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楚辭,往往想起屈原與《離騷》。
小小的力量積攢而後攢射迸發出來。自然的風與水如此,大地上的人亦是如此。離騷,一說「離」為遠離,一說「離」通「罹」,為遭受。但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不管身在何方,屈原始終心不曾遠離憂患。即便是聽到郢都被秦國攻破而投江殉國,也一定一定是如他詩歌中的那般「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屈子投下江湖的那一刻,不過是千萬年來的一個不起眼的波瀾,可是那口口相傳、丹心汗青中,記載下來的是「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是楚人蓽路藍縷的開創歷史;流淌在血液中的是「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是深固難徙的家國情懷;傳承下來的是「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是三湘大地上熠熠生輝的大無畏鬥爭……
前人如此,後人也將如此。屈原之後,宋玉傳承了楚辭文化,傳揚了楚辭精神。而這種文化精神,不僅在久遠的過去存在著,也深深揉進了當代湘楚文化裡,在前人今人後人的指間揉碎,揉進了傳承著楚文化基因的每一個楚湘人、具備這種精神內核的華夏兒女的骨頭血脈裡,流淌不息。
正如《誓言》中所言:
「下一次,我還要奔赴遠方,還要逆行
還要去往別人不願去的地方
哪怕別人說 你做不到
讓別人以為我衝動 魯莽 不知天高地厚
……
我把這誓言揉碎
揉進我自己的骨頭裡
前人如此
後人也將如此」
是的,前人如此,後人也將如此。
我們的前人,在歷史迴廊中,自楚人於南蠻地開山立業,多少曲徑迴環,多少歷史塵埃也難掩其光華。
我們的前輩,在過去與現在開出一條路來,開天劈地、防洪搶險、馳援四方、育天下糧,敢為天下先,為合眾安民、天下大同。
我們站在歷史過去、現在現實交匯點上,也嚮往詩中香草美人與遠方海晏河清、和眾安民。願為洞庭水,靜流深,西風送波,謂微瀾。
湖南理工學院楚辭研創社文法系N漢語言20-3F劉劍(原創)
【來源:中國低碳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