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率爾心中是性境 !

2021-03-01 汶上寶相寺

宋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夫既雲約俗假立。心境雙陳。開之則兩分。合之則一味。今約開義。則互相生。未有無心境。曾無無境心。凡聖通論。都有幾境。答。大約有三境。頌雲。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境不隨心者。性境者。性是實義。即實根塵四大。及實定果色等相分境。言不隨心者。為此根塵等相分。皆自有實種生。不隨能緣見分種生故。獨影唯從見者。影為影像。是相分異名。為此假相分。無種為伴。但獨自有。故名獨影。即空華兔角。過去未來。諸假影像法。是此但從。能緣見分變生。與見分同種。故名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者。即相分。一半與本質同一種生。一半與見分同一種生。故言通情本。情即能緣見分。本即所緣本質。言性種等隨應者。隨應。是不定義。謂於三境中名隨所應。有性。種。界系。三科。異熟等。差別不定。又廣釋雲。性境者。為有體實相分名性境。即前五識。及第八心王。並現量第六識所緣諸實色。得境之自相。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此境方名性境。及根本智緣真如時。亦是性境。以無分別任運轉故。言不隨心者。都有五種不隨。一性不隨者。其能緣見分。通三性。所緣相分境。唯無記性。即不隨能緣見分通三性。二種不隨者。即見分從自見分種生。相分從自相分種生。不隨能緣見分心種生故。名種不隨。三界系不隨者。如明了意識緣香味境時。其香味二境。唯欲界系。不隨明了意識通上界系。又如欲界第八緣種子境時。其能緣第八唯欲界系。所緣種子。便通三界。即六八二識。有界系不隨。四三科不隨者。且五蘊不隨者。即如五識見分。是識種收。五塵相分。即色蘊攝。是蘊科不隨。十二處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意處收。五塵相分。五境處攝。是處科不隨。十八界不隨者。其五識見分。是五識界收。五塵相分。五境界攝。此是三科不隨。五異熟不隨者。即如第八見分。是異熟性。所緣五塵相分。非異熟性。名異熟不隨。獨影境者。謂相分與見分同種生。名獨影唯從見。即如第六識緣空華兔角過未。及變影緣無為。並緣地界法。或緣假定果。極迥極略等。皆是假影像。此但從見分變生。自無其種。名為從見。獨影有二種。一者無質獨影。即第六緣空華兔角。及過未等所變相分。是。其相分。與第六見分同種生。無空華等質。二者有質獨影。即第六識緣五根種現。是皆託質而起故。其相分。亦與見分同種而生。亦名獨影境。三帶質者。即心緣心是。如第七緣第八見分境時。其相分無別種生。一半與本質同種生。一半與能緣見分同種生。從本質生者。即無覆性。從能緣見分生者。即有覆性。以兩頭攝不定。故名通情本。質即第七能緣見分。本即第八所緣見分。又四句分別。一唯別種。非同種。即性境。二唯同種。非別種。即獨影境。三俱句。即帶質境。四俱非。即本智緣如。以真如不從見分種生故。名非同種。又真如當體是無為。但因證顯得。非生因所生法故。名非別種。性種說隨應者。性即性境。種謂種類。謂於三境中。各有種類不同。今皆須隨應而說。又約八識分別者。前五轉識。一切時中皆唯性境。不簡互用不互用。二種變中。唯因緣變。又與五根同種故。第六意識有四類。一明了意識。亦通三境。與五同緣實五塵。初率爾心中是性境。若以後念緣五塵上方圓長短等假色。即有質獨影。亦名似帶質境。二散位獨頭意識。亦通三境。多是獨影。通緣三世有質無質法故。若緣自身現行心心所時。是帶質境。若緣自身五根。及緣他人心心所。是獨影境。亦名似帶質境。又獨頭意識。初剎那緣五塵。少分緣實色。亦名性境。三定中意識。亦通三境。通緣三世有質無質法故。是獨影境。又能緣自身現行心心所故。是帶質境。又七地已前有漏定位。亦能引起五識。緣五塵故。即是性境。四夢中意識。唯是獨影境。第七識唯帶質境。第八識。其心王唯性境。因緣變故。相應作意等五心所。是似帶質真獨影境。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汶上寶相寺官方網站:www.baoxiangsi.com

相關焦點

  • 率爾、尋求、決定、 染淨、等流心,認識我們的心!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 眼冒金星的金星是否是獨影境?獨影境是如何出現的?本質境與帶質境的區別?
