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記者採訪到茅盾文學獎得主、《裝臺》原著作者陳彥先生。說到電視劇《裝臺》眼下在央視的熱播,陳彥說自己也在追劇,並認為拍得不錯。
陳彥
曾在文藝路工作多年
陳彥是地道陝西人,曾長期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工作。眼下儘管已到北京就任,但說到《裝臺》故事的發生地西安,他仍充滿感情:「我在文藝路工作生活很多年,對西安這座城愛得太深!」
說到電視劇《裝臺》,陳彥打開話匣子。《裝臺》開播後,他一直在看,「感覺拍得不錯,生活氣息濃鬱。現在有些藝術脫離現實、脫離生活,而這部劇在正確價值觀的傳播上做得很好。《裝臺》總體想體現的就是小人物靠自己的誠實勞動,獲得合法收入,從而安身立命的主題,這應該是我們這個社會始終倡導的。現在社會上有一種現象,就是過份強調靠技巧、靠走捷徑獲得成功,結果往往會裁跟頭。靠誠實勞動,獲得合法收入,這應該是社會演進的生存之道。」
刁順子身上有著老陝的厚道
劇中主人公刁順子以靠給秦腔劇團裝臺為生,整天騎輛破三輪車走街串巷,肩挑背扛,憑體力和智慧養家餬口。「這個人對家庭負責,愛孩子。作為一個工頭,他也沒有公司,沒有頭銜,但卻團結了一幫人,而且跟劇團上下相處融洽,為啥?就因為人厚道,能照顧別人,自己再苦,也會替別人著想,把責任扛在肩上,這就是小人物的人性光芒,我認為這部劇改編是成功的。」陳彥說。
可以說,刁順子身上體現著『老陝』的厚道淳樸,也就是現代人最為看重的實在、靠譜。陳彥說「張嘉益成功塑造了刁順子這個都市小人物的形象,這個角色不同於他以往扮演的任何角色,演得很到位,很有深度。」因為張嘉益本身是西安人,演起來動作、語言都十分接地氣,展現出角色特有的人性溫暖,用陳彥的話說,有一種「跟大地自然狀態的聯繫,而不像一些偶像劇,根本不去展現當下的生活和人們的苦樂。」
為別人裝臺,演自己人生
《裝臺》劇中人以「陝普」(陝西普通話)演繹都市人的磕磕絆絆、家長裡短,表達著人生不易、但須堅強向前走的志向。陳彥說,接觸他們,就能發現小人物身上也有高光的東西。主角,是舞臺上的高光,他們讓很多人擔負裝臺的任務;其實裝臺人有時也是生活的主角,很多人也在為他們裝臺。可以說,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既是主角,又在為別人裝臺,互相取暖,人生才有光和熱。
摯愛秦腔,它是陝西人的歌
《裝臺》中出現許多秦腔唱段,無論是刁順子,還是其他裝臺工和普通百姓,高興時、傷感時,閒了、累了都愛哼兩句秦腔,而劇中舞臺上的秦腔大戲更讓觀眾感到親切。有一場戲,秦腔劇院演碗碗腔《人面桃花》,唱腔委婉,感人肺腑,加深了許多外地人對陝西地方戲的了解。陳彥動情地說,他在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當院長時期,深深感受到陝西、西安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對秦腔藝術的重視和扶持,感受到秦腔在民間強大的生命力。大秦之腔,唱出了秦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我摯愛秦腔,因為它是陝西人的歌。《裝臺》對秦腔的宣傳、對西安的宣傳,義不容辭。」
要向古城建設者致敬
《裝臺》是一部勞動者的奮鬥史,陳彥說勞動是美麗的,具有永恆的價值,這也是《裝臺》所要表達的主題:勞動者的姿態是美麗的,勞動者是光榮的。「我自調到北京工作後,因工作需要常在全國各地跑,我發現在許多城市,包括三線城市、小縣城,現在都被建設得很漂亮。為了城市的建設,中國農民工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就拿咱西安來說,城市建設加快,越來越美好宜居,這是成千上萬跟刁順子一樣的普通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在這裡我要向古城的建設者們致敬,是他們讓我更愛這塊土地!」
西安城市文化傳播工作室 周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