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六經真義(一):白馬非馬,六經非經

2021-02-22 峨眉醫學

 

  六經是經絡論、臟腑論、標本論、逆從論……等概念的具體應用,四診八綱無不以經絡論作為論證基礎。柯琴說六經非經絡之經,其說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從皮部以致內舍臟腑,內外相感莫不藉經絡之有機聯繫。故《內經》云:「邪中於項,則下太陽;中於面,則下陽明;中於頰,則下少陽;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故《傷寒論》太陽病有中項中背之別,中項則頭項疼痛,中背則背強几几也。陽明亦有中面中膺之別,中面則目疼鼻幹,中膺則胸中痞硬也。少陽有中頰中脅之別,中頰則口苦咽幹,耳無所聞,中脅則胸脅苦滿,此即「中陽溜經」之義。又雲「邪中於陰,從臂胻始,自經及藏,髒氣實而不能容,則邪還於腑」,故《傷寒論》三陰皆有自利證,是寒邪還府也。三陰皆有可下證,是熱邪還腑也,此岐伯「中陰溜經」之義(參見柯琴《傷寒論翼·風寒辨惑第四》)。不獨六經各有傷寒,且各有雜病故不論何種疾病,似皆可為六經所統攝,故六經非專為傷寒一證而設也。

   六經實統攝十二經以手經統攝於足經故,是一璘一支的關係。故《傷寒論》不言十二經,而只言六經,足經統攝手經也。例如少陰病是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俱病的見證。其淺者為在表,為經病,其深者為在裡,為藏病,表裡又可互見。又如太陽經病即膀胱經病,其標為頭痛項強,其本在膀胱與小腸也,故其入裡則有膀胱四大府證(蓄水、蓄尿、蓄血、癃閉)。而膀胱又何嘗與小腸無關呢?按子午流注規律,「小腸為膀胱之上遊」也。



   ‍

六經又非孤立為用,又如太陽為寒水之經,陽明為燥金之經……,故有太陽寒水、陽明燥金、少陽相火、太陰溼土、少陰君火、厥陰風木等口訣。何以言太陽寒水呢?以太陽發熱惡寒,始因冬不藏精而陰虧,繼而為風寒所束,反作用於腎,故陰元最易為之所傷。其病因寒於外,實因陰虧於內;因寒化熱,熱傷腎水,故寒水二字統其義。故太陽傷寒,桂枝湯中必佐芍、草、棗以「存津液」,太陽溫病必注意清熱育陰等。所謂陽明燥金者,以陽明為燥土,然何以與肺金相干呢?以肺胃在氣化上關係至大,故有陽明隨太陰之均衡與否而升降之說,肺氣不降,則胃氣亦不降也。承氣湯用硝黃必伍以枳樸(調胃承氣湯之用神不在攻下,故不伍枳樸,僅伍以甘草,以甘緩之),他經準此,不贅,這是氣化論

摘自 廖厚澤《傷寒金匱匯證詮解》「導言——八、《傷寒論》『六經』的概念」p27-28

待續


峨眉臨濟醫學,微信號:emljyx,敬請掃碼關注。


讀者信箱:dandaomedicine@126.com,為方便聯絡,請註明您的姓名、手機或微信號。謝謝。

峨眉臨濟醫學自宋代白雲禪師立派至今八百餘年,因其傳承特點故而未受宋明理學的影響,更好地保存了宋唐以前中醫的本來面貌,是傳統中醫的活化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鎮健大師周潛川及其弟子廖厚澤、王高銀等將此醫學傳播於世,恩澤後人。

