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牛奶成了熱門話題。
早些年就有一句廣告,叫做「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道理很對,牛奶蛋白質含量高,一個人天天牛奶+肉食,確實會生得健康強壯些。你看現在喝牛奶長大的孩子們,那身高體格,跟以前確實沒法比。所以,張醫生說得對,早晨喝牛奶吃雞蛋,遠勝喝粥吃鹹菜。
但是「牛奶」這個話題在中國,又是長期處於輿論的漩渦中心,謠言和真相交錯,陰謀論橫飛,「三聚氰胺」、「低於世界標準」、「東亞人乳糖不耐受」、「進口奶粉更便宜」......非專業人士,也不知道到底誰是對的。
所以我不講什麼專業知識,只講個人感受。
其實我不懂牛奶,也不太愛喝牛奶,補充蛋白質的主要方式是吃肉.....從小也就喝一些大牌子國產奶,小時候喝三鹿、光明,長大了喝的是兩大奶企巨頭的牛奶。
按照記憶,居然是三鹿味道最佳(不要笑),奶香味最濃,後來因為三聚氰胺事件,想喝都找不到了。現在最喜歡喝的,其實是小鐵罐的「旺仔牛奶」……因為那個其實不算奶,只是個復原乳製品,味道甜美,我這人就喜歡甜膩膩的味道。
正常平時早上喝的牛奶,也就兩大奶企巨頭這種,喝來喝去,也沒啥滋味,我也不關心這種事,以為牛奶就是這般寡淡無味的。上學的時候,我口重,甚至會在他們兩家的牛奶中加白糖,才喝的下去。
直到有一天,無聊買了一箱新疆某地小品牌的牛奶,喝了一口之後,我就罵娘了,WCNMLGX的牛奶居然是這個味道?我喝了這麼久都喝的假奶?
我接著買了南京本地的一家奶企的牛奶,味道同樣比兩大奶企巨頭家的香醇多了.....這不科學!
我又試著買了幾款各地的小眾品牌牛奶,有國內有國外的,喝完還是要罵髒話,因為幾乎每一種都比那兩家大公司的好喝。甚至連冰淇淋奶磚、酸奶這種東西,都是各地小品牌比那兩家大公司的「有奶味」。
有一年,我一整年在內蒙古東北部工作,那裡是大草原,當地的奶農特別多,小超市裡最容易買到的,就是各種「奶幹」,就是鮮奶風乾後的產品,我經常買回來當零食吃,嚼一嚼,滿嘴的奶香味,極為上癮。我心想,同樣都是乳製品,同樣都是牛奶,為什麼人家小品牌就是比那倆大企業的好吃、好喝?具體的技術標準早就有人科普,我不專業,也不去重複了。
我這人天性包容,實事求是,既不反國貨、也不反洋貨,東北大米好吃,印度長米好吃,越南香稻米也好吃,愛吃啥吃啥,都是個人選擇。
潛意識裡,我愛買大品牌的商品,正常情況下不應當是牌子越大,產品越好嗎?因為人家成熟工業流水線產品,有嚴格品控體系,產品的下限高,容錯率低,你閉著眼睛買海信電視、索尼音響、格力空調、西門子洗衣機、華為手機……差不到哪裡去。
但是國產牛奶行業……真是顛覆我三觀,國人耳熟能詳,天天廣告轟炸的大牌產品,居然不如地方小眾品牌……現在我懷疑,有些企業可以做大,但有些企業是不是不能做大?做大了就容易傲慢,不把消費者放在眼裡?
我對牛奶的需求不高,因為本身也不是很迷戀這個,所以研究不多,多餘的話就不說了。
但是某某民間協會那個回應,實屬狗屁不通,你要闢謠,請拿出標準、數據、證據來,而不是空口白話。我們希望國產牛奶行業健康發展,良心競爭,所以才希望某些大企業不要只顧著利潤,只顧著賺錢,卻不顧消費者的利益;我們希望提高中國奶企的競爭力,希望將來國人不需要再去買國外牛奶、買進口嬰幼兒奶粉、我們喝自家的奶,同樣可以強壯中國人,但中國的大奶企是不是先要自己爭氣?在產品上質量、技術標準上壓過洋貨一頭?
你看,中國企業可以造火箭、可以造高鐵、可以造飛機、可以造手機、可以造晶片、造超級計算機......養奶牛、擠牛奶、巴氏滅菌、產品分級、包裝運輸......技術上真的比前面那些高科技產業更難嗎?
如此高的利潤率,難道就培養不出一個令人信任高標準的國產大品牌嗎?
我們支持民族產業,但民族產業也不能把我們當傻子,劣勢產品供內地百姓,優質產品外銷特供,這不成了「XX良心」了麼?
那些地方小廠、小品牌,哪個不是民族企業,人家怎麼就能做好呢?
至於喝什麼牛奶,其實大家隨意,就算是那兩大巨頭的牛奶,食品安全上也沒有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味道、營養、產品標準,各位讀者其實可以買你們本地品牌的牛奶試試,會有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