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停停,朝鮮停戰談判為什麼耗時747天?

2021-01-09 騰訊網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1951年7月10日,一隊打著白旗的車駛入朝鮮開城以北的來鳳莊,一場曠日持久的停戰談判由此拉開序幕。

在場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美國人怎麼打著白旗就來了?後來才知道,中朝事先要求美國人打著紅旗過來,這種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旗幟遭到了美國人的拒絕,美國人寧願選擇白色的旗幟作為標誌。

談判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原則上的分歧和敵意,並屢屢陷入僵局。747天後,《朝鮮停戰協定》才在板門店籤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中沮喪地寫道:「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在籤完字後,也留下了一句名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在美國新聞界,一張名為《撤退》的照片久負盛名。照片反映的是1950年冬天,美海軍陸戰1師從長津湖撤退的情景,照片中的陸戰隊員滿臉血汙、雙眼望天,眼神中充滿了茫然和絕望。

這張照片傳回美國,美軍家屬們憤怒了,他們走上街頭,要求杜魯門立即結束這場「愚蠢的戰爭」,並將他們的兒子接回家。美國媒體也從毫不關注這場戰爭,變為連篇累牘地報導陸戰1師被圍的消息,並呼籲當局「得做點什麼」。

美國總統杜魯門並非什麼都沒做,從11月30日開始,他和高層不停地開會,會議的議題從是否授權前線指揮官麥克阿瑟可以自行決定使用原子彈,到是否現在就承認戰敗並將美軍全部撤出半島。

用美國防部長馬歇爾的話說,「解救我們的部隊還是維護我們的民族榮譽」,這讓人進退兩難。12月3日,華盛頓的沮喪情緒達到頂峰,那天的戰報顯示:「聯合國部隊在11月30日和12月1日有超過1.1萬人陣亡、負傷、失蹤或被俘。」

解密檔案顯示,這天會議的結論是,美軍徹底放棄取勝的想法,但必須體面地撤出。可是,在節節敗退的戰局中,怎麼才能不丟面子地坐到談判桌前呢?

為此,杜魯門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此語沒有嚇退志願軍,卻「震驚」了美國的西歐盟友——1949年8月29日,蘇聯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當時缺乏遠距離運載工具,投送到美國有困難,投送到西歐卻容易。

英國首相艾德禮匆匆飛到美國,5天之內與杜魯門會談了5次。艾德禮開門見山地說,「聯合國軍」除了通過談判撤出朝鮮外別無他擇,為了停戰,不惜放棄臺灣,並把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給予北京。杜魯門則表示,可以接受停火談判,但不放棄南韓、臺灣和聯合國的席位。兩人在分歧中不歡而散。

同樣「震驚」的還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為防止韓戰演化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印度等「亞非十三國」向聯合國提案:韓戰各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一切現存問題」。1950年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了十三國提案。

正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韓戰》一書中所披露的,為了把談判要求「體面」地傳達給中朝方面,美國政府「像獵狗一樣到處尋找線索」。

最後,美國政府找到了喬治·凱南。此人曾是美國資深外交官,著名的「遏制戰略規劃師」,此時凱南已經脫掉了職業外交官身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由這樣一位教授出面,無論成敗,都不會損害美國政府「顏面」。

1951年5月31日,喬治·凱南「巧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希望蘇聯給中朝方面帶話:停火談判。

毛澤東敏銳地把握住了這個歷史契機,6月3日,他接見了專門從朝鮮趕來的金日成,同他具體商談停戰談判的方案。隨後,金日成和高崗去蘇聯和史達林會談。史達林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由蘇聯出面,對美方的試探做出反應。

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的新聞廣播中發表演說:維護和平事業是可能的,第一個步驟是「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6月25日,《人民日報》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同日,杜魯門在田納西州的土拉霍馬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宣布:「美國願意參加和平解決的談判。」

