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備受關注的電影《八佰》首日上映。
作為疫情之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製作新片,《八佰》的時間點可以說抓得很準。
成功帶動了一波觀影熱潮。
因為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電影。
就像是一針強心劑,給疫情以來萎靡不振的中國電影行業帶來了極大的震撼!
《八佰》
1937年7月,日軍侵入中華。
國軍舉全國之力抵抗,但三個月內,節節敗退,東北、華北相繼淪陷。
最後一道防線,正是位於上海蘇州河附近的四行倉庫。
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88師524團團附謝晉元率「八百壯士」進駐四行倉庫。
是的,最後一絲希望,最後一點面子,全壓在他身上。
記住,他是八十八師五二四團團附謝晉元。
為迷惑敵人,謝晉元稱,倉庫內有戰士八百人。
說是八百,實際只有四百多人。
而且敵我力量過於懸殊:
日軍有坦克、機槍、輕型火炮,飛機盤旋在蘇州河上空隨時準備投彈。
我們的裝備是頭盔加步槍,全營還有少數機槍、迫擊炮和幾百箱手榴彈。
這結局似乎早已註定,但壯士們誓死不退。
他們孤軍奮戰四天四夜,用「直播」的方式,告訴對面的同胞——
民族尊嚴不容他人侵犯!
當時四行倉庫的西面和北面地界已被日軍佔領,東面和南面是受庇護的租界。
日軍不敢動租界。
所以電影一開始,就讓觀眾見識到什麼叫天堂,什麼叫地獄
南岸的國際租界,歌舞昇平,人們穿著華麗的衣服,老百姓賣著熱乎乎的包子。
還有唱戲的、賭博的、在家打麻將……
那是天堂。
而北岸這邊的四行倉庫,灰暗破敗、黑煙繚繞隨處可見的屍體、更別提有吃的。
荒誕嗎?
可這樣荒誕又殘酷的景象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你說所有的壯士們都不怕死嗎?
怕,怎麼可能會不怕呢?
老鐵,自私、懦弱,慫的一筆。
隊友在打敵人,他躲在沙包裡,懇求發現他的人替他掩護好。
老算盤,貪生怕死,最能躲的就是他,能想盡一切辦法趨利避害。
端午,本來就是逃兵。
三番兩次想要逃跑,甚至想從四行倉庫的下水道遊到對岸的「天堂」。
誰也不可能天生就是英雄,畢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
都是有家庭,還有好多事情都沒接觸過的人。
而這部電影好就好在,它敢於呈現人面對戰爭的懼與怕,讓人物豐富可信。
而之後,這些怯懦之人的覺醒和成長,就更加動人心魄,催人淚下。
但比起這個,要說最深刻最催人淚下的一個鏡頭,便是英雄們抱著炸藥包從樓上跳下與敵人同歸於盡的畫面。
一個個前赴後繼,在英勇就義之時大喊自己的名字。
這一段實在太感人。
另外還有一個比較驚豔的畫面,便是小湖北想像的畫面。
「趙子龍」騎著一匹白馬,一人迎戰千軍萬馬,既豪邁又悲壯。
仔細看的觀眾就會發現,「趙子龍」這個人物被頻繁提起。
皮影戲唱的是趙子龍,京劇唱的是趙子龍,端午和山東兵聊的也是趙子龍。
包括謝晉元騎著白馬也有著趙子龍的英勇和豪邁。
記得片中有一句臺詞:「關公講的是兄弟情誼,而趙子龍不一樣,他護國。」
可以看的出,導演是在用蓋世英雄趙子龍來形容八佰壯士。
這便是《八佰》最高明的地方。
雖然電影確實還有缺點,比如有些人物的故事感覺沒講完,有些人物出現了一下然後又消失了。(可能和刪減的16分鐘有關)
但,總體來說「近十年最好的國產戰爭片」這個稱號它擔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