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2期文化產業評論
央視八套、《鹿鼎記》、張一山,這幾個詞在11月15日之前,不管是單看還是羅列在一起,給觀眾的印象可能都是不錯並且令人期待的,但在11月15日,央視八套突然宣布張一山版《新鹿鼎記》開播之後,這些詞的組合以一種神奇的能力統一了觀眾們的第一反應,那就是:「這是個爛劇。」
作者 | 範圓圓(文化產業評論作者團)
編輯 | 董婧
來源 | 文化產業評論
正文共計5208字 | 預計閱讀時間14分鐘
張一山版《新鹿鼎記》真的很悲慘,開播第一天,豆瓣上的評分就只有2.9分,隨著時間的流逝,評分不增反降,短短兩天,豆瓣評分降到了2.6分,大部分觀眾均打出了一星的評分。
同時相關評論看起來也頗令人扎心,「求求你們讓金老爺子安息吧」「太尬了,表演浮誇,空間跳躍太大,不要糟蹋糧食」「我在看耍猴嗎?」之類的評論不絕如縷。
即使放在《鹿鼎記》所有的改編中來看,張一山這版評分也是低的可憐的,要知道,2008年由黃曉明主演的《鹿鼎記》,雖然評分不高,可也還有5.6分,比張一山版足足高了一倍多,更別提最經典的陳小春版了,這版公認最好,豆瓣評分高達8.8分。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那麼,其他經典版的改編到底好在哪裡,與之相比,張一山版《鹿鼎記》又到底差在哪裡呢?跟著文化產業評論一起看看吧!
《鹿鼎記》:經典的不同面
《鹿鼎記》是金庸於1969至1972年寫出的長篇武俠小說,也是金庸本人的武俠小說封筆之作,最初連載於《明報》之上。故事講述了生長於揚州妓院的韋小寶,不會武功,卻在江湖各大幫派、朝廷之間斡旋並遠徵的故事。
如果對照金庸其他的故事來說,這本《鹿鼎記》可以算最特別的小說了,主人公韋小寶沒有傳統俠客的蓋世武功和一身正氣,反倒油滑世故,亦正亦邪。可就是這樣的韋小寶,卻八面玲瓏,圓滿歸隱,落了個好結局。
不僅如此,此書對當時民間、官場的一系列描寫也十分生動詳細,可以算得上一部潛在的文化史了。
正因為原書涉及的環境廣博,思想深厚,塑造的人物性格複雜,書中既有諷刺批判,又體現了民間智慧,《鹿鼎記》的改編之困難,便可想而知。細數《鹿鼎記》的改編,雖然版本頗多,但稱得上經典的也是寥寥。
《鹿鼎記》大大小小有十幾個版本,撇開電影版不談,在張一山版《鹿鼎記》之前,主要的電視劇版為以下幾種:
在這些版本中,大眾記憶較為深刻的主要為84年後的版本,1977年版由於時間過早,傳播度並不是很高,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韋小寶是由文雪兒反串的。
1984年版陣容豪華,導演為杜琪峯,梁朝偉、劉德華分別飾演韋小寶和康熙帝。
這版忠實原著,演員的演技也可圈可點,梁朝偉在當時雖然只是一個22歲的年輕人,但抓住了韋小寶這個人物的精髓,劉德華的演技也不必多言,兩人甚至得到了金庸本人的稱讚,這部也是金庸本人最滿意的一部由他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但還是有觀眾覺得,劇中的七位女主角,有幾位選取的不太合適,比如由吳君如扮演的曾柔,很容易讓人出戲。
梁朝偉版海報
1998年版可謂是最經典,也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版本了,這版也是大多數觀眾心目中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陳小春版海報
2000年版勝在臺詞經典,看過劇的多少能念出「涼風有性,秋月無邊,虧我思嬌的情緒好比是度日如年」的經典口頭禪,同時女性角色的高顏值也令人印象深刻。
關於張衛健的演繹,爭論比較多,有些觀眾喜歡他的搞怪,而有的覺得他演繹的很無聊。
至於2008年的黃曉明版,雖然評分低,黃曉明的演技也被觀眾稱為「油膩」,但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此版可謂是最接近原著的版本了。很多人物對白直接取自書中,情節也高度還原,因而在情節和故事性上還是很強的,服裝布景等也值得首肯。
2014版不上不下,配角比如何中華演的陳近南,計春華的海大富,都是不錯的,韓棟的演技也在線,只是服裝、特效有些一言難盡,只能算中規中矩的翻拍。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發現《鹿鼎記》每一版都有自己的特色。得到觀眾認可的版本,或以原著為重,或以觀眾為重,或將兩者較好的平衡了起來。與經典版本相比照,張一山版《鹿鼎記》,到底又缺了些什麼呢?
