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 脫落酸
編輯丨 一芳
從來沒有一類食物,像「奶製品」這樣飽受關注。
上個周末,先是一篇「深乳業罪狀」的文章點燃了朋友圈,隨後,中國乳製品工業協會又用紅頭文件強勢「闢謠」。而早在月初,飛鶴奶粉被國外機構Blue Orca做空的新聞也在金融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報告指出,飛鶴業績存在造假,誇大了盈利能力虛構業績。
無論是資本市場有利可圖的做空報告,還是目的未知的「揭黑幕文章」,矛頭都不約而同的指向了國產乳業的龍頭公司。今年兩會期間,伊利代表希望將「一生飲奶計劃」納入國家重要戰略,也是一舉上了熱搜。
事實上,早在1988年,國家就倡導過居民飲用牛奶。打出的口號是——「一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
但遺憾的是,30多年過去了,中國人喝牛奶的習慣還是沒有培養起來。據《2019中國奶商指數報告》顯示,只有19.5%的人群每日乳製品攝入量達到300毫升,八成國人都未達到標準。
為了讓大家喝奶,國家可謂是操碎了心。最後我們發現,勸國人喝奶這件事比勸老年人戴口罩還難,至於原因,除了價格和質量問題,還有大量關於「中國人天生不能喝奶」的爭議。
比起喝牛奶,中國人更喜歡喝酸奶
世界上有這樣一群人,就是沒辦法享受普通牛奶的營養福利。
〓據相關相關數據顯示,全世界,大概有65%的乳糖不耐受人群;歐洲佔比30%,非洲佔比80%,而亞洲人佔比高達90%。舊世界(Old World)乳糖耐受地圖,越深色代表耐受者比例越高/Int. Dairy J.
他們只要喝牛奶,最快半小時,最晚兩小時,肚子保準扛不住,噁心腹脹拉稀,醫學上稱這類人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不是病,主要是因為「消化酶」分泌過少,無法分解牛奶中的「乳糖」所致。
但出於健康考慮,專家還是會這樣建議,如果喝牛奶後,你的身體有明顯不適,最好別逞強。
於是,低乳糖無乳糖牛奶和酸奶等產品,都成了很好的替代。
在2017年,中國酸奶銷售額就超過了純牛奶。
拋開降低乳糖不耐受的風險的不說,單從理論出發,喝酸奶確實也比喝牛奶更好。
憑什麼這麼說?
因為酸奶是利用一些乳酸菌,將乳糖變成容易被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乳酸。
而牛奶到酸奶,鈣和蛋白質的含量沒有什麼損失,加入的活細菌還能帶來額外的益處。
更重要的是,酸奶還好喝。
酸奶加糖之後,就能中和牛奶發酵過程產生的酸味物質,極大地提升口感。
酸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很遺憾,你在市場上能買到的酸奶,不見得比牛奶好,更糟糕的,你每天喝的營養酸奶,很有可能是「假」的。
什麼發酵乳、風味發酸乳、酸乳、風味酸乳、鮮酪乳、優酸乳、酸酸乳……名稱看著相似,實際大不同。
有的是正兒八經的酸奶。譬如「發酵乳」「酸乳」,就奶+菌,別的啥都沒有。
但「風味發酵乳」不一樣,裡頭可以加糖、食品添加劑、果肉等各種東西。
帶風味兩字的酸奶,當然會更甜也更好喝,但最大問題是,喝多不但不減肥反倒會變胖。
零脂肪飲料,真的更健康嗎?
同樣讓人肥胖的,還有各種帶「飲料」兩字的含乳產品。
譬如乳酸飲料、酸奶味飲料、酸性乳飲料、乳酸菌飲料,這類產品的共同特徵是只有 30% 左右的奶成分,蛋白質只要求 ≥ 0.7%。
這些飲料的製作方式都很類似,由水、奶粉和乳酸、糖加工而成,但跟真正的酸奶牛奶論營養(蛋白質 ≥ 2.9%)自然都是差遠了。
乳酸菌飲料,號稱富含幾百億活性乳酸菌,健康助消化,但其實,保護腸胃的益生菌,根本也不可能被人體利用。
因為菌種只有在低溫環境才能存活。但你知道生產銷售環節上很難保證全程低溫,這樣一來乳酸菌就死了一大半。
而剩下的那些乳酸菌,就算有倖存活,也會在到達人體腸道之前,就被扼殺在胃酸中。
與「助消化」同樣讓消費者放鬆警惕的是「零脂肪」。
不少人相信,相較於低脂奶、全脂奶,脫脂奶更減肥。於是,即便脫脂奶不好喝都忍了。但問題是,脫脂奶真的能減肥嗎?
