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傷寒六經乃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之代名詞也

2021-02-07 盧醫
惲鐵樵、陳遜齋三部六經病說,惲氏認為太陽主一身之表,陽明主一身之裡,少陽在半表半裡。太陽與少陰為表裡,太陽為表,少陰也為表;




惲氏還認為:六經者,就人體所著之症狀,為之界說者也。是故病然後有六經可言,不病直無其物。(《傷寒論輯義》按) 
陳遜齋說: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裡,陽明之裡為胃實,太陰之裡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裡為厥熱進退。(《重訂通俗傷寒論六經病理》) 



從以上文字,陳遜齋,把六綱基本病機和關係,都看到很深了!
    陳遜齋說:傷寒六經者 ———— 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之代名詞也。


太陽、陽明、少陽、皆為陽病。太陰、 少陰、厥陰、皆為陰病。


太陽、陽明、少陽、皆為熱病。太陰、少陰、厥陰、皆為寒病。




陰陽寒熱虛實之中,又有在表在裡,與在半表半裡之不同。


太陽為表,少陰亦為表,太陽之表為熱為實,少陰之表為寒為虛,陽明為裡,太陰亦為裡,陽明之裡,為熱為實,太陰之裡,為寒為虛。 


少陽為半表半裡,厥陰亦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為熱為實。厥陰之半表半裡,為寒為虛。太陽少陰,皆為表。太陽之表,為發熱惡寒。


少陰之表,為無熱惡寒。陽明太陰皆為裡,陽明之裡為胃實。


太陰之裡,為自利。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為寒熱往來。厥陰之半表半裡,為厥熱進退。太陽少陰皆為表。


太陽之表可汗,少陰之表不可汗。陽明太陰皆為裡,陽明之裡可下,太陰之裡不可下。









少陽厥陰皆為半表半裡,少陽之半表半裡可清解,厥陰之半表半裡,不可清解。得病之初,身體之正氣,起而反抗,發熱惡寒,即正邪交爭之表示也。


頭痛、項強、體痛,即正邪交爭時所發生之充血作用也。此時因皮膚開合,汗腺通塞之故。又發生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兩大症候。


傷寒為散溫機能衰弱,故以麻黃湯發其表。中風為散溫機能亢進,故以桂枝湯解其肌。凡此傷寒中風,可由發汗解肌而愈者,皆稱為表病。又稱為太陽病。正氣抵抗邪氣,在太陽病期內,無法戰勝,因而妨礙三焦水道之流行,由此而引起寒熱往來、胸脅滿嘔、口苦咽幹各症,概稱為少陽病。



《內經》謂三焦為決瀆之官,生理學則不稱三焦,而稱淋巴,其理由相同。三焦在臟腑之外, 皮膚之內,故謂之半表半裡。小柴胡一方,為本病之主劑。正邪交爭愈久,水分愈加蒸散,內部黏膜,愈加乾燥,及在太陽少陽期內,發汗利尿過多,則腸胃間之水津,乃愈涸竭,由是發生煩渴譫語,不大便,但惡熱不惡寒之陽明裡實症。輕則用白虎湯,重則用承氣湯。 


若腸胃之抵抗力不足,失去消化水谷之能力,則為太陰病。水谷不化,則水分過剩,因而上吐下利。此與陽明病正成反比。陽明熱而太陰寒,陽明實而太陰虛也。理中湯溫中去溼,故為太陰病之專劑。 若造溫機能衰減,體溫為之降低者,則為少陰病。中醫謂為陽虛。因心臟衰弱,故少陰病之脈必微細也。因神經不振,故少陰病之症但欲寐也。



因體溫不能分布,故少陰病之四肢必厥逆也。此與太陽病正成反比。太陽必發熱而惡寒,少陰必惡寒而不發熱。四逆湯強心生溫,實為少陰病之主劑。 若夫厥陰病者,實抵抗力消長進退之重要關頭也。其病狀為厥熱互為來復,熱多於厥,則抵抗力有恢復之希望。故主病退。厥多於熱,則抵抗力愈趨愈下,故主病進。









