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喜歡,不知道做什麼,很迷茫!因為你缺了這2樣認知

2020-12-25 騰訊網

經常有讀者私信,訴說自己的職場迷茫和困境,不知道要不要跳槽,不知道要找什麼工作。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寫過,其實很多迷茫都是因為懶!

懶得去了解職場世界和行業市場,懶得去了解自己,更懶得去有效匹配這兩者得出結論,因為需要思考。所以你什麼也不知道,你不迷茫誰迷茫。

有句話說得好,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所以很多人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投簡歷、面試,即便拿到了offer,也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去,該選哪個。一邊浪費時間精力,一邊持續迷茫。

不如停下來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什麼工作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理想型。比寫簡歷和面試技巧更重要的,是找到你的目標職業。知道你要去哪兒,比怎麼去更重要。

求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決策過程。而所有決策都應該遵循:先搜集足夠多的信息,將信息歸類、分析,最終得出結論。所以求職者應該「先認知,再選擇」。

而現實中,我們卻總是「先選擇,後認知」。很多人如盲人摸象,在擇業上毫無章法,非常迷茫。有不少人其實連職場中到底有哪些具體職業都搞不清楚,又何談「職業選擇」呢?某職業諮詢機構數據顯示,至少60%的案例都是由於職業信息的缺失導致的所謂「迷茫」。

第一步,建立職業認知,收集完整的職業信息

求職前,先沉下心來收集完整的職業信息。

為了儘可能全方位地了解一個職業,為我們要學會把職業「解剖」。職業認知專家宮宇經過多年諮詢經驗的積累、反覆的調研、頻繁的業內訪談與記錄,摸索出一套「職業解剖法」。也就是將看似不可能被量化的「職業」噶愛念,設定出可評判的客觀標準出來。

那職業到底可以被解剖為哪些部分呢?我們通常會將職業解剖為三個部分,統稱為「職業三要素」,分別是:職業條件、職業狀態和職業價值。下面我們來逐一解釋。

1.職業條件

也就是該職業賦予你的可量化的回報。比如薪酬的多少、頭銜的大小、管理的權限、負責的區域、工作的環境、工作地點的遠近、年家的長短、是否有股權期權、福利是否多元豐富等。

這裡的職業條件是站在求職者的角度,評定一份工作、一個職業是否可以滿足個人硬性需求標準的。它不同於企業方提出的「任職條件」,後者是為了達到該職業的考核標準,求職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職業條件都是可以被量化、被驗證的部分,不會因為個人暫時感受性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判斷一個職業是否符合期望,首先就會從「職業條件」來判斷,它是最能影響我們的直觀因素,也是我們最應該向專家或職業顧問主動收集的信息。然後客觀記錄、定期匯總並分類。過程中,剔除那些明顯不符合自己條件期望的職業。

2.職業狀態

所謂職業狀態,是指由於職業特性的不同而帶給人們長期的、持久的狀態影響。

包括壓力指標:如加班頻次、出差天數、職業成功交付周期等。

有些職業看起來非常光鮮,比如投行人士。但實際上,投行也並不是一份完美的職業,單憑它高強度的工作節奏和長期的出差周期,就會讓許多求職者難以接受。又比如,向廣告行業的創意總監、軟體項目經歷等,交付周期短、交付壓力大,長期下來也會對人的狀態產生一定影響。

職業自驅性指標:重複性任務與創造性任務的比例、職業隊專業資質更新的要求、平均晉升周期等。

它揭示了一個職業的活力,而且得到其數據化和事實化的統計也相對容易些。有些特定職業,比如記者、創意人員、公關經理等,其職業職責裡就客觀存在必須要進行創造的部分。

律師、醫生等職業,算是典型的對專業資質要求高的職業,需要不斷學習,隨時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人往往投入的越多,對該職業的認可度和依賴度也越高,所以其狀態評分也會隨之提高。

