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網訊 「金融科技企業開闢了一個更加普惠的金融模式,但相關的監管問題仍然有待監管機構以及銀行業業內人士評估。」招商局集團、招商銀行原董事長秦曉12月12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
招商局集團、招商銀行原董事長秦曉
秦曉表示,受制於成本與風險因素,商業銀行目前無法解決中低收入群體與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而金融科技公司則開闢了一個更加普惠的金融模式,但相關的監管問題也有待監管機構以及銀行業業內人士評估。
對於螞蟻金服的情況,秦曉表示,螞蟻金服進入金融科技領域有四個基本要素。
第一,銀行貸款上98%是源於合作銀行,合作銀行儘管藉助了螞蟻大數據,也必須基於自身評估系統做報備,銀行還是比較審慎。
第二,風險評估、信用評估,在大數據上進行真實性的評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第三,風險溢價利息比較高,但這個溢價雖高並沒有信用卡透支高,一部分信用卡透支後的人還能轉到螞蟻平臺來,這個比較危險。
第四是資產轉讓通過打包之後再賣回去可以延續,ABS保證流動性,另外將來適度擴展規模,但螞蟻金服按照銀行的風險處理標準,不會做出太大規模,有人說這是監管套利可能話說的重了些,反過來說我們的監管可能不適應科技公司,需要與時俱進。
另外秦曉還提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金融監管理念與架構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金融監管的巨大變革。第一,央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從微觀審慎轉向了宏觀審慎,綜合金融機構採取的措施是否會造成疊加效應。第二,金融監管轉向功能監管。第三,有了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功能。而螞蟻金服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除了存貸款業務沒有,中間環節完全與商業銀行模式相嵌,我認為應該按照以上三個架構進行監管,但具體如何監管仍有待討論。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主持人李亦非:今天下午大家非常關注的一個題目,就是到底金融科技以及監管的關係,最近媒體報導比較多,今天我們請來了幾位重磅嘉賓,我想請他們幾位就金融科技監管這個題目,首先有請秦曉先生就這個問題發言。
秦曉:各位下午好!科技在改變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生態或者它自身的系統,目前我們看到的就是科技公司現有的金融機構,這個圖景還在發展我們還要繼續觀察,這個當然會對監管產生挑戰。就傳統的銀行業務來說,有一個問題是它長期解決不了的,就是說對於有一定償還能力,基本上具備償還能力的微小企業和中低收入的群體,我不是指的完全沒有償還能力的,不管抵押品也好還是收入都有,但是還是借不了款的,他借款一個貸款員負責他的業務成本太高了,貸款員的工資比他借款要高很多,成本上過不去。第二,就是對於他的風險控制不了。今天我們也有螞蟻金服來的他也會講,我稍微看了一下資料,這種金融模式是不是對於我們開闢了一個更加普惠的,更加能夠解決改善低收入群體微小企業貸款需求的模式,這個今天要討論的問題,也是我們有待監管機構還有銀行業自身的業內人士去評估。
原來上個世紀末曾經有一個孟加拉的行長,他開創了農民貸款,這個也是全球難題,他的基本模式是和商業銀行合作,由商業銀行批發他來貸,還是很成功的,但是他的規模比較小,如果農民可以貸款的話,我想一些中低收入群體也是可以的。
螞蟻進入這個領域,我看了有四個基本要素,有一定的準備,第一合作銀行貸款上面98%是合作銀行,另外還有一個幫助銀行貸款,還有一個混貸,但是合作銀行類似於孟加拉做批發的銀行,但是在這個角度裡面不是批發的。
第二,就是風險評估、信用評估這是第二點。
第三,是他有一個風險溢價利息比較高。
第四,資產轉讓通過打包之後再賣回去這個可以延續。
從理論上來講,合作銀行如果佔了大頭,儘管藉助了螞蟻大數據的資料,但是必須基於自身評估系統,他也必須做自己的報備,他不能說既然大數據做我不做了,行長作為老的銀行家肯定不會這樣做的。但是,是不是存在著為了擴張,為了多佔一塊領地那麼衝動,有的人說會有,像有些他做大做強,我覺得銀行還是比較審慎的。
如果這麼大的比例是混貸合作,銀行自身應該有,而且這個交易應該市場決定的交易,沒有人去命令。
