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袁紹要討伐董卓,為什麼幾次都不聽曹操的意見呢?

2021-01-18 鮮花暢談歷史

古人打仗有時候很奇怪,看起來很正義的事兒,有人號召,來幫忙的可是不少,比如討董卓,再比如秦朝末年項羽和各位諸侯聯合救趙,聲勢那叫一個浩大。可結果呢,一個個都在那兒看熱鬧,項羽比較厲害,靠著自己的隊伍直接擊敗了秦軍,把諸侯們也都打服了,曹操不行,他既勸不動隊友,也打不過對手,所以也只能仰天長嘆:「諸君不聽吾計,徒喚奈何呢?」

一、為什麼都喜歡看熱鬧?

道理很簡單,軍隊是自己的,地盤也是自己的,沒有了軍隊地盤也就沒了,所以還是坐山觀虎鬥最安全。只不過,有一點很奇怪,秦末漢初的諸侯可都是稱王稱霸的,而東漢末年的這些位卻都是掛著州牧、州刺史、太守等等的官銜,他們又是怎麼得來的地盤和軍隊的?

大漢朝是從秦末諸侯林立的環境當中走出來的,所以一直以來都很注意諸侯的動向,先是劉邦把異姓諸侯搞得差不多了,後來到漢武帝時又弄出個「推恩令」,甚至上把劉姓的諸侯王實力消得差不多了。大漢朝漸漸地也向秦朝靠攏,以郡為單位治理地方,不過呢,漢武帝又擔心這些郡守權力太大,又搞出什麼么蛾子,於是又把天下分成十三個部,每一部設立一個刺史,來監督這些郡守。

後來,部又改成了州,也就是後來我們在讀三國時常見的州刺史。雖然說這個刺史前面掛的是州,但實際上官位是沒有郡守(太守)高的,比如漢宣帝時有個非常有名的官,名叫黃霸,他開始做的就是揚州刺史,後來升任的潁川太守。儘管說太守是受州刺史監督的,但畢竟是掌握實權的,而且州刺史一般來說任期也就是一年,皇帝也擔心他們跟太守們勾搭連環、收受賄賂。

不過呢,也有人認為刺史官職小,不利用管監管太守,於是就產生了州牧。州牧可就厲害多了,不但有監督的權力,還有管理治下的權力,算得上太守的頂頭上司了。但是,很顯然,這樣一搞,刺史原本的監督作用又沒了,所以,在兩漢大部分時間裡,還是只有刺史,沒有州牧。

那麼,後來反董卓那些諸侯是怎麼搞出來的呢?

這個源頭還在於黃巾起義,這場大動亂給東漢朝廷折騰夠嗆,雖然費挺大力氣把黃巾起義的頭兒張角兄弟幾人解決了,可散落四處的起義軍又沒辦法解決了。

這時候出來一個人,就是後來被劉備幹掉的西川老大劉璋的親爹劉焉,他跟漢靈帝說:「刺史比太守官小,不應該讓大官管小官。最好的辦法是派一些資格老的人去當州牧,讓他們擁有權力,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剿滅黃巾殘部。」

當然了,當時也不是所有的州都派了州牧,有些不重要的,或者黃巾州勢力不太強的州,依舊有刺史的。但是,這條建議的核心實際上是放出去了軍權,即州牧可以用圍剿黃巾軍的名義自己組織招募軍隊,很快,各郡的太守等地方勢力也都開始組織起自己的軍隊。

所以,名義上還是州牧、州刺史、太守,都變成了一方的諸侯,他們此時與秦末漢初時的諸侯相比,也只不過是地盤小一些,兵力小一些罷了。但是,麻雀再小也是肉,總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所以,反董卓時他們雖然積極,但是真要讓他們動手,還是難啊!

二、為什麼是曹操提意見?

