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心動的offer2》賽程過半。在最新一期的辯論賽中,李晉曄再次發揮失常,又一次在對抗場合中敗北。賽後復盤,他的執教律師梁律師很坦率地說:律師是一個對抗性非常強的行業,你可以在生活中表現的溫和退讓,但是在職場中,必須展現自己的力量和鋒芒。
李晉曄的問題在職場中其實非常常見。我們常常會碰到和自身性格不相匹配的工作。性格溫和的律師被要求在談判桌上和人針鋒相對;內向不愛說話的老師必須每天站在講臺上講課;外向活潑的會計不得不在沉悶的辦公環境中核對枯燥的數據。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性格並不適合目前的工作時,該怎麼辦?是堅信性格無法改變,轉頭去尋找更適合的工作還是壓抑天性,順應職場?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明白「性格」是什麼?大部分人日常所說的「性格」在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的「人格」。人格包含了氣質和性格兩個方面。
氣質與環境不符,改變環境
氣質指的是人反應速度,強度和靈活性。在同樣的工作環境中,有些人安靜,有些人活潑,比如詹秋怡和朱一暄;有些人沉穩,而有些人無時無刻不在強調自己的存在感,比如趙南希和何旻哲。
氣質是人與生俱來的特性,基本無法改變。一般來說,一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氣質越適合,生活便會越幸福。我們常說的適合自己的職業,大多是指與你天生的氣質相合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
如果長期處在不適合自己的環境中,比如喜歡安靜的人在迪廳工作,喜歡熱鬧的人獨自在家寫網文,害羞的人總是被要求當眾表演,有表現欲的人卻總是被要求藏拙等等情況,都會讓人長期處在一種壓抑,焦躁和不安的狀態中。長此以往,會極大地影響人的心理甚至生理健康。
氣質與環境不符時,離開那個環境,以全新的方式生活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周深談到的離開讓他窒息的醫學院,轉而去學唱歌就是一種逃離不健康的環境,主動開始新生活的積極示範。
性格與環境不符,改變性格
人格的另一個部分是性格。性格強調的是人對某些事物的固定態度以及習慣的做事方式,它更強調人的社會性。我們每個人都有根據需要調整性格,通過有利於事情發展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能力。
李晉曄這次作為小組長的表現,就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雖然他習慣於做一個隨大流的人,但是一旦坐到了組長的位置,他還是能迅速調整心態,展現自己的領導力和決斷力,強勢的給組員下達清晰的指令和任務。
自我是一種複雜,可變的多維結構體,會受到先天的氣質和外部環境的多方面影響。在一些需要壓抑天性,展現不同做事風格的場合,我們完全有能力順應環境,對自己的性格做出微調,像李晉曄那樣做一個堅決但依然很溫和的leader。
遇到心儀,但不適合的工作,該怎麼辦?
一些人在職場中還有可能碰到更複雜的一種情況:雖然天生的氣質和工作環境相互牴觸,但這份工作的內容是他/她真正熱愛的,甚至是畢生追求的事業。
放棄畢生所愛還是長期壓抑自己的天性?這又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大師布賴恩·利特爾在《突破天性》一書中提出,人是追求意義的動物。很多人會為了自己的目標,抱負,承諾和計劃對抗天性,長期做出不符合自身性格的行為。比如本性溫和的律師在法庭上和對手針鋒相對,比如極度內向的教授四處演講宣傳自己的研究成果,再比如性格跳脫的研究員在實驗室中日復一日的培養菌群。
但即使有「意義」的加持,長期壓抑自己的天性還是會消耗大量的精力,帶來健康隱患。當你所處的環境無法提供充足的資源用以滿足你的性格或推進你的計劃時,我們還是應該掌握一些自我充電的小竅門。
自我充電:找到具有復原作用的小生境
所謂自我充電,是指在一個隱秘的私人空間裡盡情做自己,釋放自己最原始的天性,以此獲得一個喘息的機會。例如一直假裝外向的內向者找一個安靜,隱秘的地方,靜靜坐著發會兒呆;或者假裝沉穩的外向者,下班後去夜店重燃激情。自我復原的方法因人而異,但它的核心一定是建立一個微環境,釋放最真實的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性格。在衡量自己是否適合某個職業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自身不變的氣質,可變的性格,已經這份職業對你而言意味著什麼。通過縝密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科學的結論,你才能從工作中挖掘樂趣,從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