若但厥無熱,則抵抗力完全失敗,病主不治。 此與少陽病正成反比。少陽之寒熱往來,不過三焦不和,血管伸縮之作用,可以和解了事。厥陰之厥熱來復, 則出生入死,關係重大。厥陰之主劑,亦不離四逆輩。蓋非生溫無以退厥也。 總觀六經之變化,三陽病惟恐其熱,三陰病惟恐其寒。三陽病惟恐其實,三陰病惟恐其虛。三陽病則抵抗力均未衰弱,故三陽病無死症。三陰病則抵抗力均感不足,故三陰病多死症。一部傷寒論。蓋如是而已。  



此篇為一九三五年陳遜齋先生在前中央國醫館附設訓練班的演講詞。綜合全文大意。所謂三陽,它的病多屬於進行性,而其人的臟器體功尚強壯,未曾發現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所謂三陰,它的病多屬退行性,而其人的機體功能已非強壯,已表現出衰弱狀態的三種證狀。精簡的說∶「就是三陽言實,三陰言虛。三陽言表實、裡實、半表半裡實,三陰言氣虛、血虛、氣血兩虛。」


 


 讚賞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傷寒論》70全集視頻免費學習!

免責聲明 本文源自網絡,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轉載請務必標明出處,分享此文出於傳播和學習交流之目的,並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刪除。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非專業人士請勿盲目試用!文中廣告由系統自動生成,內容與本號無關。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請聯繫微信:盧醫生

