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卓別林在《大獨裁者》中扮演了滑稽的希特勒形象;
1943年,迪士尼的唐老鴨搞怪的上演了諷刺喜劇《元首的尊容》;
2009年,希特勒在昆汀的《無恥混蛋》裡死於猶太人密謀的一場大火;
2015年,喜劇《希特勒回來了》成為2016年評分最高的喜劇電影;
直到去年,2019年,評分超越《希特勒回來了》的喜劇電影《的異想世界》誕生,一度拿下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第77屆全球獎等二十一項獎。
與之前對希特勒的眾多搞怪電影不同,它突出的喜劇部分是在一個十歲小男孩喬喬的身上,而希特勒的滑稽形象僅僅作為一種補充。影片主要是通過一個德國小孩的視角去感受戰爭,如果說以上電影是在反襯戰爭的無情,那《喬喬的異想世界》更多的是對戰爭影響的思考。
一.內心真實的感情和外界納粹教育的拉鋸戰
二戰時期,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對德國教育進行了偏激的引導,規定學校教育以政治教育為主,體育和服從命令的訓練為輔,基本上制止了文化的發展,其目的是培養忠實於希特勒本人的納粹分子,由此,對希特勒的狂熱崇拜滲透到了認知能力低下的孩子們的世界。
喬喬便是這樣一個十歲的男孩,一個看上去十足的納粹,他對希特勒的忠實主要表現在——他幻想中最好的朋友就是阿道夫·希特勒,這也是喬喬異想世界的開始,一個幻想中的有權威的朋友,一段段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會發起的不被外人所知的對話。
由於集權統治和激進的民族主義,德國民眾對希特勒產生了不可理喻的個人崇拜,導致希特勒一致成為整個國家的精神領袖——國父。
而喬喬的父親因為反對納粹的原因,背井離鄉,使得喬喬對父愛的渴望,並將這份感情寄托在想像中的元首身上,所以元首對喬喬來說,即是朋友,亦是父親。
1941年,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企圖攻佔莫斯科,並揚言"三個月滅亡蘇聯",隨後莫斯科會戰爆發,但卻以德國的戰敗結束,這是德國在二戰中首次遭遇的重創,也是德國武裝力量下滑的開始,同時也是希特勒走下德國"神壇"的起點。
這份潛移默化的衰落也在一點點滲透到德國社會中,再加上猶太女孩艾爾莎的出現,喬喬的認知世界開始一點點的清醒。
從擴軍備戰,到橫掃西歐,再到侵蘇潰敗,德軍死傷無數,再加上後來的節節潰敗,德軍的人數在不斷下降,這個過程中,德國男士以上戰場為榮,女士以生育為榮的思想一直存在,並通過教育深入到孩子們的世界,當時,為了填充軍隊人數,不少還未成年的男孩子被送往戰場。
喬喬也是那個渴望上戰場的十歲男孩,但他卻有一顆柔軟的心。
夏令營中,教官為了測試他,讓他用手中的佩刀斬殺小兔子,經過一番激烈的心理鬥爭,喬喬最終在同學和教官的面前,選擇將兔子放生。
喬喬的這種行為遭到了恥笑,教官笑他的軟弱,同學笑他是膽小鬼,"喬喬兔"的外號由此誕生。
這份最正常不過的孩子的善良,卻在當時被看成是不正常,這更加凸顯了納粹社會的畸形,而喬喬內心的這份天真善良,與社會無關,與他的家庭有關,尤其是他的母親羅茜,一位反對納粹反對戰爭的感恩生命的女人,她通過自己的行為和語言(不挑明)潛移默化的引導喬喬,與社會狂熱崇拜的氛圍,形成了兩股持久的拉鋸戰。
二.藏在牆壁裡的猶太女孩和我們一樣
1933年,德國納粹開始獨裁統治,反猶行動逐漸爆發,到1938年,納粹已經禁止猶太人從事絕大多數的職業,同年,爆發"水晶之夜",許多猶太人遭到毆打,後來更是瘋狂的屠殺猶太人,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集中營裡就有約三百萬人死於其中,統計下來,納粹在這個民族肅清的浪潮裡,屠殺了約六百萬猶太人。
