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董卓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都說他是三國最噁心的人?

2020-11-22 騰訊網

要說演義裡面,我最討厭的人還是董卓了。

這也不算什麼冷門的答案,因為讀了演義之後,人們會有討厭董卓的一萬個理由,卻很難找到一個喜歡他的原因。

董卓是妥妥作為大反派出現的,偏偏他還不是一個輕易能被打敗的大反派,董卓最後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倒算是罪有應得,可相比董卓的屢屢惡行,這樣的方式死掉實在太便宜他了。

小人得志

董卓是為數不多從一開始出場,就給人印象很差的人物,上來被黃巾軍打得大敗,幸好有劉備出面救了他的性命,結果他得知劉備這些人是沒有官職的平民,直接就不管不顧。

不得不說,有時候脾氣好也是真的壞事,要是劉備當時由著關張發火把董卓給幹掉,可能後面就沒有那麼多的事情了。

偏偏董卓這樣討賊不力,品行又非常惡劣的人,反而還能快速發跡。靠著自己手上的軍隊,控制了洛陽,還直接就廢掉了皇帝。

如果非要說董卓的特點,那就只有他的奸詐了,正面打丁原幹不過,就只有靠著反間計找了呂布這麼一個見利忘義的小人。

偏偏他還真就把呂布當做義子,估計也只有董卓這樣奸詐的小人,才會和呂布意氣相投,不過不得不說,董卓的西涼軍確實非常強悍,能控制朝廷這麼長時間,甚至面對十八路諸侯打得也不算太糟糕,好歹還能全身而退。

董卓是典型的軍閥,別的不太擅長,但是他手下有一批能打的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華雄還能威懾各個諸侯,可見他的部隊有多麼強悍。

可董卓有這麼強大的力量,又控制了朝廷,他基本上是一件好事都沒有做,甚至完美避開了諸多錯誤的選項。

天怒人怨

隨意廢立皇帝還不算太糟糕的事情,可自己縱容軍隊在兩京大開殺戒,他自己更是肆意到宮中欺辱女眷,他所帶的這些軍隊,就是一群匪徒。

經過他這麼一番禍害,整個漢朝就徹底完蛋了,兩京地區的百姓也遭了大難,無數的人都死在了他的手上。

董卓倒行逆施,各種殘酷的手法去殺人,實在讓人看不下去,這樣的人偏偏能位居高位,只能說是這個時代的悲哀。

偏偏很多時候,在亂世裡面好人不見得比壞人混得更好,董卓如果只是壞,他還不會這麼遭人嫉恨,偏偏他還是一個沒腦子的人。

像曹操那麼明顯的刺殺,他居然都看不出來,還要呂布去提醒他,他最騷的操作是連續放走袁紹,曹操,等於是給自己扶持了兩個大敵。

自己還好色無度,王允那種反間計其實並不算特別高明,董卓要是能克制一下,好好籠絡呂布,也不至於就這麼掉了腦袋。

董卓這個人最大的問題還是太沒腦子了,也沒有什麼主意,有人給他出主意他能聽一些,可要是他自己拿主意就真的不行了。

演義裡面董卓的形象無比醜惡,不過對於董卓的描述並不算客觀,相比演義裡面,我倒是並不討厭歷史上的董卓。

真實的董卓

歷史上的董卓,是有能力的,他早年也是靠著一邊打仗積累戰功,一邊行賄一路跑上來的,在那個士族當政的年代,像董卓這樣出身不好的人,是很難在朝中發跡的。

出身是董卓一生都過不去的坎,他始終都無法正視自己的出身,因此他當政之後,也是想盡了辦法去籠絡這些士族,偏偏這些人都不買他的帳。

董卓好心提拔的這些士族,到了地方上就立即起來反對他,他在朝內也被袁氏這些士族瘋狂懟,最終董卓失去了耐心,開始大肆殺戮士族。

董卓不是沒有得天下的可能,只是他冒頭太早了,他所獲得權力中樞的過程太簡單了,早早出來就成為天下共同攻擊的目標。

董卓要是能穩一穩,他沒準還真就有發跡的可能。

演義裡面對董卓的描寫有一個最大的失敗,就是董卓的能力被嚴重弱化,他能在漢末號令天下,控制朝廷,那就絕對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當然,即便真實的董卓並不是這樣,也不影響我討厭演義裡面的董卓,這個人實在沒有什麼下限,他把軍閥的殘暴等諸多負面影響都給反應出來。

