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

2020-12-20 中國環境

  採風團在丹稜縣共同種下楨楠樹。圖為作家葉梅(右)、郭雪波(左)。 張黎攝

  作家華靜邊聽講解邊記錄。張黎攝

  ◆「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報導組

  千載詩書城,人文第一州。

  鍾靈毓秀地,山水幸福城。

  這裡自古歷史文化厚重,人文氣息鼎盛,傑出人才輩出,是千年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

  這裡自然環境優美,生態資源富集,瓦屋山巍峨雄壯,立於西南,岷江奔騰澎湃,匯入長江。

  初冬時節,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五天時間裡,作家們不辭辛勞,在東坡區調研東坡湖治理及修復情況,拜謁三蘇祠,領略千年文豪由內而外的自然生態觀;在幸福丹稜,他們造訪果園基地,了解丹橙富農興農之路,穿行幸福古村,探尋美麗鄉村的幸福密碼;在大美洪雅,他們駐足柳江古鎮,感知非遺村落活化樣態,尋道瓦屋山,感受生物多樣之美,觀察督察整改變化;在老區青神,他們行走青神竹海,感受竹編藝術之鄉魅力,深入斑布產業園和竹編博物館,交流竹文化和竹產業發展……

  眉山是怎樣的所在?在這片嗅得到歷史人文濃重氣息、觸得到綠色發展脈動的土地上,作家們的腳步既是詩意浪漫的,又是理性思辨的。

  觸摸城市肌理,感受綠色發展魅力

  風雅眉山,離不開「東坡」二字。

  採風團初到眉山,便來到東坡城市溼地公園考察調研。作為岷江古道,溼地公園曾是城市內湖河道,一度又髒又臭。

  「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偶然得來的,更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它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有教訓、有代價。」作家李青松說。

  為了還綠於民,給全市人民提供一個休閒娛樂場所,眉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以前所未有的治汙力度和決心,啟動東坡湖汙染治理和生態建設,使其成為眉山市的「生態綠心」,以及最亮麗的城市名片。

  尤為難得的是,面對這塊面積3500畝,位於市區最好地段的溼地公園,眉山市委市政府主動砍掉房地產這棵「搖錢樹」,不僅放棄了4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還陸續投入資金進行生態建設。

  如今的東坡湖,兩岸交相輝映,湖面碧波蕩漾。前來休閒的市民絡繹不絕,他們有的鍛鍊身體,有的練習舞蹈,有的放聲高歌,還有的單純就為坐在竹子製成的板凳上,享受初冬愜意的時光。

  作家徐剛感嘆:「在城市建設中,政府捨去近40億收益,這是何等魄力、又是何等遠見。」作家葉梅表示:「這就是好生態給老百姓帶來的幸福感。」

  東坡溼地公園只是眉山厚植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幸福宜居城市的一個縮影。當地有關負責同志告訴作家團,近年來,眉山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累計投入120多億元,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 「眉山清」成為標配,「眉山藍」成為常態,「眉山綠」成為底色,公眾的幸福感逐年提升,綠色儼然成為眉山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鮮亮底色。

  無獨有偶。「東坡初戀地」、國際竹藝城——青神縣,也立足當地實際,發揮比較優勢,奮力走出了一條依託竹產業,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的特色之路。

  在這裡,作家們先後走訪了斑布產業園、中國竹藝城以及德恩精工有限公司等地,深刻感受到了總書記視察四川時指出的「四川要因地制宜發展竹產業,讓竹林成為四川美麗鄉村的一道風景線」,正在青神一一實現著。

  在斑布產業園,以綠色潔淨竹本色生活用紙聞名的著名紙業品牌「斑布」相關負責人告訴採風團作家,「剛剛過去的『雙11』,斑布紙業實現銷售額5.5億元。」與此同時,企業在當地大力培育斑布1號、斑布2號竹種,對竹子進行全價利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價值。其中,栽種10畝斑布1號,每年可產造紙用竹60噸,加上發展林下經濟的價值,每年可助農增收47.1萬元。

  綠一方土,富一方人。作家華靜感慨地說:「在青神,我強烈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道理。」

  走近美麗鄉村,調研生態富農興農之路

  孟繁華先生在《夢幻與宿命》中寫道:「鄉村作為人類誕生的搖籃,便成為人類共同擁有的童年記憶。當人們成群結隊地擁向文明的象徵——大城市之後,人們與鄉村仍然有著不能拆散的精神聯繫……」