微信號:luyi520323

郵箱:2870679002@qq.com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每日更新

相關焦點

  • 傷寒論》中的六經實為六證
    (二)加入半表半裡概念:更有所不同的是,張仲景引入了半表半裡概念,其確鑿的證明是《傷寒論》的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裡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裡半在外(表)也。脈雖沉緊(細),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 傷寒論:六經辨證綱要,經典總結
    2.太陰病兼變證治法(1) 既有下利腹脹滿(太陰裡虛證),又有身體疼痛(太陽表證),是裡虛挾表,當先用理中湯溫裡,然後再用桂枝湯治表。(2) 表證未解,而又有腹滿時痛,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湯加重芍藥用量),表未解挾有宿食而裡實滿痛,用桂枝加大黃湯。
  • 六經提綱之秘:兩篇帶你揭秘傷寒六經提綱篇!
    經症而兼無汗者,則為傷寒症,是太陽之營分為寒邪所傷也,主以麻黃湯,大開腠裡,俾營分之寒邪,盡從汗出,深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則病癒(此際若不知發汗,則病進從實;若過發汗,則症變從虛;若妄下,則症變從誤)。經症而兼壯熱煩躁脈浮緊者,則為兩感症,是太陽之營衛,為風邪寒邪所傷也。主以大青龍湯,營衛兩解,風寒並驅,又深一層立法也。服此方而若解,則病癒(兩感症,又有一日太陽,而與少陽同病,亦名兩感症。
  • 必須精讀:柯琴「六經為百病立法」之說!
    太陽偏於表寒,陽明偏於裡熱,太陰偏於虛寒,厥陰偏於實熱,惟少陽與少陰司樞機之職,故無偏重,而少陽偏於陽,少陰偏於陰,制方亦因之而偏重」。柯琴並以六經辨證結合八綱辨證進行立法處方,指出「於諸病之表裡陰陽,分為六經,令各得其司。清理脈症之異同,寒熱之虛實,使治病只在六經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溫補等法而無失也。」
  • 《傷寒釋疑——為胡希恕傷寒之學鼓與呼》連載一
    但是這些爭論,已經脫離了《傷寒論》的本質思想,脫離了傷寒六經的基本理論,搞得後人不知所措、無所適從,這對中醫的發展有何好處?有何意義?!  但是,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正確掌握張仲景傷寒六經辨證理論,又是正確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有效運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我們不想糾纏於眾說紛紜的爭論中,只想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之本意。
  • 劉渡舟:論八綱辨證與六經辨證的關係【收藏】
    從江氏的《表裡虛實寒熱辨》之文,還可看出當時的提法,只是陰陽稱綱,然表裡虛實寒熱猶未被提到綱的高度。江氏說:「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分,總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盡之。夫裡為陰,表為陽,虛為陰,實為陽,寒為陰,熱為陽,良醫之救人,不過辨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他的說法和張景嶽的「兩綱」、「六變」的主張基本相似。可以說,這是八綱辨證體系形成前的雛形階段。
  • 《傷寒懸解》小柴胡湯——虛證之象
    上為註解,下為論述,寫太多過於壅腫,讀起來又要參考原著,不想看的可以忽略本條;1 外感少陽之邪高,對比本虛之痛下。外感邪高,甲木之鬱,裡虛痛下,乙木之陷。《傷寒》少陽甲木不降,橫塞脅肋,胸脅苦滿,脅下痞硬,《傷寒》六經體系論;《金匱》虛勞乙木不升,橫塞少腹,少腹弦急,腹痛裡急,《金匱》雜病論。
  • 【蘇南傷寒】陽虛邪伏 夾陰傷寒
    病理表現為:下元虧虛,衝肝無以涵養,脾土無以溫煦,陰不謐陽,火因虛浮,而致諸邪上逆,如衝報、相火、肝陽、虛陽之類。蓋腎中陰陽,是相互依存的,而本證腎根不固,最易引起水火陰陽失衡,其陰邪極盛,熱格中陽於上;其陽傷及氣,精傷及血,肝腎精血既虧,中土陽氣又衰,於是內更不能司守,中乏砥柱,便成為下虛上實的變中又變之局。
  • 《傷寒懸解》——霍亂
    時令則熱,而病因則寒,故仲景立法,則主理中。此與太陽陽明合病之嘔利,證同而氣異。其外有風寒,內有水邪,中氣紊亂,胃逆脾陷,則一也,而彼則熱鬱而莫洩,此則寒鬱而莫容,氣不同也。其與三陰之吐利,氣同而因異。其俱屬裡寒,則一也,而彼緣髒氣之自動,此緣飲食之鬱發,因不同也。究之飲食之寒冷,得傷其髒氣,總以其裡陽之虛,是又其不同而同者也。
  • 傷寒六經真義(一):白馬非馬,六經非經
    三陰皆有可下證,是熱邪還腑也,此岐伯「中陰溜經」之義(參見柯琴《傷寒論翼·風寒辨惑第四》)。不獨六經各有傷寒,且各有雜病。故不論何種疾病,似皆可為六經所統攝,故六經非專為傷寒一證而設也。   六經實統攝十二經,以手經統攝於足經故,是一璘一支的關係。故《傷寒論》不言十二經,而只言六經,足經統攝手經也。例如少陰病是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俱病的見證。其淺者為在表,為經病,其深者為在裡,為藏病,表裡又可互見。
  • 郝萬山:傷寒六經辨證總結講解
