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國,說三國,三國裡面秘密多。
《三國演義》因為以蜀漢為主線,中原及西南諸事,說得詳詳細細,唯獨對東北一地,只有三言兩語。
東北在三國時期,其實並不寂寞,崛起了一位不亞於後世大帥張作霖的東北王——公孫度。公孫家族,割居東北將近50年。
不過,這位公孫度,之所以能成為東北王,根源在於一位貴人,徐榮。
徐榮,是三國裡一位地道的瀋陽人。歷史上雖然沒有留下多少筆墨,但他卻是連續打贏過曹操、孫堅,又成功推薦公孫度的一位大狠人。
徐榮的事跡,見於《後漢書·董卓傳》、《三國志·孫堅傳》和《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這樣記的:曹操……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榮見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後漢書·董卓傳》是這樣記的: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卓。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出虜掠。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
《三國志·孫堅傳》是這樣記的: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
徐榮打敗孫堅,《資治通鑑》記得清楚一些: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
連勝曹操和孫堅,這一年,是初平元年,190年。
不過,在《三國演義裡》,徐榮在第六回時,只是滎陽太守,追殺曹操時,被夏侯惇交馬數合,斬於馬下,是個提不起來的三流將領。
打敗曹操的功績,被羅貫中按到呂布頭上。
打敗孫堅的功績,被羅貫中按到華雄頭上。
徐榮,史書上記載,他是玄菟郡人。
對於玄菟郡,有的人說是在吉林,有的人說在撫順。
玄菟郡,根據現在考古研究,位於現在瀋陽汪家街道上伯官村。
所以說,徐榮是位地地道道的瀋陽人。
在東漢,玄菟郡是幽州十郡之一,也是其人口最少的郡。公元140年時,只有4.3萬人,而幽州人口最多的郡是涿郡,63萬人。
徐榮這位東北人,怎麼跑到西北,加入涼州軍隊,已經無從考證了,也許是隨著大漢北邊戰事,平胡平羌平鮮卑,轉戰東西時成為董卓的手下吧。
曹操,打小就熟讀兵書,孫堅,人稱江東猛虎,沒料到,全都敗於徐榮之手。
徐榮之猛,可見一斑。
孫堅被徐榮打敗後,收攏兵士。董卓再派胡軫、呂布、華雄去攻擊,卻被孫堅擊破,華雄被斬。
歷史上的呂布,真實戰力,可能還趕不上徐榮這個瀋陽人。
打敗曹操和孫堅,徐榮的話語權比較大一些。這一年,任中郎將的他,向董卓推薦,派公孫度去遼東郡當太守。
徐榮為什麼推薦公孫度呢?
原因有兩條:一是,公孫度和徐榮是半個老鄉,雖然不是玄菟郡,但是遼東郡(襄平)人,小時候跟著父親到玄菟郡定居,從玄菟郡的小吏做起,做到尚書郎、冀州刺史。
冀州刺史,相當於華北地區的紀委書記。冀州,當時是北方地區人口過500萬的大州。
後來,公孫度因他人造謠污衊被免職。
二是,徐榮知道這個公孫老鄉能力可以,管過500萬人的紀委工作,去管8萬來人的小郡,還不是輕鬆加愉快嗎?
公孫度,真沒辜負徐榮的知遇之恩,三下兩下,平定郡內豪族,東伐高句驪,西擊烏丸,連山東半島也佔了一半。
可是,公孫度的恩人徐榮,在192年卻死了。
他的死,記於《後漢書·董卓傳》: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司徒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
很奇怪,對不?徐榮不是董卓手下,怎麼又和董卓的舊部打上了呢?
原因只能是,徐榮並不像董卓的涼州舊部那樣,忠於董卓個人,他只忠於朝廷。
無論這個朝廷,是姓劉還是姓董。
《三國的秘密》
渾河南岸,有隻2000年的黑老虎
火攻,火攻,火攻,三國三場大戰的終極武器
何進,一位被冤枉的大將軍
董卓要廢帝,別人不吱聲,他為啥敢叫板?不是因為有呂布
三國劉氏三州牧,個個治世高手,為什麼變成亂世豆包?
公孫瓚,與董卓最為相似,為何從白馬將軍打成縮頭烏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