一番隔空喊話,拉開了停戰談判的序幕。毛澤東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即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雙管齊下;爭取和,不怕戰,準備拖;談要耐心,打要堅決,據理力爭,直到取得公平合理的停戰。

此時,第五次戰役已經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總計殲滅敵人23萬人。

1951年7月10日,停戰談判在中朝方掌控的朝鮮開城舉行。後來,「聯合國軍」覺得吃了虧,談判地址又遷移至三八線上的板門店。

在挑選「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時,總司令李奇微表示,要找一位有自制力的高級軍官,正如他對一位副手所說:「那人能夠一連坐上6個小時,既不眨眼,也不想抽空解小便。」就這樣,選上了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伊中將。

雖然朝鮮人民軍的南日大將是中朝方的首席代表,但喬伊認為,中方代表解方才是真正的決策人物。解方說話從不與同事們商量,開門見山,不拘於宣傳性的言辭,而且他身材瘦削、稜角分明,頭髮又密又短,這使喬伊印象極深,甚至望而生畏。

其實,喬伊真正的對手並不在房間裡。中朝參加停戰談判的,分為三線。一線由南日、解方等直接出面談判;二線由喬冠華、柴成文等往返聯繫,並傳達、貫徹上級指示,提出談判的具體方案;三線則由李克農負責,與毛澤東、周恩來保持密切聯繫並直接與朝鮮最高層協商,掌握談判的方針大計及全部過程。

在代表團裡,李克農代號101首長,或稱「李隊長」,喬冠華代號103,幹部稱他「喬指導員」,他們的身份是保密的。每天,從板門店發去的電報再從北京批覆回來,往往已是次日清晨。

周恩來在李克農和喬冠華赴朝前叮囑了一句古語:「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也就是說,該爭的據理力爭,該讓或不能不讓的,看準時機讓。

雙方要爭的頭等大事,就是劃定軍事分界線。中朝方面提出,以開戰前的三八線為界;美方斷然拒絕,理由是美方有「海空優勢」,軍事分界線應劃在中朝陣地後方。

每當中朝方代表進行反駁時,美方就拒不發言,故意讓談判陷入僵局。喬伊中將一言不發,時而雙手託腮,時而玩弄兩支鉛筆,南日將軍則叼著他的象牙菸斗,眼睛盯著喬伊,把煙圈噴向對方。

沉悶的氣氛中,連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副代表柴成文悄悄走入旁邊的小帳篷,請示李克農,李克農只遞給他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就三個字「坐下去」。高度緊繃的談判人員傳看了這張紙條,頓時又來了精神。

「靜坐」持續了2小時11分鐘。最後,喬伊打破沉默,宣布休會。

第二天的談判由朝鮮主持。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宣布會議開始,雙方代表落座。一言未發,南日將軍又馬上宣布休會,全程用時25秒。美國人驚訝地意識到,他們的對手中,有一位高人存在。

在多次交鋒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後,美國人叫囂著「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不過,當「聯合國軍」在夏秋季攻勢中付出了傷亡15.7萬餘人的慘痛代價後,他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談判席上。

11月27日,聯軍方面同意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放棄了所謂「海空補償」的要求。不過,在特定地段的控制權問題上,仍爭執不斷。

一次,雙方都聲稱控制了朝鮮中部的一個高地,美方還當著中方打電話到戰地確認。這時,一位美方翻譯無意中聽到一位中國談判代表低聲說:「不要緊,今晚就會成為我們的。」美軍嚇得立馬備戰,儘管如此,志願軍還是奪取了高地。彭德懷管這叫「零敲牛皮糖」。

「我們的對手是談起來想打,打起來又想談。」誠如李克農所總結的,在持續兩年的打打談談中,美國在朝鮮戰場投入了其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1/2。

1951年末,軍事分界線確定,李克農拿出一瓶茅臺酒,與大家乾杯。談判人員都喜洋洋地覺得,最主要的問題已得到解決,年內即可達成停戰協議。

中共中央也確定在一年半內將全軍部隊從626萬人壓縮至350萬人,並減少在朝部隊26萬人。1952年內,軍費開支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降到33%,經濟建設費用則上升到45%。

連一向神機妙算的李克農都沒料到,談判明明到了尾聲,卻又進行了一年半。什麼原因使得停戰談判拖了這麼久?