欲覽文章《丹醫論補:曬散、六分散和十四味》,請點擊「閱讀原文」,謝謝

相關焦點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傷寒論》的六經及方證理論不同於《內經》的六經理論,是一獨特的理論體系。
  • 《傷寒論》六經與《內經》六經有何區別?其成就如何?
    《傷寒論》的六經,就其名稱來說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者的統稱。《傷寒論》把它作為外感疾病辨證的綱領和論治的準則。就其實質來說,六經是一個具有較廣泛內容的概念。概括地講,它是人體生理、病理及脈證並治的高度概括和有機的綜合反映。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概括:凡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證,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分為經證和腑證二類。經證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證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內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
  • 必須精讀:柯琴「六經為百病立法」之說!
    仲景以「傷寒雜病合論」名之,非獨為六經論傷寒,臟腑論雜病,只是後人不解,在整理時將六經病為專論傷寒,其它各篇,另立為書,專作論雜病。實際上《傷寒論》一書,除太陽一經為寒邪傷表之法,專為外感立法,其餘五經提綱,皆指內症。
  • 再讀傷寒論,太陽主表和太陽經的關係?六經辯證依據經絡對不對?
    上一篇文章再讀傷寒論,太陽如何主表,太陽陽氣從何而來發出後,很多人留言,說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六經辯證不是依據經絡。那麼是不是這樣呢?太陽主表和太陽經有沒有關係?針灸就是按經取穴的,那個經的問題就針刺那個經的穴位。劉渡舟教授講授傷寒論時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案例,劉教授以前在漢沽農場搞教育革命,每天到貧下中農家去給人看病,一個姓陳的孩子,十四歲,高燒。劉教授去的時候沒有帶藥,就仿照《傷寒》的方法,刺了孩子的風池、風府,還有大椎、曲池,扎完以後,孩子腦門就出汗了,燒就退了。
  • 六經提綱之秘:兩篇帶你揭秘傷寒六經提綱篇!
    其實傷寒是最好記的,規律性最強,整部傷寒論其實就十二個字: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我們都知道「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就是由太極生出來太陽、少陽、太陰、少陰,然後呢,兩陽合明而為陽明,兩陰交盡而為厥陰,這就是六經,關於這一點,陳鑫所著的《陳氏太極拳圖說》裡有一張圖,說的很明白。
  • 六句話概括《傷寒論》六經辨證要訣,濃縮全書之精華,火速收藏!
    《傷寒論講義》是吳佩衡先生遵照當時國家衛生部組織編審中醫教材要求,結合自己多年對《傷寒論》的深入研究和臨證體悟編著而成。本書從《傷寒論》398條中精選了263條最能反映仲景學術思想的條文進行逐條論述,完整涵蓋了《傷寒論》的 112 首方劑,對其中難理解的 133 條條文加以評按,並補充了一些條文缺少的治法方藥,從體例和內容可見作者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教學和指導臨床。
  • 六經病欲解時研究現狀
    1、以陰陽一日之消長變化解釋以陳修園《傷寒論淺注》為代表,如:「太陽病欲解之時,大抵從巳至未上者,以巳午二時,日中而陽氣降,太陽之所主也。邪欲退正欲復,得天氣之助,值旺時而解矣。」此說筆者甚同。但亦有不美之解,如「蓋六經解於所旺之時,而少陰獨解於陽生之時,陽進則陰退,陽長則陰消,即所謂陰得陽則解也。」似有迎合經論之嫌。
  • 六經辨證之陽明病定法
    六經辨證是醫聖張仲景創立的一套簡便有效的辨證論治用藥體系, 作為一名中醫師,如果能學會六經辨證並且熟練運用,一定能做到藥到病除,贏得患者信任,提升門診量! 學中醫,必學六經辨證!
  • 何紹奇:我對仲景「六經」實質與傳經的看法
    導讀:關於仲景的六經實質,歷代醫家均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和闡述。今日一起來看看何紹奇先生對六經的認識,望有助於臨床。「六經」二字,早見於《內經》,皆指經脈。人體有手足十二經脈,合而言之,即為「六經」,亦即三陰三陽經脈。仲景《傷寒論》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之名,而無「六經」字樣。
