在人工血管,尤其是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研發上,材料一直制約著研究進展。
  • 人iPSC可產生高機械強度的組織工程血管
    人iPSC可產生高機械強度的組織工程血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0 14:10:04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Yibing Qyang團隊取得一項成果,他們利用人類iPSC產生了具有優良機械強度的組織工程化血管移植物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人工血管的壽命多少?
    人工血管的壽命最長可以與人的自然壽命相同,人工血管在吻合後,如果沒有人工血管移植物發生感染,通常情況下可以持續使用。而且逐漸會有新生的內膜附著在人工血管內,使人工血管具備正常血管的生理功能。這種血管完全可以代替正常人的血管,除非是兒童,一般成年人血管移植後對生活以及工作將沒有任何影響,以後也不需要手術再將血管進行替換。 但需要防止菌血症或敗血症等情況引起移植物的感染,這種感染往往難以控制,最終導致可能將人工血管替換掉才能將疾病癒合。
  • 「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
    由於種種原因,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通路惡化的現象,而如今,仁濟醫院血管外科與腎臟內科用血透通路新技術——「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生命線」。目前臨床已經完成20例,效果良好。56歲的劉先生因慢性腎功能衰竭,已到終末期,內環境紊亂,消化道症狀明顯,不得不在短時間內進入規律血透治療,而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導致患者自體血管條件很差,建立血透通路極其困難。對於此類患者以往傳統方法是一邊臨時插管血透,一邊行手術造瘻,常需等待一段時間瘻管成熟後方能使用。
  • 四川大學教授張興棟展示生物陶瓷,可誘導再生骨骼和韌帶
    這一概念賦予材料誘導組織形成或再生的生物功能,開拓了生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體外培養組織技術由於缺乏人體神經和體液系統的控制,應用中可能出現風險。可誘導組織再生的材料的優勢在於,調動人體自身力量,在機體環境下再生,並降解轉化成為身體一部分,不會留下異物,修復效果更好。
  • 長期透析血管通路惡化,醫生用「人工血管」為尿毒症患者架起生命線
    詳細詢問病情後,她決定為其進行人工血管動靜脈造瘻術,在體內安放一條「人工血管」繼續透析。「尿毒症患者接受血透治療前必須要建立一條血管通路。通過血管通路將人體血液運送至透析機,清除體內毒素和多餘水分,然後將接近正常成分的血液送回體內,因此血管通路被形象地稱為血透患者的「生命線」。由於種種原因,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通路惡化的現象,人工血管就是為尿毒症患者重新架起一條生命線。」黃小妹告訴記者。
  • 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在我國8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需要通過血液透析維持生命,而在血透前,醫生會為患者建立一條可供血透時穿刺使用的血管通路,這就是動靜脈內瘻。但由於部分尿毒症血管嚴重硬化等原因,常規的動靜脈內瘻有時也難奏效,對此,清遠市民林老伯就深有感觸。
  • 「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開班
    除了專家授課,培訓班的一個特色項目就是模型實踐,重點突出了人工血管縫合和穿刺的實踐性,模擬了不同種類的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縫合過程、穿刺過程和手感。同時專家們還製作了用於練習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血管縫合模型,並提供了血液透析的穿刺針和專業的手術器械及縫線,供學員練習試用。專家們親自用模型向學員示範如何縫合人工血管、如何穿刺透析、如何進行血管吻合,傳授操作過程中的技巧和經驗。
  • 【血管講堂】磁共振血管造影
    各種組織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如下:脂肪組織,松質骨呈白色;腦脊髓、骨髓呈白灰色;內臟、肌肉呈灰白色;液體,正常速度流血液呈黑色;骨皮質、氣體、含氣肺呈黑色。臨床意義適應症:(1) 神經系統病變:腦梗塞、腦腫瘤、炎症、變性病、先天畸形、外傷等,為應用最早的人體系統,目前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病變的定位、定性診斷較為準確、及時,可發現早期病變。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
  • 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首例人工血管內瘻成行術
    該院腎內科主任顏偉健和副主任醫師王興健結合羅女士病情設計了科學的手術方案,建議她做右前臂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人工血管的直徑較寬,進行血管吻合時,所用的針線直徑只有頭髮的五分之一不到,非常纖細,吻合時需要圍著血管四周縫30~40針,每兩針之間的間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內,這對主刀醫生來講是個很大的技術考驗。完善相關檢查後,11月30日,羅女士被推進手術室。手術歷時一個半小時,取得圓滿成功。手術後,內瘻震顫音明顯,傷口無滲血,傷口現在也處在癒合期。
  • ...完成國際首例新輔助化療後聯合腸繫膜上靜脈切除合併人工血管...
