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藝術是一門高雅和諧的藝術,近些年來,喜歡合唱的人越來越多,參加合唱隊伍的也越來越多。合唱藝術所展現的人員或排列整齊劃一,或錯落有致,或動作統一,但都要求團隊整體的合作和配合,體現的是群體意識,來表達人們的情感。在希臘語中,合唱的詞彙是「Chorus」,意思是「異口同聲」,說明合唱需要集體間的互助與協作,是一種需要團隊共同配合才能完成的聲樂藝術。合唱發出的優美旋律、豐富多變的節奏、器樂與歌者聲音的結合、指揮與合唱隊員的協調,蘊含著合唱藝術的內在邏輯,即合唱要求標準化的聲樂訓練,如一致的發聲訓練方法、一致的呼吸節奏、統一融合的音色、清晰準確的咬字吐字、動態平衡的聲部等。合唱藝術注重的是和諧、協調、統一,它通過合唱團成員的整體演唱,給聽眾帶來多聲部、多層次、多內容和多形態的藝術感受。那麼,合唱所要求的發聲方法是什麼?練聲在合唱中應該如何運用呢?通過近年幾年來在合唱的排練中的總結,概括起來,我想用十個字來概括合唱要求做到的聲音:氣沉,高位,直聲,輕聲,靠前。
首先,不管唱什麼類型的歌曲,什麼唱法的歌曲,我們談的首先應該是氣息。氣息吸到哪裡?吸氣要沉到下腹也就是所說的丹田(口鼻同時吸氣,聞花的感覺),不用胸部吸氣,然後借橫隔膜的控制小腹的力量,向上頂著出氣推動聲帶發聲。氣息的下沉可令發聲飽滿有力並有助於提高音高。找感覺的方法是:1.兩拳抵住腰部兩側,快速深吸氣,感覺腰部向外擴張,將兩拳撐開了。吐氣時,髮絲音不出聲,頂住出氣氣流,感覺記住後,再做發聲練習。2.咳嗽時的吸氣也是往下腹走的,找到這個感覺,可用咳嗽的方法發「he」音,逐漸延長,這也是找橫隔膜控制和胸腔共鳴感覺的有效方法。呼吸是歌唱的基礎。呼吸時用腹式呼吸。氣息深而能保持住,且有特點是訓練要達到的目標。所以說首先要做到「氣沉」。
唱歌的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高位」是找打哈欠的感覺,吸進氣後保持打哈欠的狀態出氣出聲,也就是說要「吸著唱」。「打哈欠」狀態時是需要大量進氣,所以自然會吸氣很深,本能地,軟顎也就是小舌頭向上提起,整個聲音通道被松馳張開形成管狀共鳴腔,這時感覺進氣非常通暢。可以做個比較,不是打哈欠時,做深吸氣,感覺進氣時是口腔裡發涼;打哈欠時,就會感覺到是咽壁發涼。發聲時,聲帶發出的聲音經過形成的共鳴腔產生共振。
有些人為了使聲音「好聽」,在咽喉部「做」聲音,把管道的咽部位置用力張開,似乎是圓潤了,其實聲音是憋著的,唱的時間稍長一點就會覺得咽部很睏乏。這種作出來的聲音在合唱中就不和諧了。高位發聲時的感覺是打哈欠加意念裡將聲音從眉心上方送出去。難做到的是小舌頭一直要保持向上提起,不能松下來,如果松下來,那麼聲音的位置就掉下去了。高位和氣息相結合,可使高音更高更純更有力。
「直聲」是反對任何聲音的波動,包括顫音、抖音和滑音。要令聲音保持平穩唱出來。滑音也稱作裝飾音,如果在樂譜上沒有標記,就不能憑自己的感覺亂加音或者滑著唱達到譜面上要求的音高。顫音、抖音和滑音都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同時也與氣息不穩有關,對它們的克服性練習不是找感覺,而是改習慣。有些音樂愛好者以前平時唱獨唱的曲目偏多,獨唱可以有時候憑自己的感覺自由發揮,合唱是絕對不可以的,合唱要求的是共性。
「輕聲」是用前三種方法唱出很輕的聲音,也叫「弱聲」。輕聲不是不用力唱,相反,是用力唱輕聲,這是功夫了,沒有正規的訓練和長期的養成練習,很難做到。現在五六十歲的人,那個年代的經歷,習慣於高歌唱響,以音高、聲大為美。有些人愛唱卡拉OK,而唱卡拉OK最不好的就是把伴奏音量開得很大,要聽到自己的聲音就得大聲唱,這不僅會唱壞聲帶,也養成了不適應於合唱的歌唱習慣。因此,以中老年為主要成分的業餘合唱團最難控制的就是音量。合唱有所謂輕聲出層次,弱聲也高潮之說。
「靠前」很好理解,就是聲音往前送,在合唱的發聲中,基本上都要求按照美聲唱法的發聲狀態來訓練。但是,對於一些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聲樂愛好者來講,容易走入誤區的是,美聲的聲音就是要厚實,要靠後,那就錯了。一定是聲音往前面送的,讓很遠的人都能聽見,這是個意念的感覺,唱的時候感覺聲音是眉心上部的朝前上方送出去的。其實哪種唱法都要求共性,重視聲音訓練是合唱發展的基礎。通過對合唱的教學、排練,我認為:氣深、高位、直聲三結合是合唱共性的關鍵。
總之,合唱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聲音藝術,要求音色統一、聲部和諧、音量均衡,它必須經過嚴格而科學的發聲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點標題繼續閱讀:經典老歌2000首,發給您收藏,慢慢聽吧!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免費聲樂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