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從1967年出版以來,已經被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冊。
麥家說:"二十世紀後半葉,如果世界只有一個作家,就是馬爾克斯;如果只有一本書,就是《百年孤獨》。"
《紐約時報》對它給出了史詩級的誇讚,稱它是"繼《創世記》之後,首部值得全人類閱讀的文學巨著。"
詩人巴勃羅·聶魯達則從馬爾克斯入手,稱他是"繼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
莫言把它當作是引路人,他說"我讀《百年孤獨》這本書第一個感覺是震撼,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寫,緊接著感覺到遺憾,我為什麼早不知道小說可以這樣寫呢?"
《百年孤獨》被捧上神壇不是沒有原因的。
它開篇的第一句話就足以震撼,僅四十餘字,就將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發生的事交疊在一起。作者馬爾克斯說"這是一個想了十幾年的開頭"。
「多年以後,奧雷裡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時間的切換讓《百年孤獨》在開篇就鋪下了層層懸念,"多年以後"、"遙遠的下午"、"面對行刑隊",兩個限定的時間加上一個特定的場景,讀者在鐘擺式的時空中來回穿梭,不知不覺中就掉入了作者編織的世界當中。
影響莫言的文學巨作,為何很多人都看不下去?
如果說《百年孤獨》的開篇吸引了眾多讀者,那麼書裡冗長重複的人名和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則讓很多讀者直呼看不下去,覺得它晦澀難懂,言之無物。
疫情期間,大量時間空餘了出來,我第二次拜讀這本書。看完以後我在想,果然只有這種書才能配得上諾貝爾文學獎,在我閱讀前幾頁時便陷了進去。
從文學角度分析,小說的開頭就極具考量。
他採用循環時間的口吻選擇了一個不確定的現在,既指那未來,又能溯回過去,一下子把三個時間維度包含其中,以恰到好處的戛然而止開啟了魔幻家族的百年興衰。
書中大量冗長且相似的名字不僅加大了閱讀難度還容易使讀者混亂,這樣做又是為了什麼呢?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始終重複著兩個名字,不正隱喻著生命的周而復始的輪迴。開篇,結局就已註定。
書中的魔幻,如童話一般,讓你震驚又匪夷所思。吃土的雷貝卡。全鎮人患上失眠症、奧爾雷諾的神奇預言、無限繁殖的牲畜、抓住床單升天的美人兒蕾梅黛絲、連下四年的雨……它們反科學、反常識,但與現實又有著強烈的對比象徵。這就是魔幻的現實。
作者:馬爾克斯
從情感上分析,這是一個孤獨的悲劇。
重複的重複,虛空的虛空,孤獨的孤獨。
在我看來,孤獨世界分表 顯與內感兩種形式,如同家族中不斷重複的兩個名字一樣,代表兩種孤獨:
一種是自己感知中因孤獨而伴隨的孤獨不被人所察覺,如超強繁殖的牲畜不斷帶來取之不盡的財富,日復一日豪情萬丈宴請著川流不息的陌生人的奧雷裡亞諾……另一種是他人眼中的孤獨,本人卻陶然如上校不聽地做金魚,做好了融化,融化了再做;如阿瑪蘭坦不停地縫製殮衣,縫好了拆,拆完了再縫。
總之,這些人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人的房間,家族中出現了許多重複的故事,但因為有時間跨度,你不會認為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家族的一種詛咒,這個詛咒就是"孤獨"。放眼古今,秦漢吳蜀魏晉隋唐宋元明清……群雄逐鹿,王朝更迭與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衰又有何異同?
從歷史背景分析,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哥倫比亞以及整個拉美社會的發展都是停滯和孤獨,是一種過去、現在、未來的循環往復。
拉丁美洲是世界上開發最晚的地區之一,哥倫比亞近百年的封閉落後正如同《百年孤獨》中大大小小的循環怪圈,象徵了哥倫比亞甚至整個拉美的社會現實。在漫長的無休止的黨派之爭,封建專制的愚昧下,《百年孤獨》這個魔幻的世界蘊含了深刻的真實性和現實性。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悟,就是讓我重新認識了孤獨,了解了孤獨。
《百年孤獨》是我們不應該錯過的一本書,需要用大量的時間和功夫去認真品味。同時今天的文章也是小編自己的一點小小的感悟,對於閱讀理解這本書,也只能起一個導讀的作用,大家如果對這本書感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認真讀一讀。
面對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時,可以用思維導圖等方式整理,這樣方便認清人物,了解每個人的生平事跡和互相之間的關係。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圖片進行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