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綜藝《樂隊的夏天》激起了音樂圈的浪潮。
毫不誇張的說,這也是莉莉安今年最期待的節目,沒有之一。
31支樂隊代表了不同類型的音樂,光是從陣容來看,就已經是史無前例,這樣只聚焦在音樂本身的綜藝,讓很多樂迷朋友看到了音樂圈的希望。
不僅僅是熱愛音樂的朋友興奮不已,整個娛樂圈都在奔走相告。
但其實在莉莉安看來,《樂隊的夏天》根本火不了!
因為除了圈內人自嗨,大多人根本欣賞不來。
當初節目剛播出時,我第一時間推薦給身邊的朋友,沒想到得到的反饋並不理想,那一刻我恍然清醒:
是我們這屆國人的音樂品味,澆滅了希望的微光,這終究還是一場屬於我們個人的狂歡。
他們的音樂很棒,只是懂得欣賞的人很少。
上一期節目中Click#15樂隊,是一支成立於2015年的Funk樂隊,目前來看,可能是中國最好的一支Funk樂隊。
不管是從音樂技巧,還是現場感染力來看,他們絕對是一隻能打的樂隊,不僅讓莉莉安眼前一亮。
現場幾位資深音樂人以及樂隊樂手們對他們的褒揚毫不吝嗇。
尤其是張亞東,還沒等到馬東cue他,就抑制不住地主動表達:」特別好,我特別喜歡。「
高曉松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臺下的樂隊樂手們,也佩服得五體投地。
但其實把他們放到大眾中,一些人直言他們的歌很難聽,甚至有人在網上直言:」怪不得小眾「。
張亞東也表示其實像放克這種重律動的音樂,是能夠深受年輕人喜歡的,只是主流的審美還停留在好聽的旋律和動人的歌詞上。
除了Click#15,Mr. WooHoo在審美上也不佔優勢。
這支曾經得過金曲獎的樂隊,被譽為寶島音樂的傳奇。
現場包括痛仰樂隊、旅行團這樣的老牌樂隊對他們都評價都非常高,在樂器演奏上堪稱是現場最牛逼的。
可到最後的投票環節,完全出乎意料,只獲得了110票,直接排到分數版的倒數第二。
和平樂隊的吉他手直言:「我覺得分數在他們前面的,不都得不好意思。」
現場高曉松也很難以抑制心情,當著大家的面說:「這樣的樂隊可不能淘汰,我的天,這絕對不行。」
現場節目組也採訪了一些投票的樂迷,他們表示自己不太會喜歡這類風格,莉莉安身邊很多朋友也表示欣賞不來他們的音樂。
大眾審美的局限導致很多好的音樂被隔絕,這正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慘狀。
這一切木心老先生早有預言:
「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很顯然很多人已經病入膏肓。
網際網路能夠將好的東西迅速傳播,同樣也能將好的標準降低。
如果說,當年《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李裁縫」在周杰倫面前唱《離人愁》,是對音樂作品的一次侮辱。
那麼前不久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被粉絲逼唱《學貓叫》就是第二次。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什麼粉絲只是點了一首歌,卻引起了整個音樂圈的憤怒。
且不說他們點了一首別人的歌,這其中會不會涉及到版權問題。
最大的悲哀是他們點了一首爛俗的網絡神曲,讓一個對音樂有著敬畏之心,站在神壇的音樂人去唱一首毫無靈魂,甚至是抄襲而成的網紅歌曲。
如同逼著一個營養學家去吃「垃圾食品」,一邊吃還得誇其是人間極品。
而最讓我心寒的是臺下一大片跟著合唱的「歌迷」,甚至是《學貓叫》的前奏一出來,臺下早已尖叫成一片。
網際網路時代下,人人都是創作者,也就意外著音樂門檻被肆意降低。
《學貓叫》這類爛俗抄襲歌曲的爆紅背後,音樂市場的導向才是國人審美崩塌的始作俑者。
當年楊臣剛憑藉著一首《老鼠愛大米》就能輕輕鬆鬆賺幾個億,最紅的時候一個月要走60個城市,開30場演唱會,甚至憑藉這首口水歌上了春晚。
