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人文,本就同根 |獎拿到手軟的華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

2021-03-02 霖公子on藝術社會學

一部電影、一篇訪談引起的膜拜

自從看過電影《降臨》之後,深深迷上了原文作者:Ted Chiang。知道是個華裔,所以對於他發明的外星文也就不好奇了。 中文名字是姜峰楠。此人十分低調,連New Yorker對他的訪談,他都不許人家用照片,要不是好事的wikipedia,估計都很難知道這位姜公子長這樣:

公子內心一個小鹿亂撞,化身迷妹 --並不是這個時候開始的,而是看了New Yorker的訪談之後,充分肯定,公子就好這口!

下面是這篇訪談的連結http://www.newyorker.com/culture/persons-of-interest/ted-chiangs-soulful-science-fiction

萬分同情這位記者,遇到一個這麼完全不配合十分難採訪的對象,喜歡糾正記者問題中的錯誤提法,凸顯出記者的level不夠。

記者關心的是找出一個姜公子也認可的概念來概括下他的科幻作品,再企圖挖掘下姜公子的私人生活,跟他的寫作聯繫一下,通過姜公子的個人生活來窺探下作者的內心,試圖給讀者提供一個解讀。

這也是一般文學類記者的套路,無可厚非。畢竟大部分媒體都認為他們的職責就是吸引眼球和閱讀量,搞幾個標籤,分分類,搞幾個膚淺的解釋,裝裝逼。

但是這位姜公子顯然覺得更看重實事求是:

Chiang, in his precise and affable way, questioned my idea that his stories were 「about」 knowledge. 「Is that really a useful way to characterize my stories, as opposed to other people’s stories?」 he asked.

姜質疑了我說他的故事是「關於」知識的。他反問道:「把我的作品跟其他的人對立起來,這樣概括我的故事,真的是一個有效的方式麼?」

(姜公子內心估計翻了個白眼:你覺得其他的科幻故事不是關於知識的?)

文中提到了姜公子的另一個短篇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關於人工智慧的。姜公子的出發點是對現有的科幻對人工智慧的粗暴描繪的質疑。我們知道人工智慧一般都是產於實驗室,碼農編程好的。但是實際上你看人為什麼稱為一個可靠的高效能的工作者的?這其實是幾十萬個小時的父母教育、沒人付錢的情感培育出來的。但這些恰恰是商業資本不感興趣的地方,這種投資是只有愛才能投入的。

也就是說,姜公子認為人工智慧不可能輕而易舉的達到跟人類智慧等同的狀態,因為:

   

『缺愛』

我認為這是給那些恐慌人工智慧的人群的最佳安慰劑。

姜的最大魅力在於此,他的科幻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核心。看了他的訪談你就會知道,他是一個能融會貫通各類學科,視野開闊思維深邃的科幻作者。膚淺的人叫他的作品humanist sci-fi,我覺得這是沒有理解科幻的精髓。科學是humanism的直接產物好麼!

誒,你說有時候科學走到人性的對立面去?那是因為使用科學的這幫人完全不humanist好麼!科學說:本寶寶不背這個黑鍋。

再回到那個可憐記者,聽聞姜公子如此感人肺腑之言,立刻覺得姜公子一定深受父母之愛啟發,所以千方百計打探他的父母。

姜公子回復道:

   我不願意「描述」我父母的性格,以下是一些事實:我爸媽大陸出生,逃到臺灣,他們離婚了。我爸是教授,我媽是圖書館職員。當我寫那個科幻故事時,我沒有想到我父母。

pia pia打記者臉,但是記者還是不死心啊。他只好寫到:

Perhaps there’s something contrarian in Chiang’s refusal to acknowledge, or even describe, the role that his life play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fiction. Alternatively, he may be being accurate.

其實我就想吐槽一句,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都受了一點弗洛伊德的片面影響,整個重心都放在自我上。你就不相信人類可以從自己的情感中超脫出來,感悟到超於個人的東西?任何研究人的學科,都需要依賴這一點超脫好麼!何況任何普通人都能超越個人:難道我從小父母離異,我就不知道愛很重要?難道我從小被虐待我就一定要去變成殺人狂? 

