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著娃繡著花 養活自己養活家——夏華和13000名大山繡娘的「中國...

2021-01-08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背著娃繡著花 養活自己養活家——夏華和13000名大山繡娘的「中國夢」

新華社記者李斌、王君璐

嘹亮的山歌響起,五彩的裙擺飛揚,富有濃厚少數民族韻味的歌舞瞬間將時尚、現代的都市人帶到千裡之外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這是「深山集市」開集儀式的經典場景。

在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的多年努力下,如今「深山集市」開進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繁華商場,13000名大山繡娘依靠依文·中國手工坊的平臺,實現了在家門口「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夢想。

走進深山與繡娘結緣

「十幾年前,依文集團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如何在服裝中植入中國美學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作為北京服裝領域領軍企業掌門人,夏華走進大山,試圖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中尋找靈感,嘗試運用創意的力量改變深山繡娘的命運。

在黔西南大山裡,「獨臂繡娘」梁忠美針線翻飛,不用草稿,蝴蝶靈動的色彩和輕盈的姿態便栩栩如生地定格在繡片上。

梁忠美花費一周時間繡出的蝴蝶作品,原本只能以每幅幾十元的價格在村莊小集市出售,經過重新設計和精心打造售價超過2000元。她在國內外收穫不少年輕粉絲,贏得「蝴蝶媽媽」的美譽,月收入從1000元人民幣增加到上萬元。

「我特別喜歡,但是怎麼產品化也沒有思路。後來一點點嘗試繡在包上、衣服上,裝裱起來變成工藝品,逐漸形成梁老師獨特的IP。」夏華說。

為了尋找更多像梁忠美一樣的深山繡娘,依文團隊穿梭在大山之間,走過上百個村寨,梳理手工藝人、民族紋樣、手工技法等信息,建立了線上資料庫。

「目前收錄5000餘種民族傳統紋樣,資料庫與全球設計師共享,紋樣被愛馬仕等國際大牌使用。」夏華說,通過網際網路,遠在巴黎、義大利、倫敦等地的品牌和設計師可以與大山繡娘一對一合作,讓繡娘坐在家裡,承接來自全球的訂單。

如今,依文·中國手工坊在貴州、雲南、甘肅、內蒙古等地建起16座村寨博物館,打造1200多個家庭繡夢工坊,通過對繡娘進行專業培訓,帶動13000名繡娘創業增收。

「我沒上過學,又是個殘疾人,我能幹,周圍的婦女就都能幹。」在梁忠美的帶動下,她所在的繡娘工坊從最開始的兩三人發展到60多人。

「扶貧先扶志,女性能夠賺錢養家,她會更加自信。而且她不用拋家舍業跑到外地打工,在家繡花既能賺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家庭更加和諧。」夏華說。

深山繡娘走進都市

「手工藝品耗時長,價格相對高,如果在商場租個場地售賣,很難吸引消費者。」經過反覆思考,夏華認為場景化、體驗化的新零售模式最適合民族手工藝品。2018年8月,「深山集市」模式正式落地。

商場中庭,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數百種手工藝品讓「趕集人」眼花繚亂,扎染、蠟染等非遺體驗更讓消費者大開眼界。「深山集市」逐漸發展成集民族手工藝展賣、繡娘技藝展示、民族手作體驗為一體的消費扶貧活動。

2019年,「深山集市」累計全國巡迴20場。「讓都市人過一把深山淘寶的趕集癮,同時幫助民族手工藝產品獲得尊重和認可,打開銷路。」夏華說。

74歲的苗族繡娘潘玉珍成了網紅——由潘奶奶將象徵脫貧希望的龍旗傳遞給年輕繡娘成為開集儀式的經典環節。「希望潘奶奶這樣的明星繡娘越多越好,榜樣的力量能給更多人帶來脫貧的希望。」夏華說。

通過和依文·中國手工坊合作,潘奶奶帶領全家人一起繡花,如今年收入已過百萬,「希望全國的繡娘都能靠繡花過上好日子,通過雙手改變命運。」潘玉珍說。

扶貧邊界不斷拓展

2019年元旦,「深山集市」小程序線上商城正式上線,民族手工藝藉助網際網路窗口與全世界零距離接觸。

「貴州苗族手工刺梨花筆記本最受歡迎,每銷售一本,繡娘就可以得到40到80塊錢。」夏華說。

扶貧的邊界也在探索中不斷拓展。如今,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園博園內的依文城堡已經打造成民族手工藝的展示中心。「百年繡夢」主題時裝秀多次亮相倫敦等國際舞臺。

