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從這裡延伸——走訪印度尼西亞加蒂格迪大壩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網雅加達2月26日電(記者周檬 鄭世波)從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出發,新華社記者驅車向東行駛230公裡,穿越西爪哇省的群山,放眼望去,一座混凝土澆築的大壩赫然聳立,截斷自南向北蜿蜒流淌的芝馬努河,這就是中國、印度尼西亞兩國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的標杆工程之一——加蒂格迪大壩。

    「一座使用中國技術、中國資金、中國設備建成的大壩」

    印尼在建的這一水利工程項目始於2007年,是中國向印尼提供的8億美元優惠出口信貸貸款建設的五大項目之一,也是繼風港電站、泗馬大橋之後第三個籤約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訪問印尼期間在演講中特別提到加蒂格迪大壩。這座大壩更被印尼視為民族工程,印尼副總統優素福·卡拉等高級官員多次親臨現場視察工程進度。

    加蒂格迪大壩匯聚了中印尼兩國人民的才智與力量,大壩由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中國水電)和印尼本國企業組成的聯營體共同施工。項目分兩期執行,目前一期大壩主體工程接近竣工,二期水電站項目也即將上馬。

    中國水電加蒂格迪大壩項目管理人員丁顯庚告訴記者,中國水電是工程主要施工方,承擔總工程份額的七成;4.12億美元的總投資額中有九成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惠貸款;大壩主體填充材料、電氣控制設備、金屬安裝構件也來自中國。「這是一座使用中國技術、中國資金、中國設備建成的大壩!」

    為確保工程進度,中國水電投入100餘名技術、管理人員和價值近2500萬美元的大型機械設備,到2014年7月底,大壩封頂完工。印尼合作夥伴正在清理庫區,計劃在今年10月初下閘蓄水。

    「蓄水後,大壩南側將形成一個面積近36平方公裡、庫容7.96億立方米的水庫,保證下遊750平方公裡地區能抵禦百年一遇的洪水,9萬公頃灌區可獲得穩定的水量。」丁顯庚說。

    「我們幾十年的夢想在中國企業手中實現了」

    記者在現場遇到當地農民達亞特趕來大壩「探班」。「大壩主要用於灌溉,當水庫完成蓄水後,下遊地區農田灌溉就有了保障,我們不用再靠天吃飯了!」他說。

    每逢雨季,芝馬努河河水泛濫,淹沒大片農田,河水白白流入大海;一到旱季,農田又飽受乾旱之苦,「我們迫切需要一座能馴服大河的水庫來解決我們的灌溉和防洪,」達亞特激動地說,「50多年前,政府就開始規劃建設水庫,我們幾十年的夢想在中國企業手中實現了!」

    加蒂格迪大壩二期水電站項目計劃裝機容量為11萬千瓦,發電站投運後將併入印尼國家電網,年均發電量可達5.1億千瓦時,「當地缺電少電,加蒂格迪大壩水電站將有力緩解當地供電緊張的情況,」項目聯營體印尼方高級技術管理人員布迪對記者說。

    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等功能的加蒂格迪大壩將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綜合社會經濟效益。大壩旁,來自印尼各地的遊客正在觀看一塊標有加蒂格迪水利工程的規劃圖。圖上,加蒂格迪大壩庫區周邊被各色圖形覆蓋——高爾夫球場、水上活動區、水產養殖與垂釣區、酒店區……「庫區距離萬隆只有57公裡,距離雅加達也不算遠,蓄水後的大壩還會大力推動雙木丹的旅遊業發展,當地經濟發展將更為多元化,」布迪說,「現在這裡地價已是過去兩三倍,足見投資者對這裡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有多麼看好。」

    「中國的建設者還熱心當地公益事業」

    中國企業在施工過程中始終注意服務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樹立起中國企業的良好形象。加蒂格迪大壩建設的資金、技術和設備雖來自中國,但施工人員大多來自當地,為當地創造眾多就業崗位;中方技術人員為當地員工提供培訓,將大壩閘門控制技術的使用方法和工作原理傾囊相授,讓印尼人民能自己操控大壩;他們還為鄰近村落修建鄉村道路,當地居民的出行也更為方便。

    「中國企業設備多,技術強,改善了當地民生,」布迪說,「我們的佐科總統計劃在5年任期內新建50座水庫,這是雄心勃勃的計劃,我們歡迎實力雄厚的中國企業參與印尼的建設。」

