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2020-12-23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餘瑾毅通訊員何葉

&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1月13日,他解讀了人工血管研發的難點和人工血管將給患者帶來的改變。

&nbsp&nbsp&nbsp&nbsp突破「異體材料」之困

&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說,在人工血管,尤其是小口徑的人工血管研發上,材料一直制約著研究進展。血管裡面流淌的是血液,遇到異體材料,極易凝固,人工血管材料的選擇是研發關鍵。

&nbsp&nbsp&nbsp&nbsp人體動脈內部是高壓環境,尤其是治療主動脈疾病的大口徑人工血管需承受多年的高速血流通過,絕不能出現破裂或斷裂。在人體的組織破壞後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會產生組織增生的病理生理反應,如同身上有個傷口就會結痂,組織會隆起。在血管吻合的地方最容易出現增生性吻合口狹窄,對小口徑血管來說,只要有一點點吻合口狹窄,就會把管腔堵死。所以如何讓異體材料植入體內後保持長期通暢性是研發關鍵。

&nbsp&nbsp&nbsp&nbsp2004年,深受材料選擇之困的歐陽晨曦結識了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通過翻閱文獻和百餘個動物實驗的複雜生物測試後,他們終於將產品的原形製作出來。

&nbsp&nbsp&nbsp&nbsp讓患者免受創口之痛

&nbsp&nbsp&nbsp&nbsp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歐陽晨曦清楚地知道心臟搭橋患者之痛。「手術首選自體血管,可人體能被取出用來搭橋的血管只有三處,大隱靜脈、橈動脈和乳內動脈。如果患者已經做過一次心臟搭橋手術,身上可用的血管都已取完,若10年後患者的搭橋血管堵塞,需要再次搭橋,此時已無可取的血管,這時患者就會失去手術機會,只能等待死亡。」

&nbsp&nbsp&nbsp&nbsp切取這三處的血管,患者會承受很大的創傷。尤其是大隱靜脈,需在患者腿上切開80釐米甚至1米長的口子。若患者有相關血管疾病,比如大隱靜脈有曲張,這個血管就無法使用,只能取橈動脈。但橈動脈切除後可能會造成患者手部功能障礙,嚴重者可導致截肢,患者痛苦不堪,這種情況下就沒有可使用的血管。

&nbsp&nbsp&nbsp&nbsp因此,人工血管是非常重要的替代品,當患者的自體血管不能使用,或對術後創傷不能接受時,如果有性能優越的人工血管可以使用,患者就多了一次生存的機會。並且,與傳統的血管移植相比,人工血管還可不受患者自身血管數量的限制。

