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式監管持續滲透,金融反腐不斷加碼,從不平靜到不平凡,細數銀行...

2021-01-18 donews

文章經授權轉自公眾號: 科技金融說(ID:tjf1314996),作者:圈圈

時光總是在悄然之間便輕輕流過,轉瞬之間,2019年已接近尾聲。

回顧2019年的銀行業,依舊是不平靜的一年。

這一年,強監管成效開始凸顯,大額罰單開始減少,但監管罰單仍持續不斷,穿透式監管逐步滲透,更多細節問題逐步曝光;

這一年,從胡懷邦到顧國明,金融反腐持續加碼,銀行業成為整治」重災區「;

這一年,由於包商銀行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央行和銀保監會同時宣布對包商銀行進行接管,開啟了城商行被監管接管的先河;

這一年,各大銀行信用卡發卡量驟減,不良率上升,「剛性扣減」成為主基調;

這一年,銀行保本理財逐步謝幕,結構性存款成為風口,但隨著問題與風險的頻頻出現,嚴監管信號也頻頻釋放。

當然,2019年對於銀行業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

這一年,「金融副省長」成為銀行業的關鍵詞,並逐漸成為各省的標配;

這一年,商業銀行設立子公司的步伐依舊在加快,理財子公司與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繼誕生,轉型加速;

這一年,數位化轉型成為銀行業的焦點,國有大行、股份行競相賽跑,全力入場;

這一年,金融業擴大開放,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業務範圍大幅放寬,各項監管審批提速明顯,更多元的消費升級金融服務正撲面而來……

01

強監管持續

超50家銀行因涉房貸款違規被罰

今年以來,銀保監會注重在穩增長的基礎上防範風險,打擊各種違法金融活動,嚴肅查處機構違法違規行為,始終保持整治金融市場亂象的高壓態勢。

據《證券日報》記者梳理,截至12月3日,今年(按照公告日期計算)銀保監會對銀行業、保險業共開出罰單3484張。其中,銀保監會機關開出罰單16張,銀保監局本級開出罰單1358張,銀保監分局本級開出罰單2110張。

從銀行業收到的罰單來看,處罰重點主要集中在影子銀行、同業業務、違規擔保、違規挪用信貸資金、改變信貸資金用途、違規貸款尤其是違規房地產貸款等方面。

10月18日吉林銀保監局連發11條罰單,直指某銀行吉林省分行、吉林市分行違規融入同業資金事件,違規金額高達579億元。吉林銀保監局和吉林銀保監分局依法給予上述機構罰款合計5150萬元。如此巨額罰金,也刷新了今年銀行業最大的罰單紀錄。同時,該行吉林省分行原行長、副行長被禁止3年從事銀行業工作。其他相關責任人被禁止一定期限和終身從事銀行業工作、警告、罰款合計25萬元等行政處罰。

此外,今年銀行違規涉房貸款仍屢禁不止。從罰單來看,受到處罰的銀行機構超過50家,涉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

與此同時,從銀保監會今年開出的罰單可以發現,處罰對象不再僅僅只是金融機構,處罰手段也不局限於罰款和警告,凸顯出銀保監會從嚴打擊重點領域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有賴於監管部門對市場亂象整治力度的加大,日前,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表示,一些過去正規金融領域與非正規金融領域的機構、業務及交易等方面的亂象得到有效遏制,風險由發散狀態轉變為收斂。

02

金融反腐持續加碼

銀行成為「重災區」

2019年,金融反腐持續加碼。

根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至今,至少有23名金融領域幹部落馬(統計不包括投資、資產管理)。其中,中管幹部2人、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幹部13人、省管幹部8人。

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國企和金融單位幹部

省管幹部

統計發現,2019年落馬的23名金融領域幹部中,有13人都是來自銀行系統。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中國建設銀行紀檢監察組組長朱克鵬在採訪中也曾說:「從近年來金融領域查處的腐敗案件看,銀行業是重災區,案件多發且涉案金額巨大。」