喝脫脂奶每次可以少攝入6g脂肪,按1g的脂肪熱量9大卡算,54大卡是什麼概念呢?只不過相當於逛街30分鐘;遛狗30分鐘;做家務30分鐘;散步30分鐘。
從營養角度出發,牛奶中有許多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D、E等,而脫脂將會損失這部分重要的營養物質。
不僅如此,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回顧的一些長期調查表明,那些堅持食用脫脂或低脂乳製品的人,不但不會變瘦,反而增重更多。
研究者推測,有可能是牛奶中的脂肪更容易使人產生飽腹感。相比之下,喝脫脂或低脂牛奶會餓得更快,讓你不知不覺吃下更多其他食物。
此外,牛奶香濃的口感主要歸功於脂肪,脫了脂肪的牛奶喝起來會十分寡淡,為了彌補口感上的不足,食品生產者會在其中加入更多的糖等調味劑,來刺激你的食慾。
所以說,0脂肪並不等於0熱量,產品中只要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等,一樣是有能量的。
在大多數飲料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幾乎等同於糖含量。
100克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大致能反映產品的含糖量。含量低於5%的可以稱為低糖產品,含量低於0.5%的是無糖產品。
如果喝一大瓶400多毫升,大概能喝進 30~60 g 糖,已經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推薦的每天25克添加糖的限量。
所以說,「xx味飲料」不是奶,它的本質就是糖水,飯後喝一瓶,能不能助消化不好說,變胖是肯定的。
當我們談論健康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每一杯飲品的「營養密碼」,都藏在外包裝的標籤裡。
想挑一款好產品,注意看三點——產品類型、配料表,以及營養成分表。
相關調查顯示,顧客在購買食品時,首先看的就是能量表上的脂肪一欄。
但是,為了減少脂肪給人們留下的負面影響,各路商家都想盡辦法表明自家的產品降低了產品中的脂肪量。
這種營銷手段是極為有效的。
20世紀七八十年代關於牛奶有很多負面報導,比如,在英國人群的牛奶攝入量就發生了明顯地下降,因為人們擔心脂肪會帶來過高的卡路裡,誘發心臟病。隨後,乳製品產業就在減脂的牛奶上標註「低脂」和「2%」才化解這一危機。
脫脂牛奶的銷量也迅速超過了其他牛奶。但消費者不知道的是,這2%的標籤是為了讓消費者相信,98%的脂肪被去掉了,而實際上呢,牛奶的全部脂肪才3%。
無獨有偶,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如今中國80%的消費者會關注食品飲料的成分,特別是飲料當中的糖分佔比。
以前我們不會想到什麼是健康餐飲,因為我們覺得吃什麼都是健康的。
現在因為我們對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警惕,不得不開始減少糖的攝入。
但面對市面上各種無糖脫脂產品,我們似乎沒有變得更健康,我們沉迷於無糖帶來的「健康幻想」的同時,又無法抑制地將對糖的熱愛轉化為對奶茶的購買。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中,「無糖」含量的界限值需小於等於0.5g/100ml。
然而,據相關報導顯示,不論是寧波市監局在2018年的官方抽檢,還是市民自發隨機買奶茶回來用糖分檢測儀檢測的測評,結果都提示,市面上大多數標榜無糖的奶茶,其糖含量都很高,而且超出了《食品國家衛生標準》的規定。
據相關測評數據顯示,一杯750ml的無糖一點點奶茶,從不同的分店買過來,糖含量竟然從16.5-55.5g不等。而一罐200ml的快樂水含糖量才20g左右,喝一杯奶茶,攝入的糖分,相當於喝了1-3罐可樂!
消費者對健康要求似乎只停留在包裝飲料。2017年,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的關於全球成年人體重調查的報告顯示,中國肥胖人數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胖子最多的國家。
在吃這件事情上,一旦我們可以用營養作為藉口,就會開始放縱自己……
參考資料:
1. 查樂培,公眾號: 丁香一生,學會這 3 個技巧,你就是朋友圈最會買酸奶的人.2018-4-30
2. 丁香生活研究所,公眾號: 丁香媽媽,挑酸奶不看這個數字,可能買到假酸奶.2019-3-18
3. 陸小雨,公眾號: 野馬少女,一杯奶茶等於5罐可樂,你也太賺了.202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