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慶檔的熱門影片,樂意君已經心儀《姜子牙》很久了。從去年《哪吒》熱映以來,《姜子牙》的身影便出現在了電視屏幕上的廣告中。廣告裡,姜子牙似乎與哪吒在一起過了一個歡歡樂樂的春節,讓人感到這部《姜子牙》應該像《哪吒》一樣是一個主題歡樂的合家歡電影。
終於等到上映,網上對這部影片的解讀更是鋪天蓋地。一部《姜子牙》讓無數剪刀手解讀成無數個版本,有些人說這是一部社畜的電影,有些人說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國漫,還有人從政治哲學的高度對這部影片中姜子牙的選擇進行解讀。面對五花八門解讀,讓樂意君想到一句老話。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不如親自去嘗嘗。否則你永遠只能陷入人云亦云的庸常。
看過《姜子牙》後,樂意君覺得,這部電影確實不如《哪吒》,因為在這個故事中沒有親子互動,沒有天真爛漫,甚至沒有任何搞笑的情節和令人忍俊不禁的人物。如果你想帶著孩子一起去欣賞,給孩子講一個自我成長的童話故事,顯然會讓你失望。但這部片子又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動漫電影,是一部各方面都比《哪吒》的藝術完成度更高的作品。
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人們都將所謂的動畫片當成是一種類型片。這樣的片子往往是低齡化的,故事必須是童話色彩的,人物也必須是可愛,就像《寶蓮燈》、《哪吒》那樣,講的內核其實是親子關係,適合家長對孩子進行思想教育。但從皮克斯的《超人總動員》開始,動畫電影這種傳統邏輯便被打破了,就像導演布拉德·伯德所說,「動畫不是一種類型,而是一種手段和工具,它可以表達出任何類型」。也就是說,真正好的動畫電影絕不再是單純給孩子們看的童話,而承載的是與成人世界相關的意象隱喻、哲學思辨,甚至是對社會異化作出的批判。
如果從這個角度看,《姜子牙》無疑是一部難得的國漫電影佳作。因為在這個故事中,不僅拋開了那種偽裝的真善美,展現出成人世界的複雜和中年人的孤獨,更將我們所熟知的古典神話進行了現代視角的解構。在這樣一部影片中,不管是姜子牙這樣的封神英雄,還是九尾狐這樣的傳統反派,都呈現出了與古典主義截然不同的樣貌。而這種對傳統歷史觀和價值觀的思辨性,正是《姜子牙》這部電影讓人看得十分膈應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正是它真正令人佩服的地方。
在傳統的歷史觀中總認為歷史變遷、王朝更迭總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就像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說主張的「五德終始說」即認為,後來的王朝之所以能推翻舊王朝往往是因為新王朝有著比前代更優質的德行。而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戰役一定是充滿歷史正義的行為,既代表了天意又代表了人心。
因此在所有的史書上,每個王朝的開始都會給自己的戰爭行為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這種理由無非基於兩點,即現在的當權者如何的荒淫無道、失德於天下,以及起兵一方是如何的代表正義,維護天下公義。古典小說《封神演義》所體現的無非就是這樣一個敘事邏輯。電影《姜子牙》要解構的也正是這樣一個古典歷史觀。
電影開始時用短短幾分鐘的2D動畫,就將一個我們所熟知的封神榜的故事回溯完,而這僅僅只是一個引子。影片的重點則放在了之後近兩個小時的歷史解構和反思中。敘事在姜子牙斬殺九尾的過程中轉了一個彎。姜子牙作為整個興周滅商過程中最大的功臣幹將,面對唾手可得的功名利祿卻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了嚴重懷疑和動搖,於是走下神壇貶入凡塵,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苦行。
這樣的一個人物,讓人想起了現在一部熱播的一部懸疑劇《沉默的真相》。在這部劇中,江陽和侯桂平同樣也是這樣。本來自己面前擺著大好前程,但卻為了那一點過不去的良心和對公平和正義的執著而從錦繡前程中跌落,從此踏上了一條追尋真相的漫漫長路。