「有繡娘丈夫問我,我們也有手藝,能不能幹點啥?」夏華和團隊討論後,在「深山集市」開闢「深山味道」板塊,男人們做的餈粑、辣椒醬也和女人們做的繡品一樣受歡迎。

此外,夏華還設計了「繡夢之旅」文化旅遊體驗項目,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走進大山,走進村寨,與繡娘面對面對話。「希望讓都市讀懂大山,讓未來讀懂過去,讓世界讀懂中國。」夏華說。

相關焦點

  • 背上娃 繡著花 養好家(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這朵花從小山村走向國際時尚T臺,惠及7萬繡娘。產值也從2013年的兩三千萬元增長到去年的兩億元,漸成彩雲之南的文化新名片。產業化,山裡的手工刺繡成了品牌探尋彝繡源頭,楚雄州永仁縣直苴村不容錯過。田野是舞臺,大山是看臺,藍天做背景,發端於直苴村的賽裝節已延續千餘年,不斷發展,把彝繡帶入更多人的視野。
  • 給BJD娃衣刺繡 讓滿繡成為致富手藝
    【解說】作為一項有幾百年傳承的技藝,新賓滿族刺繡即是瑰寶又是一個困擾當地相關部門的難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賓滿族刺繡的需求越來越低,越來越難以養活從業人員,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新賓滿族自治縣的工作人員多方尋求出路,並最終通過電商平臺,為BJD娃娃製作起了精美的刺繡娃衣。
  • 陳一鳴和李思雨:一個是收入能養活女士,一個是自己養活自己
    「我現在的收入夠養活你「我可以自己養活我自己」。
  • 彝繡合作社負責人吉麼伍加:助力貧困繡娘奔康 我很欣慰並自豪
    2019年春節前後,吉麼伍加一家搬到了距離喜德縣城僅幾公裡的集中安置點「彝欣社區」。來自四川科技職工大學的駐村幫扶隊隊員張雋老師也陪我們一起來到了全新的社區,跟著他學習電子商務,也在光明鎮聯合小學當過一段時間的代課老師。
  • 青繡:繡針下綻放的生命之花
    冶存榮告訴我們,青海刺繡最常見的繡法是平繡,但一些繡娘即便在同一件繡品上也會使用多種繡法。青海刺繡種類繁多,適用範圍廣泛,基本涵蓋了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生活用品上,過去幾乎家家戶戶枕頭的兩邊都要繡上花。一些農村婦女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全身上下都可以看到繡品。
  • 安康姑娘楊佩雙腳繡十字繡 參加《中國夢想秀》圓夢
    10多年來,她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艱辛,如今,她在上海七浦路擺了個十字繡的小攤,她的夢想是可以有一家自己的十字繡小店,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她,就是安康市平利縣女孩楊佩,她也被稱為安康的「維納斯」。近日,楊佩身殘志堅自強不息的事跡在浙江衛視《中國夢想秀》播出後,在她的家鄉安康乃至全國引起了強烈反響,感動了無數人。
  • 夏華:手工坊這條路最難 最難的時候我坐在山裡就哭了
    來源:新浪財經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主辦的「雲上綠公司」直播活動中,中國女性企業家代表人物、依文董事長談到,做企業25年,就是做中國手工坊這條路最難,這條價值曲線不好畫。「這個難到什麼程度?我在去年一年飛了貴州雲南大山深處四十幾次,最難的時候我真是坐在山裡自己就哭了。」夏華說道。因為她找不到一種最好的解決方案,老人家們繡的很漂亮,每個繡片看起來都是一個作品,但如何賣給全世界?如果變成真正能夠快速贏得市場的產品,那時候都是一些新的課題和命題。「所以當滿操場的老人家拿著自己的繡片給我看的時候,我說不出心裡的感受。
  • 畢節織金:山裡繡娘趕工忙
    在畢節市織金縣茶店鄉海馬村繡娘蠟染刺繡專業合作社,幾張桌子在屋子中間一字排開,十餘名佩戴口罩的繡娘正分列桌子兩旁伏案而坐,專心致志的用手中的蠟刀在身前的布匹上繪製著紋路細如毛髮的圖騰紋樣。位於大山深處的茶店鄉海馬村是一個苗族聚居地,這裡的苗族婦女世代傳承著蠟染刺繡本領。
  • 師德流芳,繡娘王祖識!
    姐姐把針線和刺繡布料發給周邊的繡娘繡,繡好之後把工錢發放給這些繡娘,王祖識就是來做這些記錄工作的。發回的刺繡成品裡,也有瑕疵繡得不好的,姐姐就會親自上繃修改這些殘次品。時間久了,王祖識也開始上手幫忙。 幹一行學一行本領。王祖識幫姐姐一起修改繡品,久而久之,刺繡技藝也上去了。趕上文聯刺繡小組招刺繡工人,王祖識便給自己報了名。
