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景,一樣的鄉愁
——孝感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速寫
蜿蜒石板路,串起古街千年光陰。悠悠小富水,訴說碼頭昔日的繁華。置身應城市黃灘鎮臨江口村,恍若時光迴轉。
不止是臨江口村,走進當下的孝感農村,移步換景,處處都能看到鄉村美景。有的如小家碧玉般婉約靜謐,有的如大家閨秀般端莊大氣,還有的因文化的浸潤而深沉厚重,「各美其美」,千姿百態。
近年來,孝感堅持「先點後面、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模式打造美麗鄉村。在11條農旅養融合示範線路兩側,在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江河沿線、湖泊沿岸、風景區沿邊,一座座鄉村如散落的遺珠,被小心拾起,收拾整理,再奉出。
鄉村美不美,事關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落腳點在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孝感堅持從緊貼老百姓期待的「裡子」工程起步,先後完成365個行政村環境綜合整治,建成使用94個鄉鎮汙水處理廠,改建農村戶廁35.18萬戶,推動形成了「村組保潔收集、鄉鎮清運壓縮、縣市轉運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管理體系。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得實惠的變化,贏得了群眾點讚,也改變了「幹部在幹、群眾在看」的局面。
在孝南區朋興鄉建光村,村民主動拆除房前屋後的豬舍、牛棚;在雲夢縣伍洛鎮十月村,群眾義務投工千餘人次,參與村莊綠化、庭院改造;在大悟縣夏店鎮朝陽村,「黨小組+中心戶」的幫扶模式,讓群眾成為鄉村建設的主體;在孝昌縣王店鎮高崗村,村黨支部40年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結合,最終成就遠近聞名的孝風良俗村。
鄉村的美,美在樸實。一池荷綠,一畝金黃,一片紅瓦,一方石磨,皆是不同於城市的美,輕易間就能勾起人們對田野的嚮往,對家鄉的思愁。
在打造美麗鄉村過程中,孝感不搞「鬍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堅持規劃先行,通過示範村引領來帶動「百花齊放」。同時鼓勵群眾、「新鄉賢」和市場主體等多元投入,發揮「產業、文化、旅遊」相互疊加的功能,讓美麗鄉村有「面子」,更有「裡子」。
以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為例,依託村灣現有的「石材、石藝、石人」資源,村裡修繕老石頭房子百餘座,利用石磨、石槽、石罐打造小景百餘處,還原了樸素的農村生活。
在安陸市煙店鎮,文化氤氳下的碧山、白兆、尖山、袁畈等多個村落,人們可以循著詩仙李白的足跡,感受「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
在漢川馬口鎮,政府「搭臺」引入天嶼湖國際休閒度假區,以「四兩撥千斤」之力實現村莊變景區,促進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轉化。
去年,全市共有91個村列入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各自都有村莊規劃。每一個村莊都盡最大努力保留了原始風貌,留住了屬於自己的那一份鄉愁。
鄉村之美,如何能長久保持?在全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暨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現場會上,專家的點評令人感慨:絕大多數心要由群眾來操,絕大多數事要由群眾來做,群眾的熱情才是不竭動力。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更多的美正在悄然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