吐槽完畢,回歸正文

業餘作家,職業碼農

獎項:四項星雲獎、四項雨果獎、四項軌跡獎和坎貝爾最新作家獎,這四個就基本是科幻大獎內的最高成就了。

雖然拿獎拿到手軟,但是姜公子一致做著技術協作的工作,所以產量也不高。而且姜不愛寫長篇,他的作品都是短篇小說,一共也就十四篇中短篇小說。這估計也讓更多職業作家眼紅和憤憤不平。我看到有人在amazon這本書下面評論:「書寫成這樣,難怪他沒法當職業作家。」 哈~哈~哈~🙄️

不讀書不能稱之為真膜拜

一、《你一生的故事》

其實Arrival的編劇還是很厲害的,從姜公子的故事原本裡面提煉和添油加醋了好萊塢科幻片這種類型片必備的元素:外星人,炫酷科技,一觸即發的對外戰爭。

然而這些東西在《你一生的故事》裡面,都是點綴而已。他的作品最終回歸的是這一主題:人類的自由意志到底在什麼條件下才成立。

姜在本文中表達的觀點大概是這樣的:自由意志這個命題,只有在特定的時間空間裡才成立。人類的時間系統是線性的,所以探討自由意志才有意義;但在一個時間系統是環形的世界裡,自由意志就消解了。

文中還有一處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解讀:

費爾馬定律裡面隱含的目的論潛質

一般來說,啟蒙運動之後,經驗科學的發展使得自然世界和人類世界開始分離。自然在被科學接手之後,開始了「去意志化」的進程;「目的」是人才有的活動,而自然世界是「客觀的」,不存在目的性,只有規律性。

故事中的物理學家卻提供了費爾馬定律的目的論解釋。即,光選擇的路線永遠是最快的一條。


(光束實際選擇的路線永遠是最快的一條。大家都知道光在水中會發生折射,一折射看上去光到達水中某點的總路程就長了;然而光走到終點的時間卻短了,也就是速度最快的路線;圖片和文字來自作者:Jody.L 李九弟,豆瓣: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303599/)

但是問題就來了,光是不是需要事先就知道哪一條是最快的呢?光是不是存在一個「要最快」的目的?

這裡補充下目的論Teleology的知識;目的論是以事物表徵的目的、指向性原則或目的。人的目的是內在目的;而人加於其他物質的目的則是外在目的,比如叉子(用來取食物)的目的是外在的。在古典哲學中,存在過「自然目的論」的流派,認為自然物質也具有內資的目的性。這個流派,正如我所說,現在已經變得很有爭議性。我想姜公子的腦洞來源於這個古典流派。

二、《領悟》

如果你看過呂克·貝松導演的Lucy/《超體》,你對這個故事的基本設定一定不陌生。

然而這可是姜公子1993*(書不在身邊,年份不是很確定)年的作品;而呂克·貝松在Lucy的編劇裡面說的是自己,是否有抄襲的嫌疑,不好評判。

姜公子的設定,我覺得比好萊塢科幻大片的要更為合理。好萊塢科幻大片迷戀於一兩個人拯救整個宇宙的英雄主義情懷,而姜公子則不是這樣。

在這個故事裡面,腦力得到超量級開發的不只有一個人,而是高手會遇上高手。因為出現這一類人的原因是生物機構合作的實驗的結果,很明顯不止一個人參與了這些實驗,所以不止一個人出現「超人」智慧。

而且自從主人公發覺自己腦力超群之後的故事展開,比起Lucy更為精妙、飄逸。這裡我就不劇透了,大家自己去看。

到了故事的後面高手對決的時候,有一種武俠小說的氣質,不禁又讓我想到了中華文學的淵源傳統。

三、《七十二個字母》

跟姜的處女作《巴比倫塔》一樣,這篇短篇也是「歷史科幻」。我們知道一般科幻都是幻想未來的事情,比如3029年宇宙王朝製造了一顆死星;而「歷史科幻」 則是重新構想了人類的科技史,它的背景設定可以是1854年,但是科技發展狀況卻不是你了解到的那個1854年。

