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關伊波拉的「編年史」

2020-11-19 騰訊網

「病毒在人群中自我增殖,吞噬生命,遭遇人類這個物種的反抗,最終偃旗息鼓。然而,下一個震蕩波會是什麼?」

「假如這樣的四級病毒在世間暴發,超級城市紐約被迫施行隔離疑似病患的『遠古法則』,情況會怎麼樣?」

「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假如一種四級新發病毒擴散到北美或任何一個大陸的百萬級人群之中,醫院是否有能力處理這麼多的患者並照護他們?假如感染人數超過百萬,流行病學家是否有能力追蹤並打破傳染鏈?」

這是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理察·普雷斯頓的《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以下簡稱《血殤》)中的發問。在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累積已超700萬人的當下,這位已66歲的科學記者的問題尤其引人關注。

本書2019年在美國出版,現已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在國內出版,這是他撰寫的關於伊波拉病毒的最具影響力的非虛構經典之作《血疫:伊波拉的故事》(以下簡稱《血疫》)一書的續作。

普雷斯頓師從美國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血疫》1994年出版後長踞《紐約時報》非虛構類暢銷書榜首達61周,現已翻譯成30多種語言,銷售300多萬冊。普雷斯頓因此獲得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頒發的防疫鬥士獎,他也是有史以來唯一以非醫師身份獲獎的得主。《血疫》改編成的同名電視劇,2019年5月在美國播出。而《血殤》改編的電視劇正在製作中。

《血殤:伊波拉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美]理察·普雷斯頓著,姚向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定價:49元

真實而驚心動魄的記錄

1976年9月9日,非洲揚布庫天主教傳教區,比利時修女比埃塔為一名發著高燒的婦女接生,比埃塔修女沒有戴橡膠手套給產婦檢查,產婦出了很多血,「……第五天,比埃塔修女開始感覺不舒服」。隨後,她出現頭痛欲裂、發燒、嘔吐、全身疼痛、出血等症狀,接著是無法起床、身體迅速地衰弱,「比埃塔修女的面部表情發生改變,她的臉變成一張茫然的面具,似乎喪失了所有情緒,眼白充血」。後來,人們才知道,她們都感染了伊波拉病毒。

這是本書的開篇故事。敘述中的細節真實而驚心動魄,甚至讓人感覺到驚悚。普立茲獎得主、《大滅絕時代》作者伊莉莎白·科爾伯特說:「《血殤》就像一部驚悚小說。裡面的故事都是真實的,所以讀來更驚心動魄。」

《血疫》《血殤》兩本書都是非虛構作品,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實的。

《血殤》從4個部分、兩個時間段來敘述,其中第一部分「無名瘟疫」、第三部分「遠古法則」描述了1976年伊波拉病毒暴發的開端,「無聲閃電」「血殤」兩部分寫的是2014年的情形。

如同日記般按照時間順敘伊波拉從開始到逐步被人認識的每個時間點發生的事,有從流行病學角度記錄病人得病的原因和發病過程;有醫護人員的救護,還有世界各地的專家們的研究,他們中許多是在獅子山的凱內馬政府醫院工作,有從1976年就開始與伊波拉打交道的病毒專家,也有為疑似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孕婦接生的醫生,等等。

書中寫道,非洲的醫務工作者「是擋在病毒和你我之間的一道防線,儘管這道防線是這麼薄弱,正在犧牲中不斷消融」。

「幾乎所有的病毒都不為科學所了解」

6月初,剛果(金)西北暴發了新一輪伊波拉疫情,這是自1976年以來該國第11次發生伊波拉疫情。目前已有6名感染者,其中4人已死亡。

在世界通用的生物安全等級中,愛滋病病毒、SARS以及新冠病毒都是三級,而伊波拉病毒則是最高等級的四級病毒,其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從1976年發現伊波拉病毒首次感染人類以來,疫情反覆在非洲大陸出現。

為撰寫伊波拉的報導,普雷斯頓1993年進入非洲疫區,採訪了數以百計的相關人員,赴採訪對象曾到過的現場,還有醫院、實驗室等地。「書中內容來自數以百計的個人訪談和數年來對已發表和未發表的檔案及原材料的研究。所引用的原話來自我對談話對象的訪問或他們對逝者言論的回憶」。

《血疫》中第一個故事寫的是僑居於肯亞的法國男子夏爾莫內(化名)生命中的最後15天,儘管通過病毒學家的對病人流行病史的調查,基本能還原出其發病的原因和過程,但他還去莫內生前到過地方採訪、觀察。普雷斯頓個人網站上有一張照片,1993年,他穿著生化防護服進入奇塔姆洞穴,該洞穴被認為是莫內最有可能感染上病毒的地方。

從書中可以看到,普雷斯頓並非只有敘述故事的能力,他對科學的認識和寫作能力也讓人驚嘆,如書中這樣描述病毒:「想要理解病毒,不妨將它們想像成生物機器。病毒是一臺生物質的納米機器、一臺微小、複雜、有點毛茸茸的機械,它有彈性、可彎折、能扭擺,動作往往不是那麼精確:由黏糊糊的構件組成的緊湊型顯微機械。」

