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曾做出一個重要決定,現在的中國人都得感謝他

2020-12-24 看三國

曹操是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曾經立志成為東漢的徵西將軍,董卓亂京時獨自一人刺殺董卓,失敗後又組建反董聯盟,可謂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漢室忠臣。後來發現諸侯們不把漢室放在眼裡,而東漢皇帝政策錯誤連連使得曹操對東漢失去了信心,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幾十年來掃平各個諸侯,佔據天下十分之七的領土,為後來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網友都以為曹操的功績就是這些,但不知道他對匈奴人做出的一個決定,直接影響天下走勢,直到現在國人都要感謝他。

匈奴為禍多年

匈奴一直是中原朝廷的頭號敵人,早在戰國時期北方各國都修建各自的長城抵禦匈奴,其中趙國名將李牧就是因為對陣匈奴功勳卓越被列為"戰國四名將"。秦國名將蒙毅、蒙傲也長期在秦國北部抵禦匈奴,始皇帝統一天下後更是派遣大將蒙恬帶著公子扶蘇以及30萬大軍修長城抵禦匈奴。秦軍因為作戰兇猛,匈奴沒機會突破長城擾亂中原。

西漢建國後因為幾年內戰傷了元氣,匈奴大軍在首領冒頓的帶領下越過長城襲擾河北,漢高祖劉邦親徵匈奴,但因為軍事能力太弱,最終被二十萬匈奴大軍圍困在白登城,靠著賠錢求和才撿回一條命,史稱"白登之圍"。

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前兩任皇帝休養生息政策以至於國庫充盈,漢武帝可以喊出那句"寇可往我亦可往"。在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名將的努力下,匈奴被分成打殘分為兩派,北匈奴遠遁歐洲,南匈奴依附漢朝,這個時代也是整個西漢的巔峰時期,邊境穩定了上百年時間。

到了東漢末年,因為皇帝的不作為再加上軍隊疏於訓練,邊境的駐軍實際上已經起不到什麼作用,匈奴、鮮卑、烏桓、羌人等異族可以隨意進入中原。歷史上記載并州的九原郡、冀州的河東郡、兗州的東郡就駐紮著大量匈奴人。匈奴左賢王呼廚泉跟是袁紹的座上賓,為袁紹提供了大量的戰馬。董卓死後匈奴右賢王指揮匈奴大軍攻入長安燒殺搶掠,不僅帶走了幾百車金銀珠寶,連才女蔡文姬都被擄走做了匈奴王妃,十幾年後還是曹操花重金將蔡文姬贖回。

曹操擊敗匈奴

官渡之戰不久後袁紹鬱鬱而終,曹操也得到喘息的機會,安心讓部下好好休整幾年。公元202年袁紹的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爭奪繼承權,袁譚不敵袁尚只能向曹操求援,甚至派出自己的女兒做人質。曹操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後兵精糧足,果斷帶著軍師郭嘉、董昭和宗室大將北上冀州助力袁譚。

袁尚很快被袁譚和曹操聯手擊敗,袁譚本想送走曹操,但曹操既然來了哪能空手回去?很快袁譚和曹操爆發戰爭。曹操早已經摸清袁譚的部曲和戰力,不費吹灰之力策反南皮太守,隨後又強行攻下鄴城,然後帶兵繞道晉陽攻打袁譚。僅僅一年時間袁譚就被曹操殺得大敗,領土全部淪陷,倉促間只能帶著自己的弟弟袁熙以及幾十個親衛投奔呼廚泉,想借這些異族人的手東山再起。

呼廚泉和袁氏交好,又覬覦中原的富庶,很快和袁譚達成聯盟關係,雙方共同擊敗曹操,戰後袁譚劃分遼東、幽州、并州三個地區給匈奴人。曹軍戰力固然很強但從未和異族人交手,曹操也拿不定主意。謀士郭嘉認為匈奴軍隊固然很強,但弱點就是補給問題,也不擅長打硬仗。可以把上黨郡打造成要塞,以河北充裕的資源進行補給長期,和匈奴打消耗戰。

兩軍交戰後讓雙方都感到意外,呼廚泉以為曹軍部隊的戰力其實就和當初袁紹大軍一樣弱。而曹操以為匈奴戰力很強,但沒想到和袁紹大軍一樣弱。結果就是雙方剛交戰沒多久,曹營將士以緊密的戰陣配合快速擊殺上萬匈奴兵,後續幾次作戰後再次擊殺2萬匈奴大軍,致使匈奴元氣大傷,呼廚泉只能領著敗軍投降曹操。

遷徙河套同化匈奴

對於該如何處置匈奴人,曹營內意見多有分歧。以荀彧為首的一幹官員們認為可以學習漢武帝,以皇帝的名義招安匈奴,和匈奴達成互不侵犯的協議,從此開放互市通商,慢慢分化匈奴。以郭嘉為首的官員們認為匈奴人野性難馴,可以招募他們到軍隊裡面打仗,待平定天下後再清算。

