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今天,是周恩來總理逝世45周年的日子。長期以來,周恩來總理以他的卓著功勳、崇高品德、光輝人格,一直被全國各族人民深深銘記。
63年前,周總理來到廣東新會視察,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了一名優秀共產黨員樸實無華、心繫民眾的高尚情懷。值此時刻,我們挑選《南方》雜誌記者採寫的關於周恩來總理在新會的紀念文章《「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的名言至今仍在新會傳唱》,以表達我們深切的懷念。
「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的名言至今仍在新會傳唱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石靜瑩
通訊員丨陳振霖 羅歡鳴
周恩來總理在新會的時候,處處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來到群眾中,與群眾談笑風生,水乳交融,心心相印。他在新會欣然揮毫,共題寫了七幅題名、題詞,在同一地方題詞之多,也是敬愛的周總理一生中絕無僅有的。
1958年7月7日,周總理(前排中)視察江門市時受到幹部群眾的熱烈歡迎。
「我聲明,不是來檢查工作,是來學習的……我這次特地選了你們這個中國南方最熱的地方,來看一看,學一學……在我們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大家都是普通的勞動者,所以希望新會縣要給我們這麼一個機會,能跟大家生活在一道,彼此能以平常態度相待,以普通勞動者的姿態接觸。」1958年7月1日至7日,周恩來總理冒著酷暑蒞臨江門新會視察,他在報告中的用語謙遜有禮。
在新會的一周,周總理先後視察了新會勞動大學、五和農場、大澤五和村、棠下周郡村、葵藝廠等單位,他深入田間地頭、工廠車間、學校醫院,同150多名各階層人士促膝談心,同一萬多名群眾親切見面,細心傾聽他們的意見。在考察時,他留下的那句「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的名言至今還在傳唱。
走進江門市新會區的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圖片展覽館,一張張黑白照片,仿佛可以將今人帶回63年前,那是一段令人民群眾至今懷念不已的夏日時光。
1958年7月,周總理視察新會縣葵藝廠為烙畫工人扇扇子。
與群眾融為一體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館位於新會區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展館為周總理1958年視察過的「新會勞動大學」舊址,展覽了70多幀真實生動的圖片。看著照片上那些人和那些事,《南方》雜誌記者追尋著周恩來總理當年的足跡……
周恩來總理在新會的時候,處處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來到群眾中,與群眾談笑風生,水乳交融,心心相印。他對新會幹部群眾開展的科學實驗、發明創造、新生事物都給予極大的關心和熱情的支持。他在新會欣然揮毫,共題寫了七幅題名、題詞,在同一地方題詞之多,也是敬愛的周總理一生中絕無僅有的。
甫一走進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圖片展覽館,今人就可以看到周總理當年在新會人民會堂的錄像錄音片段,他敞開大門向2000多名幹部群眾公開作了3個多小時重要報告的情景。
周總理在報告中說道:「你們則要把我們來的人看成是你們中間的人一樣。」「不要任何特別的照顧。」「我不但來這一次,我希望以後再來的時候,你們能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新會的群眾知道周總理來了新會,奔走相告,紛紛湧到人民會堂,都想一睹總理風採。大會工作人員為了安全,把會堂的門關上了。周總理看到了,笑著對時任新會縣委書記黨向民說:「為什麼把我同人民群眾隔開來啊?」於是會堂的20多扇大門和側門全部都打開了,門外的群眾興高採烈地走了進來。
照片顯示,周總理作完報告,邁著矯健的步伐走出會場,和等候在外面廣場和街上的廣大群眾見面。他沒有坐車,步行穿過夾道歡迎的人群,與群眾融為一起,急得負責保衛的人員滿頭大汗。
酷暑中的視察之路
繼續前進,《南方》雜誌記者來到了周總理視察新會的第一站—勞動大學,勞動大學是當時新會縣委響應中央關於幹部下放勞動鍛鍊的號召而舉辦的新型學校,縣機關350多名幹部來到這裡,一邊參加圭峰山建設,一邊學習文化理論知識。