  鄉村是人類永恆的精神故鄉。此次採風活動,作家們十分關注眉山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關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戶增產增收。

  採風第三天,作家們來到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邊緣的丹稜縣,了解當地農業園如何實現轉型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發展歷程。同時,走訪幸福古村,感受傳統古村落的獨特魅力。

  綠意蔓延山坡,果實掛滿枝頭。彩色的道路兩旁,一座座精美的洋房掩映其中。這就是丹稜打造的五大農業園區之一——丹橙現代農業園區。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葉曉梅一邊指著向遠方蔓延開去的現代化果園,一面介紹著丹稜柑橘產業發展的理念與思路。

  「丹稜種植柑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

  「在上世紀80 年代,丹稜縣委縣政府就開始在全縣推進以柑橘為主導的特色農業。」

  「其實,丹稜很多果園的前身是荒山荒坡,土壤比較貧瘠,為了種好柑橘,我們對土地進行提質改造,加大對環境的治理,減少農藥的使用,並將園區內畜禽養殖場的糞便發酵之後用於還田。」

  一張藍圖繪到底。最終,通過引進柑橘試種、淘汰老品種、低效益品種,學習國內外先進果蔬種植加工技術,丹稜探索形成一條完整的農產品產業鏈。愛媛38號、不知火、春見、大雅柑等柑橘品種成功敲開3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大門,並遠銷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或地區。

  「當地果農收入如何?」作家們關心地問。

  葉曉梅非常自豪地回答:「我們測算過,丹稜每畝果樹的收益平均在兩萬元左右,而且集中勞動只有3-4個月,農民大部分時間都自由可支配。」「在其他地方,可能是富縣不富農,在我們丹稜,是富農不富縣。」「其他各地受歡迎的可能是『富二代』『創二代』,在我們丹稜,最受歡迎的是『果二代』。」

  作家郭雪波對此十分感慨。「『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嫁人就嫁『果二代』。這不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佳註腳嗎?山是老百姓的金山,樹是老百姓的搖錢樹。在丹稜,農民又怎會不關愛自己的家園、愛護周邊的環境?」

  作家團還來到始建於明代的幸福古村。全國人大代表、齊樂鎮龍鵠村黨委書記羅朝運,在幸福古村的鹽鐵古道上等待著採風團的到來。

  他是著名的「一元書記」,開創了村民選出保潔承包人,承包費由村民每人每月繳納一元錢建立村保潔金庫,不足部分由村集體經濟補貼的機制,激發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識,有效破解了當地生活垃圾處理投入難、群眾參與難、減量難、監督難、常態保持難的問題。

  「垃圾治理了,環境變美了,村民才能安居。」羅朝運說,同時,也必須讓村民富起來,集體強起來,保持改善人居環境的不懈動力。

  結合龍鵠村氣候、土壤、光照條件,羅朝運和村兩委逐漸釐清了發展思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特色種植業,走農旅融合發展。2019年,「桔橙小鎮」及龍鵠山度假公園項目落地龍鵠村,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萬元。

  聽著羅紅運的介紹,作家華靜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著,「這是多麼鮮活的基層聲音。」

  深入保護區和企業,聚焦生態環境治理

  採風路上,作家們關注青山綠水,詩意棲居,更關心成績得來背後生態環保工作的細節點滴。

  徐剛24年前曾到訪過洪雅瓦屋山,並寫下《林中路——致瓦屋山》。在他深情的文章描述中,四季分明的瓦屋山可「春看杜鵑,夏觀飛瀑,秋賞紅葉,冬睹冰雪」,是造物主在北緯30°精心裝幀的一部自然傳奇。

  然而,徐剛不知道的是,滿目「綠浪接天好林海」的瓦屋山,也曾一度傷痕累累。為追求經濟發展,保護區內曾存在30家水電站、14家礦山。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組指出瓦屋山自然保護區存在違法違規開發水電及礦產等問題。瓦屋山因之迎來轉變,開啟問題整改之路——保護區內,30家水電站被全面關停;14家礦山、52個礦硐的生產生活設備設施全部拆除;數百畝生態植被得到恢復……