這種局勢的大背景在德國教育方面的表現是,孩子們一致認為猶太人是邪惡的化身,消滅猶太人就是在打擊惡魔,最形象的體現是喬喬對猶太人的認識:他們住在洞穴裡,像蝙蝠一樣倒掛著,頭上有一對角,他們柔弱並竊取他人的食物。
直到他知道了她的存在,猶太女孩艾爾莎,媽媽藏在牆壁裡的猶太女孩。
接下來是影片裡最打動人的部分,喬喬和艾爾莎的一次次交涉,為了不牽連母親,喬喬讓艾爾莎自己離開,而艾爾莎卻說,如果我被發現,我就供出你的母親,由此孩子之間的僵局誕生,納粹對猶太人,納粹小孩對猶太小孩,社會的僵局在兩個小孩的身上以一種需要探索的姿態出現。
彼此厭惡,到嘗試溝通,再到友情的萌芽,最後到喬喬產生的疑問,他對幻想中的元首希特勒說,她和我們一樣也是人,這句話引起了朋友希特勒的極力反對:別忘了,你是納粹。
這其實是喬喬內心的自我對白,一方是對元首的忠實,一方是對自己感情的誠實,直到母親的突然離世,內心的拉鋸戰明顯傾斜。
喬喬在做宣傳工作時,發現了母親的秘密,一個反納粹的和平主義者,隨後就有人去喬喬家進行了搜查,再下來就是母親的過世,也有可能母親的去世在搜查之前就已經發生了。
因為戰爭而導致的死亡第一次在喬喬的世界裡出現,起先,他把這種惡果歸結到艾爾莎的身上,後來,他知道,艾爾莎已經成了他最好的朋友,除了母親,只有她。
在元首朋友和麥肯齊之間,他選擇了艾爾莎,和母親一樣。最終在想像裡將希特勒從窗戶踹飛出去。
三.從《美麗人生》到《喬喬的異想世界》,都是呼籲對孩童最大的尊重
1945年,希特勒在地下室的避彈房間裡開槍自殺,美國士兵駛進喬喬所在的地區,地區上殘餘的納粹組織做了沒有意義的抵抗,很快就被打敗。
這期間,地區上的小孩被迫穿著軍服,拿著槍,目睹了他一直渴望的戰場,以及死亡,在得知希特勒自殺後,喬喬多年來被灌輸的納粹價值觀頃刻之間崩塌。
屬於一個小孩的正常世界開始到來,卻也體會到了戰爭的殘酷。
艾爾莎走出房門,與喬喬一起感受新世界的寬容。
喬喬的母親可謂是影片裡最具魅力的人,與經典《美麗人生》裡的父親圭多一樣,在戰爭中艱難地維護著孩子的童真。
不一樣的是,圭多和其兒子是猶太人,喬喬和母親是德國人,從《美麗人生》到《喬喬的異想世界》,從直接的被迫害者到漸漸地施暴者,角度的轉換,讓我們認清,即使作為納粹的德國,也有很多像喬喬和其母親一樣本質善良珍愛生命的人,換句話說,戰爭裡,我們都是輸家。
《美麗人生》用喜劇的效果讓我們體會了戰爭的無情和殘酷,《喬喬的異想世界》讓我們從小孩的視角發出疑問:戰爭是什麼?
對希特勒搞怪的電影層出不窮,這並不是說我們開了歷史的玩笑,沒有嚴肅對待歷史,而是恰恰說明面對人類自己上演的殘酷歷史,我們需要一種正視的態度。最能記錄希特勒在任的真實經歷是紀實片《帝國的毀滅》,在此基礎上去開歷史的"玩笑",都是不同方面的思考。
再就是圭多和羅茜對孩子的保護,如果說大方向我們難以把握,那對於孩子的家庭教育以及氛圍,我們是有責任和義務去引導的,當所有人被戰爭所麻痺,被集權統治的思想所誤導,作為一個擁有成熟認知能力的成人有義務對孩童做出正確的思想引導。
正如周軼君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芬蘭的那一期,結束語是這樣說的:
在芬蘭,每一個個體都是比較獨立的,相互尊重,有自己的權利,那麼家庭之間,成員之間是會有一種信任感,而到個人的層面呢,不斷地從現實生活中去學,學習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馬上學到芬蘭所有的這些優秀的東西,有些東西甚至也不符合我們的傳統,或者我們的現實,但是我想至少會有一些從家庭,從個人的層面可以改進的東西,比如說,作為家長,我覺得要給與孩子更多的尊重,讓他們保持好奇,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個共識就是,未來從來不只是有一個樣子。
但願每個小孩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