第二大數據的問題,那就是有效性和他真實性這個是需要,我想這個也是一個概率比,概率減輕了剛才趙駒講了,他們招商銀行實力上面看來確實是有價值的,我覺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因為你的數據什麼模型,你之間的權重多大,這個我覺得作為銀行的本身來看首先要考慮好一點這個不太對稱,這個模型是螞蟻的。
第三,就是溢價。這個肯定要有一家,這個溢價高但是溢價沒有信用卡透支高,起碼被迫用信用卡的人還不起透支可以轉這裡來,這個日息按照日息算的這個5%,這個投資之後很危險的,今年銀行業的現象信用卡透支壞帳多了,如果可以做到信用卡透支被客戶接受還好。
最後的一個ABS一個保證流動性另外的將來適度擴展規模,這是這個要素。大部分的混貸跟合作貸都是銀行自己的,大部分不進入表內放在表外了,一放在表外資本充足率、存款準備金、風險撥備都可以規避開,螞蟻按照銀行的標準風險做不了很大,有人說這個叫監管套利這個話說的重了一點,反過來說我們的監管可能不太適應科技公司,需要我們要與時俱進,需要重新研究。
監管有一個理念跟架構,一個軟的一個硬的,在金融風暴,08年金融風暴以後跟以前的監管理念發生了重大變化,架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這是監管機構重大的變革。第一條原來銀行監管,中央銀行對於商業銀行監管微觀審慎原則,我認為每家銀行資本充足率滿足了,這個銀行不會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這個08年金融風暴證明不準確甚至錯誤的,因為銀行之間的滲透各種衍生工具的滲透,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這種假設,這種假設不對的。
需要把微觀審慎提升到宏觀審慎,宏觀審慎就是綜合各金融機構他們的採取的措施當中是否會造成疊加效應,你比如說05年我們的股災,本身有問題原來牛市太快了,遇上了風險泡沫,為什麼崩潰因為所有的金融機構全部砍了,你說各種貸款都卡住了,這個就是金融風險。
第二,金融監管轉向功能監管,因為混業多不可能按照機構監管。
第三,他有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功能,銀行也是最大的服務業,這樣三個架構不管怎麼樣組合必須有,像螞蟻這樣的即使是助貸或者聯合貸款當中比例很小,但是尋找客戶,客戶的信用評估過程管理和最後的結束時候他們把這些收回來,這一套東西基本上銀行內部程序,完全嵌入進去了,我們就要提一個問題了,你儘管沒有從事銀行兩條最重要的任務,一個是存款一個貸款,但是中間環節全部嵌入進去了,而且銀行對於你的依賴性不小,這個應該不應該監管,我說應該,但是應該怎麼樣監管你要發執照嗎,發執照具備什麼條件這個有待討論。
主持人李亦非:本身從很多角度分析了科技公司觀點,下面我想問一個問題請秦曉回答一下,你們更多的代表,假設你們代表科技公司的背景,你現在變成了監管者了,你們現在高科技公司做金融可以舉出來三個地方你們應該被受到監管的?
秦曉:剛才講話當中提到了他涉及到流程,因為,監管就是市場的一部分,進入以後的監管有關係,有的行業自由進入不需要監管批,平常業務也不需要監管審查,但是金融是一個管制的,為什麼管制行業?因為金融機構首先你是吸取存款,吸取存款涉及到民眾的利益,這個就是監管,你的準入條件還有你的持續經營這個就是監管。
所以現在的問題你剛才提到的問題也是我要思考的,我回答不了,剛才陳龍講的很精彩,前年也講了一條魚被蠶食,因為一個重構的過程,中國哪些事情自己做的,哪些事交給外包做的,哪些事我不做的,因為專業化分工,我們現在預見不到什麼傳統的金融行業不需要自己做的說自己做不下去。
另外你說不吸收存款也不貸款,我就給你識別客戶、風險定價、售後服務,這個比較模糊了,我把問題提出來,你又提給我了,我現在回答不了,本來傳統銀行內部業務你進去了雖然沒有違反銀行儘管的重要的就是存款,你不放貸款,其實螞蟻在放,咱們把問題留下來,這個可能需要集體智慧。
秦曉: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科技人文兩個,如果說科技可以單獨一個謳歌那個車要翻車的,我們不能得到結論了歷史是進步的,物質肯定進步了,沒有進步就是楊凱生講的更加方便的,但是更加幸福了嗎不知道,我們不能說人的內心世界更強壯了,人更善良了,為什麼很多監管,監管就是因為人是善惡兩面才有監管,這個話沒錯但是對於科學寬容一點,不要本人家說的那麼妖魔化可怕。
2020三亞·財經國際論壇由《財經》雜誌、財經網、《財經智庫》、《證券市場周刊》聯合主辦,於2020年12月11-12日在中國海南舉行,論壇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應對與抉擇」。
(嘉賓觀點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發言人本人確認)
(編輯:侯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