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在黨中央的科學決策部署下,上海浦東新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1990年到2019年,浦東新區生產總值從60億元躍升到1.27萬億元,財政總收入從11億元增加到超4000億元。在這裡,誕生了第一個金融貿易區、第一個保稅區、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等一系列「全國第一」,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位造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建成了國際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人民生活質量實現了整體性躍升。浦東新區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歷史進程的一個重要奇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思想」,「我們要勇於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主體的積極性、能動性,從而釋放巨大的生產力,是中國改革開放取得舉世矚目經濟奇蹟的密碼。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有效調控作用,上海浦東新區的發展經驗很好地闡釋了這一點,也展示了中國獨特的開發區經濟發展模式的成功樣板。
浦東經驗是黨和國家關於經濟開發區發展模式的科學決策和規劃的成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創造了經濟開發區發展模式。發展經濟開發區是指在特定區域內,通過對經濟資源進行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能級,以形成競爭優勢,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尤其是國家級開發區,承擔了國家及地方經濟發展和改革戰略的重大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規劃成立了從國家到省級各級各類經濟特區、自由貿易區、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邊境經濟合作區、旅遊度假區等開發區共2699個。其中,國家級新區有19個,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1990年,黨中央全面研判國際國內發展局勢,審時度勢,作出了開發上海浦東的戰略決策,賦予浦東新區三資企業所得稅優惠、允許外資企業興建第三產業、增設外資銀行等10項政策,掀開了我國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的新篇章。鄧小平同志曾說:「浦東對面是太平洋,是歐美,是全世界!」作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上海集市場、資本、人才、環境於一身,又是曾經的遠東第一大都會,有著國際性的基因,這就是中央作出「開發浦東、振興上海、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重大方針的基本依據。實踐證明,浦東新區的成功開發發揮了國家戰略的示範引領作用。
浦東經驗是中國地方政治經濟發展融合模式的成功。在開發區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難題是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產業化和城鎮化、經濟發展與城市管理之間的互動,是國家和地區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命題。如果產業化發展超前於城市發展,就會因為城市管理滯後帶來大量問題,如資源匱乏、住房短缺、交通擁擠、環境汙染、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脫節等,將嚴重製約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經濟改革單線突進,而行政管理和社會管理相對滯後,與經濟改革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日益突出,要求增強系統性改革的呼聲日益高漲。1992年,經國務院批覆,設立上海浦東新區。1993年,浦東新區管委會成立。2000年,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成立。2009年,國務院批覆同意將南匯區併入浦東新區,逐步實現了地方政府管理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融合發展。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堅決貫徹中央關於浦東新區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和重點任務,科學規劃、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統籌考慮土地規劃、產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人口居住布局、城市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促進產業與城市的融合、人口與產業的協調,實現了產業的高速發展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在提升區域經濟質量和規模的同時,上海進一步將浦東新區打造為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創新體制機制的重要平臺,輻射帶動長三角一體化乃至全國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浦東新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真正實現了國家級新區的戰略目標和任務。
浦東經驗是中國獨特政策供給模式的成功。由於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戰略任務,黨和國家對國家級新區實施了特殊的政策支持並賦予國家級新區政策創新的權力,由此形成了國家級新區特定的政策供給模式。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促進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支持國家級新區深化改革創新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部政策文件,積極支持國家級新區的建設發展。在吸引外資、企業準入、產業結構調整、財政稅收、外貿出口、技術創新、土地規劃、人才引進、環境保護等方面,出臺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支持政策,並允許開發區開展相關方面的政策試點、政策創新。在國家的科學規劃和大力支持下,上海浦東新區承擔了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的戰略定位,從新區到綜合改革試點再到自貿區,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建設成為科學發展先行區、「四個中心」的核心區、綜合改革的試驗區、開放和諧的生態區。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指出,「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一定要按照中央精神,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克難攻堅的膽識和先行一步的銳氣,努力取得突破性進展」。2014年,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要牢牢把握國際通行規則,加快形成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他指出,「要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儘快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新制度」。正是獨特的政策支持和先行先試的政策創新,使得浦東新區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奇蹟中一朵亮麗的奇葩。
浦東經驗是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的成功。建立高效運轉的地方政府管理體制,構建現代社會治理體系,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營商環境的保障。在全面深化改革戰略部署的要求下,中央鼓勵地方建立改革創新的體制機制,賦予國家級新區更大的自主開發權、自主改革權和自主創新權。將國家級新區的建設發展納入國家戰略安排,新區的發展目標、功能定位等由國務院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權限由國務院直接批覆,所在省區按照要求下放部分省級社會經濟管理權限,其實質就是賦予國家級新區副省級的自主管理權。在19個國家級新區中,只有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設立了行政區,設置了區委區政府。2005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浦東新區進行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浦東新區實行更加開放和更加自主的政策,積極開展各項制度改革和創新的探索工作。正是獲得了國務院的授權,浦東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銳意進取,不斷優化新區行政管理體制,健全法治化管理機制,科學確定管理職責,積極理順行政區與功能區之間的關係,有效促進了行政區與功能區之間的協調、融合發展。
當前,我國即將迎來「十四五」時期,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黨中央正在制定的《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將賦予浦東新區改革開放新的重大任務,為浦東新區創造出新發展階段的新奇蹟提供強大支撐和根本保證。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陳堯
精彩推薦:
積極應對資訊時代科技壓力
以「三生融合」理念推進特色小鎮可持續發展
構建精準脫貧可持續性評估體系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