翻車還是創新:張版《鹿鼎記》的那些事
在張一山版《鹿鼎記》開頭,韋小寶一出場就讓觀眾嚇了一個措手不及,綠色的瓜皮帽碰上扭曲的表情和動作,要多驚嚇就有多驚嚇。
再接著出現的場景可謂是光怪陸離,沒幾分鐘大盜茅十八進入妓院和官兵扭打了起來,沒幾分鐘韋小寶在母親之託下和茅十八去了京城,再沒幾分鐘他們遇見了海公公,因為海公公在「人群中多看了他們一眼」,覺得韋小寶是個好苗子,他們就這麼被抓進了宮。
坐上了火箭的劇情可以用網友的評論概括,「5分鐘韋小寶進京城了,15分鐘海公公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康熙就認識了……照這個速度10集就可以大結局了!」
的確,張版《鹿鼎記》的劇情發展快到離譜,好像這故事是高利貸借來的,趕著時間演完還回去。作為一個改編作品,不管是要還原原著或是進行新的重構,首先要做到的一點是,把一個故事講好。這就必然要求敘事邏輯的完滿自洽和情節表現的取捨得當。
就這一點來說,張版《鹿鼎記》做的非常糟糕。
茅十八可以在幾分鐘內稱呼從未謀面的韋小寶為好兄弟,康熙和韋小寶奇怪的打了一架之後就「建立了感情」,不久就又得趕著對付新出現的鰲拜。人物虛空凌駕在這些剪輯後發展極快的情節之上,個人的特質就只能是空洞的詞語,觀眾無法從特定的情節張看出人物的飽滿。
同樣,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在陳小春版《鹿鼎記》中,韋小寶與康熙之間的兄弟情之所以動人,是因為有一定的劇集敘述韋小寶與康熙之間逐漸發展出的友誼,他們兩個打架、談心、一起幹了一些康熙以皇帝的身份無法做的事。
在韋小寶日日夜夜的陪伴下,康熙不再孤獨,也終於實現了他想要受到別人平等對待的願望。再之後,兩個人之間的友誼才顯得真實感人。
反觀張版,這些都沒有做到,反而無限延長韋小寶和建寧之間無趣的打鬧,這只能讓觀眾一頭霧水,在有限的情節中,觀眾無法看出事件推進、人物展開行動的必要性,只能看到冗長和無趣。
不僅如此,張版《鹿鼎記》的人物的塑造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沒有足夠的細節與事件表現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性格似乎只能通過表演來說明了。可惜劇中的人物表演,一個比一個浮誇,一個比一個奇葩。
張一山扮演的韋小寶不停的瞪眼睛,咋咋唬唬的表情被觀眾說像猴,海公公手捧一盆假花宛如在模仿《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裡奧,康熙被韋小寶打了一下之後,露出了痴呆般的笑容繼而手舞足蹈,觀眾看到這樣的表演,怎麼能不覺得尷尬。
再看看劇集的妝化與道具造型。韋小寶的綠帽子綠鞋如果讓觀眾大跌眼鏡,那麼觀眾之後可能要多準備點眼鏡。
宮裡太監的服飾是一身白,不得不讓人懷疑這個故事也許發生在皇帝駕崩之後。康熙出場時穿的那身黃色睡衣,也十分令人迷惑。最疑惑的是,鰲拜的府邸上,掛的牌匾赫然寫著鰲府,鰲拜姓瓜爾佳,不姓鰲,這和牛頓不姓牛是一個道理。
分析了這一系列問題,張版《鹿鼎記》為何罵聲一片似乎不難理解了。但與此同時,主創們對批評聲的回應又是值得思考的。
張一山坦言自己也有演不好的時候,並且說明,這版《鹿鼎記》的人物與事件是尊重原著的,劇中一系列表演方式的變化,都是創作手法的新嘗試,這些改變希望能給觀眾帶來一些新鮮感,讓觀眾喜歡,因而整部劇的風格可能偏搞笑,和以往不太一樣。
如果觀察當初張版《鹿鼎記》開拍的新聞,可以發現,對此版《鹿鼎記》的定義是「古裝輕喜劇」。
輕喜劇是戲劇的一種表現形式,通常通過解構和喜劇方式來處理情節,張一山的回應也從側面佐證了這個定義。在新版《鹿鼎記》中,的確處處洋溢著輕鬆愉悅的風格,頗似情景喜劇。
韋小寶參與的打鬥都滑稽無比,在官兵抓住了茅十八,眼看就要刀起頭落的情況下,韋小寶一聲「向上看」,便揚下了石灰,讓剛剛還威風凜凜的官兵狼狽不堪,讓觀眾忍俊不禁。
同樣,人物身上也有著漫畫般的色彩。建寧公主刁蠻任性,一言不合就在地上打滾。小桂子一出場就被海公公不慎推倒撞到桌角,領便當的命運頗似漫畫裡的悲慘配角,卻意外的有喜感。