偏偏董卓這樣的人,還沒有人立即出來滅掉他,制止他的暴行,反而還要拖那麼長的時間他才會死,實在是很好笑。

要是當初十八路諸侯能打得賣力一些,董卓早就被幹掉了,中原人民也就少受了很多侵害。

介紹完啦,小編期待與您下次再見!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第一猛將呂布,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人,肯定不是第一
    對,就是那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名句,然後馬上就會想到呂布是三國第一名將,三國第一猛將,什麼三英戰呂布,曹營六將戰呂布,呂布之勇,天下無敵,不論是在三國演義中,還是在電視劇中,或者是在遊戲中,呂布都是妥妥的三國第一武將。
  •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也是一部漢末三國時期的政治鬥爭史
    《三國演義》比較詳細地在展示了東漢末的這一特殊的政治現象, 並對漢室衰亡的原因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 如熊篤等先生所說:「我們於《三國演義》之中所看到的宦官, 已不是什麼內廷侍從, 而是執掌政柄、幹預朝政、為所欲為的政治集團, 甚至是皇權變更的導演或幕後主使者。」東漢王朝就在外戚與宦官的不斷爭鬥中逐步走向衰亡。
  •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新三國》曹操是敗筆?
    事實上,老版《三國演義》重文戲,武戲則較為薄弱,像關公溫酒斬華雄這樣的重頭戲都沒拍出來;《新三國》則重打戲,文戲比較輕鬆隨意,甚至出現很多諸如「扶不起的阿鬥」這樣雷人的臺詞。非要分個高下的話,意義不大。雖然整體上存在分歧,但對具體人物的看法卻有很多共同之處。比如,大家都覺得《新三國》的張飛太差勁了,讓人分不清他是張飛還是李逵。
  • 【撥開歷史迷霧,細品真假三國】《三國演義》中的真正英雄,你一定想不到是他!
    真實的「三英戰呂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提起三國英雄,一定不能繞開桃園結義三兄弟。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花開正盛的桃園,焚香祭天,結為兄弟,從此便開始了熱血沸騰的徵戰生涯。
  • 拋開三國演義去看正史,你會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董卓
    三國演義中大部分經典的描寫都是虛構的,比如說人們熟悉的三顧茅廬、桃園三結義等等,這些都是作者羅貫中虛構的,不是正史中出現的。正是三國演義的出現,讓人們對三國這段歷史時期變得盡人皆知。時至今日,人們對三國演義中的情節肯定是不陌生的。但是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不可當作正史去看。不可否認的是,三國演義的出現對人們熟悉三國這段歷史起到了關鍵作用。
  • 歷史上董卓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董卓真的是有那麼壞嗎?
    我們了解的三國歷史不外乎兩本書,一本是陳壽先生的《三國志》,一本是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前者是歷史學專著,在敘述一件事或者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引用很多渠道的權威記述,很少加個人主觀評價。後者是大雜燴,也就是把在故事裡摻和點史料,完全用個人感情代替歷史事實。
  • 為什麼日本人那麼愛三國?
    吉川英治在序文中說:「我並未從哪種版本進行直譯,而是隨時擇其優點,按我的想法寫成的。」用二十世紀日本人的眼光來看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故事也就不一樣了。劉備不一樣,諸葛亮也不一樣。《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太過於神機妙算,所以讓魯迅給出了「多智而近妖」的評價。
  • 為什麼說日本人尤其痴迷《三國演義》
    在中國,幾乎每家每戶都能說出四大名著的名字,可是你知道嗎,有一部名著在日本影響幾乎是無與倫比的。沒錯,它就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這部作品被日本人翻譯成書籍,搬上了熒幕,甚至改編成遊戲。那究竟是為什麼,日本人唯獨對《三國演義》情有獨鍾呢?
  • 《三國演義》裡的周瑜為什麼很小氣?歷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不看演義#周瑜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在那個大沙淘盡英雄的年代,能稱之為英雄的人很多,周瑜便是其中之一。周瑜那歷史上的周瑜是怎樣的人呢?周瑜是一個氣量很大的人這可不是張口就來啊!《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也就是性情開朗,氣度寬宏的意思。與他同時代的人是怎麼評價他的呢?
  • 《三國演義》中的真正英雄,你一定想不到是他!
    有書君說《三英戰呂布》是《三國演義》中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情節,出現在第五回中。真實的「三英戰呂布」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文章。提起三國英雄,一定不能繞開桃園結義三兄弟。 《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花開正盛的桃園,焚香祭天,結為兄弟,從此便開始了熱血沸騰的徵戰生涯。