心理建設性指標:處理衝突事件的頻次,締結共贏局面的機會,職業風險等。

比如解決衝突頻次的指標,對應的如調解員、客服等職業。它們每天都在經歷大量的衝突事件。長期從事該職業的人,會更期望得到家庭的溫暖,或其他良好人際關係的排解。締結共贏局面,如是市場經理、銷售總監等,其職業的根源屬性指向「共贏局面」比較多,更容易締結職場人脈。

職業狀態的評分僅僅是一個參考,試圖用一種可視化的指標來表示某些職業的特定狀態。但至少可以為你全面了解一個職業,提供一個評價體系。

其意義在於:我們在選擇一個職業作為發展方向時,不僅要考慮到條件是否被滿足,更要思考一下這個職業帶給我們長期狀態上的影響自己是否可以接受。每個行業裡特定的職業,都會體現出它對人們長期狀態的深刻影響。

3.職業價值

這個概念最容易理解但卻最不容易評估。所謂職業價值,是指該職業在單位事件內可以積累到的職業資源。

什麼是職業資源呢?簡單來說,就是在職業中能夠變現的能力要素和優質人際關係的統稱。所以,你需要檢驗的就是:該職業到底能為我的能力和人際關係積累到什麼。

如果用公式表示,就是:職業價值=時間*(能力+人際關係)

那具體到實際工作中,有哪些標準可以被我們選取作為參考依據呢?

比如:任職條件、工作多樣性、能力積累條件、同事平均學歷、外聯人群層次、接觸跨級高層的頻率或機會、發展路徑選擇權限、職業稀缺度、行業前景等。

梳理職業價值的標準,並非要為每個職位明碼標價,而是期望從不同角度去解剖一個職業,對其日常可能發生的狀態多一層體驗。

對於職業條件,先滿足當下的需求。對於職業狀態,願意為理想中的未來承擔些什麼。對於職業價值,明確希望達到的未來。

第二步,建立自我認知,完整地認識你自己

「先認知」的概念也包括對於自我的認知。常常收到讀者的信息,現在的工作不喜歡想辭職,又怕辭職後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該怎麼辦?想有一份真正熱愛並且有前途的工作,但是不知道做什麼,感覺很迷茫。

「不喜歡」、「很迷茫」只是一種情緒,情緒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我們喜歡又有前途的工作到底在哪裡呢?據調查顯示,80%的人並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優勢是什麼。

這時,可以採用冰山模型,幫助你做好職業選擇和定位,擺脫迷茫。

冰山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來的,它全面地描述了一個人的個體素質要素。

1.知識和技能

冰山模型從上到下有很多要素,最上面的要素是知識和技能。

知識就是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認知和經驗,比如營銷知識、項目管理知識等。這跟你大學所學的專業、常看的書、從事的工作、業餘愛好都有關係。

技能是指你所具備的某項專門技術,比如開車、編程、製作PPT等。

一個人的知識和技能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也是非常顯性、容易看出來的。所以,我們稱為冰山上的部分。

2.能力

冰山模型中間的要素是能力,或叫通用能力、可遷移能力,比如學習和思考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

相對與知識和技能來說,能力高低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比如一個人的溝通能力到底如何,很難通過幾道題目來考察,而需要看他在處理很多問題時候的表現。

能力和知識技能最大的區別在於:知識和技能屬於特定領域,而能力則更多是通用領域。比如,知識會分營銷、管理、金融等,但是像「溝通」這樣的能力,是適合任何領域的,一旦掌握,是能夠遷移的。

3.價值觀

冰山模型最底下包括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這些要素在成年之後很難被改變,它們會受基因、家庭教育、童年經歷、成長環境等的影響。

價值觀是你判斷事物的標準,通俗講,就是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比如說,當你擇業的時候,當前薪酬和未來前景產生了衝突,你選擇哪個、放棄哪個?在工作和家庭產生衝突的時候,你會選擇以什麼為重?