所謂「春秋無義戰」,但從現代的視角去解析,「無義戰」的又何止是春秋時期。人類歷史發展中,絕大多數戰爭都沒有絕對的正義可言。勝利永遠只對統治者有意義,所謂「封神榜」無非就是神話了的「巴黎和會」。勝利的一方瓜分了戰敗德國的土地與財富,給德國栓上層層枷鎖,卻沒想到這樣醞釀出的怨氣給世界製造了一個更恐怖的怪物。
對於百姓而言留下的只是戰爭的創傷和無數流離失所的怨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能在勝利中看到戰爭的痛苦的人才是真正偉大的智者。就像印度著名的阿育王,正是體會到了大戰過後人民所遭受的痛苦,才深深震撼了他,讓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成了一位真正偉大的君王,用自己的下半生為人民謀取真正的幸福。
同樣,姜子牙在功成名就之時能對自己的信仰和信念產生反思,並在不斷的追問中堅持了自己的初心,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超越。在姜子牙身上我們隱約可見耶穌受難和佛陀悟道的身影。打破偶像崇拜,拒絕盲從權威,不放棄身邊的每一個人,用慈悲之心對待天下蒼生,才能超凡入聖,進入令眾人高山仰止的境界。在傳統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不過是一個王朝的締造者,再如何豐功偉績終究只是一介凡人的勝利,而在電影《姜子牙》中才真正讓他變成了當之無愧的眾神之長。
此外,《姜子牙》這部片子更可貴的是,讓古典傳奇中一直默然無聲的九尾狐或者蘇妲己發出了自己的辯白之聲。傳統的歷史書中,勝利者往往會長篇累牘地為自己的豐功偉績大書特書,並用勝利者的聲音向後世之人宣判失敗者的累累罪行,就像在進行一場沒有法庭辯白的宣判。失敗者的長期失聲,讓他們的歷史形象永遠變成了一種「他者」。
與此同時,波伏娃的《第二性》曾向人們揭示出,女性的形象和聲音也長期在父權主導的社會中變成了「他者」,沒有自己的主體地位。對於女性形象的描述長期成為男性對於女性的規訓和想像。古典主義中的蘇妲己便是這兩種「他者」形象的疊加,她既是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失敗者,也是一位被長期抹黑妖魔化的女性形象。
於是,電影《姜子牙》中對於古典主義的解構正從讓蘇妲己(或者九尾)的自我發聲開始,從而對這種傳統思維中的雙重他者進行顛覆。影片中將蘇妲己和九尾分為兩個被同命鎖綁在一起的元神,用善良無辜的蘇妲己反擊了男人的謊言,用復仇女神般的九尾反擊了勝利者的謊言,從而讓我們聽到了一個被生活深深傷害和欺騙的女性的辯白。
不管在傳統的西方文化還是中國文化中,女子過於美貌被形容為禍國殃民,過於追求美好會被認為是虛榮和貪婪。但同樣的情況出現在男人身上時,則會被認為是富有人格魅力和有上進心,有鬥志。但除開性別身份,兩者又有什麼本質區別呢?一切不過是人們的偏見使然。讓男人們為了才華而沾沾自喜時,卻偏用「女子無才便是德」來規訓女性,然後又反過來嘲笑女性的庸常無知,來現實自己的性別優越性。於是當像蘇妲己這樣一個有魅力有能力的女性出現時,便讓男性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進而盡其所能將她汙名化。
九尾之所以信了元始天尊給予的承諾,正源於她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不輸任何一位位列神格的男性,甚至可以比男性做得更好。她貪戀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人與神的肯定和接納。她以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可以得到他人的認可,卻沒想到,在這些男性神仙眼中,她永遠是一個「他者」一個異類。她表現得越好,他人感到的威脅越大。
九尾對於商朝及紂王沒有什麼刻骨的仇恨,更沒有什麼殺人的動機,她所犯的錯是不加區別地執行了命令,而非蓄意謀殺,雖有罪但罪不至死。發動戰爭、塗炭生靈的鍋不能由她來被,更不能成為替罪羊,這便是姜子牙所堅持的正義。
一部動漫電影終於賦予了人的價值和人性的思辨,可以說是這部《姜子牙》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也預示著國漫終於要跨越幼稚走向成熟。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樂意觀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