  • 三國演義中,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一橋段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是整個三國早期的開篇巨作。正是在這一期間,我們讀到了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但這十八路人馬,最後在將董卓逼入關中之後便匆匆解散,從而進入了群雄紛爭。這十八路人馬,他們的最後結局又是如何呢?
  •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34三國中的女人
    其實前面段落裡提到了相聲裡說三國裡有「三妻」,說了劉備撇妻,呂布戀妻,那麼這個劉安殺妻也多少說兩句吧。一般提到這個段落,主流的評論都是殘忍、殘酷、變態,那個女人太可憐了。在這裡我不想為兇手翻案,也沒法翻。我只說一點,《三國演義》不像《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那裡面到處是吃人的妖精。
  • 董卓臨死前大喊6個字,成為三國笑柄,如今仍被人掛在嘴邊!
    董卓臨死前大喊6個字,成為三國笑柄,如今仍被人掛在嘴邊! 中國三大名著一直被人學界的人們稱讚著,可是在三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三國演義了,三國時我們每個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一段歷史,不管時通過電視劇還是小說,我們能接觸到它的地方非常的多,甚至在語文課文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關於三國故事的影子,記得那個時候,上完課後,老師會讓我們買一本三國演義品讀,讓我們回家好好看一看電視劇,加深課文內容的印象。
  • 三國前期,董卓的首席謀士,有才,無德,卻忠心
    三國前期,李儒不但是最早出場的謀士,而且是最出釆的謀士。歷史上李儒能力顯然強過賈詡,在董卓陣營中位列首席謀士,可惜李儒的命運卻是異常悲慘,因為攤上了董卓這個嶽父,最終無法善終。相信李儒的心中正如三國殺的臺詞一樣憋屈無奈,「如遇明主,大事皆成!」
  • 三國時期,袁紹要討伐董卓,為什麼幾次都不聽曹操的意見呢?
    古人打仗有時候很奇怪,看起來很正義的事兒,有人號召,來幫忙的可是不少,比如討董卓,再比如秦朝末年項羽和各位諸侯聯合救趙,聲勢那叫一個浩大。可結果呢,一個個都在那兒看熱鬧,項羽比較厲害,靠著自己的隊伍直接擊敗了秦軍,把諸侯們也都打服了,曹操不行,他既勸不動隊友,也打不過對手,所以也只能仰天長嘆:「諸君不聽吾計,徒喚奈何呢?」一、為什麼都喜歡看熱鬧?
  • 徐榮:三國裡唯一的瀋陽人,人狠話不多,連勝曹操、孫堅
    《三國演義》因為以蜀漢為主線,中原及西南諸事,說得詳詳細細,唯獨對東北一地,只有三言兩語。東北在三國時期,其實並不寂寞,崛起了一位不亞於後世大帥張作霖的東北王——公孫度。公孫家族,割居東北將近50年。不過,這位公孫度,之所以能成為東北王,根源在於一位貴人,徐榮。
  • 《三國演義》中的歇後語你都不知道,別說你讀過三國!
    《三國演義》中說,周瑜出謀劃策,假意把孫權的妹妹許配給劉備,讓劉備到東吳去成婚,想乘機扣留,奪還荊州。諸葛亮將計就計,在劉備行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三國時期,諸葛亮派關羽鎮守荊州。荊州北據漢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佔據天時地利,對蜀吳兩方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關羽出兵攻打曹操,而孫權又趁機襲擊荊州,導致荊州淪陷。關羽的一時大意,不僅使他失了這樣一塊寶地,也給他自己鋪了一條走向死亡的道路。一般用來指自負自大、驕傲輕敵的人必然失敗。
  • 三國最厲害謀士,將董卓、漢獻帝、曹操都玩弄於手中
    「大舞臺」,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他們都是這個「舞臺上」不可或缺的「演員」,留下了一個又一個被後世津津樂道的精彩故事。所以就有這麼一幫人,以學識淵博,看人眼光獨到而聞名於世,這些人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發現人才,你千萬不要以為這些人水平等同於現在道邊算命的,他們真的是很有兩把刷子,絕對是慧眼識人。一旦被這些人看中,給你一個好評,其效果絕對不亞於現在的網紅。
  • 三國演義中,你最喜歡的人是誰? 一
    從《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三國多少英雄豪傑在這段歷史舞臺上你爭我奪、逐鹿中原,他們各自在這段歷史上彰顯著自身的風採,相比《三國志》中惜字如金的描述,演義中妙筆生花的刻畫給了我們一個個鮮活的、有血有肉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人物形象,在這些三國人物中你最喜歡的是誰呢?
  • 他是《三國演義》前半部裡最聰明的人,卻與正義無關,人稱「毒士」!
    於是有人便問了,這位賈詡既然智慧絕倫,為何不站在漢室一邊,偏偏要助紂為虐呢?這咱便要探個究竟了。首先來看,賈詡的家鄉在何處?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省。武威郡姑臧縣——擱眼下,那是個不出名的西部城市,而在當時,那幾乎就是整個漢朝關西地區的第二大都市(長安時毫無疑問的第一大都市)。可賈詡為什麼此前毫無名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