演員的誇張表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喜劇感的。這些都屬於喜劇的表現手法,只是編劇似乎擔心觀眾的接受能力,給出了這些不怎麼高級的笑料,讓它們建立在模仿、誇張、戲劇性事件的喜劇因素之上。
那麼,從輕喜劇的角度再重新看張版《鹿鼎記》,似乎能理解一些該劇的嘗試。張版《鹿鼎記》似乎把重心放在了表現喜劇因素之上,風格偏向輕鬆,人物大多扁平,行動舉止都很搞笑,是一顆吞下去就能感覺到甜的糖。
雖然經典的《鹿鼎記》要改編出新意很難,但以往成功的嘗試,說明了這件事並非不可能。不一味簡化複雜的人物性格與事件,選擇相信觀眾的接受能力,也許張版《鹿鼎記》不會「收穫」如此多的罵聲。
經典的解構從來都是冒風險的事。在陳小春版《鹿鼎記》播出之前,就有觀眾認為陳小春年紀太大,而且不夠帥,不符合原著中對韋小寶的描述,但是陳小春用實力證明了他自己。
陳小春演活了韋小寶的氣質,他演繹的韋小寶狡黠奸詐卻讓人無法討厭,充滿了世俗的精明感而又不至於油膩,他作弄惡人救孩子,伸張了正義的同時也對自己有利,雖然經常對雙兒等女性角色進行戲弄,但是自己從來沒有做過傷害她們的事,還經常幫助她們。可以說,這裡的韋小寶是以惡制惡充滿智慧的代表。
不僅如此,編劇的改動也充分照顧到了觀眾心理,將金庸中原文中對小寶對「流氓」「無賴」的負面評價轉化為民間智慧的寫照,並大膽刪去了原著小寶的成長過程,讓韋小寶以一個成年人的姿態出現。康熙也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君主,更像一個活生生的人,這也使他與韋小寶的兄弟情更加真實動人,這些使得該劇以愛為中心,更符合普世價值。
最後,陳小春版《鹿鼎記》的情節、臺詞以及配樂也十分用心。故事敘述順暢,節奏適中,沒有讓觀眾感覺拖沓,也沒有讓觀眾覺得進度過快。配樂為情節服務,在劇情轉折點處必定有音樂提示,而且臺詞生動活潑,符合人物性格又突出人物性格。
陳小春版重構了原著,雖然從現在的角度看,該版本的服裝道具化妝不太讓人滿意,但它的優點足夠支撐該版本成為經典。對比之下,張版《鹿鼎記》存在諸多的問題就更加刺眼了。編劇將觀眾心理預期高的《鹿鼎記》簡化為一部搞笑的古裝吐槽喜劇,數量眾多的書迷與劇迷在情感上恐怕接受不了。
再之,近些年來類似張版《鹿鼎記》的改編層出不窮,近期以《亮劍》為原型的《雷霆戰將》也同樣遭遇了罵聲,再往前還有新版本的《絕代雙驕》《尋秦記》,也沒有逃脫同樣的命運,這些劇集的演員年輕亮眼,染過的頭髮配上古裝卻讓人跳戲。同時臺詞獵奇,無法很好的融入故事本身的環境,有的改編甚至強行扭曲故事中的兄弟情、朋友情,只為了吸引觀眾的目光。
央視版《絕代雙驕》劇照
陳翔版《尋秦記》劇照
這些改編劇看似在創新,在努力挖掘當下觀眾的喜好與需求,可最後收穫的評價均為「雷人」。當下的時代的確是快節奏而碎片化的時代,是一個注重外貌的時代,飯圈、基腐等青年亞文化層出不窮,可這並不意味著經典改編必須要向無釐頭和過度娛樂化發展。
好的改編從來都是抓住了時代核心的價值因素,讓觀眾感同身受,才能超越時間,讓作品留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僅僅看見時代的表面特徵,亂抓似的將目標群體可能感興趣的特質生搬到劇中,不考慮經典劇作本身的邏輯和價值,改編出來的只可能是奇怪的弗蘭肯斯坦。
解構經典不是損壞經典,古語有言先破後立,重要的是在破除之前的權威之後,必須樹立起來自己的一套新的邏輯,否則一切都無濟於事,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亂。
結論
作為一部古裝輕喜劇,張一山版《鹿鼎記》有做出新的嘗試,但是它在情節、人物、敘事邏輯以及妝化造型方面的問題,遠遠超過了他創新的嘗試,造成了新劇評分極低,罵聲一片的局面,可謂是最悲慘的喜劇了。
這也折射出當下經典改編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改編無限媚俗化、沒有建立自身完滿的敘事邏輯、沒有真正抓住時代核心,做讓觀眾喜聞樂見。不知道隨著新版《鹿鼎記》的繼續播出,之後的劇情會給觀眾驚喜,還是更大的驚嚇,那讓我們繼續觀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