如果你在工作中經常陷入矛盾和糾結,對所做的事情很難發自內心地認同,很可能就是價值觀不匹配,比如公司為了賺錢讓你過度包裝產品,你覺得這對用戶不誠實。

4.性格特質

性格特質是個人的性格和行為偏好。比如,你是偏內向還是外向,更關注全局還是細節。如果你不了解自己的性格特質,可以做做DISC個性測試。

如果你就在工作中常常覺得心累,很可能是性格不匹配。比如,我是一個內向性格的人,是從獨處中獲得能量,但如果做一份每天要不斷跟陌生人溝通的工作,哪怕工作量不大,我也覺得很累很難受。

5.動機

關於動機,動機的分類方法很多,最常見的是麥克利蘭的理論,分為成就動機、權力動機和親和動機。成就動機的人,喜歡挑戰。權力動機的人,希望影響他人。而親和動機的人,希望維持更好的團隊關係。

如果你感覺自己沒有動力,做事提不起勁來,那很可能是你現在的工作跟你的動機不匹配。比如你明明是成就動機的人,喜歡一定的挑戰,但你的工作卻是機械地重複。

6.天賦

在冰山模型的基礎上,我認為還應該加上兩個要素,一個是天賦,一個是意義。

這裡的天賦是指天分與個人興趣或者說熱情的結合。通俗的理解就是,某種天生的特性,讓一個人可以在同樣起點的情況下,在某些事物或領域比一般人更快速度地成長,或取得成就。

英國教育家、TED知名演講人肯·羅賓遜(Ken Robinson)在他的著作《發現你的天賦:天分與熱情成就幸福人生》中這樣定義天賦:「某些人對一些事物或在一些領域具備天生擅長的能力或者天生執念(極大的熱情),也可能都有,進而使其可以在同樣經驗甚至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以明顯優先於其他人的速度成長起來,而且有它的獨一性。」

天賦和能力有著密切關係,天賦不是能力,卻是潛在的能力,天賦經過開發和刻意練習,就能轉化為能力。

第三步,人崗匹配,鎖定目標——找到你的理想工作

如何判斷一份職業,是不是適合你的理想職業?

你需要先回答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是理想工作?

答案很簡單,想想我們對於工作的訴求不外乎這三種:

「這份工作我喜歡做」,

「這份工作我能做好」,

「這份工作能滿足我的需求,比如養家餬口」。

總結起來,就是「喜歡」、「擅長」、「需要」。

聰明的人會發現,這三點和冰山模型的要素是有關聯的,冰山底層的價值觀、性格特質、動機、天賦,決定了你是否」喜歡「一份工作,它們為你的職業發展提供原動力。而你擁有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影響你是否「擅長''這份工作。

而你是否「需要」一份工作,則是指一些冰山模型以外的外部因素,顯性的比如工資、獎金、福利等物質因素,而隱性的,有人脈、學習機會等。也就是職業認知,包括職業條件、狀態和價值。

在投簡歷和面試之前,對目標職業做好充分的了解,和自我認知去一一匹配,是不是喜歡、擅長,是不是滿足你現在的需要。

喜歡和擅長很重要,滿足你的需要也很重要,畢竟工作是人生的一部分,應該對你的人生起到促進作用。

喜歡決定了你做這份工作時是否開心,擅長決定了你能否勝任和駕馭這份工作,而需要決定了是否能做得長久。

假如你的工作能同時滿足這三點訴求,那麼你就找到自己的理想職業了。

工作跟伴侶一樣,「匹配」比「優秀」更重要,「選擇一份職業,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不同的職業,必然帶來不同的生命體驗。學會上述方法,希望人人都能找到和自己很配的工作。