而說起金融系統反腐,2019年不得不提的是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胡懷邦。他於7月31日被查,是今年以來第一位落馬的國有金融機構一把手、副部級金融高管。

據央視公布的庭審畫面顯示,王三運案中第一起為收受葉簡明賄賂,前兩項證據均涉及胡懷邦。第一項為王三運通過時任交通銀行董事長的胡懷邦,為上海華信公司入股海南銀行提供幫助的證據。第二項為王三運通過時任國開行董事長的胡懷邦,幫助海南華信公司獲得國家開發銀行48億美元授信額度。

此外,於今年落馬的中管幹部還有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原黨委委員、執行董事趙景文,他曾在金融領域長期工作過。

中國工商銀行重慶市分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謝明被查時,距其退休已經過了一年多時間。查閱其簡歷可知,從2006年12月開始,謝明擔任副行長一職長達11年之久,直至2017年10月退休。

此外,屬於同一家銀行落馬的幹部有吉林銀行原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寶祥與吉林銀行原黨委委員、副行長王安華。11月1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發布消息,張寶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而王安華則於7月2日被雙開。

03

國內銀行接管20年來第一例:

包商銀行被接管

2019年5月24日,金融市場傳來重磅消息!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聯合公告稱:「鑑於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銀保監會決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對包商銀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中國建設銀行組建託管工作組,在接管組指導下,按照託管協議開展工作……「。

據了解,這是國內銀行接管20年來第一例。

資料顯示,包商銀行是「明天系」旗下最早、最核心的金融機構之一,於1998年12月28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設立,前身為包頭市商業銀行,2007年9月28日經中國銀監會批准更名為包商銀行,成為區域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總部設在包頭市,並在北京、深圳、寧波、成都設有分行。在上世紀末國內城商行迎來改制潮時,包商銀行成為最早被「明天系」控股的金融機構之一。

04

信用卡發卡量增速緩慢

「剛性扣減」成為主基調

經濟下行壓力、共債風險等多方面因素下,信用卡發卡數量開始出現增速放緩,資產質量壓力持續加大的現象。

僅從2019年上半年來看,2019年上半年末信用卡發卡量較年初增速僅為3.5%,而2017年、2018年同比增速分別為超26%、16.7%。其中,交通銀行今年上半年末的信用卡數量與年初相比,減少了8萬張,這是歷史首次。

同時,多家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增加。例如,相較於年初,2019年上半年交通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增加了0.97個百分點,浦發銀行增加了0.57個百分點,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分別較年初上升0.19和0.05個百分點。

伴隨著信用卡違規問題的頻繁出現,監管開始趨嚴。

年初,媒體報導稱,上海銀保監局在2018年8月24日至10月15日間再查信用卡過度授信問題,對轄內19家主要發卡銀行信用卡「剛性扣減」監管要求執行情況進行了稽核調查,並於12月25日下發了結果通報,提示部分銀行信用卡授信管理、總授信額度風險控制存在諸多問題。自此「剛性扣減」成為主基調。

2019年10月,北京銀保監局的一紙公文正式拉開信用卡強監管序幕。

北京銀保監局發布的《關於加強銀行卡風險防控的監管意見》(下稱《意見》)顯示,針對近期市場上出現的個別類型的銀行卡業務無序競爭現象,商業銀行有義務積極維護良好、公平的市場競爭機制,嚴禁銀行卡及相關綁定業務通過攀比贈送、競相折扣、加碼優惠等促銷手段開展惡性競爭。

同時,《意見》針對當前銀行卡業務面臨的電信詐騙、盜刷、信用卡授信不審慎等突出風險問題,從銀行卡風險防控總體要求、加強防範銀行卡帳戶開立風險、嚴格信用卡授信管理、加強銀行卡交易監控、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建立銀行卡風險排查機制等六個方面,明確了13項具體監管要求。

在加強授信審批審慎管理上,《意見》要求商業銀行應嚴格執行統一授信管理,對客戶名下的多個信用卡帳戶授信額度、分期付款授信額度、現金提取授信額度等合併管理,不得突破設定總授信額度上限,並將客戶名下他行信用卡授信額度納入本行授信額度合併管理。