    近日,我院彭兵教授團隊完成了國際首例新輔助化療後聯合腸繫膜上靜脈切除合併人工血管重建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經論文檢索,這是國際首次將新輔助化療與高難度的人工血管重建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結合,目前患者術後恢復順利。
  • 血管內壁受損是人體冠心病、中風的根源!
    血管問題是全球健康的頭號殺手,據世衛組織(WHO)數據顯示,殺人數目最多的是缺血性心臟病,第二位是腦卒中(中風)。《柳葉刀》雜誌公布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報告表示,造成全球最多死亡人數的疾病是心腦血管疾病,主要是缺血性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腦卒中)。
  • 血管損傷的治療
    血管損傷治療原則:首先要通過及時止血、保持呼吸道通暢和保持有效血液循環,糾正體克,挽救病人生命。在此基礎上,做好傷口清創,妥善處理損傷血管,力爭儘早恢復肢體血液循環,保全肢體,減少殘廢。 1.傷口止血 常用的方法為壓迫止血法。
  • 世界衛生組織:80%的心腦血管疾病可預防,做好4件事護血管
    心腦血管疾病是心臟血管以及腦血管疾病的統稱,是一種種嚴重威脅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疾病,具有很高的患病率以及致殘、致死率,在所有疾病的死因中排名第一。在我國,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心腦血管疾病的問題日益突出。
  • 血管幹淨人不老,那麼如何清洗血管?
    血管布滿人體的全身,血管一張一縮就能把血液從心臟泵到全身,滋養全身的組織和器官。全身的各個組織細胞從血液攝取自己所需的氧氣、營養物質等,同時也把自己不需要的廢物通過血液的循環排出體外。血液能否順暢地在血管裡流淌除了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也取決於血管的彈性。因為血管總是在悄悄地變得更硬和狹窄,最後完全被堵塞。人的血管分為動脈和靜脈,還有更多的毛細血管。起推動血液作用的要屬動脈了,所以動脈硬化也是對人體造成最大的危害。當動脈出現粥樣硬化時血管很快會發生狹窄和堵塞。
  • 8小時將整根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半年治療周期、兩周推演定方案、1米手術切口、8小時手術臺奮戰……為徹底解除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血管病變帶來的猝死風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將問題血管進行了整體替換。這也是四川省首臺「全胸腹主動脈替換術」。為何要做手術?
  • 深圳二醫院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巨大股骨骨肉瘤複合人工血管人工關節...
    此刻,站在深圳市二醫院骨關節科病房裡的她臉上溢滿笑容,可誰知道半個月前的她,卻是愁眉苦臉、噩夢連連。  原來黃小姐於2015年上半年突然發現右大腿疼痛腫大,去深圳某大醫院檢查確診為股骨骨肉瘤,醫生告訴她這是一種高度惡性骨腫瘤,必須做截肢手術才能救命。黃小姐不甘心年紀輕輕就成為缺一條腿的殘疾人,堅決不同意截肢。經一位好心的骨科醫生介紹和推薦,她來到市二醫院求救於骨關節科張世權主任。
  • 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
    在周圍血管疾病診治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行胸腹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人工血管置換術;動脈瘤及動脈閉塞病(內臟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的開放手術及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置管溶栓、取栓治療,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術微創治療,下腔靜脈濾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創治療,透析病人自體動靜脈瘻的建立及使用維護。 1、什麼是血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