    「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離不開像加蒂格迪大壩這樣一個又一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丁顯庚說。在包括印尼在內的海上絲綢之路沿路國家,像丁顯庚這樣的中國建設者正在為當地經濟建設與發展貢獻力量。加蒂格迪大壩,見證著中國願與各國一道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同富裕的誠意與心願,海上絲綢之路的美好願景也將從這裡延伸。

相關焦點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近1200年前,一艘載有陶瓷、金銀等珍貴貨物的阿拉伯船從廣州港啟航,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六萬七千件貨物,在蘇門答臘島附近不幸沉沒;直至1998年,被稱為「黑石號」的沉船從印尼爪哇海域被打撈,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因此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依據。
  • 大型紀錄片《穿越海上絲綢之路》央視播出 32個故事帶你重溫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文化精神
    紀錄片立足於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依託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32個人物故事,既梳理從漢唐以來長達兩千年的古代絲綢之路,也講述發生在當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故事,帶領觀眾重新發現海上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精神。
  • 媽祖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的精神家園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要善於發揮媽祖文化的引領作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媽祖與「海絲」淵源深 唐代安史之亂後,我國陸上絲綢之路中斷,與外國的商貿受阻,南方海路開始承擔起中外交流主幹道的歷史重任。
  • 再現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首發
    《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現場 12月19日,新加坡華人女作家張露新書《絲路江心鏡》首發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上海成功舉行,書中展示唐代鼎盛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往來中東與非洲海上貿易的重要見證。
  • 隋唐時期,路上絲綢之路為何會衰落,而海上絲綢之路又為何興起?
    古代,中國出口貨物主要是絲綢,因此德國學者李希霍芬(FRichthofen1833-1905年)把我國西北對外進行絲綢貿易的陸路稱為「絲綢之路」。後來海路對外貿易日益發達,有人便把海上絲綢貿易航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
  • 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即將開賽
    中國·莆田第四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將於2020年12月25日-27日在莆田市體育中心綜合體育館正式開賽。本屆「媽祖杯」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在前三屆挑戰賽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除常規分組羽毛球賽事外,新增趣味十足的賽事嘉年華活動邀請一眾羽球愛好者及廣大莆田市民參與,將精彩延伸至賽場之外。時值聖誕,除體育遊戲外,本屆賽事嘉年華將融合眾多聖誕元素,為廣大群眾提供一個聖誕打卡新坐標。
  • 舟山舟旅南苑海上絲綢之路酒店-10億打造,不出國門,可以四國遊!
    2020年小暑過,願做無事小神仙,閒逛也好,靜靜看海也罷,這裡,要抵達一次。這裡,是舟山舟旅南苑海上絲綢之路酒店!>01、斥資10億打造,「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環山而建、出門擁抱沙灘大海舟旅南苑海上絲綢之路酒店2019年新開業,坐落於舟山朱家尖東沙景區,舟山市區駕車前往僅20分鐘。
  • 電視劇《滄海絲路》,海上絲綢之路傳奇故事
    該劇圍繞古代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展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他肩負國家重託,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西漢時期,為了打通陸地的絲綢之路,張騫受到漢武帝劉徹的委派,出使西域。幾年後,在陸地絲綢之路頗有成效之後,漢武帝劉徹將焦點轉向了遼闊無垠的海上,欲再打通一條海上絲綢之路。
  • 人文交流成「海上絲綢之路」合作新動力
    在過去的11年,她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中國文物專家、伊朗遊客、馬來西亞學生等一遍遍講述著泉州古刺桐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  泉州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與埃及亞歷山大港一起被視為兩個世界性貿易大港。設立於公元1087年的「市舶司」(即古代海關——記者注)見證了泉州港當年「漲海聲中萬國商」的貿易盛況。
  • 《海上絲綢之路》獲「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
    經過評選,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選送的作品《海上絲綢之路 》獲「亞太廣播聯盟獎特別獎—絲綢之路·國際傳播獎」紀錄片類最佳節目獎。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牽頭,聯合廣東臺和泉州臺製作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第一部全景式反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大型紀錄片,也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絲綢之路影視橋工程」重點項目。
  • 紀錄片《重返刺桐城》:走進「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泉州是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它幾乎囊括了絲綢、茶葉、瓷器以及中國功夫等等這些極具象徵意義的東方符號。據了解,為更深入準確地向觀眾傳遞古刺桐各個階段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價值,攝製團隊一方面對泉州相關的文獻資料與考古發現,進行了大量詳實的搜集調研和走訪,另一方面,攝製團隊將視線從泉州向外發散,循著當年航路上重要事件的發生節點,追索實物佐證與當代故事,這其中既有七千年前、先秦時期的閩人追溯,又有從遠東到歐洲腹地的空間跨越。攝製團隊試圖將其構建起一個以泉州為支點的多維認知體系。