最主要的分歧是戰俘問題。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戰爭結束,戰俘應毫不遲延地釋放並遣返。」根據這個規定,中朝方堅持的原則是停戰協定籤字後,雙方所有的戰俘應全部迅速釋放與遣返。

由於中朝方擁有對方戰俘1萬餘人,而對方擁有中朝方戰俘達13萬多人,美國在其它方面未得到好處,便想在戰俘身上大做文章,堅持「一對一」交換。後來,在中朝方的鬥爭下,美方又緊緊捏著「自願遣返」這張牌不放,以便扣押中朝方戰俘。

1952年10月8日,繼任的美方首席代表哈裡遜中將先用老套路發問,問中朝方對其提出的「自願遣返戰俘」的方案有何想法。南日大將指出:美方的「新方案」換湯不換藥,不予接受。哈裡遜接著宣布「無限期休會」,且不等我方反應即起身朝帳篷外走。

中朝方全體人員處變不驚,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大笑表示蔑視,直到對方全部人員撤走後才離開帳篷。

1953年1月,艾森豪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這位二戰中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將,很快便清醒地認識到:韓戰是一場無法打贏的戰爭,這和美國「歐洲第一位」的全球戰略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必須設法儘快脫身。

轉折點是在2月22日。那天,秘書處收到了「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信函,提議雙方先行交換病傷戰俘。

恰在這個節骨眼兒上,3月5日,史達林突發腦溢血去世。史達林沒有指定接班人,蘇共領導人的注意力轉向內部問題,對於處理朝鮮問題的方針馬上有了改變,主張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

3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表明中朝方面已不再堅持「全部遣返」,而改為「解釋遣返」,相當於一種「動員遣返」。

隨後,被美方單方面中斷了6個月18天的朝鮮停戰談判重新復會。6月8日,雙方就戰俘問題達成協議。

7月27日,是籤訂停戰協議的日子。南日大將和哈裡遜中將就座後,便在準備好的文件上簽了字。之後,兩人幾乎同時起身,然後離座揚長而去,沒有寒暄,沒有握手,沒有講話,甚至沒看對方一眼。

相對於漫長的談判,僅十分鐘的籤字儀式似乎過短。中國外交部曾提出一個比較具體的計劃,但在請示過程中,周恩來特別指出:「籤字儀式中的進門就互相握手,碰杯應以不要為好。」