相關焦點

  • 對於畢業以後感到迷茫嗎,不知道畢業以後該做什麼嗎?
    如果作為大學生的你,存在以下疑問強烈建議你認真讀完這篇文章:◆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不清楚應該考研還是工作;◆不知道自己的專業未來的發展前景;◆不明確自己未來的求職方向;當你存在以上選項中任意一個時
  • 畢業多年,現在特別迷茫、糾結,不知道做什麼工作,怎麼辦?
    不管你是畢業6年還是畢業10年或是畢業2年,只要你沒有對自己做好明確的規劃,你就會常常處於迷茫、糾結、狀態,不知道做什麼工作,隨便選一個又後悔,不選又焦慮,很容易就崩潰了,阿胖這篇內容能夠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 畢業工作一年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
    ▼ 廣州職場心理諮詢為您解讀:畢業工作兩年還是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 小寧是商務英語專科畢業的,畢業就來了廣州,本想著廣州這邊外貿公司多,自己更有機會,能夠大展宏圖。 在經過幾次面試後,小寧憑藉著自己青春可愛的外貿,對未來樂觀的態度,成功進入了一家外貿公司。
  • 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幹什麼,第一份工作怎麼去找?
    年輕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幹什麼,聽起來似乎很可笑。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準備入職的年輕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一生的困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當今社會選擇很多、誘惑很多,是很多人迷茫的真正原因,也是同處一個環境、同時起步,但幾年後,成功者少失敗者多的最根本解釋。
  •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工作怎麼辦?
    其實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甚至已經工作多年的人也都不知道自己心裡到底想做什麼,這簡直就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問題。所以就算你兩三個月了還沒有答案,也務必穩住,不必焦慮。我想通過這篇文章給予我朋友一定的幫助,同時也獻給正在迷茫的你。2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 我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可是我也不知道做什麼!這裡有你想要的答案
    在網絡上看到網友提出一個問題:本人大三,學的是物流專業,可是自己又不喜歡現在所學的專業,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後能做什麼。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樣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樣的工作,不論是即將面臨畢業的大學生,還是在職場中混跡一段時間的職場人士,這樣的疑惑相信每個人都有過。
  • 討厭現狀,卻不知道喜歡什麼、適合什麼工作,怎麼辦?
    現在想轉行從事文化產業類的工作,卻認為自己除了日語什麼都不會,害怕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小B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因為不喜歡專業課程,所以更多精力放在了社團和課外競賽上,幾年下來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原本認為寫寫報告就能拿提成,挺輕鬆的,這件事卻讓他開始思考:天天埋頭寫報告的確無聊且機械,自己也並不喜歡;不做這類工作,自己又不會其他技能,貿然轉行無異於切斷經濟來源……其實以上三位的困惑都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只知道很討厭現狀,卻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適合什麼,怎麼辦?」
  • 工作不開心想辭職,可是又不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想做什麼,怎麼辦?
    正因為你過得很悲慘,你就必須從戲院、酗酒、閱讀數不盡的書籍、做社會改革的工作以及其他事情來讓自己分心……你一旦發現真正愛做的事,你就是一個自由的人了,然後你就會有能力、信心和主動創造的力量。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愛做的是什麼,你只好去做人人羨慕的律師、政客或這個那個,於是你就不會有快樂,因為那份職業會變成毀滅你自己及其他人的工具。」對於那個時候的我而言。
  • 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怎麼辦?