  高原湖畔,鴛鴦躋身作家鏡頭裡的C位;瓦屋山頂,小松鼠與採風團不期而遇。

  作家們禁不住感嘆:良好的生態環境,得之不易,失之瞬間。

  「瓦屋山美回來了。」 作家沈榮均說。

  同樣,在汙染防治攻堅戰一線,企業會做出怎樣的行為?作家們也十分關注。

  洪雅縣青衣江元明粉有限公司給了作家們答案。這是一家年產元明粉100萬噸,年產值5億元,利稅3000萬元的大企業。自建廠以來,因燃煤問題造成的環境汙染,屢次引發周邊農戶上訪。2016年,公司啟動廠址遷建。當時有兩個方案:一是採用原生產工藝遷建,投資少、風險小;二是引入先進的機械熱壓縮蒸發技術,拆除燃煤發電設備,這在當時投資大、風險高,但於環境更有利。

  公司選擇了後者,並為此多付出了約1億元搬遷成本。然而,這個決定也讓企業後來的燃煤使用量和顆粒物排放等都大大減少,單位產品能耗成本降低,利潤增加。

  郭雪波對此十分感慨,他不停追問企業董事長餘建兵,你們的工藝究竟是什麼樣的?投入多少,獲利多少?郭雪波說,好經驗值得向更多地方推廣。

  而這一次次深入現場的走訪,一次次直擊要害的問詢,也讓作家們深深感受到,藍天碧水背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以及全社會付出的努力與奉獻。

  運用文學筆觸,書寫美麗中國建設新篇章

  五天雖短,但精彩紛呈。眉山當地豐富的生態人文理念、鮮活的環境治理實踐以及洋溢的綠色發展理念,無不吸引著作家們的目光,讓他們意猶未盡。

  「眉山的美好生態令人留連。」作家陳新說。

  「此次採風非常重要。通過採風深入當地的風土人情,深入生態環保一線,與群眾多聊聊,談談感受,我們的語言會更生動。」作家鄧子強表示。

  此外,一代文豪蘇軾由內而外的自然生態觀,也給作家帶來了深刻的啟發。蘇軾一生都在追求自然和諧,他的詩詞文章中,始終蘊含著生態環保的理念和濃厚的人文氣息,彰顯了其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可貴思想。

  「他對山川、對自然的讚美、詠嘆和熱愛,不是帶著人的優越感,而是一種融入性的存在。」作家葉梅與作家郭雪波呼籲,在當下,要大力弘揚東坡的生態觀,傳承生態文化,共建美麗中國。

  此次活動也是四川省首次引入作家力量進行宣傳。作家們收穫滿滿的同時,其行為也傳播了生態文明思想,傳遞了精神與作風。

  眉山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陳萬忠表示:「和作家們一起走進生態環保,我們自己也不斷地提升,對自然生態產生了一種深深的敬畏。」

  眉山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駱仕明表示,此次活動將有助於推動眉山市生態文化建設再上新臺階。

  採風活動更成為作家們了解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新起點。作家賀小晴表示,在今後的寫作中,將對生態多一種關照,給寫作多一種維度,以新的視角去體味和表現自然與人的關係。眉山當地作家張生全也表示,眉山的生態環保成就令人矚目,作為生態文學新兵,今後將有意識創作生態文學,回應時代主題。

  作為承辦單位,中國環境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大地文心」中國生態文學徵文活動已舉辦三屆,在作家隊伍中掀起了綠色之風,團結和吸引了作家群體將創作視角聚焦到生態環境領域,以文學筆觸呈現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希望通過此次採風,促進生態環保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文化,共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丹稜大雅堂外,採風團合力種下一棵珍貴的楨楠樹,並命名其為「大地文心」。作家們希望,這棵象徵著美好寓意的「大地文心」之樹能夠枝繁葉茂,蓬勃生長,並在祖國大地開花結果,傳播生態文明,共建美麗中國。

  (本報記者張輝、張黎、王琳琳、陳妍凌、肖琪、歐陽近人,執筆人王琳琳)