而縱觀現在,《學貓叫》《沙漠駱駝》《離人愁》這些抄襲拼湊而成的歌曲,哪一首不是爆款。
《離人愁》,一首短短4分鐘的歌,抄襲了4段旋律,從《煙花易冷》、《清明雨上》、《山外小樓夜聽雨》、《紅塵客棧》中各裁一段。
拼接之後居然成了大眾眼中的一首「好歌」,全網總播放量超十五億次。
最近還有一位比較火的「紅人」宋孟君,出道幾年來發布了上百首歌,很多首歌評論都是999+,去年一個人拿下了酷狗音樂9.7億的播放量。
被譽為華語樂壇神曲偶像第一人。
然而他不過是憑藉著「洗歌」的能力,火遍各個平臺,從血洗周杰倫,到許嵩、汪蘇瀧,可謂是「雨露均沾」。
如果往後的音樂圈,都是這是這樣的作品橫行霸道,還有誰能挑出真正的好作品。
就如當年李宗盛公開怒斥此現象:
你們給聽眾餵豬食,聽眾自然成了豬。
電影《Begin Again》中有一句臺詞:「你可以通過他聽的歌了解這個人的很多方面。"
簡單來說一個人聽什麼歌,反應的這個人審美品味。
就如有位網友所說:
「如果有一天,我們因為聽盜版音樂被關進監獄,我希望,可以按照音樂品味把我們分開關押。」
如果大眾的音樂審美還停留在什麼火聽什麼,這簡直就是莫大的悲哀。
然而更悲哀的是,寫歌的人失去了對音樂本身的熱愛,有的只是金錢至上;主流媒體和音樂公司也失去了對音樂最初的信仰,有的只是利益為先。
很顯然現在的主流,並不是由一群真正懂音樂,熱愛音樂的人來掌控;而是一群金錢至上,打著熱愛音樂的幌子,試圖賺得盆滿缽滿的偽君子。
審美品味的喪失,這不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主流的審美已經將越來越多的人導向了垃圾場。
去年亞洲新歌版發出了2018年度十大金曲,整個榜單的前十名都被鮮肉歌手霸佔。
他們頂著音樂的名頭,在網上拉起一場流量之戰,他們的粉絲甚至連歌都沒聽就一股腦吶喊著:「愛豆,加油鴨」,然後就是各種拉票,刷榜。
經紀公司把他們包裝為歌手,如流水線生產一般,只要有話題炒作,有關注度就可以成為C位王者。
面對此現象,鄭鈞直接在節目裡說:
排行榜裡的歌,十首有九首聽不下去。
所有排行榜的公信力都崩了,你這根本沒辦法選擇。
因為他給你選好了,放你面前的都是讓你噁心的菜,你說吃不吃吧。
宋柯也說:
「 我們那個時候,歌曲排行榜上的歌是誰唱的都不太清楚,但就因為好聽;
因為有感染力,所以就火。
可現在的「火」已經不代表「好」這個詞,火更多是指知名度和人氣比較高;
但是他的作品質量就不一定了。」
這種什麼火就去追隨什麼的從眾審美心理,不僅僅是體現在音樂圈。
昨天,通過AI修復的林徽因舊照登上了微博熱搜。
所謂人工智慧的修復,不過就是照著現在流行的網紅臉設計而成,林小姐的氣質瞬間消逝。
再看看現在清一色的網紅臉,你們說他們不美嗎?
美!但是毫無特點。
年初,新版《倚天屠龍記》的熱播,網友調侃到:張無忌怎麼和他的女人們長的一模一樣?
在中國式審美標準下,趙敏和周芷若完全不同風格的美人,變成了複製粘貼。
審美不僅僅是隨主流那麼簡單,無論是大眾還是小眾,主動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這才是真正的審美,而不是被動照盤接收。
美學家張世英說:
「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
現在來看,中國人無論是欲求、求知、還是道德都在進步。
但是審美卻一直停滯不前,處在盲目跟從的下坡路。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大師」的老畫家吳冠中先生,在生前就預言了國人的這一窘態:
「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莉莉安 | 策劃
莉莉安 | 撰文
小糖人 | 排版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點擊下方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