荀彧郭嘉兩個策略各有各的好,但曹操認為周期過長而且風險太大。最終決定將土地肥沃的河套地區劃給匈奴,同時招收、遷徙部分流民到河套居住、鼓勵胡漢通婚同化匈奴人。為防止匈奴再次叛亂,曹操還特意將匈奴劃分為五個部落,讓這些部落首尾不能相連。

剛開始曹操的政策遭到很多人質疑,但曹丕上位之後效果出現了,河套地區常年為曹魏提供大量優質戰馬,胡漢通婚後的大量成年人加入魏軍,他們身手矯健弓馬嫻熟,直接把魏軍戰力拔高一個檔次,曹魏就是靠著這批優質兵員統一天下。因為經過幾代人同化,這塊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從此成為了中原的固有領土,歷朝歷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現代人都要感謝曹操當時的功勞。

小結

都說智者看得比普通人要遠,想得比普通人要多,考慮得更比普通人要周全。曹操有龐大的謀士集團不假,這些謀士也為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曹操並不依賴謀士,而是繼續保持獨立思考,這份能力簡直碾壓他的所有競爭對手,難怪袁紹、袁術這些背景比他強大數倍的人都不是曹操的對手。

換個角度來看的話其實可以知道曹操也是那個時代理念最先進的人,他願意招攬匈奴,甚至用分化、同化的手段慢慢兼併匈奴,無形中為曹魏補充了幾十萬人口以及非常優質的兵源。當別人考慮怎麼練兵,使用什麼計謀時曹操考慮的是如何把自己盤子擴大,如何獲得更多的人口、領土!最終曹魏繼承他龐大的遺產,順勢統一天下也是必然現象。