「生態系統內幾乎所有的病毒都不為科學所了解。」普雷斯頓告誡人們。

他還提醒說,「現在,我預測一場全球性疫情將會暴發,由某種新發病毒引起。一種能夠通過肺部感染人們的高致死率『幹』病毒,能通過空氣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美國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安東尼·阿皮亞評價說:「《血殤》充滿了道德、醫藥和流行病學的兩難,這表明我們處於最好和最壞的境況。這是一個關於人的故事,而不是病原體的。但是,即便普雷斯頓關注的是西非一家資源不足的醫院裡的臨床醫生、護士和科學家,他也清楚地表明了我們的公共衛生系統在世界範圍內的脆弱。這部編年史令人揪心,但並非毫無希望。」

的確如此,「既然病毒可以改變,那麼我們也能改變。」普雷斯頓最後說道。(溫新紅)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焦點

  • 《血疫:伊波拉的故事》
    根據這本書有一個電影,我沒看,我想書已經夠可怕了,電影一定更可怕,那些用文字描述出來的病人得病後死去的樣子,已經歷歷在目了,更不用說用視頻表現出來的樣子,是一部怎麼樣的恐怖片了。這本書的的作者理察•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1954— ),美國非虛構作家,《紐約客》撰稿人。他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了英文博士學位,師從著名的非虛構作家約翰•麥克菲。
  • 從伊波拉到愛滋病,你可能想不到,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小到普通的流感病毒,大到致死率超高的伊波拉病毒,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和病毒的鬥爭似乎從未停歇。 那麼說到病毒,它們都從哪裡來呢?事實上,不同的病毒,產生有不同的原因,但在歷史上,下面這6種致命的病毒都和動物有關。
  • 《血疫》: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
    《血疫》是美國二十一世紀電視公司製作一部迷你劇,目前只有第一季,共6集。豆瓣評分8.1,差強人意。故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取材於1989年美國雷斯頓伊波拉病毒危機。當年11月,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近郊的雷斯頓生物研究實驗室,進口的一批猴子中,一個接一個連續死亡。
  • 伊波拉病毒捲土重來
    要了解伊波拉病毒,不得不讀《血疫》這本書。這是一部記錄人類與伊波拉病毒搏殺故事的著作。注意,這裡是人與病毒搏殺,人類至今沒有辦法完全消滅伊波拉病毒,所以我們不敢說完全戰勝了它。談起伊波拉,大家腦海裡出現的,是近幾年新聞報導裡常常出現的場景:非洲大陸上橫陳的屍骨,血肉模糊。看過一眼的人都覺得世界末日不過如此。其實,伊波拉病毒並不是最近幾年才被發現的病毒,早在1976年,它就曾出現在蘇丹的熱帶雨林邊緣、一個普通的倉庫管理員身上。通過他,病毒以隱蔽的方式,快刀斬亂麻的速度迅速消滅了蘇丹南部幾乎全部人口,隨後銷聲匿跡。
  • 真實的伊波拉病毒,比《血疫》中更可怕
    仍然被病毒堵在家裡的我,最近被人安利了一部劇,同樣和疫情有關,就是去年FOX 和國家地理合作的新劇《血疫》(The Hot Zone),講述的是伊波拉肆虐的故事。暴力應對伊波拉,人間慘劇比伊波拉更可怕的,是人們對它的反應。
  • 《伊波拉病毒》(英文:Ebola Syndrome)是一部1996年的香港III級剝削電影
    《伊波拉病毒》(英文:Ebola Syndrome)是一部1996年的香港III級剝削電影,由王晶監製,邱禮濤執導
  • 【新劇完結】關於伊波拉的故事,血疫(2019)
    / 熱點地區 / 高危地帶 / 血疫 : 伊波拉的故事IMDb連結: tt4131818劇集改編自理察·普雷斯頓所著的有關伊波拉病毒及其對人類影響的暢銷書。1989年,伊波拉病毒突然出現在華盛頓郊區一個科學實驗室的黑猩猩身上,且當時並沒有已知的治療方法。英勇的美軍獸醫(瑪格麗絲飾)與一支秘密軍事特警隊合作,在疫情蔓延到人類之前,她試圖阻止,但這卻讓她陷入了致命危險。
  • 伊波拉疫情結束!最後一名伊波拉患者出院
    3月3日,據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非洲區域辦事處通過社交媒體表示,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最後一名伊波拉患者治癒出院。報導稱,這位叫瑪西克(Masiko)的患者是目前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最後一名治癒出院的伊波拉患者。世衛組織向所有醫務人員及合作夥伴表示祝賀,但表示在觀察期結束前,仍將處於全力應對疫情的狀態。
  • 別慌,分享一部非洲抗擊伊波拉的電影給你
    事件背景為發生在2014年的奈及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抗擊伊波拉病毒的過程,自一名外國人攜帶該病毒進入拉各斯,至世衛組織宣布奈及利亞清除伊波拉,共歷時93天。影片一開始,一名擁有西非國家賴比瑞亞(伊波拉病毒主要爆發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外交人員到達拉各斯,計劃前往另一城市參加會議,因身體不適前往一所私立醫院就醫。檢查顯示病人是瘧疾陽性,但是服用瘧疾藥並不起效果,主治女大夫出於慎重計劃做進一步問診取樣檢查,但該病人並不配合,堅持要出院出差。