為防範風險,《意見》還要求,北京市轄內商業銀行應加強對信用卡小額多筆循環套現還款、境外套現等新型套現風險特徵的分析,持續優化套現交易監控模型,採取有效措施防範信用風險延期暴露、共債風險向銀行集聚以及跨境洗錢等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監管部門針對發卡機構提出要求,對這些機構的相關業務將產生直接影響,也在業內會起到示範作用。

05

保本理財開始謝幕

結構性理財產品登場

隨著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的下發,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開始謝幕。11月,光大銀行、交通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發布公告,宣布提前下線保本型理財產品。

在此背景下,結構性存款成為各銀行力推的替代品。事實上,自資管新規實施以來,為了預防理財客戶流失的風險,高收益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已成為銀行攬儲利器,各銀行紛紛加大結構性產品的發行力度。

不過,隨著結構性存款業務快速增長,一些不合規的現象也隨之出現。於是,2019年嚴監管信號頻頻釋放。

5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於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中對於結構性存款的現存問題就有闡述,也明確了整治該領域亂象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之一。

9月,北京銀保監局印發《關於規範開展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對當前業務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亂象進行嚴格規範。浙江、廣東等地區監管部門也對轄區內銀行的「假結構性存款」問題予以指導。

10月10日,銀保監會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銀行保險機構侵害消費者權益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在銀行業侵害消費者權益方面,銀保監會點名結構性存款假結構亂象。

10月18日,為了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銀保監會制定並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對結構性存款的發行主體、銷售管理、產品設計、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嚴格的要求。結構性存款新規給予一年的過渡期。在過渡期內,銀行可以繼續發行原有的結構性存款,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的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

危與機總是並存。銀行業的2019在面對各種「意外」的同時,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

06

數位化轉型成為主戰場

近年來,在金融科技和客戶體驗創新的共同驅動下,銀行數位化進入數字銀行4.0時代。

銀行業2019年半年報對此有所顯示。興業銀行半年報提到,今年以來,興業銀行進一步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落地,設立金融科技創新基金,將上年利潤的1%專項用於支持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應用和創新孵化;招商銀行披露顯示,該行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6.33億元,同比增長63.87%,佔營業收入的2.81%;平安銀行中報顯示,上半年科技投入在去年較高增長的基礎上,繼續大幅增加,IT資本性支出及費用合計同比增長36.9%。

國有大行的布局也不落後。建行半年報顯示,建設銀行積極建設一體化協同研發平臺,上半年共受理需求3257項,同比增長164%;工商銀行半年報稱,在雄安新區成立工銀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和西安增設軟體開發中心研發分部,進一步完善金融科技組織布局;中國銀行表示,上半年完成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設立,正積極推動5G、物聯網、區塊鏈、虛擬實境等新技術應用場景的實踐。

此外,輕金融報導稱,從今年銀行金融科技的總體戰略規劃以及布局看,已經在逐步跳出模糊概念的描述,而是更為具體的規劃了數位化轉型的目標,例如智慧銀行等。這說明了銀行對數位化轉型的認識已經越來越清晰,並且能夠站在全局去推進數位化轉型進程,以自身特色出發構建差異化的戰略方向。

例如,工行提出「智慧銀行」戰略,並且已經推動了ECOS的建設;農行則明確提出「再造一個線上農業銀行」,積極推動線上業務;招行做「金融科技銀行」戰略目標清晰的情況下,也提出「邁向 3.0 階段的經營模式」的階段性戰略;平安則是全面推進AI BANK建設。

很顯然,銀行數位化轉型已勢不可擋,未來已來。

07

銀行系子公司相繼誕生

進入2019年,銀行布局金融科技子公司速度明顯加快:北京銀行成立北銀金融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工商銀行通過附屬機構設立工銀科技有限公司;中國銀行通過附屬機構設立中銀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光大銀行、建設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10家銀行陸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