相關焦點

  • 曹操,三國時期的一方霸主,他一路走來贏得的成功值得深思
    立下雄心壯志與其說曹操野心,其實他能在三國時期舉足輕重並佔得一席之地,,更多靠的是自己的聰明才智,在三國時期誰沒有野心,想稱帝統一的霸主哪個會是等閒之輩,只是曹操過於突出罷了,他為了爭取自己想要的,可以不顧一切手段得到,疑心多慮、心胸狹隘的他卻又勇於廣招賢才,為自己霸業增添實力
  • 三國時期的曹操有幾個兒子
    曹操是三國時期所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而對於在三國時期裡,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還有對抗劉備還有孫權等人
  • 三國中的一位謀士,曹操「巴結」他,還曾俘虜過馬超的老婆
    都說亂世出人才,三國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在三國時期不知出了多少的奇人軼事。
  • 三國時期十大頂級謀士,袁紹孫權劉備各得其二,其餘皆在曹操帳下
    在整個三國時期,真正能決定天下局勢其實並不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謀士、軍師等人。這些人都堪稱是各個勢力的「中樞神經」,負責處理陣營中的大小事務,而其中能力最為突出的幾人則被稱為頂級智囊,三國時期排的上號的幾大戰役或者政治事件都出自他們之手。
  • 三國時期,曹操雖是一方霸主,但他的生活十分簡樸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大諸侯,以一個小小的陳留郡起家,先攻克滿目瘡痍的兗州,然後再和袁術瓜分豫州,接著迎接漢獻帝到許昌建都。還沒來得及休整就攻打徐州、青州,途中還經歷部下叛亂導致兗州被呂布奪走一大半,好不容易擊敗呂布和袁術,又要和實力強國他數倍的袁紹開戰。
  • 三國時期,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中國?
    三國時代,在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最有機會統一三國的就是曹操,但是曹操始終一個沒有稱帝,第二個沒有統一三國。
  •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要爭奪荊州,它到底有多重要?
    曹操擊敗袁紹後即刻南徵荊州,企圖以荊州為跳板進一步統一天下,結果遭遇赤壁之戰,劉備奪下荊州後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來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又在荊州慘敗,蜀漢因此元氣大傷,終成為第一個退出歷史舞臺的國家。荊州雖然處於那個時期的南方,人口對比中原來說比較少,物資、文化也不夠豐富。但荊州的是一塊戰略要地,牽扯到魏蜀吳的利益、成敗。這才是魏蜀吳三國爭相奪取荊州的原因。
  • 名超諸葛亮,他才是「三國第一軍師」,沒有他曹操難「三分天下」
    每個中國人心裡都有個「三國演義」,不說文韜武略,就是現在的商海博弈,也處處都有「三國」的影子。
  • 三國五大謀士排行榜,三國時期最強的五位軍師
    此人生前極其推崇諸葛亮,心胸開闊,並審時度勢,替孫家立下了北拒曹、西聯蜀的正確方針戰略,其眼光不下於諸葛亮,這也是東吳立足江南,兵少將寡,卻支持最久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與袁術麾下初崛起時,曾隨之掃蕩江東,後來回去鎮守丹陽。袁術心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投奔孫策為中郎將。
  • 三國五雄之曹操 · 序 · 如何評價曹操(上)
    這也是三國時代中我最喜歡的一位人物。曹操對於中國歷史的進程有著重大的影響。他在那個亂世,可以說對推動時代的前進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從三國到現在1800年了,世人對於曹操為人處世的評價從未停止過,愛恨不一,褒貶不一,沒能有一個統一的定論。這使他一直鮮活地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
  • 三國時期的大學生、音樂家,而且他還是三國時期最長壽的人
    導讀:三國時期有很多經天緯地之才,這一期將為大家講述三國時期的老壽星,他的年齡相比於現代人都是有過之而不及。這一期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一位三國時期真正的老壽星,他從東漢末年一直活到三國時期,歷經兩個朝代,活了105歲,是三國時期有可靠記載的最長壽的人之一。他就是出生於東漢末年的著名神學家、音樂家,張臶(jian)。張臶(公元136年—公元240年),字子明,出生於漢順帝永和元年,巨鹿(今河北省、邢臺市、平鄉縣)人。
  • 曹操、孫權,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誰不屬於三國時期
    三國 東漢 近來,網上流傳一道非常火的歷史題,曹操、劉備、孫權和諸葛亮四人,哪一個不是三國時期的人物?、東漢末年三國初年時期(簡稱"漢末三初時期")、純三國時期。
  • 三國時期曹操帳下的五大謀士,你知道幾個
    01王佐之才——荀彧荀彧曾被曹操評價為「吾之子房」,子房就是西漢時期張良的字,然而荀彧可不滿足於當張良,他還是曹操的「蕭何」。荀彧對曹操集團早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曹操東徵陶謙的時候,荀彧為他坐鎮後方,他敏銳地察覺到兗州暗流湧動,及時做出了應對,在張邈叛亂和呂布偷襲的情況下保住了下範、東阿、鄄城三座縣城,為曹操提供了一個落腳之地。除此之外,荀彧還力勸曹操迎奉獻帝,給日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提供了的基礎。
  • 此人不死,沒有三國,他若活著,曹操、劉備都將敗於他之手
    起初由於缺少能臣輔佐,他屢戰屢敗,後來得到諸葛亮、龐統、法正等人後,劉備時來運轉,接連拿下了荊州、益州和漢中,成了三國時期不可忽視的一方諸侯。與劉備、曹操這兩個對手相比,孫權的成就要遜色很多,他從長兄孫策手中接過了江東,但是這之後,孫權只是一個守成之君,在位長達數十年時間,但是三國時期的沒有一個梟雄,是被孫權所滅的,這也意味著,江東在孫權手中時,實力並沒有壯大多少。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各位讀友大家好,相信很多人都讀過《三國志》,就算正史沒有讀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大家肯定耳熟能詳吧。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惟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
  • 三國時期最特殊的一年,群星隕落,到底發生了什麼?
    要說中國人最為熟悉的一段古代歷史,那一定得算三國時期的這段歷史。每個人或多或少總能說出幾個三國人物或者三國典故。這一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一個個英雄豪傑爭相登場,一場場攻伐交戰層出不窮,一出出勾心鬥角接連上演,好似一臺大戲。要說這段時期中最特殊的一年,那估計要算公元220年。
  • 他是三國神童,10條妙計助曹操收復一座城,曹操笑著說:留個全屍
    他是三國神童,10條妙計助曹操收復一座城,曹操笑著說:留個全屍 三國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三國時期便湧現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影響人物,比如說早期的曹操、劉備、孫策等人,還有中期湧現出來的諸葛亮、司馬懿、龐統等一批智囊。
  • 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何不輔佐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代最重視人才的霸主,還沒起兵的時候曾經問袁紹。假如以後天下大亂該如何平定天下?袁紹回答依靠我家四世三公的影響力奪取河北,憑藉河北四州雄厚的實力自然可以統一天下。袁紹反問曹操呢?曹操回答會集合天下人的智力,不管到哪個地方都能夠成就一番事業,等時機成熟自然可以一統天下。
  • 三國時期逃過滅門大禍 馬超後代紮根亞美尼亞!
    提起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人們都不會忘記那位面如冠玉、目如朗星、名列蜀國「五虎上將」之一的馬超。公元211年,馬超起兵十萬反對曹操,將曹操打得「割須棄袍」,狼狽逃跑。後來,馬超被曹操以離間計打敗後,輾轉投奔劉備,但他的整個家族都被誅殺。沒想到在近1800年後,記者在亞美尼亞工作期間卻遇到了當地一群自稱來自中國馬姓家族的後代。追根溯源,他們竟然是馬超的後裔。一個自稱姓馬的亞美尼亞人2005年年底,記者來到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
  • 曹操奮鬥了一生,為何卻沒能一統三國?毛主席:曹操有兩大缺點
    一、綜述三國人們之所以普遍喜歡三國,除了有《三國演義》的功勞外,在筆者看來,還有兩點重要原因。其一:草根平民的讚歌。這是最撓人心的地方。都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三國時期就完美詮釋了這一點。代表人物是劉備、關羽、張飛,還有諸葛亮。為首的劉備,雖頂著「皇叔」帽子,但實則卻是「織履販席」的小商販。結果這四人卻掀起了滔天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