這裡不得不佩服姜公子對這種類型的把控能力和極佳的想像力。這個故事其中的科學世界的核心基礎其實靈感來源就是現在發展的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以及結合。而姜公子將人工智慧和生物技術的歷史追溯到了人類文明早期,並且跟19世紀實際的社會問題結合起來。霖公子還特別欣賞他對當時的科學體系的社會學理解。

剛開始你可能要花一點時間適應這個新的世界裡的科學術語,到後面熟悉起來,故事的開展就非常的引人入勝。

但是緊接著似乎有種剛到高潮就戛然而止的感覺,沒有看夠。從小說寫作的角度上,我不認同這種文學處理方式。而且姜公子在裡面建構的科學世界,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就跟哈利波特第一部一樣,整個魔法世界還沒有完全展開。

某種程度上這就是非職業作家的任性和自由,可以挖一個坑,然後不埋了。像J K Rowlling這種就不一樣,她的魔法世界在不斷擴產,帶來的經濟和身份效益也是數量級增長,但是市場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姜公子,這樣不填的,不會吸引大的投資,也不會讓他聲名躁大,但也省去了他諸多麻煩(比如不會被書商催更,不會有一堆記者圍堵)。

總之強烈推薦大家去讀,中文版就叫《你一生的故事》

霖公子,劍橋社會學博士,主攻藝術社會學

科普社會學,介紹藝術作品

資深電影愛好者,懶惰文學讀者

同時也經常管不住自己的嘴

和一腔投身人類解放事業的熱情

♪某天小莎突然說:

誒,要是以後我們離婚了,可別不讓我見我們的小孩哦。

♪我說:

那怎麼可能,要是離婚了孩子都是你的,我一個都不要!

我倆都笑了。

而後的幾天,我一直被這個想法所困擾。

起先,我是鬱悶於這個問題的莫名其妙。這個問題到底是從哪兒冒出來的?而我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離婚的事情。

接著,我開始焦慮。如果婚都沒有結,就想到離婚了,那……這……婚,還結麼?

後來我看完了《你一生的故事》,剝離去特定的時間體系的話,其實這是一個悲愴同時又充滿勇氣的故事:明知道這路上坎坷萬分,我依然前行,不喜也不悲。

對於女主人公來說,這個艱難的問題是:如果你知道你的女兒25歲時會去世,你還會把她生下來麼?

對於我來說,這個艱難的問題是:如果(就算)你知道你以後會離婚,你還結麼?

我想答案是:

相關焦點

  • 徵服歐美科幻界的華裔作家!
    ▲劉慈欣和《三體》劉慈欣代表作《三體》英文版,在美國獲得世界科幻協會2015年度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這部作品不論在想像力方面,還是在規模方面,可以說是最接近世界一流的科幻小說。日本科幻作家立原透耶眼紅地表示——在世界範圍,日本科幻不如中國科幻有影響力,是因為我們沒有劉宇昆!
  • TED上的華裔面孔|譚恩美
    她還和另外三名暢銷書作家史蒂芬-金、戴夫-貝瑞以及斯科特-特羅組成了「暢銷書作家樂隊」——Rock Bottom Remainders,負責節奏和鈴鼓部分的演奏。雖然樂隊成員的音樂天賦還有待證實,但他們每年的表演都為多個文學項目帶來上百萬美元的捐贈。
  • 【專稿】科幻作家如何置「科學」於科幻 | 凱莉·拉格
    或許你會發誓再也不看那個創意團隊的任何作品;或許你合上這本書再也不打開;或許你認為這就是為什麼最近科學陰謀論日益增多,比如到處充斥著反疫苗和否認氣候變化的人士,而且這些人的無知正裹挾我們衝向本可避免的毀滅。科學正受到攻擊,這已是今時今日的共識。
  • 這15位被安利的華裔作家,你讀過幾位?
    其實還有不少優秀的華裔英語作家值得關注,例如4次榮獲星雲獎和雨果獎的特德·姜,「出道即巔峰」、寫出超級暢銷書《無聲告白》的伍綺詩等等。今天分享豆友小R的一篇文章,她盤點了自己讀過的幾十位華裔英語作家和作品,我們從中精選出了15位,給關注華裔作家的讀者們一個參考。
  • 科幻電影劇本摘得陽翰笙劇本獎
    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頒獎典禮日前在京舉行。本屆陽翰笙劇本獎共評選出年度劇本大獎5部和年度優秀劇本獎5部。   王晉康的科幻電影劇本《生命之歌》斬獲年度最佳電影劇本獎;王朝柱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劇本《我們的隊伍向太陽》獲年度最佳電視劇劇本獎;苑彬的話劇劇本《少年派》獲年度最佳戲劇劇本獎。   《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由《中國作家》雜誌社和四川省宜賓市委宣傳部於2019年共同設立。「陽翰笙劇本獎給了所有劇作家展示才華和魅力的機會,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 北大教授的疫情反思:科學預測與人文感知
    著名科幻作家韓松曾說過,從瑪麗雪萊開始,科幻就在寫瘟疫。《最後的人》寫整個人類文明被瘟疫滅絕;還有克萊頓的《安德洛墨達菌株》、王晉康老師的《十字》、卡繆的《鼠疫》等,也都表達了對這類問題的高度關注。韓松認為科幻作品能夠,「通過總結經驗和吸取教訓,人們重新審視與自然界和其他物種的關係,推動科學啟蒙和科學研究,同時會促進社會治理、人文關懷和倫理建設。」
  • 科幻界300人齊聚蓉城 「中國科幻最高獎」第31屆銀河獎揭曉
    典禮共頒發了「最佳短篇小說獎」「最佳中篇小說獎」「最受歡迎外國作家獎」等13項獎項,反映了過去一年我國科幻文學創作和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和未來方向。本屆「閱文杯」銀河獎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幻作家、科幻產業人士和科幻愛好者300餘人齊聚一堂。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經戈出席頒獎典禮,並代表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致歡迎詞。
  • 他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建築師,拿獎拿到手軟,改變了人類的建築審美觀
    談起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就少不了提英國著名建築師諾曼·福斯特,他是當今世界上最有成就的建築師之一,已獲685項獎勵,可謂拿獎拿到手軟,其許多作品已成為20 世紀的不朽之作,改變了人類的建築審美觀。
  • 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
    活動現場第一屆《中國作家》陽翰笙劇本獎共評選出年度劇本大獎5部和年度優秀劇本獎5部,獎金共計55萬。從這個意義上說,陽翰笙劇本獎徵集評選工作始終堅持貼近人民、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始終堅持與時代同頻共振,始終堅持人民性、現實性、當代性和藝術性評選標準。
  • 科幻作家陳楸帆:AI寫作時代的到來,會終結科幻嗎?
    陳楸帆,畢業於北大中文系及藝術系,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美國科幻與奇幻作家協會(SFWA)成員,世界華人科幻協會(CSFA)會長,Xprize基金會科幻顧問委員會(SFAC)成員。曾多次獲得星雲獎、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等國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多國語言,在許多歐美科幻雜誌均為首位發表作品的中國作家,代表作包括《荒潮》《迷幻史》《人生算法》等。《出神狀態》講述了末日後的上海故事,人類意識處於雪崩邊緣,主人公在意識殘存的最後時段,決定去上海圖書館還書——通過完成這樣一個儀式,他證明自己仍是一個文明人。
