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美食家
張大千不只是中國屬一屬二的大畫家,還是中國屬一屬二的美食家。
他不僅博食中國美味,遍嘗世界佳餚,而且綜合中外飲食文化,結合中國書畫藝術創造了「大千菜」,也同他的畫一樣馳名海外。
在敦煌面壁期間,報紙上曾發表他的菜單: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丸子。肉類由敦煌縣府按期補給,榆錢就是榆樹的嫩葉,鮮蘑菇是張大千無意間在巨大的楊柳樹根下發現,一天可採一盤!
他在巴西居住時,宴客的菜單是:萱花燴松菌、千燒鱒魚翅、清蒸鯉、雞汁烏參、炒明蝦片、四川獅子頭、相邀、香樁豆腐、清炒小白菜。其中的「相邀」也就是大雜燴,張大千嫌這個名字不雅,實在有挖苦客人之嫌,遂改為「相邀」。
張大千在臺北的家名為摩耶精舍。他是四川人,摩耶精舍宴客菜單全是正宗的川菜。和常見的川菜大不相同,他的川菜不但不帶辣味,而且絕不放味精及豬油。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六一絲」,這道菜是在日本開設四川飯店的陳建民所創,曾被張大千譽為天下第一廚,特地選了綠豆芽、魷魚絲、黃瓜絲、辣椒絲、韮黃絲和奈良漬(日本上好的醬瓜)六種絲合炒,吃一脆勁,稱為「六一絲」,以慶祝張大千六十一歲的生日,後來卻成了張大千家的名菜。
張大千還擅長自己動手烹飪,是位美廚。
張大千做菜要求色、香、味、形四字,如制香酥鴨要求酥脆而嫩,並以生菜墊鴨身,味鮮色美。國畫大師徐悲鴻在《張大千畫集》序中稱張大千「能調蜀味,興酣高談,往往入廚作美餐待客」。著名書畫家謝稚柳也回憶道:「大千的旁出小技是精於烹飪且對客熱情,每每親入廚房做菜奉客。」所做「酸辣魚湯噴香撲鼻鮮美之至,讓人聞之流涎,難以忘懷。」他做菜刀工講究,火候恰當,造型別致,其色彩依天然色而成。還往往以拼切鑲嵌等藝術手法構成優美的圖案,讓人無論味覺還是視覺都得到美的享受。
《大千風味菜》是張大千綜合南、北佳餚的特點,在川味的基礎上,親自設計和製做的,品種甚多,其中著名的有大千雞塊、大千幹燒魚、大千三味蒸肉、大千羊肉、大千豆乾、大千魚翅、大千鱔段等。國畫大師邱笑秋在《大千風味萊》一書上題詞云:「吃的藝術,藝術的吃。」張大千自己則笑說;「以藝術而論,我廚藝更在畫藝之上。」
張大千自創了一種「紅燒牛肉麵」。好吃的關鍵在炒牛腩時用花雕和酒釀,不加水,不加醬油,之後用一種帶甜味的辣豆瓣醬一起幹拌,風味相當獨特。
張大千還喜歡在家裡擺酒席招待朋友,宴席結束後朋友還能收藏一張大千親書的菜單。而一張菜單今天的拍賣身價已達五十萬元以上,朋友如留好這張菜單,那也會發財的,
張大千喜歡的不僅僅是川菜,還有粵菜、魯菜、蘇州菜等。大千在幾十年的實踐中總結出了一個烹飪的心得——廣徵博採、自作主張。正如他獨創的潑彩山水一樣,他的廚藝也是極富創造性和想像力的。在烹飪上,張大千兼收各大菜系之優點,以川菜為母菜,集炒、燒、燴、煮、蒸於一身的治廚理念,研製出聞名世界的「大千菜餚」。
從大千廚藝特色看,可概括為五個關鍵字,即「嚴」「鮮」「抓」「真」「形」。
所謂「嚴」是指選料把關要嚴,張大千對食料的要求非常苛刻,他曾說,如果選料不好,會直接影響菜餚的質量。他的原則是,要用最好的原料和作料,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他家裡呂宋的魚翅、北海道的大烏參,都是上等的乾貨,非一般飯店所能有。而廣為流傳的「大千雞」非要剛長冠開叫的小公雞不可。因為小公雞肉嫩鮮美,和青紅辣椒炒成雞丁,色香味俱全。
所謂「鮮」是指吃的要新鮮,張大千從來不吃過夜的蔬菜,魚也一定要吃活的。他把食材的鮮和活看得非常重。新鮮的東西儘量直接拿進廚房烹飪,不放進冰箱裡。
所謂「抓」是指張大千操辦家宴時,一般有家人和廚師掌勺。但唯獨油鹽醬醋等調味品,必須由他親自下手。他加調料時從不用勺,用手抓,均勻仔細地撒在菜品上,而且加完之後絕不再嘗,直接上席。他有句名言:「抓得準,才是真正的好廚師。」
所謂「真」是指烹飪中要讓食材接近本味。在臺北張大千住宅的庭院裡面,有一個專門用於燒烤的亭子,取名「烤亭」,專供品嘗蒙古烤肉。烤,古代叫「炙」,在烹飪手法裡面是最原始、最直接的。人類從鑽木取火的時代就開始用烤來加工食物,所以「烤最能讓食材接近其本味」。這也體現了張大千性情中的「真」,烤肉如此,其它菜也是一樣。如做菜不放味精,一定要鮮、要活,都體現了他的本味求真。
所謂「形」是指菜得造型要別致,色要美,好看,換言之,菜也要美如畫。如果菜好吃,但外表不美,這樣的菜大千是絕不會讓他上宴席臺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