1953年4月20日,雙方傷病俘虜的遣返工作在板門店開始。7月27日正式籤署《朝鮮停戰協定》。

相關焦點

  • 韓戰停戰談判,為何超過2/3的志願軍戰俘拒絕返回大陸?
    1950年的韓戰裡,我國就是依照這個條約處理戰俘的,「瓦解敵軍和善待俘虜是我軍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不過在後來的韓戰停戰談判裡,我們就是在這個條約上,針對如何處理戰俘的問題,遭受了很不公平的待遇。
  • 韓戰停戰協定:韓國並未籤字原因,出在李承晚總統身上
    韓戰,自1950年6月25日爆發,至1953年7月27日籤署了《停戰協定》,戰爭遂宣告結束,當時,參與韓戰停戰協定籤字的是,「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美陸軍四星上將,以及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等。
  • 停戰協定
    回顧一下談判桌上的「韓戰」,有益於我們看如今的中美貿易談判。韓戰從1950年6月爆發打到1953年7月籤訂停戰協議,總共打了三年多。停戰談判開始得很早。1951年7月10日,雙方就開始談判了,離戰爭開始只有一年多的時間。所以不要覺得開始談判了,和平很快就會到來。戰爭最激烈殘酷的部分還在後面呢!停戰最早是蘇聯人提出來的。
  • 李承晚瘋狂反對朝鮮停戰協定,美司令:讓中國人教訓他吧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點在板門店,中美朝三方籤署了朝鮮的停戰協議,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但就是在協議籤署前不久,我志願軍還曾過一次較大的戰役,這就是金城戰役,李承晚為了滿足自己一己私慾,企圖將朝鮮戰役無休止的進行下去。要想了解韓戰,就要了解朝鮮這個地方和他的人民。現在的朝鮮半島是被一分為二的,但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朝鮮半島在絕大部分時期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 韓戰籤訂停戰協議,為何南朝鮮沒有籤字呢?
    那是因為李承晚不甘心停戰後,南韓總統之位不保,遂堅決拒絕停戰,並瘋狂叫囂南韓軍隊脫離美軍獨自北上,以便穩固自己總統之位。1875年,李承晚出生於沒落皇族之家。也許源於李承晚是家中獨子之因,養成其骨子裡「公雞型」好鬥、高高在上以及唯我獨尊的天性。李承晚本想通過科舉考試走上一條仕宦之路,可誰知時運不濟,11次參加考試皆名落孫山。
  • 韓戰後的停戰協定,為何韓國拒絕籤署?背後還有這麼一段歷史
    1953年7月26日,《朝鮮停戰協定》籤署,李承晚的韓國政府沒有籤字。韓國沒籤字,主要問題出在李承晚身上,原因其實也很簡單:死要面子的李承晚為了面子,拒絕這個停戰協議。而韓戰在進行了2年之後,在美國和盟國圈子裡,輿論對這場戰爭也越來越不滿:損兵折將、長期僵持、幾乎勝利無望,純粹的消耗戰,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這是一場災難,一場沒什麼希望的戰爭。艾森豪成為美國總統之後,致力於兌現競選承諾:儘快結束這場戰爭,然後美國就開始和中國接上頭,繼續進行停戰談判,顯然,美方要加速結束這場戰爭。
  • 板門店談判紀實
    內容簡介:2016年,是韓戰爆發66周年。韓戰歷時3年多,從1950年6月25日開始;而板門店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籤訂停戰協定。談判漫長曲折,打打談談,時斷時續,經歷了兩年多,747天,是歷史上最長的停戰談判。
  • 南韓是韓戰中的「東道主」,為什麼他們卻沒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為保住北朝鮮的戰略緩衝,我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19日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3年7月2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北朝鮮人民軍金日成元帥和中國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韓戰結束。
  • 韓戰籤訂停戰協議,作為當事國的南韓,為什麼要拒絕籤字?
    1953年7月27日,朝鮮,板門店。這一天對於中朝兩國來說,註定是歷史性和不平凡的一天,經過兩年零八個月的英勇奮戰,中朝聯軍終於用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擊敗了不可一世的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南韓軍隊,逼迫其籤訂停戰協議。
  • 李承晚不滿美停戰談判,韓軍精銳單幹讓志願軍千門火炮揍沒了脾氣
    鑑於雙方都沒有進一步將「敵人」趕出朝鮮半島的實力,因此雙方均願意談判。而一向以美軍馬首是瞻的李承晚卻認為大韓民國的軍隊經過戰爭的洗禮,裝備美軍制式裝備已經不比美軍差了。李承晚為了拉住美軍繼續在朝鮮戰場打下去,擅自強行扣押朝鮮人民軍被俘人員2.7萬餘名(志願軍被俘人員50名),並大肆宣揚就算美國不打,大韓民國也會單獨繼續打下去。
