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 。1951年7月10日,一隊打著白旗的車駛入朝鮮開城以北的來鳳莊,一場曠日持久的停戰談判由此拉開序幕。
在場的很多人都感到奇怪,美國人怎麼打著白旗就來了?後來才知道,中朝事先要求美國人打著紅旗過來,這種帶有共產主義色彩的旗幟遭到了美國人的拒絕,美國人寧願選擇白色的旗幟作為標誌。
談判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原則上的分歧和敵意,並屢屢陷入僵局。747天後,《朝鮮停戰協定》才在板門店籤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後來在回憶錄中沮喪地寫道:「我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司令官。」
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在籤完字後,也留下了一句名言:「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在美國新聞界,一張名為《撤退》的照片久負盛名。照片反映的是1950年冬天,美海軍陸戰1師從長津湖撤退的情景,照片中的陸戰隊員滿臉血汙、雙眼望天,眼神中充滿了茫然和絕望。
這張照片傳回美國,美軍家屬們憤怒了,他們走上街頭,要求杜魯門立即結束這場「愚蠢的戰爭」,並將他們的兒子接回家。美國媒體也從毫不關注這場戰爭,變為連篇累牘地報導陸戰1師被圍的消息,並呼籲當局「得做點什麼」。
美國總統杜魯門並非什麼都沒做,從11月30日開始,他和高層不停地開會,會議的議題從是否授權前線指揮官麥克阿瑟可以自行決定使用原子彈,到是否現在就承認戰敗並將美軍全部撤出半島。
用美國防部長馬歇爾的話說,「解救我們的部隊還是維護我們的民族榮譽」,這讓人進退兩難。12月3日,華盛頓的沮喪情緒達到頂峰,那天的戰報顯示:「聯合國部隊在11月30日和12月1日有超過1.1萬人陣亡、負傷、失蹤或被俘。」
解密檔案顯示,這天會議的結論是,美軍徹底放棄取勝的想法,但必須體面地撤出。可是,在節節敗退的戰局中,怎麼才能不丟面子地坐到談判桌前呢?
為此,杜魯門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此語沒有嚇退志願軍,卻「震驚」了美國的西歐盟友——1949年8月29日,蘇聯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當時缺乏遠距離運載工具,投送到美國有困難,投送到西歐卻容易。
英國首相艾德禮匆匆飛到美國,5天之內與杜魯門會談了5次。艾德禮開門見山地說,「聯合國軍」除了通過談判撤出朝鮮外別無他擇,為了停戰,不惜放棄臺灣,並把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給予北京。杜魯門則表示,可以接受停火談判,但不放棄南韓、臺灣和聯合國的席位。兩人在分歧中不歡而散。
同樣「震驚」的還有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為防止韓戰演化為第三次世界大戰,甚至「核戰爭」,印度等「亞非十三國」向聯合國提案:韓戰各方通過談判,「和平解決一切現存問題」。1950年12月14日,聯合國通過了十三國提案。
正如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韓戰》一書中所披露的,為了把談判要求「體面」地傳達給中朝方面,美國政府「像獵狗一樣到處尋找線索」。
最後,美國政府找到了喬治·凱南。此人曾是美國資深外交官,著名的「遏制戰略規劃師」,此時凱南已經脫掉了職業外交官身份,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由這樣一位教授出面,無論成敗,都不會損害美國政府「顏面」。
1951年5月31日,喬治·凱南「巧遇」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希望蘇聯給中朝方面帶話:停火談判。
毛澤東敏銳地把握住了這個歷史契機,6月3日,他接見了專門從朝鮮趕來的金日成,同他具體商談停戰談判的方案。隨後,金日成和高崗去蘇聯和史達林會談。史達林採納了毛澤東的建議,決定由蘇聯出面,對美方的試探做出反應。
6月23日,馬立克在聯合國的新聞廣播中發表演說:維護和平事業是可能的,第一個步驟是「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6月25日,《人民日報》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同日,杜魯門在田納西州的土拉霍馬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宣布:「美國願意參加和平解決的談判。」
一番隔空喊話,拉開了停戰談判的序幕。毛澤東提出「充分準備持久作戰和爭取和談,達到結束戰爭」的總方針:即政治鬥爭與軍事鬥爭雙管齊下;爭取和,不怕戰,準備拖;談要耐心,打要堅決,據理力爭,直到取得公平合理的停戰。
此時,第五次戰役已經結束,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總計殲滅敵人23萬人。
1951年7月10日,停戰談判在中朝方掌控的朝鮮開城舉行。後來,「聯合國軍」覺得吃了虧,談判地址又遷移至三八線上的板門店。
在挑選「聯合國軍」首席談判代表時,總司令李奇微表示,要找一位有自制力的高級軍官,正如他對一位副手所說:「那人能夠一連坐上6個小時,既不眨眼,也不想抽空解小便。」就這樣,選上了美國遠東海軍司令喬伊中將。