歷史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每個人的行動都有他的出發點和合理性。曹操之所以一直建議打董卓,一方面是因為曹操確實是雄才大略,另一方面也在於曹操所處的身份地位與其他人不同。

我們看,當時出兵的都是什麼人物,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等等,這些人要麼是州牧,要麼是太守、州刺史,都稱得上是管轄一方的大員。再看曹操呢?不過是改名換姓逃出洛陽的漢臣,「散家財,興義兵」組織起來的軍隊,期待建功立業的。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曹操提的意見是什麼。

董卓被聯軍擊敗,一把火燒了洛陽,挾持漢獻帝去長安之後,曹操提出,應趁機與董卓決戰,不應駐足不前,然而聯軍無人出兵。曹操獨自出兵,敗給了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士卒死傷大半,曹操也身負箭傷,險些喪命。緊接著,曹操又建議聯軍,不走函谷關,而是南下入武關,攻打董卓,結果又一次做了無用功。

前面我們說了,諸侯聯軍都是要照顧自己的地盤的,他們不像曹操,兵打沒了,損失的不過是財,大不了再重新徵兵,他們不同,一旦兵沒了,地盤也就被人搶了,他們不但看著董卓,還互相盯著對方的地盤,隨便準備聽了對方「碗裡的肉」。

所以,很快,聯軍隊伍不但不再西進,反而發生摩擦,衝突不斷,自然也就解散了。曹操也只好放下滅董卓的這顆心,轉而投入到剿滅黃巾軍的戰鬥當中去了,順便再搶搶地盤,建立根據地,從而實現他的曲線救國計劃。

三、除了曹操,還有一個人去打董卓了

這個人便是孫堅,當時的長沙太守,後來的吳主孫權的父親。

孫堅比曹操他們來得要晚一些,所以也沒趕上跟曹操一起出兵。不過,孫堅還是比曹操能打一些。他雖然說也被徐榮打敗了,但卻重挫了董卓的手下胡軫,還把都督華雄給殺了,沒錯,就是《三國演義》裡被關羽殺掉的那個,在歷史上是孫堅殺的。緊接著,孫堅繼續進兵,又在距離洛陽九十裡處打敗了董卓。董卓只得留下牛輔、李傕、郭汜、張濟、董越等部將阻擋孫堅西進的步伐,自己跑回長安去了。

孫堅一路打到洛陽,看著殘破的洛陽城,他也無力再西進了,可想要留在洛陽發展,自然也是不可能了。不過,很可惜的一點是,孫堅輕信了袁術,受命去攻打劉表時被其部將黃祖手下暗箭所殺。

看得出來,孫堅也是一個非常有野心,也非常能徵慣戰的猛將,只不過他當時任職的長沙,還屬於是窮鄉僻壤,與中原相去甚遠,也無法發揮他的才能。所以,他才像曹操一樣,敢於去挑戰董卓,因為他的長沙別人不會去搶;他也會屈居於袁術之下,因為他覺得那是他在中原站穩腳跟的階梯。

倘若當時,聯軍當中多一些孫堅、曹操這樣的人,西涼軍也不會在長安作威作福那麼多年,以至百姓痛苦不堪。只可惜,大多數人還是很容易在擁有一定資本時,陷入想贏怕輸的怪圈,無法自拔。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是。