  • 「戰地天使」廖滿嫦:伊波拉鬥士堅守「大愛」
    伊波拉病毒的教訓:要重視研究1976年,伊波拉最早發現於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薩伊)的伊波拉河地區,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產生伊波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
  • 《倖存者》展現抗擊伊波拉故事
    近日,一部關於抗擊2014年伊波拉疫情的紀錄電影《倖存者》登錄愛奇藝,向世人展示獅子山人民抗擊伊波拉疫情的非凡故事。2014年2月開始,西非一些國家大規模暴發伊波拉病毒疫情,其中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三個國家疫情尤為嚴重。
  • 血疫——伊波拉來襲!
    世衛組織將繼續支持剛果(金)抗擊伊波拉疫情,並同時應對新冠肺炎和全球最大的麻疹疫情暴發。在2018年5月,赤道省的比科羅鎮就曾經暴發過該國第9次伊波拉疫情。而於2018年8月在該國東部爆發的第10次伊波拉疫情至今尚未結束。
  • 伊波拉病毒病的認識防治知識
    在血液中有瘧原蟲確可證明該個體是瘧原蟲的可疑宿主,但卻不足以證實該個體受到的直接感染的來源是否與現存的慢性瘧疾的流行狀況有關。無論是否能證實瘧原蟲的存在,對於瘧疾感染的處理辦法是明確的,並且已在熱帶非洲幾乎被廣泛應用。對於上述所列病毒感染的第一一個準備考慮的診斷,幾乎都是「瘧疾"。 當列出的抗瘧治療對病人無效時,其他可能的診斷才被考慮。
  • 面對伊波拉(Ebola),DON'T PANIC!
    最近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的爆發成了全球人的噩夢,小編還依稀記得小時候有一部電影,美國的《極度恐慌》(Outbreak),那麼,現實生活中的伊波拉是怎麼樣的呢?它真是一種無藥可救的絕症嗎?或者它也和電影中一樣,最終可以被治癒?在討論這件事之前,我們還是先好好了解一下關於伊波拉,那些不可不知的事兒吧!
  • 伊波拉:「看不見」的恐懼
    1976年薩伊(現在叫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伊波拉時,卡爾·詹森帶領他在CDC的團隊,最先分離出伊波拉的毒株,並贏得了這一新發現病毒的命名權。隨後,他和美國CDC的同事飛往薩伊,其小組成員抵達了位於伊波拉河流域的揚布庫教區醫院,見到了這個病毒擴散地的慘狀。所以,儘管10多年過去,伊波拉病毒的恐怖,依舊讓他記憶猶新。
  • 伊波拉病毒有多可怕?BBC紀錄片《恐怖的伊波拉病毒》探索非洲感染...
    但是,鑑於幾內亞之前從未爆發過伊波拉疫情,零號病人並未被及時確診,這就導致這種病毒擴散到一個又一個村莊,從而形成一個廣泛的傳播鏈。 至今,在2013~2014年的西非伊波拉疫情大爆發中,每名受害者攜帶的伊波拉病毒都能追溯到零號病人。直到零號病人死亡十四周後,科學家們才明確發生了流行。
  • 伊波拉病毒到底是什麼?
    伊波拉出血熱(又名:伊波拉病毒病;通稱:伊波拉;英語:Ebola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多出現於靈長動物身上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在伊波拉河附近發現,因此得名。罹患此病的人會在2天至3周內陸續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疼痛、嘔吐、腹瀉以及出疹等症狀。
  • 美劇《血疫》,一部講述病毒的影片,講述了世界上最恐怖的病毒伊波拉劇情介紹
    片名《血疫》,這是一部美劇,並非電影了,喜歡看美劇的小夥伴有福了,故事講述的是病毒之王,伊波拉病毒,這種病毒被譽為世界上最恐怖的病毒,致死率高達
  • 《大國擔當之伊波拉前線》開機 羅晉毛曉彤匠心品質致敬援非醫療隊
    12月22日,由國家廣電總局重點指導推進,外交部和衛建委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上海騰訊企鵝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出品,上海無止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上海無止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霍爾果斯非凡響影視製作有限公司承制的重大現實題材電視劇
  • 雙語The Hot Zone|《血疫》:伊波拉與被誇大的真相
    加上很多人待在家裡沒事兒就刷劇,一部根據真實伊波拉相關事件改編的美劇《血疫》憑藉其中驚悚的畫面和驚心動魄的情節而爆紅。這部劇是根據Richard Preston的暢銷書The Hot Zone改編。然而,美國著名科普作家、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記者David Quammen卻認為書中對伊波拉病毒的描寫不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