  • 四川甘孜指尖藏花繡:激活民族手工藝「一池春水」
    (新春見聞)四川甘孜指尖藏花繡:激活民族手工藝「一池春水」中新社甘孜1月14日電 題:四川甘孜指尖藏花繡:激活民族手工藝「一池春水」作者 王鵬這位53歲的藏族繡娘繡了多年「花花」,直到3年前加入合作社,她才發現了藏繡更大的價值。羅金蓮的家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二郎村,屬大渡河流域。這裡高山林立,峽谷幽深,世代居住在此的藏族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尤其是獨特的貴瓊藏繡,古樸自然,顏色豔麗,被譽為「指尖藏花」。
  • 48歲滿繡非遺傳承人,耗時一個月,打造精美BJD娃衣
    隨著滿清王朝的建立,滿繡走進紫禁城,成為「中國清朝皇族刺繡」,常用於繡制帝王龍錦、皇后鳳袍和宮廷文武官袍,象徵著皇權與地位、身份和等級。這種富貴華美的宮廷刺繡一直美名在外。不過,滿繡作為少數民族傳統技藝的一種,還有一種更為普世、也更為樸實實用的民間繡法,至今仍流傳在遼寧、吉林滿族人民聚居地區。今天的主人公桑菊,就居住在遼寧省的新賓滿族自治縣。
  • 歷經七百年 東鄉繡娘終變非遺傳承人
    在印製好圖案的一面,繡娘們需要運用東鄉族特有的剁繡,將這顆土豆繡出立體平整的效果。新手上手一周就能學會,動作利落的人每月能收入七八百甚至上千元。第一次知道剁繡能掙錢,有人激動地告訴馬倆哈麥,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筆工資。像這樣的刺繡培訓班,今年已經開展了19期,累計培訓繡娘1005名。
  • 五本女主前世是繡娘古穿今爽文,強推《女神定製》和《繡藝無雙》
    大家好啊,之前有答應給大家整理一期女主是繡娘的古穿今小說,現在已經給大家準備好了,喜歡的小夥伴們不要忘記收藏了。五本女主前世是繡娘的古穿今現言爽文,強推《女神定製》和《繡藝無雙》,古代裁縫現代衣神。第一本:《古穿今之弱氣女》作者:繁玉第二本:《繡藝無雙》作者:木梓潼第三本:《八零重生之警嫂是繡娘》作者:梅雨季節情第四本:《女神定製》作者:林知第五本:《繡寧》作者:君琳琅
  • 《養活教育》:你眼裡的家務活,恰是培養孩子自立能力最有效工具
    按說,大學或研究生畢業,一般也是二十多歲的成人了,第一要務應該是要想法養活自己,再不能向父母伸手要錢。可如今的巨嬰、媽寶、啃老越來越多,在他們的意識裡,沒有自己養活自己這個概念。一個完全不自立的青年,不僅讓家庭失望,將來也會成為社會的包袱和累贅。
  • 「賤名」好養活?盤點那些讓人笑噴的狗狗名字,叫豬狗的過分了啊
    我們都聽過老一輩說賤名好養活,所以有些寵主給狗狗起名時,也會起一些「賤名」,就希望自家狗狗能活得更久。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令人笑噴的狗狗「賤名」,看時請不要喝水!@汪了個白的 我家狗狗叫臭臭。老一輩說取個賤名好養活,還是很有道理的,小傢伙從小就福大命大,記得剛到我家時又吐又拉,看醫生沒用,都快絕望了,偶然在我家附近一家藥店聽從藥師建議買了兩包板藍根就……好了。
  • 養活自己,是一個成年人能守住的最低「底線」
    養活自己,是一個成年人能守住的最低底線!縱使生活不如意有很多,我們依然要對生活充滿希望,努力活著,好好活著。就如魯迅先生在《生命的路》中所寫:「生命的路是進步的,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麼都阻止他不得。」下面分享2個真實勵志案例給大家,與諸君共勉,加油!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宋水仙指導當地繡娘馬尾繡技巧2006年,宋水仙在三都自治縣開辦了全縣第一家馬尾繡工藝品店。如今,三都自治縣有馬尾繡公司20餘家。以前只在某些特定服裝上出現的馬尾繡如今已經融入到當地人的日常用品中。當地繡娘接受馬尾繡培訓為了讓繡娘們在工作的同時又能照料家人,宋水仙每次都會把原材料準備好再送到繡娘家裡,讓繡娘在家辦公。根據繡片的複雜程度,按件計算給繡娘發放工資,做得好的繡娘一個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現在公司的固定員工一共有100多位,是一年前的2倍多,60%是貧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