相關焦點

  • 三國:討伐董卓的諸侯究竟有多少路,會盟的主持人是不是袁紹呢?
    ,受地方財團的資助、義士的加盟,於是假傳聖旨,號召各路諸侯起兵討伐董卓。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討董聯軍一時之間聲勢頗大。這些諸侯聚集在洛陽外圍開會,河內郡太守王匡提議,需立一個盟主,以便統一行動。這時,曹操建議,袁紹家世顯貴,既有很多門生故舊,又是漢朝名相的後代,有足夠資格擔任盟主。袁紹呢?謙虛推辭一番,也就走馬上任了。
  • 袁紹與曹操
    曹操搶到皇帝這張王牌,皇帝本人顯然是不願意總是演木偶戲,而追隨皇帝的官僚士大夫們對曹操架空皇帝的行為也是越來越不滿意,甚至董承等人已經把曹操當做董卓第二了,總想重施王允的故技,來一場兵變幹掉曹操。可惜這招只是為董卓之流的土皇帝量身定做的,用來對付三國第一強人曹操就不靈了。  袁紹相對他的對手在各方面壓力小,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比較順利,他想要的東西相對也容易到手。
  • 曹操和袁紹有什麼關係
    在三國的歷史上以及後來的演義小說中,袁紹和曹操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兩個人物。袁紹割據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頗有吞併四方的氣勢。
  • 三國系列: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
    比如曹操,曹操刺殺董卓可以和《水滸傳》的林衝誤入白虎節堂對比著看,林衝是真心獻刀,卻被認為是圖謀行刺;曹操是真心刺殺董卓,董卓李儒呂布還拿不準曹操是行刺還是獻刀,李儒還想了個辦法測試一下。實際上,董卓李儒呂布都看出曹操是要行刺了,假設我們是董卓,剛睡醒,就看到有個人拿著刀站在床下,說是要獻刀,這分明是行刺嘛。
  • 三國:董卓為什麼要一意孤行廢掉漢少帝劉辮?他真正的目標是誰?
    何太后劇照董卓新擁立的漢獻帝在政治勢力上要比漢少帝弱雞的多,他的母親早就在生出他後沒多久就被何太后害死,母家勢力極弱,不管他有多聰明,沒有外部的勢力支持,都只能是成為擺設,董卓在時如此,後來跟著曹操混也是如此。
  • 三國最厲害謀士,將董卓、漢獻帝、曹操都玩弄於手中
    賈詡覺得沒勁,於是說稱病就辭職回老家,回家半路遇上叛亂的氐人,同行的幾十號人都被抓了,可見當時的治安狀況多麼的惡劣。當時情形十分危急,隨時有被撕票的可能。建安二年,張繡採納賈詡建議,屯兵於宛城,曹操來攻打張繡,張繡本來就打算投靠曹操,於是大開城門迎接曹操,本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完美,誰成想曹操好色的老毛病犯了,居然看上了張繡的寡嬸,要納其為妾,這讓張繡臉往哪放?
  • 三國時期人口數量到底是多少,而各個諸侯的兵力又是多少呢?
    然而這都是誇大事實,當時的蜀國全國人口也就比七十萬多一些,豈能男女老少全上陣?而歷史上各個諸侯勢力的到底是多少呢?三國的總人口東漢初期的人口,據記載大約五千萬,而到了漢末時期人口因為戰亂銳減到五分之一。
  • 袁紹 VS 曹操
    殺完了,下班了,董卓來了,仗著自己的涼州兵團,賴著不走,自封為相國,操縱著小皇帝。朝庭官員紛紛逃出去看世界,也包括袁紹和曹操。董卓本是要通緝袁紹的,但袁氏四代廣布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董卓怕把袁紹逼急了拉起隊伍跟他對著幹,所以取消了通緝令,還給了袁紹一個勃海太守的工作。
  • 三國十位頂尖謀士,曹操擁有5人,孫權袁紹各得2人,劉備得1人
    在亂世之中,要想稱霸天下,對一個領導者來說人才是最重要的。誰把握了人才,誰就更有優勢。而在三國之中的謀士搶奪戰中,曹操以五位謀士高居榜首,孫權和袁紹排名第二,劉備則只得到了一位人才。荀彧應該是曹操的首席謀臣了,荀彧在職期間不但為曹操獻出了很多的計策,還給曹操推薦了許多的人才。曹操之所以不缺人才,這完全是荀彧的功勞。荀彧為曹操制定了一統北方的藍圖和戰略。曹操也把荀彧看作是劉邦時期的張良。荀攸荀攸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一位名士。
  • 袁紹如此強大,官渡之戰後為何卻消亡了?看看曹操都幹了些啥
    但是曹操集團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大的勢力,但是相比較於那一時期實力最強勁的袁紹軍隊來說,顯然還是不夠看的,曹操為了發展自身勢力,一開始也不得不委身於袁紹帳下。袁紹在東漢末年時的實力有多強大呢?在各方諸侯要聯盟在一起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就是聯盟老大,可見,當時除了董卓之外的其他諸侯,幾乎都沒有能力與之匹敵。當然,雖然沒有足夠信心和袁紹抗衡,但是在大家徹底不再顧慮漢王室之後,各路諸侯也都開始自顧自地發展自身勢力,一時之間,整個大漢王朝,被各路諸侯幾乎瓜分完畢,這其中就包括本在袁紹帳下打工的曹操。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三國演義中,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最後結局如何?