相關焦點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初冬時節,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採風團圍繞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感受千年古韻,行走詩意山水,聚焦攻堅一線,把脈綠色發展,深入了解眉山各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走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努力與實踐。
  • 貴州畢節給年輕幹部補好「基層課」 攻堅一線礪青春
    為了讓年輕幹部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近年來,該市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和鍛鍊年輕幹部,讓他們在攻堅一線「墩墩苗」、在掛職實踐中開眼界、在急難險重中強本領,不斷優化幹部成長路徑,積極打造年輕幹部成長成才「練兵場」。
  • 「金秋遊成都,安逸耍錦江」丨綠色健康體育潮玩脈動之旅&千年弦歌...
    「金秋遊成都,安逸耍錦江」丨綠色健康體育潮玩脈動之旅&千年弦歌現代人文藝演之旅 2020-10-06 1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青春在大地》:傳遞脫貧攻堅的青年榜樣力量
    聚焦脫貧攻堅榜樣故事的脫貧攻堅主題節目《青春在大地》於近期在湖南衛視播出,節目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為創作導向,帶領觀眾走進10個美麗鄉村,通過「演員鄉村採風+舞臺劇演繹」的形式,展現脫貧攻堅一線工作者「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無私奉獻與艱苦奮鬥精神。
  •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在脫貧攻堅一線入了黨 | 我的扶貧故事 2020-12-24 11: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來「西湖」俏 綠意染層林——走進黃驊感受鹽鹼地上的綠色風景
    4月16日早晨,踏著雨後的溫潤上路,「相約看滄州」一行人,來到了本次目的地——黃驊,一睹鹽鹼地上的綠色風景。 第一站,西湖水岸——以西湖公園南岸水文化為背景的多功能濱河生態景觀走廊。沿階而下,步入親水棧道,景觀長廊中的十二生肖噴水銅雕,生動有趣,人在旁邊走過,水霧氤氳,夢幻朦朧。
  • 「西部開發新脈動」把小吉他做成大產業,正安縣脫貧攻堅顯成效
    9月24日,記者跟隨「西部開發新脈動」網絡主題的一行採訪團,來到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的正安國際吉他產業園內,看到擺列有序的一把把吉他,通過打磨、拋光、噴漆等一系列工序,由此「整裝待發」,從這裡銷往世界。而當下,隨著吉他產業迅猛發展,已然成為了當地脫貧攻堅文化的一張名片。下一步,正安縣希望能夠通過各項措施構建吉他全產業鏈和現代化生產體系,並能把吉他工業和文化、旅遊、大健康等進行深度融合,為更多群眾提供脫貧致富的機會。來源:中國日報網
  • 《地球脈動》感受生存之美——觀BBC紀錄片製作團隊精良作品有感
    《地球脈動》共有兩部,是由英國廣播公司(BBC)自然紀錄片製作的經典之作,第一部於2006年製作完畢在英國探索頻道首播,相比當今雖已久遠,回憶中卻依舊讓人驚嘆感悟萬物之美好,生存之美妙;第二部今年依舊以高評價播出。
  • 脈動宣布循環經濟大招 全線產品包裝100%可回收
    脈動將從黃浦區開始在上海試點布放多臺創新塑料瓶智能回收機,倡導和邀請青年加入綠色循環行動中,形成垃圾分類和綠色環保的生活習慣。市民可將任意品牌的空塑料瓶投進智能回收機,投瓶成功的市民可獲得相應脈動產品的折扣券。而被回收的塑料瓶則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處理後進入下一級的循環利用。
  • 佛山社會組織:脫貧攻堅善作為 抗疫一線勇當先
    在佛山對口幫扶雲浮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後,很快便迎來了改變。佛山社會組織及各界力量不僅幫助修建通往外界的硬底水泥路,還派駐專職社工進入學校開展教學輔導,有效改善了當地硬體基礎和教育氛圍。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戰中的硬骨頭。近年來,佛山市民政部門發動各級社會組織主動走出廣東,深入中、西部貧困地區,建起一個個脫貧攻堅堡壘。
  • BBC《地球脈動II》全球同步首發!
    10年後的今天,BBC再次召集原班人馬與騰訊視頻聯合出品傾情奉上《地球脈動II》,再一次將地球這一美麗又危險、孕育一切的存在,一點一滴的呈現在觀眾面前,向我們展示他的絕美絢麗和競爭殘酷。在小鮮肉霸屏、真人秀當道的熱潮下,紀錄片如涓涓細流走進觀眾的內心,透過鏡頭實現與觀眾的情感交流,激起情感共鳴。
  • 親身感受一線消防官兵的日常 大學生走進消防隊學習消防知識