  • 齊天印:朝鮮戰場,立三等功的情報老兵
    1951年10月入朝,擔任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李克農、喬冠華的機要秘書,負責傳送黨中央、毛主席、周總理對談判代表團的指示電和代表團的請示電,參加了停戰協議籤字亭的建設工作。榮立三等功。朝鮮停戰談判最早於1951年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但直到1953年7月27日正式籤訂停戰協議,其間一直因為「聯合國軍」的陽奉陰違而談談打打。
  • 抗美援朝 距離停戰前十五分鐘 為何志願軍還炮轟美軍?
    韓戰經過了近三年的時間,但實際上早在1951年7月,雙方就已經開始了停戰談判,這一過程非常的艱難,甚至要比戰爭一線都激烈。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到,即便是聯合國軍佔領了朝鮮半島,但是這意味著更大規模的戰爭就要來臨。因此1951年4月17日,杜魯門下令開展停戰談判。但是比較麻煩的是美國和中國並沒有建交,雙方並沒有溝通的渠道,無奈之下,美國和蘇聯進行溝通,希望通過蘇聯建立和中國的聯繫。
  • 韓戰中從危機邊緣逃脫的臺灣
    導致這一轉變的直接原因就是韓戰的爆發。在美國看來,韓戰的爆發是蘇聯的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美國如果不趕緊保護亞洲盟國的話,那麼在亞洲很可能就會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結果必然會損害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為此,美國迅速介入韓戰,而為了遏制共產黨在亞洲的發展,美國正式將臺灣列入了美國在太平洋地區安全的重要一環。
  • 韓戰罕見老照片:圖6為停戰協定籤訂照,圖8為痛哭的朝鮮女人
    【圖2】1950年12月21日,為了逃離戰火的侵襲,一群朝鮮難民正在排著蜿蜒的隊伍,準備登上北朝鮮興南港的一艘船,從此開啟背井離鄉的逃難之路。【圖3】1952年1月16日晚,美國海軍陸戰隊第一坦克營正在執行夜間戰鬥任務。坦克射出的炮彈爆發出的火光點亮了夜空,讓人看著照片似乎都能聽到這一頭頭鋼鐵巨獸發出的咆哮。
  • 【紅湖電臺——紅色家書系列】朝鮮停戰籤字了——宋雲亮寫給妻子胡玉華
    中朝軍隊以36萬人的犧牲,迎來了停戰協議的籤署。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至今還能從書信、著作、影視作品中感受著當年人們燒到沸騰的熱血。遙望英雄背影,傾聽英雄讚歌,再怎麼設身處地,我們也無法真正體會戰士們的處境,他們靠每一場勝利奪回自己的生命和與家人團圓的機會。在宏大的戰爭面前,一場15天的戰鬥的勝利似乎微不足道,卻又是那麼地至關重要。
  • 抗美援朝最後一戰,我軍1100門大炮齊射,讓李承晚乖乖配合停戰
    但是,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當時的韓國總統李承晚卻持有相反的意見,在這位韓國總統的心裡,停戰與否都不重要,只有「大韓民國的獨立事業」才是最重要的。為了讓李承晚同意不再戰鬥, 當時的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親自去勸說李承晚,並表明美軍已經想好了要籤署停戰協議,並且不會再對韓國進行軍事援助。但李承晚偏要一條路走到黑,偏要接著向北朝鮮發起進攻,還告訴克拉克沒有美國他們也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 板門店談判,偉人致電金日成,開宗明義:我方是此次談判的主談人
    在韓戰中,由於中朝人民的齊心抗敵,美國侵略軍被迫坐下來談判。但是,他們又不甘心坐下來,談談打打,假談真打。自1951年7月,談判又即將開局了。 在韓戰爆發後,李克農曾給朝鮮提供過不少情報。在考慮中國參加談判班子人選時,毛澤東首先想到了李克農,於是又點了李克農的將。
  • 為什麼當年會有韓戰?
    韓戰已經停戰,但沒畫上句號。它引發的爭論為10年後撕裂了美國社會的問題埋下了種子。
  • 韓戰,美國三易主帥,為何最終還是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韓戰期間,以美國為主導的「聯合國軍」司令,首先由麥克阿瑟擔任,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解職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調離朝鮮後,由克拉克接任。三易主帥,最終,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並說「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勝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這三位美國主帥在韓戰期間,都做了些什麼,導致最終沒有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