    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這一橋段在《三國演義》中可謂是整個三國早期的開篇巨作。正是在這一期間,我們讀到了關羽溫酒斬華雄,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但這十八路人馬,最後在將董卓逼入關中之後便匆匆解散,從而進入了群雄紛爭。這十八路人馬,他們的最後結局又是如何呢?
  • 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其實這裡有一個三國歷史誤區,在《三國演義》中,雖然是有十八路諸侯,但是在正史中滿打滿算也只有十一路諸侯,而這十一路諸侯中,還有七個諸侯是袁氏集團的,這也是為什麼選諸侯盟主的時候,袁紹輕易的便當選了。那麼區區一個董卓,僅有5萬兵馬,為啥需要各路諸侯聯合討伐?其實就算是只有十一路諸侯,人數也是相當多了,打個董卓自然是輕輕鬆鬆,實際上並沒有想的那麼簡單。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真實歷史中袁紹是什麼樣的人?
    第一、討伐董卓時的算計董卓率軍進京後,廢少帝立獻帝,無惡不作禍亂朝政,讓人神共怒,引發了十八路諸侯的討伐。十八路諸侯推舉袁紹為盟主,統一指揮討伐董卓。然而,作為盟主的袁紹,除了把官架子擺得很足外,卻沒有把心思放在伐董卓的大事上。要說沒有謀士和武將嗎?
  • 三國時期,曹操曾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現在的中國人都得感謝他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立志成為東漢的徵西將軍,董卓亂京時獨自一人刺殺董卓,失敗後又組建反董聯盟,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室忠臣。後來發現諸侯們不把漢室放在眼裡,而東漢皇帝政策錯誤連連使得曹操對東漢失去了信心,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幾十年來掃平各個諸侯,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此人不死,沒有三國,他若活著,曹操、劉備都將敗於他之手
    曹操在董卓篡亂後,就起兵討伐董卓,這讓他迅速壯大,成為了三國舞臺上一顆耀眼的明星,他還「挾天子以令諸侯」,以漢獻帝的名義起兵戈不斷討伐、打壓對手,這讓他連滅袁紹、袁術等強敵,成了三國最強諸侯。劉備是漢朝皇室之後,天下大亂後,他也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以「匡扶漢室」為信仰,也開始起兵「涿鹿中原」。
  • 《三國群英傳8》袁紹武將圖鑑
    袁紹是《三國群英傳8》中群陣營的一位武將,在三國歷史中,也是前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可能有部分小夥伴還不太清楚這位武將在遊戲中的「課金死士」技能的效果,那麼可以參考一下《三國群英傳8》袁紹武將圖鑑,了解一下具體信息。
  • 三國課程 | 六年級學生眼中的青年曹操
    隨著靈帝駕崩,少主繼位,宦官侵權,董卓進京但偏偏不找其他人,卻想要與曹操「共商天下大計」。這裡可以側面反映出曹操藏不住的英雄氣概。董卓分明可以和當時更為強大的勢力進行聯盟,他又不是傻子,為什麼要找當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地方官的曹操合作?而曹操選擇了逃走,與關東聯軍一起討伐董卓,曹操在那時體現出前所未有的預見性,他並沒有選擇董卓,他選擇了關東聯軍。
  • 三國之曹操崛起路線圖 |三國史話連載02
    曹操幼年時期沒有受傳統儒學教育的束縛,各家的著作和主張他都學。另外曹操孩提時母親不幸去世,缺乏親人管教的曹操,很容易變得放蕩不羈。隨著曹操年齡的增長,對黑暗的社會有了進一步了解,他不再終日沉溺於飛鷹走狗的生活,開始關心政治。為了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提高治世本領,曹操勤奮學習,博覽群書。他天資聰穎,進步很快。他尤其喜愛兵書,開始收集各家兵法,彙編成冊,題名《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