    而外六塵境,不僅自己能了別,他人也能了別到。十、獨影境是如何出現的問:觀想蓮花久了,不用動念蓮花就會出現,是不是獨頭意識攀緣形成的獨影境?答:獨影境不是法處所攝色,不是五塵上的法塵,是單獨另外變現出來的法塵。
  • 霹靂布袋戲之四境佛宗三大源流
    1.天佛尊佛界之主,地位超凡,也是四境佛宗三大源流之一,代表第一寶佛,意為佛者超人。其亦是佛劍分說的師父,雖在劇中只是活在別人的回憶中,但其高深的佛學修為亦被佛劍分說這個傳承者完美的體現出來,其跟佛劍分說的一段對話也成為經典。即:天佛尊:你所選擇這條佛路,將是艱苦難行。佛劍分說:墮入無間吾不悔。天佛尊:比丘殺人,如何解釋?
  • 禪宗故事--參禪三境
    第一境界中,人苦尋禪而不能得,第二境界中,人破除執念,似悟禪還未得道,第三境界中,人超越時空的局限,得道以至無拘無束之境。蘇東坡有三首七言絕句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參禪時的三種境界。參禪前的境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參禪時的境界:「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歸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 桐城派古文的山水靈境
    近三百年間,桐城山水之文依次呈現出了以下三重境界:一、即景悟道的澄明之境。桐城文章肇興之初,方以智、戴名世紀遊之篇,往往以山水遣興,感慨流於筆端。至於桐城「三祖」遊觀之作,徜徉於山水之間,情寄於山水之外,心中之境多由此生發。
  •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眼耳雖別,其性則同。今此聞中,即佛所顯之見中也;又即如來,廣會四科,遍融七大,所顯三如來藏性之中也;又即如來所顯,圓湛不生滅性,朗照萬法,不偏空有,中道之中也。若能於此體察分明,依之為本修因,自可圓成果地修證。● ● ●
  • 《劍來》:淺談十四境合道的一些看法
    三、白也 白也合道是人和,是心中的詩詞,心中詩篇不盡,戰力不絕。 從這三處看,地利合道者的弊端在於自身是否在合道地界,若在,則近乎無敵,若不在,則戰力大損,這裡,可以參考蕭愻,十四境劍修,在天外天被左右追著阻攔回蠻荒天下。
  • 登高望遠,境由心生:「心曠神怡」
    漢語成語的「心曠神怡」,有著中國文化獨有的精神意蘊和價值精髓:既是登高望遠而產生的心境體驗,又是境由心生而形成的心態體驗。心曠神怡,是一種曠達而自得的人生心靈體驗,也是追求精神世界美好的心願和願望。人的認知和心態一旦改變,境由心生,則感受一新,神清氣爽。這一成語的內在精髓,就在於揭示不論是心境感受還是精神體驗,無不與本身的認知站位和看問題的心態有關。心態不同,則或是自尋煩惱,或是自得其樂。「心曠」,來自高瞻遠眺。
  • 華燈初上,點亮法院加班人的心中之光
    華燈初上,點亮法院加班人的心中之光 2020-12-25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怡境20年,勾勒進階的品牌畫像
    怡境20年,已從行業領先邁向行業領導,從怡境景觀升級怡境集團。怡境設計自媒體藉由「團隊組成、產品價值、項目能力、客戶市場、社會關係、品牌形象」6層專題,描繪20年怡境的品牌畫像,定位當下及未來的怡境品牌形象。
  • 港龍中國|仁皇北,難得低密墅境生活!