相關焦點

  • 人工血管的壽命多少?
    人工血管的壽命最長可以與人的自然壽命相同,人工血管在吻合後,如果沒有人工血管移植物發生感染,通常情況下可以持續使用。而且逐漸會有新生的內膜附著在人工血管內,使人工血管具備正常血管的生理功能。這種血管完全可以代替正常人的血管,除非是兒童,一般成年人血管移植後對生活以及工作將沒有任何影響,以後也不需要手術再將血管進行替換。 但需要防止菌血症或敗血症等情況引起移植物的感染,這種感染往往難以控制,最終導致可能將人工血管替換掉才能將疾病癒合。
  • 「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血管通路
    由於種種原因,長期透析的患者往往會出現血管通路惡化的現象,而如今,仁濟醫院血管外科與腎臟內科用血透通路新技術——「早期穿刺」人工血管,重新建立尿毒症患者「生命線」。目前臨床已經完成20例,效果良好。但是,這種方法患者必須經歷插管和手術的雙重痛苦,同時,臨時插管還會帶來一些風險如出血、感染、中心靜脈損傷等。
  • 「可降解」人工血管能「再生」血管組織
    研發可促進血管再生的新型植入材料,已成為世界範圍人工血管研究的熱點領域。  南開大學心血管生物材料團隊與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血管生物學研究團隊,利用一種血管再生重構中具有關鍵作用的蛋白Dickkopf 3(DKK3),構建了具有遞送DKK3功能的人工血管,並通過體內血管移植模型考察了這一蛋白,在誘導血管祖細胞(VPC)定向遷移和促進組織再生方面的重要作用。
  • 「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原標題:「三層仿生」人工血管成功替換病變血管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林苗苗 屈婷)記者28日從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獲悉,阜外醫院血管中心主任舒暢教授團隊於12月15日運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三層仿生」聚氨酯人工血管,完成了首例巨大腹主動脈瘤人工血管置換手術。患者將於近日出院。
  • 8小時將整根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半年治療周期、兩周推演定方案、1米手術切口、8小時手術臺奮戰……為徹底解除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血管病變帶來的猝死風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將問題血管進行了整體替換。這也是四川省首臺「全胸腹主動脈替換術」。為何要做手術?
  • 「武漢造」人工血管3月開始臨床試驗
    在人工血管領域更是如此,約99%的市場被國外公司壟斷。此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的研發空白,將改變我國人工血管依賴進口的局面。&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教授介紹,人工血管使用已有60多年歷史,世界大量科學家和企業著力攻關但突破甚少,根本原因在於材料方面一直沒有突破。
  • 全市首例,清遠人醫給尿毒症患者植入「人工血管」
    考慮到患者高齡,雙上肢前臂血管細小,行自體動靜脈內瘻成功率低,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主任薛志強建議,可以通過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的方式建立血管通路。但普通的人工血管植入後,必須等至少4到6周後才可以穿刺使用,進而開展血透。同時,需要長期留置臨時導管,生活不便及容易感染,建議即穿型人工血管內瘻。即穿型人工血管的優勢在於術後血管很快就可以使用,同時該人工血管的內層具有肝素塗層,可以預防早期的血栓形成。
  • 「人工血管血液透析通路建立與維護」培訓班開班
    對人工血管透析通路的建立、使用、維護和透析中心管理等熱點、難點問題和與會學員進行了深入探討。除了專家授課,培訓班的一個特色項目就是模型實踐,重點突出了人工血管縫合和穿刺的實踐性,模擬了不同種類的人造血管透析通路的縫合過程、穿刺過程和手感。同時專家們還製作了用於練習不同血管吻合方式的血管縫合模型,並提供了血液透析的穿刺針和專業的手術器械及縫線,供學員練習試用。專家們親自用模型向學員示範如何縫合人工血管、如何穿刺透析、如何進行血管吻合,傳授操作過程中的技巧和經驗。
  • 長期透析血管通路惡化,醫生用「人工血管」為尿毒症患者架起生命線
    因患尿毒症多年,歐陽先生的眼睛幾乎失明,僅有光感,2012年他第一次見黃主任時戴著墨鏡、由家人攙扶著,黃主任主動迎上去將他扶到椅子上。詳細詢問病情後,她決定為其進行人工血管動靜脈造瘻術,在體內安放一條「人工血管」繼續透析。「尿毒症患者接受血透治療前必須要建立一條血管通路。
  • 8小時將女子整根主動脈換成人工血管
