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璨若星河的古代文學典籍,諸如《詩經》、《論語》、《楚辭》、《紅樓夢》。也有不勝枚舉的文學巨匠,孔子、司馬相如、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湯顯祖、曹雪芹……他們每個人都留下流傳千古的著作,也都代表了那個時代文學的風貌。不管歷史上中國經歷了多少個朝代,文化這條線,從未斷過。
若說到當代文壇,恐怕還沒有一個能讓大家心服口服的代表,筆者作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研究生,也答不上來這個問題。
但當代文壇還是有一件令國人振奮的事情,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獲得此獎項的人。
這對於當代文壇來說,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但這件事的後續卻有些意外。
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何沒有成為全民偶像,反被很多人罵?
文人相輕
自古文人相輕,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每位作家在創作作品的時候,傾注的心血不亞於養活一個孩子,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每位作家都認為自己的作品很好,除非一個人的作品在藝術上真的能夠達到爐火純青的起步,能讓所有的人都額首稱讚。
當然在當代文壇上,文人相輕的風氣不重,尤其是在國際上,即便是為了國家的尊嚴,為了整個文壇的體面,也不會耍此脾氣。
誰都想憑藉自己的作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中國文壇上打破零記錄的人。這一方面源自於為國爭光,畢竟中國有數千年的文明,也有光輝燦爛的文學史,當代文人有義務也有責任為中國的文學上添一個國際的獎項。
另一方,每個作家也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認同、被更多的人閱讀,若能獲得一項國際大獎,無疑就是最好的廣告。
被稱為當代文壇「四大才子」之一的張一一是國內知名的青年作家,他對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發表了質疑之聲。
也有傳聞,在此屆諾貝爾文學獎尚未揭曉的時候,
他就向評委們直言不諱的表明了自己足以代表中國當代文壇獲此獎項。誰知組委會最終將文學獎的獎項頒給了莫言。
當然也不是完全否認莫言在文學上成就,能夠獲得此獎項,至少說明了莫言的作品還是有人欣賞的。在沒有人一個人的成就能夠讓所有人心悅誠服的時候,把獎項頒給莫言就相當於否定了其他人的作品藝術成就,問題的關鍵在這裡。
再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後的莫言勢必在國際上也颳起一股熱潮,莫言的作品就作為能代表中國的文學作品出現在世界讀者的面前。
而莫言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則儘是醜惡之態,我們不否定中國社會、尤其是封建社會有很糟粕的部分,但這畢竟只是一小部分。
莫言在作品中誇大了這一部分,更加醜化了這一部分,有種諂媚西方文學的嫌疑。
作品存疑
話又說回來,莫言在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有多少人讀過莫言的作品?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改變自莫言的小說,在此之前又有多少人知道是改變自莫言的作品?
莫言獲獎的那一年,正是筆者研究生畢業的那一年,作為當年專業第一畢業的研究生,對莫言獲此殊榮,筆者也表示難以置信。
當然,筆者的難以置信僅僅是代表一個普通讀者的看法,作為一個專業學文學的學生,文學史上提到的作家及其作品,還是認真閱讀過的,但莫言的作品讀過之後,似乎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在得知莫言得獎以後,筆者又從圖書館把莫言的著作借了出來,準備重溫一遍。
《檀香刑》讀完之後,令人作嘔,文字的魅力在於可以把一件事情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一樣。《檀香刑》中關於刑法的描述,可以說是刷新了筆者對刑法的認知。
換句話說,這本書讓筆者看到了一種比死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生不如死,那種對生命和精神的折辱,人性惡的一面徹底的暴露了,亦或者說是激發了。
看完《檀香刑》以後,好幾天走不出書中的陰影,以致於筆者決定再也不看莫言的書,不想再一次讓自己陷入到那種情緒中。
以往讀書愛做摘抄筆記的筆者,讀完《檀香刑》以後,並沒有做隻言片語的摘錄,讀後感也沒有寫,但如今回憶起來,暗中被噁心到的感覺仍然有。
莫言獲獎的事情在中文學生圈掀起了一股看莫言作品的熱潮,也有人讓筆者推薦幾本,但筆者選擇了不推薦,因為筆者並不認為莫言的作品有多麼高的文學藝術成就,他僅僅是用自己筆描寫了封建社會和他所成長的那個社會的陰暗面,主題上沒有太多可圈可點之處,藝術手法上也談不上多高明,
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在某種程度就是滿足部分讀者的獵奇心理。
獎項背後
中國現當代文壇缺少標杆式的人物,以致於有些人甚至直呼民國之後中國再無才子,反觀中國現當代文壇似乎也確實如此。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逐步增強,也需要一些能與之匹配的文學作品來展現當代中國人之精神。在屢屢被提及的文化自信中,汲取養分的往往都是古代文學典籍,現當代文壇出現了空白。
諾貝爾文學獎是中國人歷來比較關注的一個獎項,此前獲獎的亞洲作家都是日本的,相較於一個彈丸島國,諾大的中國卻無一人能扛起當代文學的大旗,實則是一大憾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滿足了人們的諾獎情結,但也有許多人把目光放在了獎項的背後。
筆者在修《影視藝術》這門課的時候,老師曾專門講過一節課,那就是西方電影中的中國符號,概括起來無外乎都是那些代表這著落後的符號,比如男性的太監形象。
影視劇作品也好、文學作品好,都有著強大的傳播功能,除了部分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專家學者以外,更多的外國人在選擇中國文學作品時,
往往是根據知名度來選擇。
而莫言的系列作品極少有描寫中國正能量的東西,
他的筆觸多描寫的是人性的醜惡與不堪,但中國的歷史和現實並非是這樣。
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但也高於生活,如果莫言的著作隨著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而在世界範圍內普及,
那麼勢必會讓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形象有了一個比較深刻的、不好的印象。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生活有千姿百態,文學作品作為高於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自然也可以有形形色色的主題,但無論如何去寫,都不應該過度的誇大其實,因為過度的誇大其詞就是失實。
小結
文學作品成就的高低,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客觀的標準來衡量,只有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汰和洗滌,優秀的作品才能從多如泥沙的文學作品中脫穎而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當代文壇也未必是空白,多如牛毛的文學作品需要經受時間和考驗,最終才能吹盡狂沙始到金。
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為何沒有成為全民偶像,反被很多人罵?
因為人們沒有從他的作品中看到想看到的東西,滿足於獵奇心理的描寫,與三俗小說又有何異?
莫言的作品可以看,但似乎沒有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水平,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莫言獲得此獎項以後勢必會引起熱議,只是沒有想到輿論居然一邊倒,他看似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實則是失去了廣大讀者的心。
註:本文觀點全為作者一家之言,並無其他影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