  • 盤點6本讓你熱血沸騰的星際科幻小說
    從現代科幻小說的重要開創者,法國小說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的《太陽系歷險記》開始,到國內的新生代科幻主要代表作家劉慈欣的《三體》、《流浪地球》,我想,你應該讀過不少的科幻小說了吧。除了「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這樣讓你感動的語句之外,還有哪些讓你熱血沸騰的星際科幻小說呢?
  • 臺灣「迷魂計」:在馬來西亞的華裔作家為何老是往臺灣跑?
    在馬來西亞,中國文化並不受待見,馬來西亞華裔作家的作品甚至無法被列入該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馬來西亞華裔作家選擇離開馬來西亞前往臺灣,在那裡,他們被接受和欣賞。儘管馬來西亞是一個有著多元文化的國家,但該國並不把馬來西亞華裔作家的作品視作本國文學經典的一部分,因此種族歧視和文化錯位成了馬來西亞華裔作家在書寫中常涉及的題材。這種情況促使了許多有才華的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想到海外去碰碰運氣。
  • 哪些科幻小說堪當偉大之名?
    單拎一部作品看,會發現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為他寫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於一,他有藥癮,在藥物作用下能夠不眠不休的寫作;二,他結了五次婚離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經濟包袱,而科幻小說的版稅實在太低,他只能以量取勝。但作品中濃濃的藥味以及缺陷感卻成為其獨特標誌。也就說,這種小說只能PKD寫出來。PKD的作品可能難說偉大,但PKD是位偉大的作家,他去世後有一項科幻獎項即以其名字命名。
  • 第六屆「未來科幻大師獎」頒獎 青年作家備受肯定
    一等獎獲得者 石黑曜與頒獎嘉賓合影「未來科幻大師獎」頒獎 青年作家備受肯定今天下午,在成都東郊記憶,第六屆「未來科幻大師獎」在這裡舉行。成都一直擁有著強大且持續的科幻文化氛圍,歷來享有「科幻之都」的稱號。國內科幻成名類最高獎項的「華語科幻星雲獎」和「銀河獎」以及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新秀獎「未來科幻大師獎」,均起源於成都這座城市。據悉,「未來科幻大師獎」於2012年創辦,其初衷是為團結全國各類科幻群體,發現和培養更多科幻文學作家,促進科幻文學行業不斷發展。
  • 著名作家詹姆斯·岡恩辭世,他是美國科幻「黃金時代」見證人
    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1971—1972)和美國科幻小說研究會主席(1980—1982)。現任堪薩斯大學英文系名譽教授,以及堪薩斯大學科幻小說研究中心主管。「科幻之路」系列和《交錯的世界》是其最重要的學術著作。
  • 促科學與影視融合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立專委會
    中新網北京1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旨在推動科學與影視融合的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學與影視融合專業委員會,18日下午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向新專委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等頒授聘書。
  • 科幻電影與科幻文學
    除了文學作品的選擇,吳巖還認為,科幻小說的類型也會決定科幻電影的成功與否。「從目前的經驗來看,涉及自然科學的科幻作品也許更容易通過審查,而有關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幻作品可能麻煩較多。」  對此,科幻作家星河也認為,基於觀眾的欣賞習慣以及目前電影製作水平,自然科學相關的科幻作品需要未來科技相伴,也更容易追求視覺刺激。
  • 他是「徵服好萊塢」的科幻界華裔傳奇,得雨果獎比劉慈欣還早
    科幻作品一般是這樣講故事的:「發現外星人入侵——找到其弱處——一舉殲滅」;《你一生的故事》則把重點放在如何破譯外星物種語言,從而以互信代替劍拔弩張的過程上。最關鍵的是,地球科學家在破譯過程中發現,這種外星語言也是一種認知世界的方式——藉助它可以參透過去、現在和將來。
  • 作家星河帶你入門科幻創作,細講科幻文本類型
    星河,北京作家協會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創作,著有科幻作品《網路遊戲聯軍》《殘缺的磁痕》等數十部,著有科幻電影評述「視覺的衝擊」叢書,主編《中國科幻新生代精品集》、「年度科幻小說」(灕江版)等作品集,已出版和發表作品數百萬字。曾獲「五個一工程」獎、宋慶齡獎、冰心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銀河獎等諸多獎勵。
  • 「拿獎拿到手軟」的明星院長落馬 牽出醫藥領域黑色利益鏈
    央視網消息:在公眾眼中,他曾「拿獎拿到手軟」,一度被業內人士稱為「中國醫管界英雄」。然而私下裡,他卻獨斷專行,以權謀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