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題:背著娃繡著花 養活自己養活家——夏華和13000名大山繡娘的「中國夢」
新華社記者李斌、王君璐
嘹亮的山歌響起,五彩的裙擺飛揚,富有濃厚少數民族韻味的歌舞瞬間將時尚、現代的都市人帶到千裡之外雲貴高原的大山深處……這是「深山集市」開集儀式的經典場景。
在依文集團董事長夏華的多年努力下,如今「深山集市」開進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繁華商場,13000名大山繡娘依靠依文·中國手工坊的平臺,實現了在家門口「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的夢想。
走進深山與繡娘結緣
「十幾年前,依文集團開始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如何在服裝中植入中國美學成為我一直思考的問題。」作為北京服裝領域領軍企業掌門人,夏華走進大山,試圖從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中尋找靈感,嘗試運用創意的力量改變深山繡娘的命運。
在黔西南大山裡,「獨臂繡娘」梁忠美針線翻飛,不用草稿,蝴蝶靈動的色彩和輕盈的姿態便栩栩如生地定格在繡片上。
梁忠美花費一周時間繡出的蝴蝶作品,原本只能以每幅幾十元的價格在村莊小集市出售,經過重新設計和精心打造售價超過2000元。她在國內外收穫不少年輕粉絲,贏得「蝴蝶媽媽」的美譽,月收入從1000元人民幣增加到上萬元。
「我特別喜歡,但是怎麼產品化也沒有思路。後來一點點嘗試繡在包上、衣服上,裝裱起來變成工藝品,逐漸形成梁老師獨特的IP。」夏華說。
為了尋找更多像梁忠美一樣的深山繡娘,依文團隊穿梭在大山之間,走過上百個村寨,梳理手工藝人、民族紋樣、手工技法等信息,建立了線上資料庫。
「目前收錄5000餘種民族傳統紋樣,資料庫與全球設計師共享,紋樣被愛馬仕等國際大牌使用。」夏華說,通過網際網路,遠在巴黎、義大利、倫敦等地的品牌和設計師可以與大山繡娘一對一合作,讓繡娘坐在家裡,承接來自全球的訂單。
如今,依文·中國手工坊在貴州、雲南、甘肅、內蒙古等地建起16座村寨博物館,打造1200多個家庭繡夢工坊,通過對繡娘進行專業培訓,帶動13000名繡娘創業增收。
「我沒上過學,又是個殘疾人,我能幹,周圍的婦女就都能幹。」在梁忠美的帶動下,她所在的繡娘工坊從最開始的兩三人發展到60多人。
「扶貧先扶志,女性能夠賺錢養家,她會更加自信。而且她不用拋家舍業跑到外地打工,在家繡花既能賺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家庭更加和諧。」夏華說。
深山繡娘走進都市
「手工藝品耗時長,價格相對高,如果在商場租個場地售賣,很難吸引消費者。」經過反覆思考,夏華認為場景化、體驗化的新零售模式最適合民族手工藝品。2018年8月,「深山集市」模式正式落地。
商場中庭,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數百種手工藝品讓「趕集人」眼花繚亂,扎染、蠟染等非遺體驗更讓消費者大開眼界。「深山集市」逐漸發展成集民族手工藝展賣、繡娘技藝展示、民族手作體驗為一體的消費扶貧活動。
2019年,「深山集市」累計全國巡迴20場。「讓都市人過一把深山淘寶的趕集癮,同時幫助民族手工藝產品獲得尊重和認可,打開銷路。」夏華說。
74歲的苗族繡娘潘玉珍成了網紅——由潘奶奶將象徵脫貧希望的龍旗傳遞給年輕繡娘成為開集儀式的經典環節。「希望潘奶奶這樣的明星繡娘越多越好,榜樣的力量能給更多人帶來脫貧的希望。」夏華說。
通過和依文·中國手工坊合作,潘奶奶帶領全家人一起繡花,如今年收入已過百萬,「希望全國的繡娘都能靠繡花過上好日子,通過雙手改變命運。」潘玉珍說。
扶貧邊界不斷拓展
2019年元旦,「深山集市」小程序線上商城正式上線,民族手工藝藉助網際網路窗口與全世界零距離接觸。
「貴州苗族手工刺梨花筆記本最受歡迎,每銷售一本,繡娘就可以得到40到80塊錢。」夏華說。
扶貧的邊界也在探索中不斷拓展。如今,位於北京市豐臺區園博園內的依文城堡已經打造成民族手工藝的展示中心。「百年繡夢」主題時裝秀多次亮相倫敦等國際舞臺。
「有繡娘丈夫問我,我們也有手藝,能不能幹點啥?」夏華和團隊討論後,在「深山集市」開闢「深山味道」板塊,男人們做的餈粑、辣椒醬也和女人們做的繡品一樣受歡迎。
此外,夏華還設計了「繡夢之旅」文化旅遊體驗項目,邀請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走進大山,走進村寨,與繡娘面對面對話。「希望讓都市讀懂大山,讓未來讀懂過去,讓世界讀懂中國。」夏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