    因此,在項目規劃之初,首先便做了減法。港龍中國楓丹壹號整體打造為13棟聯排、9棟疊拼、7棟洋房,樓宇間視野開闊,既讓生活多一分私密,又能一覽庭院風華。 楓丹壹號在更多的土地上,生長更少的房子,以1.1超低容積率為業主匠心締造城市低密墅境,讓居者生活重回雅逸之境。
  • 執迷妄念,心隨境轉;破除執念,境隨心轉
    煩惱和痛苦是心與境接觸後所產生的情緒作用,其並非一定都是從外境生起的,有時是庸人自擾。生活中,我們所有的情緒都來自沒有邊界的頭腦幻想,人無意識中的緊張焦慮,都來自無意識的幻想,幻想的世界裡沒有現實邊界,沒有客體的存在。每一段痛苦都對應著一份執念,導致痛苦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們對某件事物的執著。
  • 六祖的另一首偈子,不為人知,但其悟境卻有天壤之別 !
    這是六祖惠能第一次聽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即開悟的悟境。惠能得一客十兩銀子的資助,安頓家中的老母后,隨即到黃梅參禮五祖弘忍,五祖問遠來為求何物?這是六祖惠能第三次表達出自己的悟境。次日弘忍大師潛入碓坊,看見惠能大師腰石舂米,說:「求道的人,為法忘軀,是應當這樣的。」又問說:「米熟了沒?」惠能大師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弘忍大師即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更入祖室。
  • 《明心與初地》(二)得法無我智,了諸地相,即入初地
    如何進入初地?為什麼同樣是開悟明心(暫不論見性),有人入初地,有人是七住?是不是世尊說錯了?明心的七住菩薩如何才能進到初地?   請大家看方才所發的經文影印紙,請閱讀圈起來的經文:「又自己所具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換不停。」
  • 港龍地產|仁皇北,難得低密墅境生活!
    因此,在項目規劃之初,首先便做了減法。港龍地產楓丹壹號整體打造為13棟聯排、9棟疊拼、7棟洋房,樓宇間視野開闊,既讓生活多一分私密,又能一覽庭院風華。楓丹壹號在更多的土地上,生長更少的房子,以1.1超低容積率為業主匠心締造城市低密墅境,讓居者生活重回雅逸之境。
  • 【圖文版】2014.3.1洪瀨蓬萊境關帝爺天香巡境
    由此推算,洪瀨天香最早應在宋朝以後明朝以前(元朝期間)這段年間,但盛行應在明朝時期。  據了解,洪瀨周邊鄉村舉行天香的時間比鎮區早。農曆正月初四日,一般舉行接神儀式(農曆十二月廿三日為送神日)。最早的天香日子只能為農曆正月初五日。
  • 從3人到1000+ 怡境團隊是如何壯大的
    怡境20年,已從行業領先邁向行業領導,從怡境景觀升級怡境集團。怡境設計自媒體藉由「團隊組成、產品價值、項目能力、客戶市場、社會關係、品牌形象」6層專題,描繪20年怡境的品牌畫像,定位當下及未來的怡境品牌形象。人是組成企業最小的單位,亦是企業發展的根本。
  • 撫琴三境
    撫琴之境,包涵萬象,難以一一盡道。總其大綱,斯有三境。曰情境、悟境、道境。三境若何? 待吾與諸君道來:情境者,世情之境也;所謂琴者,情也。吾人心在塵間,消磨於歲月春秋,當有因緣際會 之嘆,聚散離合之思;或有香草美人之傷,雁啼鹿鳴之悵。如是寓之於琴,則情境生焉。情 清則境雅,清濃則境真,情淡則境遠。情境易與人道,易與人解,雅俗共賞,知音良多; 其動人以情,美之在韻。詩曰:悟境者,超越之境也。
  • 自在境覺·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 主題篆刻:盛敏
    盛敏 / 自在境覺 2.5×2.5cm——題記:郭熙《林泉高致》 自在境覺,這是一種中國畫創作的狀態和心靈感知的探索,一種「思與境偕」的藝術境界,一種內在意識上的文化自覺醒悟和創作表現上的責任擔當。張志民先生題字孫成慷以山居雅意疏瀉緩衝,筆墨堅勁簡潔飽見鋒芒,營造境遇之和諧自得,即便淡淡的墨彩亦似有山呼海嘯之飆風;曾軍藝高度統一了裝飾性的視覺追求與中國畫詩意靜逸的高雅審美,疊彩化境之間傳遞出對大自然的詩性追求與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