  • 傷寒六經乃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之代名詞也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太陽為表,少陰也為表;惲氏還認為: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症狀,為之界說者也。是故病然後有六經可言,不病直無其物。(《傷寒論輯義》按) 陳遜齋說: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裡,陽明之裡為胃實,太陰之裡為自利。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收藏】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八綱辨證的思想源於《傷寒論》的六經辨證。而在《傷寒論》中,六經與八綱則又是緊密相連、密切結合、缺一不可的。這是因為,六經是物質的,是臟腑經絡的概括,辨證必須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所以諸病不能越出六經的範圍。然而六經的證候表現,也不能離開八綱分證的規律,所以兩者必須相結合才能完善地用於臨床辨證。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清·柯琴說:「六經鈐百病」,又說:「仲景之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元·朱丹溪說:「仲景諸方,實萬世醫門之規矩準繩。」清·陳修園說:「是書雖論傷寒,而百病皆在其中。」由此可見,歷代中醫界公認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中醫的聖典醫籍,是學習中醫的必修課,是行醫必須遵循的醫典。然而,仲景創立的六經辨證體系的實質是什麼,傷寒六經的實質是什麼?卻自古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傷寒論》以六經分症為綱領,把錯綜複雜的外感病分為六大類:首先是太陽病,因為《傷寒論》作者張仲景認為輸布於體表的陽氣是由太陽所疏布的,所以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而發生的淺表的證候叫做太陽病。太陽病涉及到了表證,涉及到了太陽經脈氣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證候。
  • 白馬是馬,非馬?
    所以白馬非馬的說法似乎也可以被理解了。客方:有白馬,不可以說是沒有馬。既然不可以說是沒有馬,那麼白馬不就是馬了?既然有白馬稱為有馬,那麼為什麼白色的馬就不是馬呢?客方這裡從種類的角闡述他的觀點,我們假設有白馬,便不能說沒有馬,因為白馬也屬於馬的一種嘛,那怎麼能說白馬不是馬呢?
  • 《傷寒說意》 著述經過
    著述經過       《傷寒說意》自序中說:「戊辰之歲,成《傷寒懸解》。庚午年春,旅寓濟南,草《傷寒說意》數篇。
  • 吳佩衡傷寒論講義
    《傷寒論》之源流及其書名之意義。2.《傷寒》六經與《熱論》六經。先生經分析認為《傷寒論》六經以《素問·熱論》六經為基礎,但較其更為完善。3.《傷寒論》六經分證及其作用。此處先生引鄭欽安關於「傷寒六經提綱病情」的論述,指出明確六經病情,把握綱領對於掌握辨證論治的規律及臨床診療大有裨益。4.六經與八綱之關係。指出臨證以八綱和六經分證,極具指導意義。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任應秋教授將傷寒學派的發展大致分為3 個階段,第 一階段是晉唐時期,為搜集、整理階段,代表醫家有晉代王叔和與唐代孫思邈;第二階段是宋金元時期, 為深入研究與學派形成階段,這一時期的代表醫家, 有龐安時、朱肱、許叔微、郭雍、韓祗和、成無己等人,他們或對原書內容有所補充,或從臨證驗案深入探索,或對條文方證進行註解,各有獨到,各有所長,但無學術爭鳴;第三階段是明清時期,為發展、興盛階段,這一時期在傷寒學派內部
  • 流感下的名醫方有執,妻兒共7人皆因傷寒而死.憤而為醫研究傷寒論
    方有執將《傷寒論》訂為經十一篇,法三百九十七,方一百一十三,力求還《傷寒論》原著舊貌。並指出《傷寒論》不限於治傷寒,其學說對後世影響頗大。其後喻昌、張璐、吳儀洛、程應旄、周揚俊、黃元御、章楠等醫學家繼承其學,形成《傷寒論》錯簡重訂學派。傷寒以六經為綱方氏認為:六經辨證適用於一切疾病,而傷寒尤以六經為綱。
  • 經絡說:暢通手手六經的重要性
    下面我列舉我們常見的現代頭頸肩問題手六經的運用之法。手六經即:手三陽(陽明大腸經、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手三陰(太陰肺經、少陰心經、厥陰心包經),我們首先要把這種不稱之為病的不適狀態稱為亞健康,但是在中醫的調治對象中可分為:辨證施治(病);見證施治(影響人不舒服的狀態),不管是哪一個階段,我們需要把問題分陰陽虛實,從而才能做到選擇性地施治,針對性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