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行政機構日前推出「振興三倍券」措施以振興島內經濟,民眾已可通過超市、郵局、信用卡綁定等方式領取使用。臺灣《聯合報》報導稱,有許多規模較小的商家擔心太過麻煩而不收「三倍券」,引發部分民眾的不滿,有網友發問「三倍券哪一步走錯了?」對此,有許多人認為第一步就錯,「從12年前反馬英九『消費券』時就錯了」。
臺媒報導截圖
臺「行政院長」蘇貞昌6月初宣布「振興券」措施,定名為「三倍券」,希望通過「花1000元(新臺幣,下同)換3000元『振興券』」的方式,刺激民眾消費。
《聯合報》注意到,有網友在島內網絡論壇PTT發文表示,「三倍券」初衷是振興經濟,一開始因需要綁定行動支付被批,如今發放實體券,又被一些商家拒收,直言「三倍券」政策「一步錯,步步錯」,該網友發問「三倍券哪一步走錯了?」
「振興三倍券」(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對此,有網友提到「金額發太少」、「得用1000元換3000元」、「擾民」等問題,留言稱「錢多發點,就不會被罵這麼慘,只有2000元」、「決定要花1000就錯了」、「錯在花納稅人的錢,發起人自掏腰包我就沒意見」。
還有不少網友認為,從批評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消費券」時就錯了,稱「第一步就錯了!誰叫要把馬英九『消費券』當心魔」、「從全面否定消費券開始」、「多年前反馬英九『消費券』那步開始」、「為了反馬英九的『消費券』,在那邊自圓其說,學的四不像」、「從12年前罵馬英九的『消費券』開始走錯」、「當初批判得多兇狠,結果現在弄一個比『消費券』還差的東西」。
而在相關報導的評論區,也有網友留言批評民進黨,「政治鬥爭抹黑一流,做事,胡搞瞎搞一團亂。」
有媒體此前報導稱,民進黨當局提出刺激經濟消費券政策,過程幾經波折,最後確定為「振興三倍券」。雖然有臺灣民眾多次呼籲民進黨當局能夠直接發放現金,但民進黨當局仍堅持推出規則複雜的「三倍券」。
《聯合報》曾在6月3日稱,「振興券」搞的是飢餓營銷,為誘使民眾報復性消費,先逼迫商家勒緊肚皮撐過倒閉,「真是吃人不吐骨頭」。臺灣《經濟日報》的社論稱,領取實體優惠券的大多是老弱窮族群,要他們先掏腰包繳1000元,再領3000元振興券再消費,有點強人所難,極可能導致弱者折價轉賣給其他人而不去消費,振興的效果都被替代掉了。而且實體券最小面額為200元,不能找零,不適合小額消費,連民間禮券都不如。
《聯合報》還在另一篇報導中提到,在臺行政機構負責人蘇貞昌6月初宣布振興券措施時,新竹市議員林耕仁貼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2008年任民進黨主席時,批評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發行的「消費券」的貼文,並寫道「不知道當年您(蔡英文)如此精彩的臉書貼文有沒有給蘇貞昌看看?」
蔡英文2008年在貼文中稱,「發放消費券行政成本高,且從決策到執行的作業時間較長,更有必須防偽等問題,且容易產生『以券變現』亂象,不如改採取退稅及補貼弱勢的方式,直接給予民眾現金更加快速有效」,認為臺當局應該直接發放現金給民眾。
當時有網友批評民進黨稱,「對雙標黨來說這只是日常」;「就是為反對而反對,最後連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也要反對」;「對她來講,這沒有錯,因為她是標準的政客,今天可以打昨天的嘴巴,決不會臉紅」。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