    全國消防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丁香1號書院35名師生走進曲江消防中隊,學習專業消防知識,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右手扶牆左手捂鼻進入」,現場講解之後,跟著易宇軒的腳步同學們列隊進入了煙霧模擬室,大家切身感受了發生火災時的濃煙環境,眼前一片模糊,期間不斷有同學發出呼叫。軟體工程專業孫夢潔說:「裡面什麼都看不見,我是摸索著出來的,真難想像如果是真正的火災該怎麼辦,根本無法呼吸。」
  • 兩支作家隊伍走進壤塘:有一種脫貧攻堅「潤物無聲」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9月22日-25日,「我們向著小康走——中國作家阿壩行」和「名家看四川——壤塘脫貧採風」兩支作家隊伍走進了「懸天淨土」壤塘。著名作家阿來、李舫、吳克敬、娜夜、任林舉、熊育群、胡竹峰、蘇滄桑、李東華、葛水平、馬金蓮、周李立、黑陶,走出書齋,深入壤塘脫貧攻堅主戰場,在這個收穫的季節,捕捉脫貧攻堅多彩場景,感受脫貧攻堅火熱生活,為書寫脫貧攻堅「四川故事」邁出堅實的步伐。
  • 紀錄片推薦--地球脈動第二季
    《地球脈動第二季》是由英國廣播電視中心公司製作的電視劇紀錄片,由大衛·艾登堡執導並解說,該劇於2016年11月6日在英國首播。      《地球脈動第二季》將運用同樣的前瞻性思維,在三年中採用超高清4K攝影機拍攝,同時使用了無人機和遠程控制拍攝技術。
  • 感受「榜樣的力量」 德陽5名脫貧攻堅工作者亮相講述脫貧故事
    感受「榜樣的力量」 德陽5名脫貧攻堅工作者亮相講述脫貧故事 2020年12月22日 08:55:06 來源: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消息(記者 周鴻 攝影報導
  • 「脫貧攻堅 助殘帶貨」走進四川:吃正宗川味 品千年貢茶
    導語:今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收官之年,也是實現殘疾人共同奔小康目標的關鍵之年。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決策部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幫扶擴大貧困地區農副產品銷售渠道,近日,中國殘聯融媒體平臺聯合各省殘聯微信公眾號推出「脫貧攻堅助殘帶貨」欄目,推介各地扶貧特色產品。通過多渠道、多產品的融媒體傳播,提升產品品牌,幫助貧困地區綠色優質農產品建立良好品牌形象、走進千家萬戶,助力脫貧增收。
  • 史詩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ⅠII季(高清中英文字幕)1-2季全集下載 ,值得與孩子一起看!
    今天 給大家安利一部紀錄片——地球脈動(Planet Earth),為什麼突然想給大家推薦這麼一部紀錄片呢?我相信,給小孩從小感受這恢弘的場景,他的內心也會成長得很大氣吧。地球脈動 第一季 Planet Earth (2006)又名: 行星地球 / 我們的地球 / 地球無限 / 地球動脈 / 地球無垠 / 地球的力量本片共計11集,於2006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第一臺(BBC One)首播。
  • 走進江森自控,體驗「三重認證」綠色建築(到城市能源一線去)
    「三重認證」綠色建築長啥樣?所謂「三重認證」,即中國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認證、IFC-世界銀行集團卓越高能效設計(EDGE)認證和美國綠色建築協會新建建築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獎(LEED)認證。
  • > 【2020南充十大網紅新村】走進南部縣純陽山村,感受「水美新村...
    四川新聞網消息(曹鑫 記者 郭建坤 文/圖)11月26日下午,採訪團來到第五站,八爾湖純陽山村,一起感受「水美新村」的魅力所在。該村依託湖灣發展旅遊,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比翼雙飛,2018年獲邀參加全國「決勝2020—脫貧攻堅展」,2019年被評為四川省「水美新村」。走進純陽山溼地公園,各種顏色的花朵與周邊的綠植相映成趣,約400畝鮮花開得正豔,站在大道上,花海景觀盡收眼底。在農耕博物館遊覽,在八爾湖環道上騎遊,在水上棧道垂釣,在夢裡水鄉遊玩也成為遊客們來此處遊玩的熱門選擇。
  • 走進綠色秦嶺
    深入秦嶺腹地,就像走進一幅大氣磅礴的生態畫卷裡。進入陝西安康、漢中,這裡百姓的「綠色故事」值得傾聽——村民與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友好互動,與翩躚起舞的「東方寶石」朱䴉和諧共生;因地制宜興桑養蠶;種植經濟林木,在「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唱響致富之歌。精心呵護大自然,給這裡的人們帶來不盡的「生態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