與此同時,隨著資產新規的逐步落地,銀行系理財子公司也相繼誕生。

12月4日,經中國銀保監會批覆,中信銀行獲準籌建全資理財子公司。批覆稱,同意中信銀行出資不超過人民幣50億元籌建信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至此,中信銀行成為第4家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此前獲批的銀行是光大銀行,招商銀行和平安銀行。

此外,在國有大行序列中,建行、工行、交行和中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相繼開業經營,農行、郵儲銀行等申請設立的理財子公司已經獲批籌建。城商行中的杭州銀行、寧波銀行也於近日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

08

「金融副省長」成為各省標配

自2018年起,「金融副省長」便成為行業熱詞,而2019年則繼續延續這一態勢。據了解,目前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含港澳臺)中,共有16個省級政府配備了來自金融系統的副省長(含離任的廣東省副省長歐陽衛民)。

而從2019年初至今,已有6名金融系統高管在省級政府履新。

今年7月,遼寧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任命張立林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張立林此前是建設銀行副行長,曾先後在農行、建行工作了22年。

之後,9月,又有4名金融副省長上任。曾長期在中國人民銀行工作的李波出任重慶市副市長,中國工商銀行原副行長譚炯任貴州省副省長,交通銀行原副行長吳偉出任山西省副省長,光大銀行原行長葛海蛟任河北省副省長。網友們感慨,國有五大行的副行長不夠用,股份制銀行高管來湊。

10月,中國農業銀行原副行長蔡東出任吉林省副省長。蔡東曾長期在中國工商銀行工作,2016年任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2019年任農業銀行副行長,不到一年履新吉林。

多位受訪專家推測,預計在未來,「金融副省長」會越來越成為各省的標配,成為一支年輕、高學歷且具有豐富國際合作經驗的政壇生力軍。

09

金融開放步伐加快

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繼2018年宣布15條銀行業保險業開放措施,2019年銀保監會已陸續出臺兩輪共計19條開放措施,為提高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營造了良好的制度和市場基礎。

銀保監會12月9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10月,銀保監會批准包括創興銀行上海分行、澳門國際杭州分行在內的18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籌建申請,批准包括約旦阿拉伯銀行上海分行在內的15項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開業申請。11月,銀保監會批准首家外資獨資保險控股公司德國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開業。今年1月至10月,還批准外資銀行和保險機構增加註冊資本或營運資金共計152.72億元。

11月8日,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關於「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決策部署,持續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推進簡政放權,加強外資銀行監管,中國銀保監會起草了《中國銀保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徵求意見稿》)。

具體來看,主要修訂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持續推進銀行業對外開放措施依法落地。《徵求意見稿》與《外資銀行管理條例》銜接,就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同時設立分行和外資法人銀行,取消外國銀行來華設立營業性機構需滿足的總資產要求,取消中外合資銀行中方唯一或主要股東必須是金融機構等措施進一步明確操作細節。

二是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營商環境。《徵求意見稿》將外資銀行部分任職資格核准和分行開業審批的層級進一步下放或調整;取消管理型支行行長任職資格核准審批;縮短兩級審批事項的審批時限;縮減部分許可事項的材料要求。

三是進一步強化外資銀行的監督管理。按照中外一致原則,《徵求意見稿》在相關許可章節中,相應增加了股權管理及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審查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了對外資銀行的監管。

對於下一步外資機構的監管,銀保監會稱,將持續加強監管制度建設,完善審慎性標準,不斷完善與開放水平相適應的監管方式方法,確保引入的機構具有優秀的專業能力、良好的風控能力和充足的資本實力,在有效防範風險前提下促進金融業和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後記

「從來系日乏長繩,水去雲回恨不勝。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四季輪迴,就像我們總是追趕不上時光的步伐一樣,每當歲末年初,我們也總是習慣於在「揮一揮衣袖,瀟灑說再見」之時對過去做個盤點。

再次回首銀行業的2019,貌似沒有像2018年的關鍵詞那麼旗幟鮮明。但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做個總結的話:2019年更像是2018年的續寫。無論是強監管還是金融反腐,無論是數位化轉型還是保本理財的退場......

那麼,當你回望2019年的銀行業時,又有哪些感觸呢?評論區見!