1958年7月2日8時10分,在縣委書記黨向民、總理辦公室主任羅青長和總理衛士長成元功等人的陪同下,周總理乘坐的中型吉普車抵達勞動大學辦公樓前。總理首先下車,他手拿草帽,腳穿黑色布鞋,神採奕奕地上前與校本部30多名幹部學員握手問好。
總理茶還沒喝便登上辦公樓天台上,一面觀看農場景貌,一面詢問農場情況。接著又頂著烈日,上高山,下溝壑,步行兩個多小時,看了荔枝園、菠蘿山、養豬場、職工宿舍。「下放勞動思想通不通,勞動辛苦不辛苦,學什麼課程,工資收入有多少,一天吃幾頓飯,一餐花多少錢,能否吃上豬肉?」周總理不時地停下來與正在勞動的幹部學員親切交談、詢問著大家的生活細節。
在一間簡陋的茅棚宿舍,周總理走向患病在床休息的學員葉鵬飛,撫摸著他的額頭問:「得了什麼病?請醫生看了沒有?」並叮囑葉鵬飛好好休息。葉鵬飛當時感動得熱淚直流。
視察完勞動大學已是中午1時多了,大家在縣委食堂大家匆匆吃了午飯,周總理馬上又要出發往大澤五和第二農業合作社視察。當時正在新會縣檢查工作的廣東省和佛山地委領導要與周總理一齊下鄉,縣委為此安排了兩輛吉普車。周總理不同意,再次重申輕車簡從,只開一輛車。他說:「人可以再少一點嘛。」結果只安排總理的2名隨行人員和縣委主要領導以及3個記者陪同,7個人擠著坐滿了一輛吉普車。總理讓工作人員搬來一張小板凳,放在兩排縱向座位之間,自己笑呵呵地坐了上去。大家要讓座,總理不答應。就這樣,人民的總理在擁擠的吉普車上坐著小板凳,一路顛簸直往五和二社馳去。沒有成群結隊,更沒有警車開道。
如今再走周總理曾走過的這段視察之路,已經是寬敞的水泥路,大家可以坐車,尋找當年總理的足跡。但是在63年前,這裡還是碎石沙路,總理坐著沒有空調的吉普車,辛苦可想而知。「當時南方天氣溼熱,周總理全身長了痱子,癢得要命,但仍冒著酷熱,跋山涉水,他自己身體那麼難受,還去安慰病人,令人肅然起敬。」陪總理視察的羅青長和成元功回憶。
1958年7月,周總理蹲在新會縣田埂上饒有興趣地觀看當地兒童唱歌跳舞。
提煉總結新會經驗
1958年7月3日上午,周總理先乘車後坐船來到西江邊新會棠下周郡農業生產合作社。周總理得知廣東省委宣傳部和農科院知識青年、幹部在此蹲點,搞豐產試驗。他專門來到試驗田探望這些知識青年,關切地與他們親切交談。隨後,又參觀了周郡社幹部的豐產試驗田。
幾十年後,著名作家梁衡去新會採訪,並且寫下《周恩來讓座》一文,文中對這次考察中周總理為搞試驗的新會農民讓座的一件小事進行了記述:「周恩來此行之所以選中新會,有一點小起因。當年6月19日《人民日報》報導,新會農民周漢華用水稻與高粱雜交獲得一種優良水稻新品種。周總理很重視……在試驗田旁見到了這位農民。……接待人員找了一把小竹椅、一個小方竹凳放在地頭,本意讓總理坐小竹椅,不想總理一到就坐在小凳上,把小椅子推給周漢華,還說你長年蹲田頭,太辛苦。這就是周恩來的作風,儘量為他人著想,絕不擺什麼架子。」
為幫助支持周漢華搞農業試驗,總理還把一塊手錶送給了周漢華,他說:「這是我們的國產手錶,我過去戴了幾十年手錶,都是外國的,我第一次戴上我國生產的這塊手錶,就沒有換過。雖然暫時比不上外國的好,但畢竟是自己的,還很準。」
接著,總理又察看了海島棉和劍麻,也是周漢華培育試驗的。年已六旬的總理與20歲的農民專家邊問邊答,時而站著,時而蹲下,時而彎腰,拿著試驗田水稻,周總理還細心地盤數株數、試驗品種、特性、培育期。
「天越來越暗了,周總理還是堅持看完柑、桔、橙等試驗果園後,才動身回村,周總理在我家爬著木梯上閣樓,察看父親搞的雜交水稻標本。」周漢華的兒子周錦輝回憶。
隨後幾天,總理先後考察了崖門古蹟、新會葵藝廠、新會農械廠、新會廢物利用和糧食工作兩個展覽會,在糧展會上觀看油料植物。
1958年7月6日,周總理視察新會縣糧食工作展覽會。
經過連續6天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周總理,第六天晚上,總理在縣委會二樓小會議室聽取新會縣委、江門市委負責人的工作匯報,直至晚上11時多。
周總理回到簡陋的臨時宿舍,為處理國家大事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2時多,他舒展一下身體,鋪下白紙,凝神思考了一會,以政治家和國家管理者對新生事物的敏感,把新會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加以發揮,揮筆題詞:「全國商業部門在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光輝照耀下,應該向新會學習,抓緊廢物利用這一環節,實行收購廢物,變無用為有用,擴大加工,變一用為多用,勤儉節約,變破舊為嶄新,把工農商學兵聯成一片,密切協作。為全面地發展生產服務,以便更好地實現勤儉建國,改造社會的任務。」
這幅題詞在周總理逝世(1976年)第二年後的1977年7月18日,經黨中央批准,在《人民日報》公開發表。
本文責編丨張蓓蕾
統籌丨劉樹強 張蓓蕾
編輯丨莫群 林琳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