    最近有網友向我提問:我不知道喜歡做什麼工作,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換一種問法:如何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如何發現自己這一生靈魂之所向。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工作就不知道,因為沒有人一生下來就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這一生的使命是什麼。這一生現世走一遭,到底帶著什麼使命,這個靈魂深處的渴望到底要經歷什麼樣的體驗,我們都不知道。
  • 找工作半個月,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怎麼辦?過來人給你三點建議
    我們時常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沒有特別的技能,這其實就是自己沒有找到個人優勢,迷茫也是因為自己太年輕,個人能力還不夠,在職場上還沒有確定的目標。那麼,如何破局職場求職尷尬呢?我們需要知道這幾點。一、找到自己的優勢,消除自我懷疑的心理比如開頭的陳可,找了半個月的工作,但是發覺自己什麼都不會,其實她是忘記了自己的優勢。
  • 如果你很迷茫不知道做什麼?不妨來這裡看看
    當你真正迷茫焦慮的時候也是有原因的,因為你對事情的未知和無法把控,就會讓自己徘徊失去陣腳了。《小歡喜》這部電視演的非常貼近生活,每個家庭都面對不同的困難,單親媽媽的、離婚的、中年危機的,但是都沒有把他們擊垮。
  • 對未來迷茫,源於這2個根源問題
    我經常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迷茫和焦慮狀態。朋友2: 諾媽我從畢業就在網際網路工作了,工作已經有7-8年的時間,很多人都挺羨慕我現在的工作,高薪,平臺好,福利也不錯。但我自己夜深人靜的時候常常會感覺迷茫,每天早九點晚十點的工作,不知道再過幾年自己是否還能再這麼熬。離開了網際網路好像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忙碌的時候不去想還好,停下來的時候就會感覺一陣空虛和迷茫。
  •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時,你可以做什麼?
    這是昨天,一位讀者在群裡發出的感慨。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看到類似的問題了。「現在的工作,每天就是日復一日的上班下班,實在無趣。我很不想再過這樣的生活了,可真的讓我辭掉這份工作,我又能做什麼呢?」「最近父母天天都在催我相親結婚,雖然我也知道不能就這麼單著,但一想到要結婚生子,還是會覺得會很排斥很恐慌。什麼樣的婚姻才值得過一輩子,我也不知道。」
  • 所謂的迷茫,都是因為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個讀者跟我說,她最近很迷茫,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在公司待了四五年了,不知道是自己成長太慢了,還是老闆看不到她的努力,總之就是沒有給她升職,突然就覺得這四五年的時間有點不值得了;周圍的朋友也很多,可是翻了翻通訊錄,說句話的人都沒有;日子好像過得也就那樣,每天擠早晚高峰,回家吃飯睡覺追電視劇,毫無新鮮感和熱情。
  • 為什麼了解自己後,還是不知道做什麼工作?
    他說:「其實一直有在找,也在等公務員的消息,當時考完比較自信,覺得肯可以進面試的,結果相差了零點幾分,沒有進面試,後來,就開始找工作。」 「開始找工作後,其實也挺迷茫的,覺得自己什麼都能做,又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同時,對於每個行業我都很好奇,我都想去做,所以找了很多公司。」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找工作很迷茫?
    年輕人、找工作、迷茫。為什麼呢?因為,其實我們大多數人,在二十出頭的年紀,都沒有意識到,最重要的不是 「找到工作」,而是「找到自己」。畢竟,大學畢業後,真正找不到工作的人是少數,大多人其實是找不到讓自己滿意的工作。1.在20幾歲,幾乎沒有為自己做過決策的你,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可能擅長什麼。
  • 為什麼你明明不缺人喜歡,卻一直單身?
    如今單身人士越來越多,很多時候看到路上帥氣的小哥哥、好看的小姐姐,總會覺得他們肯定有了另一半,然而接觸下來才發現這其中一大半都是單身人士。有人曾做過一個街頭測試:作為單身人士的你,一個人做過最孤獨的事有什麼?有人說:我曾經數完了一隻火龍果裡有多少粒籽。有人說:一個人去影院看電影,身邊都是情侶。
  • 迷茫、焦慮,不知道如何破局?看這5本書就夠了
    成長是我們一生追求話題,這是一個短時間內看不到結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忍受自我否定,別人嘲笑甚至是打擊,但是想要成長,這些問題必須克服,具體如何做呢?可以參考下面這5本書,這些是我在迷茫或遭受打擊時必看的書籍。1.
  • 工作選擇迷茫?該如何走出迷茫?
    迷茫,是我們經常聽說的一個詞,有時候我們一聽,總覺得這樣的人很沒有主見,總感覺不夠鬥志昂揚,不夠自信樂觀。其實,迷茫,誰又沒有過呢?比如,快要畢業的大學生,未來何去何從?心裡沒有一個底?做什麼好呢?自己能做什麼呢?對自己的前途充滿著迷茫。
  • 專業實力不濟,在找工作的時候,不知道做什麼?不妨做這3份工作
    提醒:閱讀這篇文章之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關注不迷路,每天都會學到新的職場知識,值得分享!我們現在的大部分都是上過大學的高素質人才,每一年都有很多大學生畢業。每年的6-7月份是大學生找工作最火熱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