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阿米爾·汗主演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於2016年首映,影片講述了作為前摔跤運動員的父親馬哈維亞在發現了兩個女兒的摔跤天賦後,力排眾議,著力培養、訓練她們,在父親的悉心指導下,女兒們飛速進步,最終在國際賽事中為國爭光的故事。
如果當爸爸需要考試上崗,你會為馬哈維亞這樣的父親打幾分呢?
《摔跤吧!爸爸》中的父親是一個具有積極意義的形象,如果要以十分制給這位父親打分,我會給他七分。扣掉三分的原因在於:首先,他把繼承自己事業的希望完全壓在了孩子的身上,對女兒們的重視也是在她們展露出摔跤才華後才開始的,如果家裡有男孩,女孩們又將何去何從?其次,他太習慣用實力代替語言了,顯然溝通還是需要交談的,把話說開很重要。第三,這位父親對孩子的監管過於嚴厲,應該給孩子一些思索的空間,父親不會永遠陪在孩子身邊,適當放手也可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摔跤吧!爸爸》可不是一個父慈女孝的展開,做父親的雖然有四個女兒,卻不是什麼「女兒奴」。影片中的馬哈維亞可謂一個「虎爸」,強迫嬌滴滴的女兒們剪長發,控制飲食,日復一日進行枯燥、繁重、嚴格的訓練。
但就是這樣一個「鐵石心腸」的爸爸,卻讓其他的女孩羨慕不已,女兒們在長大後也認同,自己的爸爸是個好爸爸。
好爸爸的標準以何評判呢?難道子女事業有成,就能說明父親的成功嗎?我認為不盡然。
但我認同在影片中的印度鄉村背景下,馬哈維亞是個很好的父親。
一個好爸爸,會為孩子長遠的人生考慮。
人出生之時,都是一張白紙,人生的第一抹色彩,就是由父母來塗抹。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仍有許多孩子處在「被放棄」的境遇。多年前,一段關於放羊娃的採訪被人們熟知,放羊為了賺錢結婚,生娃還讓他繼續放羊。這樣的無限循環讓祖祖輩輩重複過著同樣的人生,也沒有哪一代人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
影片中,姐妹倆就生活在保守、落後的鄉村,同齡的姑娘們早早出嫁,過著普通家庭主婦的日子。馬哈維亞的選擇雖然當時令女兒們埋怨、不解,卻是他結合了孩子們的能力與自己的所長為女兒們尋找到的最好出路。
做父親的成功不一定是因為子女的出色,更是因為他在為子女成長之路上的用心良苦,這也是養恩重於生恩的由來。
養育一個孩子不只是撫養和物質上的供給,更是需要教育、引導,讓他們向著正確的道路發展,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幸福。如果生活質量能比父輩更上一層樓,當然最好不過。
一個好爸爸,是子女堅強的後盾。
打破約定俗成的規則,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很難的,在因循守舊、偏遠閉塞的地方更是如此。人言可畏,尤其是要面對朝夕相處的人。
小時候女兒們不懂,父親面對的壓力要比她們大得多。成年人大多數時候都會戴著友善的面具,更何況面對強者時會令人產生本能的畏懼。但大家還是嘲笑了她們的父親,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覺得他異想天開,說到底,這根植於人們對女孩子長久的蔑視。
人往往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體會到父母的苦心。賺錢不易,生活不易,這都是在自己經歷過才懂得的道理。生活逼迫著父親,讓他不能不想各種辦法來維持生計,就像影片中的馬哈維亞,沒有錢,去和賣雞肉的老闆講價,沒有專業的摔跤賽墊,搬來家裡的被褥供女兒們練習。
父親可能給不了世界上最好的物質生活,但他一定會把自己有的最好的一切都給你。
父親是孩子永遠的支持者。影片中,馬哈維亞堅定地相信著女兒們的實力,在吉塔比賽受挫折時,他積極地為她想辦法,幫她制定戰略反敗為勝。
經常有家長在給孩子開完家長會後自嘲地說,自己學生時代沒有挨過的批評在孩子這裡補回來了。這就是撫育孩子的難處所在啊,孩子和父母是不同的生命體,不可能和家長長久地待在一起,但未成年孩子的一切都需要父母負擔,包括健康、未來、榮辱,等等。可以說,孩子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父母的支持。
一個好爸爸,不止是技術的傳授者,更是家風的引領者。
影片中的吉塔對父親的質疑,其實是新舊兩代人思想的交鋒。父親與孩子之間,仿佛遲早會有這樣一場爭奪家庭話語權的戰爭。
小孩子的思維是特別難以掌控的,靈活、跳脫、還往往自成邏輯。而大人的世界,有很多守則,也有很多矛盾的規定。當家長的人總希望孩子在家庭以外能過得平順一些,所以在教育之時難免嚴厲、苛責、強迫。
人無完人,在條條款款中找到空隙簡直是人天生的本事。當孩子獨立面對社會,接受各種誘惑,他們會在放縱的試探中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世界觀。毫無疑問,這與要求近乎完美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但學生時代成績再差的父親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學習,這不止是望子成龍,也是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得出的經驗教訓。
影片中,吉塔從父親身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適合自己的摔跤技術,更是一種生活智慧:在生活面前,要學會適當低頭,但應明辨是非,有自己的判斷力;刻苦的訓練需要長期堅持,有一天鬆懈,底線就會天天后退,而成績就是汗水的展示;多望望前方的目標,多想想自己走過的路,不要因為別人的否定輕易否定自己。
父親的作為奠定了一個家庭的家風,父與子兩代人會在孩子的成長中從隔閡到和解。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得益於溝通和包容,父愛總是緘默而深沉,其實明確地表達出來也許孩子能更早地理解父親。
《摔跤吧!爸爸》由真人真事改編,因此,影片的情節走向並不套路化。
影片外的原型們帶動了印度對女子摔跤運動員的重視和培養,讓更多的女孩有了更多可能的未來。
影片對運動員刻苦訓練的情節展現得十分真實。演員們在出演摔跤運動員之前進行了大量培訓,力求運動場面還原現實。飾演父親的阿米爾·汗為塑造好這一角色的不同年齡段,增重50斤以後,又在短時間內減了回來。這些演員們為影片呈現效果付出的努力也同樣可敬。
影片展現了一部完整的奮鬥史,但以旁觀者女孩們的堂哥的角度來講述,讓影片的敘事基調輕鬆不少。堂哥作為妹妹們陪練的「悲慘遭遇」喜劇性十足,是很好的氣氛調節。
家庭關係中,爸爸的參與度與家庭的幸福度息息相關。如果當爸爸需要通過考試才能上崗,考試標準也是個困難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情況,孩子的個性也各有不同,讓爸爸們統一模式肯定是不可行的。
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可是要承擔起孩子的全天下。爸爸究竟是怎樣的爸爸呢?外人是無法評價的。只要被自己撫養大的孩子說好,那麼他就是當之無愧的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