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獨立醫療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MSF)主席廖滿嫦(Joanne Liu)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記者 戚易斌/攝
中國網3月31日訊(記者 李智)精煉的著裝,稱不上白皙的膚色,蘊含著力量的眼神裡透出堅定與果敢,她就是無國界醫生組織國際主席廖滿嫦(Joanne Liu)——2016「世界因你而美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公共事務領域獲獎者。
儘管有著黃皮膚黑頭髮,廖滿嫦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ABC」。作為一名加拿大籍華裔醫生,她只會說英文與法文。對中文一竅不通的廖醫生,在面對攝影記者說的「往左邊一點」時,也會流露出困惑的神情。
這樣一位在攝影器材面前略顯侷促的華裔女性,卻是戰地的「白衣天使」,槍火下的「玫瑰」。無論剛果還是索馬利亞,多年來,廖滿嫦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伊波拉病毒的教訓:要重視研究
1976年,伊波拉最早發現於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薩伊)的伊波拉河地區,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伊波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症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有關報導指出,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伊波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然而,衝在治療伊波拉病毒前線的就是廖滿嫦與她背後的無國界醫生。2014年夏天,她意識到伊波拉病毒的迅速傳播。最嚴重的是當時沒有任何組織能夠控制疫情,廖滿嫦與無國界醫生計劃請求其他援助進入非洲。
「我見到了三位西非國家的總統,仍記得和賴比瑞亞總統埃倫•詹森•瑟利夫談話的場景。有一次參加內閣會議,我聽到伊波拉奪取了一位內閣部長愛人的生命,家庭支離破碎。任何語言都描述不了充斥在每個人周圍的哀傷和絕望,」廖滿嫦嘆了口氣,對中國網記者說,「我和瑟利夫總統單獨見面,鄭重對她說,我們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你們建立伊波拉治療中心。無論如何,我們承諾會為此做些事情。」
她向瑟利夫總統承諾,會用自己的聲音告訴全世界西非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全世界知道最大的伊波拉疫情已經爆發了。事實上,廖醫生確實做到了,但她並沒有因此感到驕傲。她告訴記者,「每個人都要遵守自己的承諾」。
「我從來沒有害怕過,大家之所以害怕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伊波拉。只要你做好防護措施,完全沒有害怕的必要,」據廖滿嫦回憶,抗擊伊波拉這段時間對她來說非常的艱難,無國界醫生接手了前線30%的伊波拉患者,也得出了一結論——要重視研究。
伊波拉首次發現是在1976年,但是一直都沒有疫苗,無法治療,無法快速診斷,因為沒有人重視它。在流行病方面,現在,世界衛生組織和包括無國界醫生在內的其他醫療組織開展研究發展合作,她說,我們需要分享平臺,需要分享信息。
「每當疫情爆發的時候,例如最近的寨卡流行,很多人開始研究,我們堅信,如果所有研究人員把他們的研究成果放在一起,就能加快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也是無國界醫生開放分享數據平臺的原因。」
在直面病患的同時,廖滿嫦還經常需要與各國以及各類型的官員打交道。她雖然是加拿大人,卻常駐日內瓦工作。即使是來華領獎的這幾天,廖醫生仍然需要每日與歐洲進行電話或者網絡會議,一刻也不能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