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是經絡論、臟腑論、標本論、逆從論……等概念的具體應用,四診八綱無不以經絡論作為論證基礎。柯琴說六經非經絡之經,其說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從皮部以致內舍臟腑,內外相感莫不藉經絡之有機聯繫。故《內經》云:「邪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故《傷寒論》太陽病有中項中背之別,中項則頭項疼痛,中背則背強几几也。陽明亦有中面中膺之別,中面則目疼鼻幹,中膺則胸中痞硬也。少陽有中頰中脅之別,中頰則口苦咽幹,耳無所聞,中脅則胸脅苦滿,此即「中陽溜經」之義。又雲「邪中於陰,從臂胻始,自經及藏,髒氣實而不能容,則邪還於腑」,故《傷寒論》三陰皆有自利證,是寒邪還府也。三陰皆有可下證,是熱邪還腑也,此岐伯「中陰溜經」之義(參見柯琴《傷寒論翼·風寒辨惑第四》)。不獨六經各有傷寒,且各有雜病。故不論何種疾病,似皆可為六經所統攝,故六經非專為傷寒一證而設也。
六經實統攝十二經,以手經統攝於足經故,是一璘一支的關係。故《傷寒論》不言十二經,而只言六經,足經統攝手經也。例如少陰病是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俱病的見證。其淺者為在表,為經病,其深者為在裡,為藏病,表裡又可互見。又如太陽經病即膀胱經病,其標為頭痛項強,其本在膀胱與小腸也,故其入裡則有膀胱四大府證(蓄水、蓄尿、蓄血、癃閉)。而膀胱又何嘗與小腸無關呢?按子午流注規律,「小腸為膀胱之上遊」也。
六經又非孤立為用,又如太陽為寒水之經,陽明為燥金之經……,故有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溼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等口訣。何以言太陽寒水呢?以太陽發熱惡寒,始因冬不藏精而陰虧,繼而為風寒所束,反作用於腎,故陰元最易為之所傷。其病因寒於外,實因陰虧於內;因寒化熱,熱傷腎水,故寒水二字統其義。故太陽傷寒,桂枝湯中必佐芍、草、棗以「存津液」,太陽溫病必注意清熱育陰等。所謂陽明燥金者,以陽明為燥土,然何以與肺金相干呢?以肺胃在氣化上關係至大,故有陽明隨太陰之均衡與否而升降之說,肺氣不降,則胃氣亦不降也。承氣湯用硝黃必伍以枳樸(調胃承氣湯之用神不在攻下,故不伍枳樸,僅伍以甘草,以甘緩之),他經準此,不贅,這是氣化論。
摘自 廖厚澤《傷寒金匱匯證詮解》「導言——八、《傷寒論》『六經』的概念」p27-28
待續
峨眉臨濟醫學,微信號:emljyx,敬請掃碼關注。
讀者信箱:dandaomedicine@126.com,為方便聯絡,請註明您的姓名、手機或微信號。謝謝。
峨眉臨濟醫學自宋代白雲禪師立派至今八百餘年,因其傳承特點故而未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更好地保存了宋唐以前中醫的本來面貌,是傳統中醫的活化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鎮健大師周潛川及其弟子廖厚澤、王高銀等將此醫學傳播於世,恩澤後人。
欲覽文章《丹醫論補:曬散、六分散和十四味》,請點擊「閱讀原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