  • 愛奇藝全網獨播《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 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
    近期,愛奇藝陸續上線《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等一系列聯合自製和全網獨播紀錄片,以創新的內容、精良的製作、深刻的立意,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即將於愛奇藝全網獨播的紀錄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英國著名航海家、歷史學家薩姆·威利斯(Sam Willis)擔任主持人,從中國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貿易路線,實地走訪沿線國家和重要港口,展現「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節目中,薩姆·威利斯將追隨鄭和傳奇艦隊的足跡,探索這段旅程的歷史如何繼續影響現今世界。
  • 《滄海絲路》啟動 全景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目前國內首部反映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大型電視劇連續劇。    電視劇《滄海絲路》以廣西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為背景,圍繞當時世界第一大帝國——西漢王朝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結構故事,講述一個海洋版「張騫」式的人物,率領一批海洋拓荒者肩負國家重託,從北部灣的廣西合浦始發,懷著和平友好、互利互惠的良好願望,履行傳播華夏文明,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加強經貿往來的神聖使命,最終開創了彪炳史冊的海上絲綢之路。
  • (海上絲綢之路的西沙驛站)絕美西沙之二南沙洲
    (短視頻·人與社會)(海上絲綢之路的西沙驛站新華社記者帶你從空中去俯瞰那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西沙驛站。南沙洲位於西沙群島的宣德群島裡七連嶼南部,從高空看近乎等腰三角形,四周略高,中部略低。南沙洲上無人居住,灌木叢生、紅草茂盛,經常有海鳥在沙洲上繁衍棲息。滿目沙洲,隨處可見破碎的瓷片,仿佛在靜靜的訴說著海上絲綢之路曾經的繁榮。
  •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帶你領略清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帶你回到清朝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它的最大特點是館藏品全部由中外熱心人士無償捐贈」。「陸上絲綢之路」,主要輸出的是絲綢,故稱之為「絲綢之路」,等到清末十三行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是以陶瓷和茶葉為主要輸出物,絲綢已經不佔主導地位了,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主題主要是展示清朝閉關鎖國後的十三行發展過程的歷史展。
  • 服務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華僑大學成立印度尼西亞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0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時,在印尼國會大廈發表重要演講,第一次闡述了中國推動「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計劃,自此「一帶一路」倡議成為中國在新時期對外合作以及經濟開放的總綱領。  目前中國高校中對於印尼的了解及研究較為有限,值此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三周年之際,加強印度尼西亞的研究變得迫在眉睫。
  • 《新夢想世界》聯動廣東省博物館 來幫派跑商重走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貨物」形象首次曝光《新夢想世界》與廣東省博物館達成合作,以廣東省博物館部分館藏海上絲綢之路的珍貴文物為原型,重新設計了一批幫派跑商所需的貨物,在本周更新後將在夢想大陸的各地商人處上線。廣彩人物庭院圖六角燈座、清代象牙柄鵝毛彩繪花碟執扇、廣彩花卉紋太平有象燭臺......昔日經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來往中外的精美商品,搖身一變成為了夢想世界中的六角瓶樽、福象燭臺、鵝毛彩扇,讓各位少俠在進行跑商活動的同時也能一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幫派跑商玩法的更新內容將在狀元坊和盛世長歌伺服器提前測試。
  • 絲綢之路: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上篇)
    最早提出海上絲綢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國漢學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書中說到絲綢之路可分為陸路和海路兩條。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絲綢之路》。 而在中國,陳炎是最早關注和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學者, 他於1980年正式提出、而後又發表了一系列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文章。
  • 兩漢三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嶺南胡人
    漢武帝平定嶺南後,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漢王朝使節從合浦、徐聞出發,帶黃金、絲織品前往東南亞和南亞與當地人民開展貿易,互通有無。隨著官方和民間的交往不斷加深,這些地區的胡人也進入中國。從文獻記載、考古出土的海絲舶來品及一些外來文化因素來看,兩漢三國時期除外國使節經嶺南到中原朝貢外,還有一些胡人到嶺南合浦、貴港、廣州等地生活。
  • 「海上絲綢之路」的背後,隱含著我們不曾留意的另一種文明進程
    二、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中國開始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伴隨著農耕和栽培技術的不斷成熟,人們開始逐漸使用和改良鐵質用具。隨著金屬鍛造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古代沿海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也開始逐步提高,中國的海船開始了有系統探索之旅,從而發展出了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