雖然朝鮮人民軍的南日大將是中朝方的首席代表,但喬伊認為,中方代表解方才是真正的決策人物。解方說話從不與同事們商量,開門見山,不拘於宣傳性的言辭,而且他身材瘦削、稜角分明,頭髮又密又短,這使喬伊印象極深,甚至望而生畏。
其實,喬伊真正的對手並不在房間裡。中朝參加停戰談判的,分為三線。一線由南日、解方等直接出面談判;二線由喬冠華、柴成文等往返聯繫,並傳達、貫徹上級指示,提出談判的具體方案;三線則由李克農負責,與毛澤東、周恩來保持密切聯繫並直接與朝鮮最高層協商,掌握談判的方針大計及全部過程。
在代表團裡,李克農代號101首長,或稱「李隊長」,喬冠華代號103,幹部稱他「喬指導員」,他們的身份是保密的。每天,從板門店發去的電報再從北京批覆回來,往往已是次日清晨。
周恩來在李克農和喬冠華赴朝前叮囑了一句古語:「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也就是說,該爭的據理力爭,該讓或不能不讓的,看準時機讓。
雙方要爭的頭等大事,就是劃定軍事分界線。中朝方面提出,以開戰前的三八線為界;美方斷然拒絕,理由是美方有「海空優勢」,軍事分界線應劃在中朝陣地後方。
每當中朝方代表進行反駁時,美方就拒不發言,故意讓談判陷入僵局。喬伊中將一言不發,時而雙手託腮,時而玩弄兩支鉛筆,南日將軍則叼著他的象牙菸斗,眼睛盯著喬伊,把煙圈噴向對方。
沉悶的氣氛中,連空氣仿佛都凝固了。副代表柴成文悄悄走入旁邊的小帳篷,請示李克農,李克農只遞給他一張小紙條,紙條上就三個字「坐下去」。高度緊繃的談判人員傳看了這張紙條,頓時又來了精神。
「靜坐」持續了2小時11分鐘。最後,喬伊打破沉默,宣布休會。
第二天的談判由朝鮮主持。首席代表南日將軍宣布會議開始,雙方代表落座。一言未發,南日將軍又馬上宣布休會,全程用時25秒。美國人驚訝地意識到,他們的對手中,有一位高人存在。
在多次交鋒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後,美國人叫囂著「讓炸彈、大炮和機關槍去辯論吧」。不過,當「聯合國軍」在夏秋季攻勢中付出了傷亡15.7萬餘人的慘痛代價後,他們又不得不重新回到了談判席上。
11月27日,聯軍方面同意以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放棄了所謂「海空補償」的要求。不過,在特定地段的控制權問題上,仍爭執不斷。
一次,雙方都聲稱控制了朝鮮中部的一個高地,美方還當著中方打電話到戰地確認。這時,一位美方翻譯無意中聽到一位中國談判代表低聲說:「不要緊,今晚就會成為我們的。」美軍嚇得立馬備戰,儘管如此,志願軍還是奪取了高地。彭德懷管這叫「零敲牛皮糖」。
「我們的對手是談起來想打,打起來又想談。」誠如李克農所總結的,在持續兩年的打打談談中,美國在朝鮮戰場投入了其陸軍的1/3、空軍的1/5、海軍的近1/2。
1951年末,軍事分界線確定,李克農拿出一瓶茅臺酒,與大家乾杯。談判人員都喜洋洋地覺得,最主要的問題已得到解決,年內即可達成停戰協議。
中共中央也確定在一年半內將全軍部隊從626萬人壓縮至350萬人,並減少在朝部隊26萬人。1952年內,軍費開支在國家財政支出中的比例降到33%,經濟建設費用則上升到45%。
連一向神機妙算的李克農都沒料到,談判明明到了尾聲,卻又進行了一年半。什麼原因使得停戰談判拖了這麼久?
最主要的分歧是戰俘問題。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戰爭結束,戰俘應毫不遲延地釋放並遣返。」根據這個規定,中朝方堅持的原則是停戰協定籤字後,雙方所有的戰俘應全部迅速釋放與遣返。
由於中朝方擁有對方戰俘1萬餘人,而對方擁有中朝方戰俘達13萬多人,美國在其它方面未得到好處,便想在戰俘身上大做文章,堅持「一對一」交換。後來,在中朝方的鬥爭下,美方又緊緊捏著「自願遣返」這張牌不放,以便扣押中朝方戰俘。
1952年10月8日,繼任的美方首席代表哈裡遜中將先用老套路發問,問中朝方對其提出的「自願遣返戰俘」的方案有何想法。南日大將指出:美方的「新方案」換湯不換藥,不予接受。哈裡遜接著宣布「無限期休會」,且不等我方反應即起身朝帳篷外走。
中朝方全體人員處變不驚,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以大笑表示蔑視,直到對方全部人員撤走後才離開帳篷。
1953年1月,艾森豪正式就任美國總統。這位二戰中赫赫有名的五星上將,很快便清醒地認識到:韓戰是一場無法打贏的戰爭,這和美國「歐洲第一位」的全球戰略是一個無法調和的矛盾,必須設法儘快脫身。
轉折點是在2月22日。那天,秘書處收到了「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的信函,提議雙方先行交換病傷戰俘。
恰在這個節骨眼兒上,3月5日,史達林突發腦溢血去世。史達林沒有指定接班人,蘇共領導人的注意力轉向內部問題,對於處理朝鮮問題的方針馬上有了改變,主張在戰俘問題上求得妥協。
3月30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關於朝鮮停戰談判問題的聲明》,表明中朝方面已不再堅持「全部遣返」,而改為「解釋遣返」,相當於一種「動員遣返」。
隨後,被美方單方面中斷了6個月18天的朝鮮停戰談判重新復會。6月8日,雙方就戰俘問題達成協議。
7月27日,是籤訂停戰協議的日子。南日大將和哈裡遜中將就座後,便在準備好的文件上簽了字。之後,兩人幾乎同時起身,然後離座揚長而去,沒有寒暄,沒有握手,沒有講話,甚至沒看對方一眼。
相對於漫長的談判,僅十分鐘的籤字儀式似乎過短。中國外交部曾提出一個比較具體的計劃,但在請示過程中,周恩來特別指出:「籤字儀式中的進門就互相握手,碰杯應以不要為好。」
1953年4月20日,雙方傷病俘虜的遣返工作在板門店開始。7月27日正式籤署《朝鮮停戰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