    半年治療周期、兩周推演定方案、1米手術切口、8小時手術臺奮戰……為徹底解除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血管病變帶來的猝死風險,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協作,將問題血管進行了整體替換。對馬凡氏症候群患者來說,用人工血管替換全部的問題血管,是唯一徹底告別猝死風險的方式。然而,以田英當時的身體條件,根本不可能承受得住全主動脈替換帶來的手術打擊。為了幫她贏得手術機會,醫生決定先解決心衰、主動脈根部瘤及二尖瓣、三尖瓣的問題。手術難度有多大?
  • ...完成國際首例新輔助化療後聯合腸繫膜上靜脈切除合併人工血管...
    近日,我院彭兵教授團隊完成了國際首例新輔助化療後聯合腸繫膜上靜脈切除合併人工血管重建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經論文檢索,這是國際首次將新輔助化療與高難度的人工血管重建的腹腔鏡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結合,目前患者術後恢復順利。
  • 邵陽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腎內科成功完成首例人工血管內瘻成行術
    該院腎內科主任顏偉健和副主任醫師王興健結合羅女士病情設計了科學的手術方案,建議她做右前臂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最大的挑戰是人工血管與患者自體血管間的吻合。人工血管的直徑較寬,進行血管吻合時,所用的針線直徑只有頭髮的五分之一不到,非常纖細,吻合時需要圍著血管四周縫30~40針,每兩針之間的間隔需控制在1毫米以內,這對主刀醫生來講是個很大的技術考驗。完善相關檢查後,11月30日,羅女士被推進手術室。手術歷時一個半小時,取得圓滿成功。手術後,內瘻震顫音明顯,傷口無滲血,傷口現在也處在癒合期。
  • 深圳二醫院完成華南地區首例巨大股骨骨肉瘤複合人工血管人工關節...
    2015年7月,張主任主刀為她順利完成了左股骨下段瘤段廣泛切除人工關節置換術。手術後經康復訓練,她很快就恢復到象正常人一樣走路了。但因為經濟困難,她沒有按醫生的計劃完成術後輔助化療。  不幸的是,今年5月黃小姐右大腿出現腫瘤復發,並快速生長, 持續劇烈疼痛、行走活動受限。
  • 範玉華:小血管帶來大麻煩,如何預防腦小血管病的發生?
    本期推出:《70年70位名醫|範玉華:小血管帶來大麻煩,如何預防腦小血管病的發生?》。 對此,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科範玉華教授將為我們全面解答腦小血管病的相關問題。
  • 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 人工心臟將如何讓患者重獲「心」生?
    央廣網北京1月14日消息(記者車麗 賈宜超)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人工心臟是最近醫療科技領域的熱詞。1月5日,四川省人民醫院心臟外科中心,國內首例商用人工心臟植入患者宋先生順利康復出院。近日,歐盟批准人工心臟投入商用,產品暫定售價15萬歐元。植入人工心臟的患者有怎樣的體驗?
  • 【血管講堂】磁共振血管造影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利用電磁波產生身體二維或三維結構的圖像的一種檢查方法。有時也稱作「核磁共振顯像(MRI)」。是斷層成像的一種,它利用磁共振現象從人體中獲得電磁信號,並重建出人體信息。正常值磁共振影像灰階特點是,磁共振信號愈強,則亮度愈大,磁共振的信號弱,則亮度也小,從白色、灰色到黑色。
  • 餘苑綺淚曝第1次人工血管失敗傷口潰爛:凹了一個洞
    (圖/記者黃克翔攝)餘苑綺透露,第一次做人工血管因感染失敗,「有感染,化療會影響傷口的癒合,我的人工血管傷口潰爛,凹了一個洞,我邊化療顧傷口、陪伴女兒,時不時會吐。」
  • 血管通路——透析患者的生命線
    在周圍血管疾病診治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可行胸腹主動脈瘤的腔內隔絕術、人工血管置換術;動脈瘤及動脈閉塞病(內臟動脈、鎖骨下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腎動脈狹窄)的開放手術及微創介入治療,動脈置管溶栓、取栓治療,靜脈血栓性疾病的外科手術微創治療,下腔靜脈濾器的植入取出,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微創治療,透析病人自體動靜脈瘻的建立及使用維護。 1、什麼是血管通路?
  • 血管有沒有硬化,捏手就知道!在家就能做的自測方法,提早發現血管...
    硬化的血管血管能有多硬呢?專家為我們帶來了做動脈硬化手術要用到的器械,除了剪刀、鉗子、居然還有電鋸!除此之外,專家還教給大家兩個簡單的自測方法,一分鐘就能知道自己的血管是否存在著硬化~《養生堂》帶來兩個在家也能做的自測方法,提早發現動脈硬化,消除隱患。
  • 他跟河智苑合作過,身患癌症不得不植入人工血管,如今卻放棄抗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