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峰說:
父母給予孩子的這份溫暖和力量,是他勇敢追夢的底氣和自信。父母親存在的意義從來都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思想力親子課堂",付老師每天送您一個教子錦囊。
文/杜小艾
來源: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父母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孩子的人生嗎?
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從選擇學校那刻起,就決定了不同的未來嗎?
最近,一部被稱為「英國版變形記」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刷爆朋友圈,紀錄片中,來自公私兩所不同學校的校長和學生進行了交換體驗。
這其實是窮人和富人的孩子的短暫交換。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是良好習慣的培養,是激發孩子內心「我可以」的信念,是尊重和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學校,這些品質和習慣的培養,都給了家庭教育很大的啟示。
鼓勵式教育,激發孩子的自信
紀錄片中,私立學校的校長說:「很多人成功是因為在離開學校的時候,真的相信能做到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自信,會讓孩子在前行的路上更坦蕩,也更有底氣,會讓他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更果敢,也更堅定。
自信,會讓人生充滿無限可能。
而最初將那顆自信的種子種進孩子心裡的最佳人選,就是父母。
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中,孫紅雷說:「我父母對我的讚賞,讓我從小就很自信」。
這份自信,讓長相併不出眾的他在演藝圈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天地。
曾經看過一段話:
父母親存在的意義不是給予孩子舒適和富裕的生活,而是,當你想到父母時,你的內心會充滿力量,會感受到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以此獲得人生真正的樂趣和自由。
希望父母能夠給孩子這份溫暖和力量,給他勇敢追夢的底氣和自信。
用心「看見」孩子的需求
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中寫到:
成年人總認為「童年」應該滿是快樂和幸福,然而我們搞錯了(或者忘記了),真正的童年是各種元素的混合,不僅有好奇、興奮和幻想,還有恐懼、憤怒和悲傷。
孩子需要愛和關懷,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看見。
兩所學校都在努力去「看見」孩子的需求,去及時地關愛和滿足孩子,父母更應該去用心「看見」孩子。
前段時間,英國電視節目《天才兒童》讓11歲的華裔葛軍備受矚目。他憑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一路過關斬將,成為第四名。
這樣的成績已經很優秀,但他的父母並不滿意,當場表現得很不開心,甚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葛軍取得的成績讓她失望」。
他們只看到了自己的需求,卻沒有看到孩子的需求:那個11歲的孩子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如果滿意那就應該恭喜他,如果不滿意,也應該安撫,告訴他「你已經很優秀了,享受過程更重要」。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說:
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好的,比如熱情和愛;
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比如憤怒、攻擊,是破壞性的。
你的「看見」,是孩子生命中的暖陽,給他足夠的溫暖和光亮,照耀著他前行的路,讓他綻放出最美的生命力。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聲臨其境》舞臺上,董卿第一次配音,全程脫稿,無論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中純正的譯製腔,還是《麥兜響噹噹》中充滿童趣的聲音,都驚豔了觀眾。
驚豔的背後,是多年的自律,更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從識字起,董卿每天朗讀古詩,看經典名著,多年後,她依然保持睡前一小時的閱讀習慣,這樣的習慣早已是刻進骨子裡的自律。
自律的人生,更容易開掛。
而自律的養成,需要父母「推一把」。
知乎網友溶水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我小時候家長管得很鬆,基本就是我想學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和很多孩子一樣,什麼鋼琴、畫畫、舞蹈之類的都學過那麼幾年,但我沒有一樣能堅持下來的,現在想起來很後悔。
教育專家程躍博士說,3歲之前用100%正確的力,6歲就用60%,6到9歲用30%,9歲以後用10%就夠了,這樣孩子就會在早期養成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好的習慣,自律的人生,從給孩子設定溫柔而堅定的規則開始。
儀式感,讓孩子更幸福
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官啟軍曾建議建立十八歲成人禮,將儀式感化為責任感。
評論區裡有很多質疑聲,認為成人禮沒有實際意義。
或許,一次儀式不足以讓孩子們更有責任感,但是,儀式感會激發孩子內心的那份責任意識。
而正如作家林宛央所說,儀式感,會讓我們擁有愛的感知力,並用心地去感知這個世界。
母親很喜歡寫日記,記錄了我成長的很多瞬間:
7個月的時候,會叫「媽媽」了。
13個月時候,自己跌跌撞撞邁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
3歲的時候,第一次完整背誦《春曉》。
18歲的時候,母親把這些成長日記送給我,作為我的成人禮。
收到禮物,看著自己成長的一個個瞬間,內心充滿了溫暖和感恩。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經寫到: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女兒出生後,我也開始給她寫成長日記,希望把這份對生活的熱忱傳遞給她。
儀式感,會讓孩子更幸福。
而家庭的儀式感,無需繁瑣,就藏在每天的一句「我愛你」、一個大大的擁抱中,藏在節日裡一個精心準備的小禮物中。
培養孩子化解挫折的能力
美國著名學者保羅·斯託茨曾提出「挫折商」的概念,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
挫折商高的人,抗壓能力強,會走得更高更遠。而挫折商低的人,即使面對小小的挫折,也很容易放棄前行的勇氣。
前幾天,吳尊在微博中透露,女兒NeiNei在第一次個人演出中,因表現不佳而大哭。
他說「我會慢慢讓她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感受失敗的感覺也不是壞事」,而強調在自己心中,女兒一直是爸爸的驕傲。
網友紛紛為他的做法點讚。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考試沒有通過、朋友突然疏離、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我們不可能替孩子一一承受,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他學會去經歷,去面對,去尋找解決的辦法,並從挫折中努力地自我修復。
挫折商,是助力孩子逆風飛翔的翅膀。
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學生布瑞特一次次表現出對私立學校的喜歡,那份不舍和無能為力,讓人看得心酸,很多網友留言「這個世界真的很不公平」。
的確,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公平,有的人一出生就可以接受這個最好的教育,而有的人拼盡全力才能獲得一個普通的讀書機會。
可正是世界的不公平,才讓奮鬥有了價值和意義。
只要努力,就可以大膽地去追尋你想要的星辰大海。
願我們都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用心「看見」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和力量。
願我們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我們的愛,底氣十足地迎接未知的未來。
作者:杜小艾,本文轉載於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800萬孩子的故事大全 ,爸媽的育兒寶典。