特別聲明: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idonews@donews.com)


相關焦點

  • 中管金融企業反腐效能提升,中國工商銀行處分327人
    2020年進入尾聲,金融領域反腐始終未停步。梳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通報發現,今年以來共有至少17名中管金融企業黨員幹部被查處,金融領域反腐力度可見一斑。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深化金融領域反腐敗工作」。
  • 金融監管「安全帶」不可忽視
    一時間,金融創新風險再次引發行業熱議。 近年來,隨著數位技術加速應用,金融科技發展迅猛,一些科技公司成長迅速,並不斷向金融領域滲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金融服務數位化轉型。
  • 山西金融系統連打7「虎」,反腐風暴掃除監管內鬼和機構蛀蟲
    據界面新聞統計,這是自今年7月以來山西省金融業內第7位接受調查的監管幹部或高管。公告顯示,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開發銀行紀檢監察組、山東省紀委監委消息,國家開發銀行山西省分行原黨委書記、行長王雪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開發銀行紀檢監察組紀律審查和山東省東營市監委監察調查。
  • 金融...
    金融反腐力度持續加碼近幾年來,金融反腐工作令人矚目,據了解,2019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審查調查金融系統違紀違法案件6900餘件。進入2020年後,金融反腐力度也在持續加碼。7月2日,中紀委官網發布上半年反腐數據顯示,半年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公布了12名金融領域幹部接受審查調查、11名受黨紀政務處分信息。
  • 招商局集團、招商銀行原董事長秦曉:金融科技行業需要監管,但如何...
    第四是資產轉讓通過打包之後再賣回去可以延續,ABS保證流動性,另外將來適度擴展規模,但螞蟻金服按照銀行的風險處理標準,不會做出太大規模,有人說這是監管套利可能話說的重了些,反過來說我們的監管可能不適應科技公司,需要與時俱進。另外秦曉還提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理念與架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金融監管的巨大變革。
  • 喆安政策解讀月報|監管層密集強調防範金融風險,嚴防房地產金融...
    1 監管層密集發聲,房地產金融監管持續升級 截至11月末,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對各類型銀行業機構已累計開出罰單近2000張,罰金金額已突破10億元,遠超去年全年。
  • 租金貸爆雷,銀行「兜底」!反思:場景金融到底缺了什麼?
    在他看來,場景化與生態化的布局,儼然成為銀行加快零售業務轉型步伐的重要推手。以信用卡業務為例,過去三年其所在銀行發卡量始終徘徊在數萬張,且用戶活躍度不高,主要原因是銀行存在四大痛點:缺消費場景、缺獲客流量、缺用戶粘性、缺客戶經營能力。
  • 解碼數字金融 加碼對公大有可為
    只有更多的挖掘長期的驅動力,把監管套利、監管中暫時未明確的灰色地帶等一系列非法金融活動從整個健康發展的浪潮當中剔除出去,最後整個數字金融發展才能更好地平衡效率與安全。」為適應數字經濟發展,人工智慧、區塊鏈、雲計算等新興科技技術正在被廣泛應用到金融領域。王睿認為,數位化極大地提升了金融機構本身的運營效率。
  • 從數位化轉型到數位化經營金融科技深植銀行基因_金融機具_中國...
    「十三五」的五年,也是銀行業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五年,從無人銀行到5G銀行,再到5G手機銀行,銀行業把金融科技對服務的提升,從旗艦網點普及到日常生活場景中,讓消費者在線上就能體驗到銀行服務的便利。  而支撐智能服務加速迭代的,是銀行業對金融科技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在數位化浪潮中,各家銀行從戰略高度搭建金融科技架構,加緊對最新技術的探索,加快科技對各項業務的賦能,從最初的數位化轉型,到當下和今後的數位化經營,科技將在銀行業的發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 融通創新打造金融科技引擎,薩摩耶數科亮相中國國際金融論壇
    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作為此次論壇開幕式演講嘉賓,發表了題為「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主題演講,通過科技公司視角為數位化轉型、金融創新提供真知灼見。本次中國國際金融論壇上,國內外金融監管機構高層、商業銀行及金融科技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學者先後圍繞「數字經濟時代的金融服務」發表演講,以國際前沿視角,探討中國金融業發展前沿局勢與應對策略。國家開發銀行原副行長李吉平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作用。」並且他提出科技實力大幅提升,關鍵在於核心技術要實現重大突破的要求。
  • 這一個月,「一委一行兩會」新金融監管架構都做了哪些事?