    《傷寒論》以六經分症為綱領,把錯綜複雜的外感病分為六大類:首先是太陽病,因為《傷寒論》作者張仲景認為輸布於體表的陽氣是由太陽所疏布的,所以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而發生的淺表的證候叫做太陽病。太陽病涉及到了表證,涉及到了太陽經脈氣血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證候。
  • 學好《傷寒論》的三步曲 !(附兩套傷寒精品)
    所以,《內經》中陰陽學說、臟腑學說、經絡學說等的具體運用大都落實在《傷寒論》之中,如其中「病發於陽」、「病發於陰」的總綱,實則是陰陽為萬物之綱紀的具體化。在六經病變中明顯地看出陰陽互根、消長、轉化的道理。六經辨證,三陰三陽分證,三陽之氣盛,三陰之氣衰,三陽為陽熱實證,三陰為陰寒虛證,其病機皆是本源於《內經》。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九十——《傷寒論》六經病提綱證的另類探討
    因此,能否效仿《傷寒論》原文陽明病的提綱證:「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言明病位和病性,以病機而非脈證作為提綱證呢?據此形式,不揣冒昧,拋磚以引玉,請同道指正。《傷寒論》180條云:「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從證候上來看,「胃家」統指胃、小腸和大腸,「實」指邪氣實。所以從病機上來講,「胃家實」體現了陽明病屬實不虛的病理特點。
  • 最新新編傷寒論三字經
    太陽傷寒證治膚表邪  病在經  表之表  傷寒證  無汗喘  骨節痛  脈浮緊  外解寧  治發汗  麻黃宏  太陽病  合陽明  胸滿喘  二陽並  邪偏表  不可攻  從表散  麻黃同  傷寒邪  太陽經  項背強  几几情  津失布  經氣壅  升津液  葛根寧  祛表邪  經脈通  二陽利  從表升但嘔吐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六經之為病:太陽本寒而標熱,中見少陰之熱化;陽明本燥而標熱,中見太陰之溼化;少陽本火而標陽,中見厥陰之風化;太陰本溼而標陰,中見陽明之燥化;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厥陰本風而標陰,中見少陽之火化。少陽、太陰易從本化,少陰、太陽可從本化,也可從標化,陽明、厥陰不從標本而從中見而化。俞氏以標證、本證、中見證和兼證來歸納六經的病證。
  • 《傷寒論》相關辨證13大法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269),其躁煩則為少陽傳入三陰之候。但是,煩與躁也有不同時發生的,故又當深入辨證。「少陰病,惡寒而躁,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其煩為陽氣來復,正與邪爭之兆,故可治(289);而「少陰病,四逆,惡寒而身 ,脈不至,不煩而躁者」,此躁乃真陽敗絕,心神散越,故死(298)。《傷寒論》中,許多證似同而實非。
  •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
    身體「上熱下寒」?《傷寒論》裡的這5個方法來幫忙「上熱下寒」首出自《靈樞刺節真邪》:「上熱下寒,視其虛脈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多為陽盛於上,陰盛於下。症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虛寒,陽氣上越之症,症見足脛寒冷,而反微紅似酣,兼見形寒,脈沉細,或伴大便洩瀉,又稱戴陽,為虛脫症候之一。
  • 讀經典、學傷寒,《傷寒心法要訣》卷一
    桂枝功,謂桂枝湯功能治中風虛邪也。詳太陽上篇。【注】傷寒,病名也。傷營,謂寒傷營也。脈浮緊,謂傷寒脈也。頭疼身痛,惡寒惡風,無汗而喘,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嘔逆,謂傷寒證也。麻黃湯發,謂傷寒實邪,當與麻黃湯發汗最靈也。詳太陽中篇。【注】中風謂風傷衛之病也。頭疼發熱,惡風惡寒,乾嘔,中風之證也。浮緊,寒傷營之脈也。身疼痛,寒傷營之證也。今以中風之病而得傷寒之脈與證,更兼不汗出之表實、內熱之煩躁也。
  • 傷寒四逆證:精闢講解
    其中雖無八綱八法之名, 卻有八綱八法之實,四逆湯就是溫法之一。四逆湯是少陰病寒化證的主方,其主證有四肢厥逆、無熱惡寒、神疲睏倦、下利清谷,脈沉微細(舌色淡紅或紫而青滯) 或無苔而中心淡黑,或舌質嬌嫩而胖大等。這都是少陰陽氣虛餒、寒邪直中或由表入裡所致。陽氣不能溫煦四末,則陰陽之 氣不相順接而四肢厥逆。少陰病雖有反發熱,乃是傷寒的兩感證。而本證陽氣不支,陰寒內盛,所以只惡寒而不發熱。
  • 傷寒條文討論會(一)
    溫病學派醫家譬如葉天士、吳鞠通等人,均深受仲景醫學的影響,葉、吳本人對仲景方的運用,已臻出神入化之境。六經" 是外感熱性病的辨證綱領,是《傷寒論》一書中的核心內容。《內經》云: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即是陽氣與陰氣的氣量多少不同, 從三陽而論,太陽(太者大也,為三陽,亦稱巨陽, 陽氣較多)。陽明(明者著也,為二陽,兩陽合明,謂之陽明, 陽氣最多)。少陽(少者小也,為一陽,又稱嫩陽、稚陽、弱陽, 陽氣較少)。就三陰而言,太陰(為三陰,又稱至陰, 陰氣較多)。少陰(為二陰, 陰氣較少)。厥陰(為一陰,兩陰交盡,謂之厥陰, 陰氣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