    3、發文規範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管理(20180413)2018年4月13日,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關於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對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進行規範管理。要求證券公司發行短期融資券時,需要在滿足流動性覆蓋率持續高於行業平均水平的基礎上,還要符合「資產管理業務開展規範、符合強化法人風險隔離、規範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等資管業務監管要求。
  • 從數位化轉型到數位化經營 金融科技深植銀行基因
    「十三五」的五年,也是銀行業金融科技高速發展的五年,從無人銀行到5G銀行,再到5G手機銀行,銀行業把金融科技對服務的提升,從旗艦網點普及到日常生活場景中,讓消費者在線上就能體驗到銀行服務的便利。
  • 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持續加大科技研發力度 讓金融科技在「內...
    「內循環」重點將圍繞消費、製造、科技、投資、服務、金融六個方面的進行,這其中,消費、科技以及金融的「內循環」均與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休息相關。因此,金融科技行業尤其要順應「內循環」的發展新格局,在規範化發展的新周期中,抓住重大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力度,為服務好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的數位化轉型,促進消費金融良性循環,建設普惠金融新生態作出應有的貢獻。
  • ...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柴洪峰:監管科技讓被監管機構從繁複、冗長...
    來自監管部門的相關領導,學術權威機構的專家,以及知名金融科技企業的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本次峰會。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理事長柴洪峰在峰會上發表了題為《智能化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探索與實踐》的主旨演講。
  • 宋效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與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之異同
    全球監管者高度重視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教訓,為了實現宏觀審慎監管在橫截面維度對系統性風險的管控,自2009年起,G20國家建立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名單,建立了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監管機制。近年來,隨著危機後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不斷推進,國際社會和主要國家越來越認識到,必須從系統整體的角度加強風險防範。
  • 交易銀行潮湧:重新定義供應鏈金融
    近年來,在零售銀行蓬勃興起的同時,交易銀行也得到了快速發展,被視為商業銀行對公業務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不僅如此,在金融數位化加速演進的當下,交易銀行與各類新技術的融合逐漸深入,成為又一個金融科技戰略制高點。自2012年開始,從廣發、招行、平安等股份行,到中行、郵儲等國有大行,紛紛成立了交易銀行部,持續強化交易銀行業務布局。
  • 對金融創新加強審慎監管,讓「假的」永遠真不了!
    金融創新監管,正是為金融行業真正創新業務的有序開展構建規則。通過加強監管,用合規合理的理性管理與糾正,促進各金融板塊與領域百舸爭流,建設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於我國金融業保持優質發展、切實服務於實體經濟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同時也真真正正地保護著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中騰信:發揮技術優勢,助推金融行業加速數位化
    發展路徑正不斷明晰,金融科技行業前景可期。監管暖風頻吹時值2020年臘月寒冬,金融科技行業卻迎來了陣陣暖風。12月,央行投資的中匯金融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旨在打造銀行間市場交易社群的網際網路流量入口和開放平臺。這是央行今年繼7月成立成方金融科技有限公司後,投資的第二家金融科技公司。
  • ...銀行數位化轉型監管 優化金融合同訴訟程序 統籌黃河流域金融合作
    財聯社記者從鄭州銀行獲悉,針對中小銀行數位化轉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處置、金融合同糾紛訴訟程序、金融機構訴訟費用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董事長王天宇向監管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建議。王天宇還注意到,當前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無論是在跨區域金融合作與協同政策上,還是在定向化的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同樣存在一些不足,建議國家部委層面開展強化頂層設計、構建跨區域金融合作機制等工作。(全國人大代表、鄭州銀行董事長王天宇,鄭州銀行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